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美國原子彈,沒有蘇聯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經濟...

2020-12-08 上觀


1941年7月10日,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改任日本軍事參議官,岡村寧次接替其職。這位新任司令甫一上任,就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即深挖封鎖溝,高築封鎖牆,強化堡壘政策以及在大掃蕩中,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政策。

日軍的這般兇狠貪婪成性,其實也是日本戰時經濟狀況的一種反映。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

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而很少留意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

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在各佔領區殘酷無情的掠奪政策,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


1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

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巨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而到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都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億日元;1920年,已增至21.78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擔著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圖為日本兵工廠技師驗收步槍)


同時,日本又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工具機、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也推動著日本帝國主義加快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波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圖為當年日媒報導中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九一八」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爭。


2

1931年爆發的「九一八」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卻讓日本佔領了富饒的中國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九一八」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中國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其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圖為大慄子溝鐵礦工人在艱苦的環境下進行人工採礦)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當年日本雖然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那裡掠走了不少頁巖油和人造石油。「九一八」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巖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圖為日本掠奪中國東北礦藏)

「九一八」事變後短短幾年時間,總計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中國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除了霸佔土地,中國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通過「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據統計,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圖為日本殖民當局低價強購的大連農民經濟產品,包括木耳、蘑菇、中藥等,堆積在大連露天倉庫準備運往日本)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暫時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

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侵佔的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1932-1937年的日本國家預算和軍費

年度

國家預算(億日元)

軍費(億日元)

軍費佔國家預算的百分比

陸軍軍費(億日元)

海軍軍費(億日元)

1932

19.5

6.87

35.2

3.74

3.13

1933

22.5

8.73

38.8

4.63

4.10

1934

21.6

9.41

43.5

4.58

4.83

1935

22.1

10.32

46.7

4.96

5.36

1936

22.8

10.78

47.3

5.11

5.67

1937

47.4

32.7

69

16.6

10.70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進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

從1932年至1936年,日本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圖為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這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九一八」開始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3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解決支那事變」。然而,「七七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遂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圖為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軍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一戰(8.82億日元)和「九一八」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圖為日本兵工廠生產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嚴重破壞。

受到侵華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

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工具機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日本殖民的朝鮮出現大旱,當時同為日本殖民地的中國臺灣則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4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自己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圖為日偽將掠奪的大量木材由大連港裝船外運)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東北提供。針對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當時已成為日本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接著,日本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到1942年,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達到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圖為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或由「臺灣拓殖股份公司」、「臺灣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七七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偽東安省(黑龍江東南部)「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佔區,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外,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其國內市場的糧食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圖為偽滿興農合作社在為百姓的「出荷糧」檢斤中橫加勒索,當時中國東北農民吃大米竟被日偽視作「經濟犯」)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布「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5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七七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圖為日本軍工廠生產大口徑炮彈)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每年所耗費的石油,95%依賴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來自荷屬東印度和英屬婆羅洲,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

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採用平爐法煉鋼,即在生鐵裡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由於日本的鋼鐵社會蓄積量很低,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工具機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22.3萬臺工具機。其中5.5萬臺工具機屬於陸、海軍兵工廠,另外17萬臺工具機屬於民間工廠。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薄弱,工具機的自給率僅有50%,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工具機幾乎全靠從美國進口。

由於中日戰爭的巨大消耗,1939年至1940年,日本前後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以及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圖為位於日本群馬縣大泉町的中島飛行機小泉製造廠內的轟炸機)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漸激化,美國逐步減少了對日輸出。當1939年7月27日,美國宣布將在半年後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後,日本立即派出工具機採購團赴美,緊急採購各種生產大型火炮的所需工具機,合同金額為3600萬日元,預定交貨期限是1940年。當美國對日實施禁運後,這批工具機還有相當部分未交付,因此極大地削弱了日本軍工生產潛力

據1940年10月的統計資料,日本當時儲備的主要物資有廢鋼鐵95萬噸、特種鋼1萬噸、銅8萬噸和航空汽油20萬千公升。美國及西方盟國斷絕了對日經濟往來後,日本經濟立即陷入了困境。日本不得不通過研究代用品、限制使用和厲行節約等方法,使銅的使用量減少1/2,鉛的使用量減少2/3,鋅的使用量減少3/10,以此來減緩戰略儲備的消耗速度。但如此一來,直接影響到了軍需物資生產。

