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脫離英國、要鬧獨立,英國人自然不肯幹。
不幹怎麼辦?
那就只能用拳頭來解決了。
衝突在所難免,經過兩次艱苦卓絕的獨立戰爭,美國終於擺脫了英國的控制,獲得了名副其實的獨立地位。
當然建國的事情早就已經完成了。
這是新生力量戰勝老牌帝國,並不奇怪。
真正奇怪的是,在這兩次戰爭之中,印第安人幾乎清一色地站在了英國人一邊,他們紛紛與英國人結成聯盟,對抗美國。
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對那些飽經苦難的印第安人來說,究竟是天賜良機,還是痴心妄想呢?
答案也許永遠都是個謎!
不過,卻值得我們深思!
印第安人與英國人結盟,反抗美國,理由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美國大陸軍才是印第安人的心腹大患,雖然殖民的源頭在歐洲,但殖民地的歐洲人才是迫害他們的真正元兇。
鞭長莫及的英國人與印第安人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直接衝突和深仇大恨。
另外就是,英國人也給了印第安人不少的承諾與好處,比如容許印第安人與英國人通商。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絕大部分印第安人都站在了英國一方,在第二次獨立戰爭期間,大約有兩千五百印第安戰士與英國人協同作戰。
也就是在那段崢嶸歲月裡,印第安人的英雄、天才的將領特姆庫塞橫空出世。
特姆庫塞是肖尼族的酋長,是蓋世的英雄,他極具組織才能和軍事天賦,是難得一見的領袖人才。
更為難得的是,他還口才絕佳,演講才能卓越。
在他的組織下,印第安人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就像一個巨大如鐵錘一樣的拳頭,狠狠地砸向了美國大陸軍。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可能會遇到坎坷,遇到劫難,但是在那些千鈞一髮的時刻,只要有一個人振臂一呼,將力量集中起來。
就很可能會創造奇蹟,這樣的人物我們稱之為偉人。
特姆庫塞幾乎就是那樣的偉人,在他的率領下,印第安人給美國大陸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1811年,特姆庫塞的兄弟在蒂普卡魯之戰大敗哈裡森。
稍後不久,特姆庫塞又率軍與英國人聯合起來攻陷了底特律,並俘虜了那裡的兩千五百名美軍。
1813年,特姆庫塞與英軍協同作戰,擊退了美軍對底特律的反攻,全殲了美軍一個旅。
不久之後,特姆庫塞就戰死沙場,與世長辭了。
印第安人冉冉升起的明星就此墜落了。
他的死,直接導致了英印聯盟的瓦解,印第安人的抵抗運動也大打折扣。
因為他的個人魅力而團結起來的印第安人又開始了各自為戰的狀態。
一個巨大的拳頭,分成五個指頭,總是疲軟無力的,戰爭也是如此。
往後,印第安人的鬥爭仍然依舊,曠日持久,而且鬥志昂揚,也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已經徹底地失去了扳回局勢的機會。
克裡克人與美國打了兩年,切洛基人與美國打了十一年,結果卻是自己的地盤逐漸遭到蠶食,自己的人丁逐漸凋零。
印第安酋長黑鷹為了保衛家園,率領三百多戰士和一千多平民與美軍展開了生死戰鬥,他神出鬼沒的遊擊戰術確實給了美軍沉重的打擊。
只不過那時,印第安人早已是一盤散沙,聲勢浩大的抵抗運動也已經接近了尾聲,黑鷹再強也獨木難支,無奈最終被捕。
就義前他不無悲痛的說道:「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的玉米地和我的人民,我是在為他們而戰!」
這樣的錚錚鐵骨,卻無法為自己的子民保駕護航,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印第安人無懼犧牲,為自己的家園而戰,然而結果怎麼樣呢?
損失慘重,切洛基人僅僅在被迫遷移的途中,就失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克裡克人和契洛克人在被迫遷移的途中,居然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正是那些哭泣的母親和哀嚎的小孩,修建了印第安人驚心動魄的血淚之路。
1820年,密西西比河東部有12 .5萬印第安人。
1845年,密西西比河東部就只剩下3萬人了。
1861年,密西西比河東部就幾乎已經看不到印第安人了。
再回過頭來想想,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印第安人幫助英國人打美國人,到底是天賜良機,還是痴心妄想呢?
我個人覺得,相對來說,那是一個好機會。
因為美國與英國之爭,必有一敗一勝。
如果美國人獲勝,對印第安人來說,肯定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這不管在之前還是之後都有事實來證明,因為他們是利益的直接衝突者。
如果英國人獲勝,情況就很不一樣了,雖然英國人的承諾不一定管用,但英國人對美洲大陸的控制力,一定會大打折扣,在那種情況下,印第安人大有可為。
甚至還可能繼續保持與英國人的聯盟關係,不要忘記,對美洲大陸虎視眈眈的可不止是英國人。
印第安人在戰爭中也會成長,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術,毫無疑問,這是很重要的。
在美國取得獨立戰爭的最終勝利之後,如果不是實力過於懸殊,印第安人也不至於敗得那麼慘。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幫忙點個讚,評個論,加個關注,鼓勵一下唄。以後小編會多多的給各位老爺奉送更加精彩的歷史類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