日本研發出1型糖尿病新療法 或能減輕患者負擔

2020-12-01 網易新聞

(原標題:日研究團隊開發出1型糖尿病新療法 或能減輕患者負擔)

中新網11月13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團隊12日宣布,有關兒童中多發的1型糖尿病,通過老鼠實驗開發出了不使用胰島素,而是採用另一種被稱為「瘦蛋白」(Leptin)的荷爾蒙降低血糖值的治療方法。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7年9月25日,捷克布拉格,一名男子在老城廣場上方挑戰高空纜繩行走,為糖尿病人籌款。

報導稱,若實現臨床應用,每天4隻5次胰島素注射可以改成每天1次的下藥或注射,能減輕患者的負擔。

據報導,名古屋大學綜合保健體育科學中心副教授坂野僚一等人的團隊,著眼於瘦蛋白作用於大腦後具有的降血糖效果。他們給通過基因操作使名為「PTP1B」的蛋白質缺損的老鼠使用瘦蛋白,結果發現即使不用胰島素,血糖值也回到正常水平。

鑑於上述成果,研究團隊今後將推進組合抑制PTP1B作用的藥物與瘦蛋白製劑後提供給老鼠的研究,希望通過研究血糖值的變化與最合適的下藥量帶動臨床應用。

據稱,1型糖尿病是分泌胰島素的胰腺被自身免疫系統破壞,導致血糖值不下降的疾病,與受遺傳及生活習慣影響的2型不同。只要不進行器官移植,就需要每天通過注射等方式補充胰島素。

該研究得到支援1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的NPO法人「日本IDDM網絡」的贊助,截至2023年度將獲得總額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4萬元)資金。據稱,這是若研究成果被實際應用並出現收益則歸還資金,提供給其他研究人員的「循環型」支援。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杜碩_NB12556

