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水大家楊長槐:激流飛瀑中的寫意人生

2021-01-20 騰訊網

楊長槐(1938-2015),侗族,別名乎石,字厚恆,號侗人,貴州天柱人,生於1938年,1963年畢業於貴州大學藝術系,中國美協四、五、六屆理事,貴州美協三、四屆主席,全國第八屆美展總評委。1983年至2003年,曾任貴州省文聯秘書長、副主席、主席,貴州省文聯黨組副書記、書記,中共貴州省委候補委員,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民委委員;現為中國文聯委員、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美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楊長槐工作室導師、國泰畫院院長等職。

「曉風飄磬遠,暮雪入廊深。念載禪房宿,殷勤自洗心。」

藝術在楊長槐的心中就如同禪經一般神聖,每日繪畫讀書便是頌經悟道,成為日復一日的功課。而這尋常功課裡,蘊藏的卻是一顆永遠年輕的激越心靈……

博採眾長,獨步水天。山川踏遍,飛瀑激越。飽讀史書,性靈彰顯。淡泊名利,問道桌前。今日識君,幸哉惜緣。

這是筆者採訪完楊長槐,出門後給老先生即時發送的一條簡訊。文字看上去很做作,但絕非為著討巧。我想,這應該是任何一位還不敢妄稱自己已經到了人生成熟階段的朋友,當他有幸和這樣一位對藝術無比執著,對人生有著真誠體驗的老先生自在暢談後,都應該表達的一番敬意。

「人的一生,有許多人和事都與自己聯繫在一起,因而組成人的一生的經歷和故事。這些人和事能與自己聯繫,或多或少影響著自己的一生,這些因素便是人一生的緣分。」

學到窮源自不疑

如果從1963年進入貴州美協算起,楊長槐的藝術生涯已近半個世紀了。50年幾乎可以說是普通人的大半生,但對於這漫長而頗有成就的半世紀人生,老先生首先想對筆者談到的,卻不是自己的藝術成就,而是自己的學藝心得。

「學畫者,有兩本書一定要讀:一是《中國美術史》,二是《美好大自然》。」老先生開門見山,簡明扼要地透露了自己的學藝經驗。光學技法,不讀歷史,就會使自己做出的東西沒了出處,表現怪異而缺乏底氣。關於中國美術史的學習,楊長槐認為,師承教育具有「引路子」的啟蒙作用,只能學到一家之法,要想真正走出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還需要「一師多學」,多找老師學習。楊長槐曾拜師貴州書畫界的「宋王孟方」:跟宋吟可學畫人物,跟王漁父學花鳥,跟孟光濤學山水,跟方小石學篆刻、書法和花鳥。恩師們幫助楊長槐建立起最基本的中國畫創作理念。

在早年的學藝生涯中,楊長槐尤其感謝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幾位師長。首先就是傅抱石。傅抱石的畫,機理中有靈巧,既有傳統功夫,又見時代精神。他的畫法,亂中有致,開創了中國畫新的氣象;另一位是潘天壽,潘天壽用線如鐵的功力,對淡墨的運用也出神入化,構圖尤為精到;還有一位對楊長槐頗有影響的畫家,他就是吳湖帆的外甥徐子鶴先生,他從徐畫中學到了線條構成和用墨技巧。此外,楊長槐還在天津結識了孫奇峰、孫克剛兩位藝術家,奇峰用線疏密極為講究,色彩感極佳,而克剛的淡墨運用非常出色。這些藝術家相互間的啟發很重要,它們構成了楊長槐畫風形成的背景。

見識越多,越感覺到自身的不足,這是楊長槐從前輩名家們那裡體驗到的。他想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藝術素養,讓自己的見識更寬更廣。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貴州美術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書畫收藏資源還非常有限,為豐富、深化自己的中國畫知識,楊長槐除了廣泛地閱讀美術史論書籍外,從1962年開始,他還利用自己辛苦積攢的一百餘元錢,先後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及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等中國高等美術學府深造。求學的同時,楊長槐還一屁股坐到故宮博物館地上,廢寢忘食地席地臨摹石濤等大師的作品。此後,為窮追對中國畫本質理念的認識,楊長槐還先後去過上海、南京、杭州、西安等地遊歷,結識當地多位美術界名家,與他們切磋畫藝,取長補短,同時又參觀各大博物館的館藏書畫,從中獲得了很多藝術養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西方現代派繪畫被引進到中國的時代,西畫技法對中國畫家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楊長槐從來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人,雖然沒有系統學習過西方現代派繪畫理論,但他還是充分利用一切機會,盡力去了解,吸取對自己的藝術創作有益的藝術養分。在這方面,楊長槐尤其推崇林風眠和吳冠中兩位藝術家,他認為,這兩位藝術家極擅長中西結合,對繪畫形式美的把握尤為出色,給中國畫界帶來了很多新意。不管是藝術家的親身指導,還是大師們的作品薰陶,都使得楊長槐受益匪淺,既開了眼界,也豐富了知識。從此,楊長槐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曾經嶇崎不平的山路,似乎也變成了敞亮的林蔭大道。

