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球十大科學新聞:人造生命誕生(組圖)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年終特稿 《環球科學》版

  2010全球十大科學新聞出爐

  即將過去的2010年,經歷了許多重大科學事件:人造生命的誕生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墨西哥灣原油洩漏則給當地生態帶來滅頂之災;而曾被認為只在微觀世界存在的量子效應也能用肉眼看到了……經過編輯初選、網友投票以及專家顧問團評議,《環球科學》雜誌(《科學美國人》雜誌中文版)最終盤點出2010年最值得銘記的十大科學新聞

  1. 人造生命誕生

  2010年5月20日,美國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宣布,他們利用人工合成的基因組,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生命」,取名為「辛西婭」。文特爾領導的研究團隊首先選取了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對這種細菌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後,人工合成了它的基因組。然後,將人造基因組移植到另一種名為山羊支原體、去除了遺傳物質的細菌中。通過分裂和增生,山羊支原體逐漸為人造基因組控制,最終成為一種全新的生命。在培養皿中,合成細菌的分裂等行為就像天然細菌一樣。

  文特爾認為,這種人造細菌將來可用於製造生物燃料,幫助人類從巖石和工業廢料中提取金屬,把洩漏的石油轉化為無毒物質,還可用於製造新藥物、疫苗。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文特爾的研究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人造的有機體如果擴散到自然界,引發生物基因變化,有可能造成環境災難,還有可能被用來製造生物武器。

  2.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東南約82公裡處海域的「深海地平線」鑽井平臺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這一平臺屬於瑞士越洋鑽探公司,由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火勢持續約36小時後,平臺沉入墨西哥灣,其底部油井自4月24日起漏油不止,造成大面積海域受到原油汙染。直到9月19日,漏油油井才被徹底封堵。

  浮油湧至美國海岸,多處野生動物保護區面臨嚴重威脅。原油洩漏還威脅著墨西哥灣海岸生態及沿岸百姓生活。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評估,此次原油洩漏事件造成約440萬桶原油流入墨西哥灣,是人類歷史上僅次於海灣戰爭漏油事故(約800萬桶原油流入波斯灣)的第二嚴重的原油洩漏事故。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造成的影響將持續數年或者數十年。

  3. 私營太空產業邁出第一步

  2010年12月8日22時53分,美國SpaceX公司在卡納維拉爾角使用「獵鷹-9」大型火箭將名為「龍」的太空艙發射升空。這個子彈形狀的太空艙在10分鐘後進入軌道,繞地球兩周後從低軌道再次進入大氣層,於12月9日3時04分在墨西哥海岸外以西海域成功軟著陸。

  「龍」是第一架私人設計的載人宇宙飛船,這意味著人類史上首次有私人公司(而非國家)有能力進入地球軌道。此次太空艙飛行試驗沒有搭載相關人員,但它具備搭載7名工作人員和充裕貨物的空間。美國航空航天局計劃在明年太空梭退役後,使用「龍」太空艙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它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意味著新的太空產業的硬體部分已準備完成。

  4. NASA發現「砷基生命」

  2010年12月2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天體生物學家費麗莎·沃爾夫-西蒙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莫諾湖新發現了一種名為GFAJ-1的獨特細菌,能利用砷來代替磷元素構築生命分子,進行一些關鍵的生化反應。

  長期以來,科學界都認定碳、氫、氧、氮、磷和硫是組成地球生命的6大基本元素,它們不可代替。磷元素在細胞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包括維持遺傳物質DNA和RNA的骨架、參與形成細胞膜、以三磷酸腺苷分子的形式輸送能量等。GFAJ-1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理論。因此,那些過去被描述為「不適合生命存在」的外星環境或許也可以存在生命,這將極大提高人類在外星球上找到生命的可能性。

  5. 首次探測到暗物質粒子

  神秘的暗物質一直令科學家感到迷惑不解,這種不可見物質在星系、星系團等宇宙大尺度結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施加著我們可以觀測到的引力作用,但它們本質上由何種粒子構成依然成謎。2010年2月,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宣稱,他們已首次探測到暗物質粒子。

  據研究人員介紹,在過去9年中,他們一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北部一個名為索丹的廢棄鐵礦來捕捉暗物質的蹤跡。實驗動用了30臺高靈敏度探測儀,並將溫度降低至-273.1℃。終於,他們通過位於地面以下610米的高靈敏度探測儀捕捉到兩個「暗物質粒子」的蹤跡。科學家們認為,這次探測到的事物應該有3/4的可能是暗物質粒子,而不是背景噪音。但研究者也承認,要想確認所發現的確實是暗物質粒子,他們必須要繼續發現更多這樣的粒子。

  6. 單分子層上的類腦計算

  2010年4月25日,來自日本筑波市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的人工智慧和分子電子學科學家安尼班·班德亞帕德耶、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物理學院的蘭吉特·帕蒂以及其他科學家模擬大腦的工作原理,首次在有機單分子層上製造了一個同樣具備自我進化功能、能夠解決複雜運算問題的電路,這是科學家首次製造出類似大腦、能夠自我進化的電路。