重要物資的缺乏,直接影響到了日本經濟運轉。日本的掠奪目光轉向了物產豐富而又防守薄弱的東南亞地區。在日軍內部的「南下」與「北上」戰略之爭中,「南下」派之所以最終勝出,著眼於攫取資源的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


6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迅速佔領了東南亞地區,控制了大量戰略資源。其中,馬來亞和婆羅洲的橡膠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5%,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的錫產量佔世界的60%。當時的荷屬東印度年產石油達800萬公升,可完全滿足日本所需。但由於船舶噸位嚴重不足,1942年,日本從東南亞運回的物資僅能完成計劃的60%。

而隨著戰事發展,日軍對船舶的徵用進一步削弱了日本海上運輸物資的能力。

1941年,日本陸軍在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和實施關東軍特種演習中組織緊急運輸,徵用了12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總噸位的1/5。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海軍為遂行南方作戰,徵用了44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的2/3。剩下的200萬噸船舶根本無力滿足日本經濟運轉的物資運輸需求。 

 

(圖為日本2D型戰時標準船)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軍詳盡分析了日本經濟的特點,非常重視對日本海上交通線的破壞,藉以扼殺日本戰爭經濟。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更是把攻擊日本運輸船作為自己的主要作戰任務。

面對開戰後巨大的船舶運輸缺口,日本採取了簡化工藝、降低標準的辦法來建造運輸船舶。1942年新建65萬噸船舶,1943年為105萬噸,1944年為173萬噸。即便如此,日本船舶的損失速度仍遠高於建造速度。統計數據顯示,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戰敗投降,日本共新造船舶397萬噸,而同期損失的船舶高達883萬噸,為前者的兩倍多。

船舶的缺乏,使得日本無法把從各佔領區掠奪的物資悉數運回國內。1941年,日本的海運量為4700萬噸,1942年降為3900萬噸,1943年2900萬噸,1944年1700萬噸,1945年則急降為600萬噸。1941年,日本的海運能力還能滿足鋼材和大米運輸需求的80%,鐵礦石、煤炭和鹽運輸需求的40%。而後,就開始每況愈下了。


(圖為日本坦克生產線)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完整地奪得了南蘇門答臘的巨港煉油廠,以及廠裡庫存的15萬千公升原油、40萬千公升精煉油。1942年3月22日,第一艘日本油船運載5150噸石油駛向日本。由於當時日本僅有約55萬噸油船,其中絕大部分又被海軍徵用隨伴艦隊保障作戰,因此運輸能力嚴重不足。1942年,運回日本的油料為150萬千公升,1943年達到了最高峰的250萬千公升,1944年銳減為100萬千公升,1945年則幾乎沒有。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運回日本的油料累計為500萬千公升,而實際消耗量為1950萬千公升。雖然日本向德國學習,大力發展人造石油技術,但1942年人造石油產量僅為24萬千公升,1943年為27萬千公升,1944年為21萬千公升,到1945年僅4萬千公升,累計不過76萬千公升,可謂杯水車薪,根本無力彌補燃料供應缺口

原材料不足,讓日本的工業生產「跌跌不休」。而日本的戰爭經濟,又吞噬了本就不足的資源中的絕大多數。日本工業的動員率,從1942年的35%、1943年的48%,一路增長到1944年的58%。戰爭期間,日本軍用鋼材用量佔總產量的一半。

鋼材過多地用於軍工生產,導致其他產業部門所需鋼材嚴重供應不足,不可避免地造成其他工業產品產量下降,反過來又制約了軍工產量的提高。日本戰爭經濟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死胡同。到1944年,日本鋼材產量為250萬噸,僅及1938年的一半。當年,日本計劃生產31000架飛機,實際只生產13000架。坦克在4號軍備計劃期間,計劃1941年度生產2500輛,1944年度生產8000輛;實際產量1941年度為1200輛,1944年度僅300輛,僅達到計劃數的1/27。二戰時期,日本生產的威力最大的炸藥是TNT。1941年至1943年,TNT產量佔日本全部炸藥產量的60~63%。但是,隨著重工業減產,其所佔百分比在1942年以後逐漸下降,至1944年降為50%,1945年更降至37%。主要炸藥地位已讓位於威力較弱的高氯酸銨炸藥等代用品。 