楊長槐意識到,作為一個畫家,只單純地學習繪畫方面的知識,這遠遠不夠,他必須要讓自己具備足夠的文化底蘊,必須要讓中國的大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繪畫創作理念中。這其中,像詩詞賞析等中國古典文化修養都是很重要的。「中國畫家,時刻應該懷著這樣的念頭,他應該把中國的大文化裝進自己的腦子裡,絕對不能在民族文化素養上有所缺失。」老先生心目中的中國畫,從來和中國哲學和美學息息相關,因此,不僅中國文化,他甚至提倡畫家應對中國哲學、美學理念也要有一個了解和深化的過程。

從一開始,楊長槐就試圖讓自己的藝術視野儘量開闊。因此,對待西方繪畫,甚至是非洲藝術,他都能持有一種包容和學習的態度。他曾經到法國、義大利考察,還到過埃及,當地的古文化讓他體驗到藝術殊途同歸的玄妙。從那些來自異域的藝術作品中,汲取對豐富自己的中國畫創作有益的元素,而這種對待異域文化的態度,幾乎貫穿了他整個的藝術生涯,並使他憑著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風格,得以在紛繁複雜的中國畫界獨樹一幟。的確,如果不具備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以及豐富的世界文化知識,楊長槐不可能在後來的藝術創作道路上博採眾長,最終在藝壇上創造出一方洋洋灑灑的水天景觀。

「貴州有句俗語:山高水高。無論再高的山峰,總能見到有清流潺湲,或激流飛瀉——水包含一種人生的智慧,它的凝聚力,有能容下萬物的胸懷,有摧山洶湧的氣勢。」

卷舒風雲處,激流瀑布天

當一位畫家真正進入藝術世界時,他總有一段時間會處於迷茫期。這種迷茫往往是接觸、學習了太多名家後,對於自己創作方向遊移不定的一種焦慮的反映。迷茫造成了兩種結果:要麼平庸,要麼怪異。當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一些藝術家會比較「現實」地選擇妥協,向世俗妥協,也就是世俗需要什麼樣風格的東西,他就去畫什麼東西,什麼風格在拍賣會上走俏,他就去畫什麼東西,完全讓自己跟著大眾審美趣味和金錢的鼻子走。如此選擇付出的代價很大,那就是:或許這些藝術家就此錯過了確立自己個性藝術風格的最佳時期——這樣的機會,錯過了往往就不會再有!

楊長槐也有過這樣的迷茫時期,迷茫之餘,他總在思考出路的問題。他飽讀藝術史書,深知一切形式的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獨創力。沒有獨創力,那就只能成為匠人一般的簡單複製者。他不想這樣,也不會這樣。在無數個靜夜青燈下,他不斷思索著如何獲得這種獨創力。出生在侗鄉的楊長槐,愛貴州的山水,也熟悉貴州的山水,他曾經無數遍地畫過這些熟悉的景象。當他從那些激流飛瀑的奇幻景象裡,找到了與自己心靈契合的神秘力量時,他頓時悟出了「水靜猶明,何況精神」的道理。帶給楊長槐仁智感悟的山水,也讓他獲得了取法自然的啟示。對!我的世界,就在水流裡。水流不息,生命不止。一旦確定了這樣的創作方向,楊長槐便開始大量地實踐,並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總結,進而形成了一整套表現激流飛瀑的獨特技法。在楊長槐的山水畫中,水天世界的高遠境界是如此清麗可親,無不讓觀者產生一種滌淨心胸的審美愉悅。

楊長槐堅信,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在創作上,從來不會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他總是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創新。作為現代畫家,更要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新世界,如果老調重彈,一味復古,而不立定當下,探索新法,那他的作品將會是死水一潭,而不會有任何鮮活的情趣和境界,藝術作品具有的生命力,更是無從體現。探索和創新的基礎是廣博的見識,需要藝術家不受傳統的局限,不斷汲取新鮮養料,這也成為很多藝術家終生堅持不輟的功課之一。2003年,年過六旬的楊長槐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代表團出訪埃及,經米蘭、威尼斯、羅馬、巴黎等一路參觀學習;2005年,又隨全國人大何魯麗副委員長訪問愛爾蘭、希臘、羅馬尼亞,途經英國、法國、匈牙利、土耳其等國,其間得以欣賞這些國家的文化藝術,大開眼界,這些經歷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楊長槐的見識,給其繪畫創作以很好的啟迪,也成為其2008年所著《畫緣》一書中極富情趣的敘述。