  基於這種電路的新型計算機能夠並行運算,遠遠勝於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迄今為止,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每一個通道一次也只能處理一個字節。而類腦計算能夠為那些很難確定算法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比如預測自然災害和疾病的暴發等。為了證明這種獨特性,研究人員在分子層面模擬了兩種自然現象:自然散熱和癌細胞的擴散。

  7. 宏觀物體的量子效應

  2010年3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阿龍·奧康奈爾及同事首次成功觀測到宏觀物體的量子效應。奧康奈爾製作了一個1微米厚、40微米長的類似音叉的諧振器,然後把它置入超導線圈並冷卻到-273.125℃(只比絕對零度高0.025℃)。研究者向超導線圈導入特殊電流,就可以使諧振器處于振動和不振動的疊加態。實驗表明,量子力學的原理不但適用於原子,還可用於日常所見物體。該研究結果對物理學的發展和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8. 可能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2010年9月30日,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物理學教授史蒂文·沃格特和華盛頓卡內基學會的保羅·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宣布,他們利用設在夏威夷的「凱克」天文望遠鏡發現了一顆處於所在恆星系統「宜居帶」內的行星。所謂「宜居帶」是指距離恆星不太遠也不太近,適合液態水在行星表面存在的一個區域。地球就位於太陽系裡的宜居帶內。

  這顆行星圍繞天秤星座內名為Gliese 581的紅矮星運行,距地球約20光年,質量至少為地球的3至4倍,公轉周期約為37個地球日。與太陽系中的水星一樣,這顆系外行星也被其恆星「鎖定」,也就是說這顆行星的一面幾乎永遠面對恆星,另一面則幾乎永遠背對恆星,表面溫差較大,平均溫度在-31℃至-12℃之間。研究人員表示,這顆行星的引力足以固定住大氣,表面具有很多巖石,也具備存在液態水的可能性,最適於生命存在的區域可能位於明暗交界帶。

  9. 新一代DNA測序技術問世

  DNA測序在個人醫療、精確搜查罪犯、超高速檢驗病毒等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2010年4月6日,日本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的川合知二和谷口正輝宣布,他們利用電測方法,成功識別了DNA的核苷酸鹼基,首次驗證了新一代DNA測序技術的可行性。

  研究者製作了兩根間距僅為1納米的電極,然後讓鹼基分子從電極之間通過。當不同鹼基分子(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通過電極時產生的電流值不同,研究者就可以據此識別鹼基的種類。以這項研究為理論依據,研究者預計,通過改變電極間距離(從納米至微米),還可對病毒及過敏原等各種尺寸的分子粒子進行超高靈敏度、超高速度的檢測。

  10. NASA發現地球附近最年輕黑洞

  2010年11月15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發現地球附近最年輕黑洞。這個形成只有31年的黑洞是距離地球約5000萬光年的M100星系中的超新星SN 1979C的餘燼,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大質量恆星是如何爆炸的,那些恆星爆炸後留下的是黑洞還是中子星,以及我們這個星系和其他星系黑洞的數量。

  從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錢德拉望遠鏡、歐洲航天局的XMM-Newton望遠鏡和德國ROSAT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顯示了一個明亮的X射線源,在1995年-2007年這段觀測期內一直非常穩定。這說明該天體極有可能是一個黑洞,正在吞噬這顆超新星或一顆伴星落下的物質。如果上述解釋得到證實,這將是人類觀測到的最年輕黑洞,也是人類親眼目睹它形成的唯一一個黑洞,更是到目前為止超新星爆炸能夠形成黑洞的唯一直接證據。