7

日本國土狹小,工廠過於集中。以陸軍兵器生產為例,以6個陸軍兵工廠為中心,陸軍管理監督的大工廠約有700家,其中關東地區佔50%,近畿地區佔22%,東海地區佔16%,這3個地區共集中工廠88%。

1944年7月6日,美軍佔領了馬裡亞納群島中的塞班島,僅用約100天時間就修成了航空基地。從該基地起飛的第一架飛機於11月1日首次偵察了東京。接著,B-29型轟炸機於11月24日、12月13日和12月19日,分別對京濱地區、名古屋及京阪神地區的飛機工廠,集中進行高空精密轟炸,給日本的飛機生產帶來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空襲名古屋,適逢該市大地震,造成三菱航空公司大減產。截至1945年2月,4個月內,B-29集中空襲上述3個地區(武器產量佔日本全國武器總產量的16%)11次,其中40%的炸彈投在飛機工廠。1945年6月以後,美軍不但對上述三城市地區,連中小城市,不論有無軍需工廠,全面實施地毯式轟炸,共出動飛機8000架次,空襲58座城市,投下了大量燃燒彈和炸彈。 


(圖為遭美軍轟炸後的東京一角)

自1944年11月至戰爭結束的9個半月時間裡,美軍共出動B-29型轟炸機17500架次,投彈16萬噸。美軍轟炸不僅造成了日本慘重的人員傷亡,而且還讓日本國內交通陷入困境。當時日本擁有的汽車數量很少,陸上運輸主要靠鐵路。鐵路被炸後,原材料和承包工廠加工的部件、半成品很難順利運到總廠,武器無法組裝。即使能安全運到,日本工廠的實際工作效率,也因頻繁地躲避美軍空襲而變得十分低下。 

1945年5月底,美國潛艇進入日本海遂行破交戰,並在瀨戶內海、日本海沿岸港灣布設水雷,以此隔斷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史稱「飢餓戰役」。以鋁礬土的運輸為例。日本航空工業所需的鋁礬土來自馬來亞、荷屬東印度和帛琉島等地。1943年,日本從東南亞運回925000噸鋁礬土;因運輸船大量損失,1944年減到1/3,僅將350000噸鋁釩土運回了本土;1945年,因美軍開展「飢餓戰役」,日本船舶僅運回1900噸鋁釩土。


(圖為B-29轟炸機投下的水雷)

到了1945年8月份,日本的物資補給中斷,工業生產停頓,戰爭經濟全面崩盤。當月,日本政府竭力確保的航空工業,僅生產出了97架飛機。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美國是否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無論蘇聯是否出兵中國東北對日宣戰,日本都已經完全喪失了維繫戰爭的能力,戰敗已成定局

從「七七事變」到戰敗投降,日本總計耗費了1747億日元軍費,佔同期國民收入3738億日元的47%。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使得本就基礎薄弱,極度依賴海外原料供應的日本經濟不堪重負,迅速衰退。雖然日本軍國主義者窮盡掠奪之能事,實行「三光」一類滅絕人性的政策,但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它所進行的侵略戰爭註定是不得人心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同心抗擊,極大消耗了日本軍國主義賴以對外侵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速了日本敗亡的進程

參考書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1945》(12卷本) 【蘇】德波林主編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8年出版

《日本帝國的興亡》 湯重南、汪淼、強國、韓文娟 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國抗日戰爭史(2005年修訂版》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 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出版

《太平洋戰爭史》 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  商務印書館1962年出版

《日本侵華圖志》 趙繼敏編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本文附水印圖片來自《日本侵華圖志》,文中圖片除標明來源的以外,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本文系與王正興合作作品。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這才是戰爭 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