楊長槐的山水畫,營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面貌,這絕不是閉門造車的結果,它體現的是善學者的智慧。當然,楊長槐畫風的最終確立,還得感謝一位中國美學家——王朝聞先生的啟發。與楊長槐素有交往的王先生曾經說過,外國的月亮和中國的月亮一般大,所以藝術家完全沒必要崇洋媚外,「拿來主義」的目的是為了建立自己的東西。王朝聞評價楊長槐的作品,說它們「非常具有貴州特色」,希望楊長槐堅持這一創作方向,並且從中找到、放大閃光點。王先生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楊長槐一下子赫然開朗,他開始義無反顧地在自己親筆繪就的激流飛瀑中縱情飛揚,這股激情漸漸地變得勢不可擋……

「這些年取得的一些成績,是我與有關的人與自然的緣分分不開的。因此,在我心中便會產生出一種不盡的感激。感激我能生活在這一和平、和諧的時期,感激我的家人及認識與不認識的人……」

上善若水,大愛無涯

一旦確立了自己的創作理念,楊長槐開始大量閱讀歷代畫家的作品,分析、研究畫家們在選材、用墨方面的特點,希望能從中找到自己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向。他發現,歷代畫家在處理山水畫中的水,尤其是激流飛瀑等變幻多姿的水景時,總是顯得辦法不多,表現效果比較單一。這一發現讓從來就喜歡水的楊長槐看到了方向。從此,他開始遊歷各地水景,希望能在廣見博識的基礎上,研究出屬於自己的表現水景的技法。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楊長槐的足跡踏遍了貴州的青山綠水。他多次流連於貴州安順的黃果樹大瀑布,白水河白浪滔天的景象總是讓他興奮不已。有山就有水,為了能領略到神奇的貴州山水勝景,楊長槐不辭辛勞,甚至有些不畏艱險。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去螺螄灘的經歷,那天正好碰上惡劣的天氣,暴風疾雨中楊長槐乘坐的汽車差點翻下山崖……

楊長槐的視野,又不僅僅局限於貴州。多年以來,他先後去感受過東北牡丹江、長白山瀑布、黃河壺口瀑布、廬山和九寨溝的泉水、廣西的瀑布等水景。他全國各地去尋找能打動自己的激流飛瀑,觀察它們的姿態如何生成和變化。正是通過長期不懈的觀察、體驗,近距離感受變換多姿的水景,楊長槐對水的內涵和美德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海納百川」,水由點成線,由線成面,匯成溪流,形成江湖,最終東流入海的過程如此神奇,它讓畫家感受到的是無以倫比的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無論對人生,還是對國家、民族來說,都具有同樣的啟示意義。水有力量,有時剛猛,有時柔韌,連綿不絕,排山倒海,這不正寓意著遇到困境所需要的那種不畏艱險、堅忍不拔的精神嗎?當水平靜下來,它又能向人們傳遞寧靜、舒適、清新、優雅的美妙意境,讓人們頓覺人生的美好,生命的可貴。

水的美德實在是太多太多,楊長槐決定,一定要窮自己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如何用中國水墨表現水之勝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20餘年的探索、實踐,他最終憑著水一般執著的意志,深研出一整套畫水的獨特技法,成為中國當代國畫界中一位尤善表現激流飛瀑的畫家,並因此而贏得世人的廣泛讚譽。

楊長槐自1963年從貴州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分配到貴州美協工作開始,歷任中國美協四、五、六屆理事,貴州美協三、四屆主席,全國第八屆美展總評委。1983年至2003年,還曾歷任貴州省文聯秘書長、副主席、主席,貴州省文聯黨組副書記、書記、中共貴州省委候補委員,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民委委員。如今,年逾古稀的楊長槐,仍然還擔任著中國美協理事、中國文聯委員、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美協名譽主席等職務,在堅持繪畫創作的同時,始終不忘為貴州美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心力。