  史春明

相關焦點

  • 「人造生命」誕生引爭議 科學家被指「扮演上帝」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人造生命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辛西婭」來了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
  • 《自然》邀專家評價「人造生命」誕生
  • 英報評出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英報評出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8日 09:00 來源:     來源:新聞晨報     12月27日,英國《衛報》評選出了2006年的十大科學新聞 :  進化史填補空缺     4月6日的《自然》雜誌的封面主角是一種名為「泰克塔力克」的生物化石。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本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許多科學家對這一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但也不乏憂慮之聲。
  • 世界上第一例人造生命早已誕生,為啥一直進展緩慢?
    早在2010年,一支美國科學團隊就宣稱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把它命名為「人造兒」。這就是人類用現代科技製造出的生命,雖然它僅僅是一個單細胞細菌。生命的誕生比任何產品的製造都要複雜困難,因為任何產品也沒有生命精細,上至太空梭,下到人工智慧,都不如一粒大米來的複雜和完美。這是因為生命的誕生經歷了幾十億年的孵化和進化演化,大自然的風風雨雨對每一種生命都進行了漫長時期的雕琢和修飾,才有了今天千姿百態的生命。
  • 《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今年的十大科學發現共涉及15篇學術論文,13篇發表在《自然》,其餘2篇發表在《科學》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電暴研究入選。1.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2020年4月15日在《自然》雜誌報告了打破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稱CP對稱性)的可能發現。
  •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體 顛覆人類生命本質
    2010年5月20日,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誕生。1.0版本的人造生命 「辛西婭」 (一種支原體小細菌)打造合成山羊支原體細胞的程序圖網易探索5月24日報導 2010年5月20日,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誕生。
  • 2011全球十大科學新聞:超光速粒子挑戰相對論
    2011年即將過去,但這一年裡發生的科學事件卻將產生持續影響:超光速粒子實驗如果得到證實,物理學根基將被撼動;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危機,促使人們反思核電站安全;太空梭的退役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卻也意味著航天事業新時代的開始……  《環球科學》雜誌日前根據專家團隊、專業編輯和網絡投票三方意見,評選出了本年度全球十大科學新聞。
  • 日媒評日本十大科學新聞 「學術女神」造假登榜首
    中新網12月27日電 日本《朝日新聞》27日公布其評選的2014年度日本十大科學新聞,其中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案名列榜首。《朝日新聞》指出,2014年是日本科學界潛力和危機並存的一年。
  • 「人造生命」成生物武器溫床?專家:可能性極小
    合成生命是指從其它生命體中提取基因,建立新染色體。然後將其嵌入已經被剔除了遺傳密碼的細胞之中,最終由這些人工染色體控制這個細胞,發育變成新的生命體。該項技術是2010年美國《科學》雜誌、《時代》雜誌評選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合成生命的誕生,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
  • 刷屏的「人造生命」酵母有何應用?兩千頁紙記錄其誕生過程
    8月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它被稱為「人造生命」,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與天然釀酒酵母菌含有16條或32條染色體相比,「人造生命」菌株僅含有一條「超級染色體」,更容易進行遺傳操作,可根據需要,設計改造成定製版的菌株。因此,這一特殊菌株是重要的科研資源和研究工具。覃重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已對相關菌株申請專利。
  • 人造生命
    1818年,「科幻小說之母」瑪利.雪萊筆下的生物學家,在一個雨夜終於組裝出了一個「人」,並激活了他的生命。  今年7月8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納耶尼亞教授發表論文,宣布成功地將人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人造精子」。一個多月後,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如果不出差池,「人造生命」年底就將誕生。  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生命的秘密始終充滿好奇。
  • 科學網—「人造生命之父」文特爾:生命是一臺圖靈機
    本報訊(記者甘曉)當地時間7月12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召開的歐洲科學開放論壇上,被譽為「人造生命之父」的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
  • 人造血液成功誕生!不受任何血型限制!
    最近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突然對外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了一種「人造血液」!重點是,它可以不受任何血型限制!!消息一經披露,迅速刷屏了全球科技界、醫療圈!什麼是人造血?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周家喜指出:人造血並不是人體全血,因為人類全血非常複雜,人造全血幾乎是不可能的。
  • 美誕生世界首個「人造生命」
    綜合外媒21日報導,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世界首個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人造生命細胞,人類的能力已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界。不過這一科技突破也引來不少詬病。美國總統歐巴馬下令在下周舉行聽證會討論這一問題。
  • 從人類基因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爾領路生命科學
    從人類基因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爾領路生命科學
  • 人造生命這種事兒……真能實現嗎?
    眾所周知,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而細胞中的基因組,攜帶了細胞所有遺傳密碼。基因組的表達依賴於細胞質中的一些細胞器的功能,反過來,細胞質的性質是由基因組編碼的指令決定的。因此,基因組作為遺傳指令,決定著生命的形態、結構、代謝與繁殖等生命發育與生命機能的運作,常被我們稱為生命的「藍圖」或「食譜」,這部天書中蘊藏著生命生、老、病、死的全部信息。
  • 全球最恐怖 最罕見的動物(組圖)
    全球最恐怖最罕見的動物(組圖)【老爺樹蛙】上一頁 下一頁原標題:絕對沒見過!全球最恐怖最罕見的動物(組圖)【皺鰓鯊】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東部,日本到澳大利亞的西太平洋,以及美國加州到智利的東太平洋地區。全球最恐怖最罕見的動物(組圖)【冰海小精靈】貌如天使的【冰海小精靈】是從希臘神話中海神的名字演化來的。它不是水母也不是螢火蟲,而是來自北極深海流及,在日本北海道也有發現。在北海道寧靜雪白的冰原下,孕涵了無數的冰海精靈,這些珍奇的微小生物,究竟是如何誕生的,至今仍是一個謎。
  • 「人造生命」是把「雙刃劍」
    作者:一吟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萊格·文特爾研究所培育了世界第一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成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成為時下世界頭號新聞。(5月22日 新華網)然而,面對影響力不亞於世界第一次核爆炸的「人造生命」成果,相當部分科學家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心情複雜,態度審慎」。有媒體評論認為「人造生命」成功是把「雙刃劍」。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現了相當敏感。
  • 打開人造生命大門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2010年,曾領銜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和他的科研團隊已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由基因組控制的原核生物——支原體,由此引起了轟動。無獨有偶,就在2017年,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傑夫博伊克教授領導的包括中國團隊在內的全球協作組,完成了釀酒酵母5條染色體的化學合成,成功提供了第二個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