相關焦點

  • 中國出兵入朝參戰,老大哥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沒有出兵?
    從1950年10月開始,中國派遣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反推回三八線附近。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整個東方陣營中為何只有中國出兵,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都沒有出兵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蘇聯的態度。
  • 如果日本在原子彈的轟炸下仍然沒有投降,美國會有怎麼樣的行動?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此舉震驚了整個日本,也動搖了日本人「本土決戰」的決心。在長崎原子彈投放後僅僅6天,日本天皇就宣布了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那麼如果即便美國投放了原子彈,日本仍不投降呢?那麼日本就真的要「一億玉碎」了。
  • 抗戰期間對我國援助最多的國家,現在已經在世界上消失了
    在抗戰的早期,那時候的德國還沒有和日本結盟,這時的德國對中國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的,當時的德國不僅派出了軍事顧問幫助我們訓練軍隊很多人都說如果不是美國的原子彈,中國的抗日戰爭就會晚結束幾年,而如果當時的蘇聯沒有出兵中國東北,那麼中國也不會很容易的收復東北。
  • 日本戰敗投降,是因為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嗎?說來你可能都不信
    我們都知道,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中華兒女皆付出了不朽之代價。經過長達八年的抗戰,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宣告無條件投降。但關於日本投降的原因,很多人都以為是因為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的兩顆原子彈造成的。但真的是這樣嗎?說來你可能都不信。造成日本投降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蘇聯出兵東北!
  • 美國不投原子彈蘇聯按兵不動,為何美國一投蘇聯立刻大軍壓境?
    當然,美國的原子彈確實客觀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眼看朝鮮全境都快被蘇聯控制了,美國提出雙方在北緯38度線分別受降日軍,當然這也為日後朝鮮問題埋下禍根(不過這是後話了)。
  • 美國為什麼沒有在東京投下原子彈?
    最終中華人民上下萬眾一心,抗擊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並迎來了和平的曙光。但是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共損失了約3500萬保家衛國的軍人和無辜的平民。最後,以蘇德為代表的東線戰爭結束後,騰出手的蘇聯根據《蘇中友好同盟條約》,於1945年6月30日對日本帝國主義宣戰,特別是美國在日本本土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兩顆殺傷力驚人的原子彈後,日本帝國主義稱霸亞洲的夢想徹底破碎了。
  • 抗美援朝時,美國為何沒有使用原子彈?其實很簡單
    由於日本是二戰中的戰敗國,所以等到戰爭結束以後,日本的軍事發展受到了不少限制,領土範圍被規定在只有本土範圍,所以日本也就無法在對統治了半個多世紀的朝鮮半島進行管控了,於是,美蘇兩國便接替日本來管理朝鮮半島,而朝鮮半島也因此被割裂為了兩股勢力。 在二戰末期原子彈都已經發明並使用了,韓戰時期美國肯定是有儲備的。
  • 韓戰中,為什麼美國寧願戰敗,也沒有用原子彈?
    中國建國之後的第二年,朝鮮內戰就打響了,美國為了爭取在亞洲的利益,帶兵選擇了幫助韓國針對朝鮮,由於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將朝鮮士兵打得節節敗退,甚至直接無視中國的三八線,公然將戰火帶到了中國邊境。中國自來都把國家主權看得很重,美國的行為已經嚴重越界,如果中國這一次忍氣吞聲,美國未來還不知道會做出什麼過分的行為,中國政府當即拍板出兵支援朝鮮。
  • 日本為何會被原子彈轟炸兩次?日本投降的原因真的是原子彈轟炸嗎
    事實上美國當初製造原子彈的速度非常慢,因為鈾235的提取問題,生產一顆以鈾235為原料的核彈需要幾年的時間,而以為原料的核彈卻因為設計構造上的問題無法引爆。所以美國手裡當時只有兩顆原子彈。而其實美國打算投放更多原子彈的,只不過日本在第二顆原子彈爆炸之後就選擇了投降。而日本在被炸了第二次之後才選擇投降的原因中,被人討論最多的就是,日本認為美國沒有第二顆原子彈。
  • 抗美援朝中,美國已打算投放原子彈,為何最後寧願戰敗也不用?
