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題模板據說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愛了,然後就有了喜馬拉雅

2021-02-22 高考地理

Part 27  Focus on-板塊運動&地球面貌

答題模板系列 

本模板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在此為大家做一個整合,每天只發一個部分的內容,方便消化吸收,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模板以概念為主,故還需同學們結合模板多加實戰練習,Fighting! 

|板塊移動與地球面貌|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塊相對運動對全球構造地貌的影響可總結圖表如下:


板塊運動

示意圖

對地貌影響

舉例

陸陸碰撞

 


 

形成巨大的山脈或高原

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

海海碰撞


 

洋中島弧、海溝

馬裡亞納群島及海溝

陸海碰撞

 

俯衝角小


 

海岸山脈、海溝

南美西岸的山脈,智利海溝

俯衝角大

 

陸緣島弧、海溝

太平洋西部的海溝、島弧鏈

板塊張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

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紅海

|實戰演練|

本題為一道高考預測題目,與今天答題模板給出的方法相關,希望同平哥一起完成這道題目,並熟練運用今天模板提供的知識。

下圖為某地形剖面圖,圖中①-⑧為巖層編號,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⑴~⑵題。


⑴圖中甲、乙兩地的地質地貌敘述,正確的是

A.甲-背斜巖層,由水平擠壓成山    B.甲-向斜槽部巖層向下彎曲成谷
C.乙-背斜頂部受壓力被侵蝕成谷    D.乙-向斜上覆巖層差別侵蝕成谷
⑵有人稱丙處山峰為「飛來峰」,其巖石可能是

A.石灰巖、大理巖       B.花崗巖、流紋巖

C.大理巖、石灰巖       D.安山巖、玄武巖

【答案】

(1). C

(2). A

【試題解構】

第(1)題,本題主要考查地質構造中背斜和向斜的成因。甲地巖層向下彎曲,且巖層中間新、兩翼老,可判斷為向斜,從地貌特徵看為山嶺,即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形成山嶺。乙地巖層向上拱起,且巖層中間老、兩翼新,可判斷為背斜,從地貌特徵看為谷地,即背斜頂部受張力,被外力侵蝕,形成谷地,即背斜谷。故C項正確。

第(2)題,本題主要考查三大類巖石的形成。結合題幹和圖中信息,可以判斷⑤巖層處於其八層中的中上部,相對較新,屬於背斜頂部的巖層,為沉積巖。中花崗巖、流紋巖都屬於巖漿巖;大理巖、石英巖都屬於變質巖;安山巖、玄武巖都屬於巖漿巖。

相關焦點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歐亞板塊還是亞歐板塊?
    什麼是板塊?全球有幾大板塊?(「板塊」不禁讓人想起餅乾,能吃嗎?)實際上,板塊(plate)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與吃無關)。法國人勒皮雄(LePichon)將全球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後來,英國人麥肯齊,在六大板塊基礎上將大板塊又劃分為若干小板塊。如可可斯、加勒比、納斯卡板塊等。
  • 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為何亞洲東部沒有形成高聳的山脈?
    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全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這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之間的邊界可以分為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並處於亞歐板塊的東部,馬裡亞納海溝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處只有200公裡。目前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衝撞,其中亞歐板塊向上俯衝,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在交界處形成長長的海溝、山脈和島嶼,日本正是處於這樣的島嶼之上,板塊交界處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日本是一個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家。
  • 板塊運動
    >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3.C  兩大板塊中的印度洋板塊較易判斷出,亞歐板塊較易誤作太平洋板塊。區分的方法為發生地震的東南亞地區,特別是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是亞歐大陸的延伸部分,從而作出亞歐板塊的正確判斷。
  • 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張裂,塑造地表宏觀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是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體所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從地形類型上來分,有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分別是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和山地。如果從地形分布區域的規模來分,又可以分為宏觀地形和微觀地形,而對全球地形分布狀況及成因的研究,是宏觀地形的最大範圍。
  • 圖說地理——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南極洲板塊: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因此有人把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稱為全球大地構造理論發展的三部曲。板塊構造學說是當今世界最令人信服的全球構造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有多個板塊在其地表下交匯。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東南亞:地處「十字路口」的交通位置和三大板塊交界的板塊位置
    絕對位置通常是指「經緯度位置」,以及由經緯度位置推導而來的半球位置、熱量帶位置等;相對位置是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位置關係,其中海陸位置最為重要,此外還包括與河流、山脈、板塊、城市、交通等地理事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 認識地球 ︱ 板塊邊界多地震
    196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英國劍橋大學的麥肯齊等人,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本原理擴大到整個巖石圈,並總結提高對巖石圈的運動和演化的總體規律的認識
  • 中學地理教師招聘考試經典題目解析《板塊的運動》
    A.亞歐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非洲板塊 D.印度洋板塊2.圖中所示的邊界屬於( )。A.陸地區域邊界 B.板塊生長邊界 C.海洋區域邊界 D.板塊消亡邊界3.下列各地形類型中,是由板塊相互碰撞作用形成的是( )。
  • 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的愛琴海地區發生地震,希臘和土耳其受災嚴重
    愛琴海海域發生強烈地震 在地質地貌災害中,有些我們也能發出較早的預警,比如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我們可以通過GPS定位裝置,監測滑坡體的微小移動,通過當地降水的分析,來預測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風險。對於火山噴發,一般來說火山噴發前也會有一些先兆,我們可以加強監測,並進行預警。
  • 走近地球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締造者
    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背後就是板塊運動。地球的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塊,像泡沫塑料一樣漂浮在軟流層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了。地球上有六個大的板塊和很多小板塊,板塊的邊界互相碰撞,導致了火山和地震活動。海洋的生命歷程由板塊的生長和消亡決定,板塊張裂則海洋擴大,板塊擠壓,海洋縮小。我們只知道目前這些板塊的運動趨勢,未來會怎樣誰也不能確定。比如太平洋,由於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在吞噬太平洋板塊,所以它在以每年3釐米左右的速度在變窄。然而它最終消失與否,還不一定。
  • 高中地理:地球板塊知識點
    1、北冰洋被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劃分了。2、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3、大洋洲絕大部分被劃分到印度洋板塊。4、南北美洲劃分到一個板塊——美洲板塊。5、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裡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 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和印度洋的一部份。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赤道經過六大板塊,從0度經線開始自西向東依次為: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 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環節二:新課教學1.認識六大板塊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六大板塊都有哪些?【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教師總結】從澳六大板塊的示意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2.板塊運動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
  •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不斷擠壓,日本可能或將沉入海底!
    日本,從我們上學學習地理的時候就知道,它位於板塊交接地帶,地殼運動十分活躍,所以地震、海嘯、火山活動等自然災害就會頻繁發生,單是地震大大小小就可達到上千次,可能對於日本民眾來說,這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早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吧。
  •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教案
    環節二:新課講授1.認識六大板塊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問題】六大板塊都有哪些?【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教師總結】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2.板塊運動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問題】(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