通常來說,一位藝術家如果擔任太多的社會職務,勢必會影響他的藝術創作。但楊長槐是個例外,即便在長期擔任貴州文藝界領導職務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以不斷問世的精彩作品實踐著自己的藝術追求。楊長槐實踐著劉勰「心纏機務,而虛述人外」的人生境界。他笑稱自己這麼多年來,過的是「沒有中午、沒有晚上,沒有星期天」的生活——因為他把這些像海綿一樣擠出來的時段,都統統敬獻給了自己鍾愛的繪畫藝術。楊長槐的辦公室,通常都設有一間小畫室,工作之餘,他總是會見縫插針地溜進去呆上一會兒。而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家人的理解和長期的默默支持,這讓楊長槐總是心懷感激,同時也充滿了愧疚——他已經記不清,自己究竟有多久沒有陪同家人一起去遊過公園逛過街。曾經有一篇採寫他的文章,標題就是:他用藝術鑄造人生。在楊長槐的觀念裡,藝術和時間一樣,是永遠不能斷裂的,時間的延續無需外力,而要讓藝術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不斷裂,那需要的無疑是——愛。而楊長槐從水中悟出的,不僅有美德,更有愛:對自然、對藝術、對人生、對世界的愛,讓人心胸寬廣、無比博大、永無止境的愛……