相關焦點

  • 日本研究團隊發現1型糖尿病新治療法 患者無需再注射胰島素
    人民網東京11月15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團隊12日公布了一項有關1型糖尿病治療方法的研究新成果。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人體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引起的,目前日本國內約有10-14萬1型糖尿病患者。為補充胰島素,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4-5次胰島素,並需特別注意對血糖值的管理。
  • 日本再生醫學突破糖尿病新療法,BC因子到底是什麼?|糖尿病併發症|...
    日本媒體報導了再生醫學又一重大突破——東京大學教授針對糖尿病的再生因子已經誘導分化成功,而這一技術的產物「BC因子」也即將問世。了解再生醫學再生醫學是指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的理論方法創造丟失或功能損害的組織和器官,使其具備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機構和功能。
  • 中國1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高 多活不過30年
    因為1型糖尿病的治療必須是持續且長期的,如果患者能夠接受足夠的培訓,增強疾病的防治意識,以及合理的照顧及胰島素補充,1型糖尿病患者並不會妨礙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然而,我國目前對1型糖尿病的治療關護還存在很多不足,不合理的胰島素補充所導致的高血糖或低血糖現象嚴重,以致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患者壽命普遍縮短。
  • 1型糖尿病能治癒嗎?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人體當中胰島β細胞完全受損,導致體內胰島素絕對的分泌不足,這部分患者發生的年齡會比較小,可能在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會發病。
  • 我國每14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 中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多少
    今天是「聯合國糖尿病日」。全世界每6秒鐘就有一個人因糖尿病死亡,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位居全球第一,成年人總糖尿病患病率為12.8%……糖尿病這一「無聲的殺手」已經嚴重危害民眾健康並給社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中國糖尿病患者近1.3億 居全球第一今年夏天,「楊天真切胃」一度登上熱搜。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 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1型糖尿病,幾乎是「與生俱來」,發病年齡較早,患者帶病生存時間長,負擔也因此更重。昨天,江蘇省人民醫院1型糖尿病冬令營在南京舉行。對於1型糖尿病的治療,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濤教授帶來了最新消息: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 有望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
    有望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市場信息網   2018-07-03 17:11:56   來源: 醫藥資訊    評論:   近日,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研發出一種胰島素口服膠囊,有望改善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擺脫胰島素注射的痛苦,提高治療依從性。
  • 醫藥研發動態|口服胰島素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君實生物BTLA單抗在美臨床試驗獲受理3月25日,君實生物宣布開發出全球首個(First in human, FIH)特異性針對B-和T-淋巴細胞衰減因子(BTLA)的重組人源化IgG4κ單克隆抗體(TAB004,或JS004)。其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已於3月22日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擬適用於晚期不可切除或轉移性實體瘤的治療,包括PD-1抗體耐藥患者。
  • 1型糖尿病他19歲患上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
    雖然是個案,卻對很多醫生有極大的震撼和啟發作用,因為傳統觀念裡,1型糖尿病根本不存在逆轉可能……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1型糖尿病常見於10-14歲孩子,但實際上,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被診斷出最年長者達94歲。
  • 攻克1型糖尿病,我們在路上
    1型糖尿病相對於2型在治療上更加的複雜,患者「三多一少」症狀更為典型,急、慢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腎病等)的發生率更高,病情進展更快,患者的預後和生存質量也更差,且以年輕患者居多。 幹細胞療法正是從1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出發,從修復內分泌細胞和免疫細胞兩個方面,試圖恢復患者正常的分泌胰島素功能,改變患者異常的自身免疫狀態,繼而從根本上治癒1型糖尿病。
  • 問答|糖尿病患者一周一次用藥,可能嗎?
    糖尿病患者每天打胰島素,這樣的生活得堅持十年、二十年,有多困難?數據顯示,近四成患者不完全按醫囑使用口服降糖藥物;超過一半糖尿病患者不能堅持使用胰島素。如果每日用藥能變成每周用藥,是否是就輕鬆多了?對於中國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一周一次的注射用降糖藥真的來了。
  • 降低血清尿酸能不能改善1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功能?答案來了
    據估計,1型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腎病的終生風險高達60%,相關研究表明強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腎病進展為終末期腎臟的風險但不能消除。在美國,1型糖尿病患者終末期腎病的年發病率一直在增加。
  • 從循證證據看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管理
    2007—2008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後血糖升高比例佔80%,其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比例為46.6%;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甚至高達70.7%。可見,若不採用餐後血糖診斷可漏診我國近5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國心臟調查還發現,我國約80%的冠心病患者漏診糖代謝異常。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研究
    由於這種血管破壞,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 最近,已經指出,阿爾茨海默氏症也可能發生併發症。 在日本,糖尿病患者的數量正在增加,包括糖尿病儲備(邊界型糖尿病),預計從1000萬到2000萬不等,許多糖尿病患者病情嚴重,並合併了前面所述的併發症。
  • 異種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研究邁進臨床階段
    央廣網長沙9月9日消息(記者傅蕾 通訊員蔣凱)9月8日上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發布王維教授團隊研究的「『新生豬』胰島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小樣本臨床研究」專家評審結果。專家組建議將異種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技術納入三類醫療技術管理並制定相應臨床應用技術規範,推動該技術的臨床應用。
  • 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最早可能在子宮中就開始了?
    研究納入了2000年-2019年間在6月齡內確診為糖尿病、且沒有已知單基因異常的166例嬰兒患者,並將他們與164例單基因新生兒糖尿病和152例6-24月齡才確診的多基因1型糖尿病患兒進行了比較。 結果發現,這166例6月齡內確診糖尿病的研究嬰兒,具有兒童1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徵:高遺傳風險評分、具有自身免疫性、而且β細胞功能快速衰退。
  • 1型糖尿病口服新藥!阿斯利康SGLT2抑制劑類降糖藥Forxiga(達格列淨...
    2019年3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宣布,日本衛生勞動福利部(MHLW)已批准降糖藥Farxiga(中文品牌名:安達唐,通用名:dapagliflozin,達格列淨),作為胰島素的口服輔助治療藥物,用於1型糖尿病(T1D)成人患者的治療。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合併ASCVD或心血管風險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HbA 1c 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具有ASCVD獲益證據的GLP-1受體激動劑或SGLT2抑制劑。合併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HbA 1c 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SGLT2抑制劑。
  • 納米技術助1型糖尿病早診早治
    提高成像質量減少免疫攻擊「納米技術可在1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多種治療手段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成像的準確性、增強成像效果,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並減少患者對胰島素注射的依賴性。」翁建平教授介紹。糖尿病可以分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統攻擊胰島細胞,導致其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發生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