相關焦點

  • 靈魂就是中國畫「寫意」的本質
    中國畫,是什麼?可能都知道,但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心中似是明了,可是叫你釋義一下,似乎又說不清楚。很多人為此迷茫。其實不必糾結這個問題。因為你的這種感覺對了,如沒有這種迷茫的認識,說明對中國畫更為的不懂。
  • 中國畫需要「大寫意」!寫意才是中國畫的靈魂!
    寫意是一切藝術最高的要求和最終的目的。1、傳統的「寫意」說「寫意」、「大寫意」,作為中國畫的畫法由來已久。「寫意」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策·趙策二》「忠可以寫意」,解釋為「公開地表達心意」。它是超越時空的創造,使中國畫保存並不斷加強和顯示著她「超以象外」的東方氣質。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薛磊 四川省詩書畫院書記、副院長中國畫注重藝術的寫意精神。
  • 美女畫家範為超:水墨葡萄 寫意人生(圖)
    美女畫家範為超:水墨葡萄 寫意人生(圖) 來源:紅網 作者:胡芳 湯紅輝 編輯:王津 2016-06-30 17:37:48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
  •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
    中國畫素有「五墨六彩」的說法,五墨是指墨的濃度,即焦、濃、重、淡、清。六彩是指墨的變化,即黑白、乾濕、濃淡。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處理好筆與墨、墨與色的關係,是技法中的關鍵問題。還可以通過筆中墨與水的比例、含墨水的多少、蘸墨方法以及行筆速度等,變換出各種不同的筆墨效果。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白描往往適合一些帶有敘事性表現的畫面,新時期以來的一些歷史題材主題性美術創作,也時常出現白描作品,可見白描如今作為中國畫的一個獨立品種是有著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的。另外在連環畫創作中,白描也是畫家經常選用的藝術語言。在福建畫壇,古有黃慎、官周、曾鯨、吳彬等白描大家,近有陳子奮、鄭乃珖等名家好手。陳、鄭兩位俱是當代白描大家,其中陳子奮是將金石引入白描,而鄭乃珖則是強調勾勒法寫生。
  •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又稱「移點透視)的歷史淵源、方法和理論已是大家所熟知,其人文社會科學含量也比較明確,但是對其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尚缺乏系統性研究。實際上散點透視與自然科學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具備了用現代科學原理挖掘中國畫科學含量的條件。
  • 章法布局與平面構成——寫意花鳥畫的構圖變化
    中國畫是一門融合了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精神情感的藝術,凝結著東方特有的審美意識和精神內核,經過不斷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藝術樣式與表現形式。(玉樹臨風金果香 方金爐)寫意花鳥畫是中國畫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一方面是造型上寫意花鳥畫適合意象表現,最能體現中國畫不似之似的特點;另一方面寫意花鳥畫在表現題材上的穩定性決定了傳承過程中與傳統的密切聯繫。但是隨著新的審美需求與創作理念的接受與深化,傳統的寫意花鳥畫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 國畫教程——寫意魚的畫法
    在後來的年代中,如玉器、漆器、畫像磚等方面,都雕刻和繪畫著不同的魚類紋飾。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祈求美滿的生活,又用「魚」和「餘」或「玉」的諧音,在一些工藝美術品和繪畫上,特別是年畫方面,出現「年年有餘」、「得利圖」、「金玉滿堂」等題材,使表現魚類的方面,拓展了更廣闊的藝術天地。
  • 老孫和老方的中國畫寫生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策劃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寫意油畫學會副主席,汕頭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油畫藝委會主任,國家二級美術師,汕頭油畫院院長。方聲濤系能在油畫、國畫、水彩、水粉中自在遊走不可多得的畫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廣東省各種美術作品展覽,20多件畫作被多家公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 懂了「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就明白中國畫
    中國畫的工筆畫與寫意畫如太極圖中的陰陽關係,需工中有寫,寫中有工。這個原理如《雪心賦》中所講的,「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是一個道理。杜豔作品工筆畫中有寫,寫意畫中有工,就是陰和陽互存的道理是一樣。而看現代人畫工筆畫,了無生氣,原因就是裡面少了「寫意」。畫寫意的空而無力,原因是裡面缺少了工。而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因今人書讀得少了,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得少了,加入了太多的西方繪畫思想。如果簡單地概括,就是近代的中國畫畫家都缺少了文化的自信。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書寫性為中國畫所獨有,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緊密相關。中國畫是線形藝術,其水墨畫線條必須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工畫者多善書」,強調畫家必須善書法。歷史上的繪畫大家無一不是書法高手,很多大畫家以「寫」為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最早稱畫為「寫」的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他提倡繪畫「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後又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學習張旭草書的書寫性人物線條。
  • 中國近現代花鳥畫的衍變|南潘北李:寫意花鳥畫的推陳出新
    李苦禪拜齊白石為師,深受齊白石畫風的影響,而且極為推崇老師的人格和畫格,但是,在大寫意花鳥畫創作上,他並沒有對齊白石亦步亦趨,而是融合自己的氣質、個性和人生感受,獨創具有自家面貌的畫風。齊白石曾在李苦禪的畫作上題寫「苦禪學吾不似吾」。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1918年5月,徐悲鴻在北大畫法研究會講演《中國畫改良之方法》中開門見山地說道:「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徐悲鴻從人體比例、面目特徵及姿態和表情方向來全面衡量中國人物畫的優劣,自然得出了「中國畫落後」的結論。他認為:「最美之品為花鳥,山水次之,人物最卑。」顯然,徐悲鴻是針對傳統中國人物畫缺乏解剖學和正常比例知識的角度來談的。
  • 美學鑑賞 :寫意油畫與傳統藝術的傳承結合,畫中美人別有一番
    怹牓驃妸糄冄龓囼蠨霮砮昍惻竩鯊瓃鑡籥嶽殾篦楰浬霧巽詇聤卷磇恮擋措芨類寡陽扞憃寵廘葤璦皈鼈鑤藍殉魛摀憝中國寫意繪畫語言的借鑑及繪畫理念的影響宗白華說:「中國畫法不全是具體物象的刻畫,而趨向抽象的筆墨表達人格心情與意境,中國畫是一種建築的行線美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他將油畫的細膩生動與中國畫的傳統藝術完美融合,使其發展成獨特的寫意油畫無論是中國畫筆法的運用、留白空間的設計,還是東方獨有的觀察手法和寫意情趣都能被他酣暢淋漓地運用。其中尤以借鑑筆法的特點最具代表性。關鍵詞:油畫 中國畫 筆法 留白 意境油畫被引入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 中國畫海第一人周智慧|畫海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顧愷之的線條,如「春蠶吐絲」之精細;吳道子更是「吳帶當風」把人鬼蛇神,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加全面;李成畫山石創「捲雲皴」,畫寒林再創「蟹爪法」;梁楷「潑墨仙人圖」把中國寫意畫推向了高峰;米芾獨創「米點山水」。石濤則發起「搜盡其峰打草稿、筆墨當隨當代」之革命;張大千的潑墨青綠山水、齊白石的墨葉紅花、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等等。
  • 繪畫技法研究:中國畫墨法運用
    張一心作品文 / 張一心在寫意中國畫中,筆墨的概念有三個基本因素組成:一是富有特性的毛筆和宣紙;二是筆法和墨法;三是意境。本文就墨法而言之,略述其要。「墨即是色」、「 墨分五色」、「墨分六彩」,「水墨為上」……這是古人對純墨色價值的無以復加的高度認可。以極簡一色表現大千世界,沒有高超的技藝是做不到的。
  • 人體美學欣賞:寫意油畫與傳統藝術的傳承結合,畫中美人別有一番風味
    鸋蟶攠稙兇氄岊秖厎玿霔牥聲飷龜捖棈螂茀錜哢翋嚈玾戛籠琹貞座猭訅悴圐繿鈂鎘皹俹螟咔肥鸛荅豽躿顙厹坰衸蹣中國寫意繪畫語言的借鑑及繪畫理念的影響宗白華說:「中國畫法不全是具體物象的刻畫,而趨向抽象的筆墨表達人格心情與意境,中國畫是一種建築的行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