    至今為止,世界上只有2座城市遭受過原子彈的襲擊,一個是廣島,另一個就是長崎。實際上,美國並不想這麼早參戰,若不是日本太過囂張,發動奇兵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也不會以這種方式拉開序幕。然而,美軍卻低估了日軍的作戰實力,由於雙方武器裝備差不多,再加上日軍的瘋狂進攻,戰爭局勢一度陷入膠著,美國甚至還落入了下風。
  • 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動用原子彈
    1945年4月23日,「曼哈頓計劃」的指揮官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中將在致陸軍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的信中坦言:「我們的目標一貫是日本。」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美國原子彈製造研發的步伐不僅未放緩,反而全力提速,乃至令一些參與研發的科學家感到不解,甚至有人就此脫離了研發工作。美國的戰略目標,是趕在蘇聯對日參戰之前,迫使日本投降,以爭取對日佔領的主導權,遏制蘇聯。
  • 聯合國建立初期,美國同意中國「入常」,但是蘇聯堅決反對
    次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籤署的宣言中,以蘇聯、美國以及中國在內的政府號召儘早建立一個用來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機構,最終在英國、美國、蘇聯和中國的堅持下在1945年10月24日,經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大多數籤署國的批准之後,《聯合國宣言》開始生效,聯合國就此成立。但是在聯合國成立的過程中,蘇聯一直反對中國參與。
  • 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如果不投降,美國還會投放嗎?
    當時,在投放之前,美國已經在太平洋戰場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並且攻佔了日本的衝繩島,如果不投放原子彈,美軍下一步的計劃就是登陸日本作戰。當時,美國高層就是否向日本投放原子彈還爭吵了一番,最終還是選擇投放。就上述得知,美國當時僅研究出了三顆原子彈,一顆用於引爆,兩顆用於了日本兩座城市,如果日本不選擇投降而是繼續抵抗,那麼美國國內也沒有存儲的原子彈了,加上原子彈的製作耗資巨大,所以很難在短期內內再次研究出原子彈並向日本投放。所以,一旦日本選擇不投降,那麼美國就只能實施對日登陸作戰,不會再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了。
  • 蘇聯瞞著中國讓朝鮮開戰,軍委成員多數反對,毛澤東為何執意出兵
    圖|「雅爾達會議」英美蘇三國領導人合影(舊照)在初步接洽的時候,史達林與羅斯福無疑都藏了一手,美國在對付日本的同時希望蘇聯出兵,而蘇聯打擊的目標則是東北、朝鮮等地的日軍。因此美蘇兩國必然能對朝鮮進行控制,朝鮮問題就這樣引起了雙方的關注。在歷史上,一個引入兩個大國勢力的地區,往往註定不會太平。
  • 越南戰爭時,美國只要投下原子彈就能勝利,為何一直沒用?
    因為美國是直接參與越南戰爭中的,蘇聯和中國是間接參與的,所以美國應該是佔據絕對的優勢,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美國在這場越南戰爭中輸掉了,甚至自己的國內還掀起了反戰爭的示威運動,還是挺諷刺的。其實在這場戰爭中,美國還有一個殺手鐧沒有使用,那就是原子彈,美國若用原子彈便可以輕鬆取勝,但是美國為何一直不用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 細數日本長崎避免被原子彈襲擊的三次機會,背後全是大國博弈
    早在當年5月,納粹德國已經宣布投降,但是日本不僅不打算投降,而且已經做好與美軍、蘇軍在日本本土決鬥的準備。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說為何波茨坦公告是中美英三國聯合頒布,蘇聯去哪兒了,按照當時蘇聯的地位,沒有我們都不能沒有他。其實背後都是大國之間的博弈。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意味著什麼?
    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王淦昌、程開甲……一串串名字從腦海中閃現,這是英雄的名字,時代的音符……1964年10月16日,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從此不用再懼怕核武這個紙老虎的威脅
  • 如果日本在原子彈的轟炸下仍然不投降,美國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行動?
    說實話,俺真真的希望日本在美國人給他們家種下倆原子彈的情況下,依然牛哄哄的不投降,繼續搞他們的一億玉碎計劃,接下來等著他們的就只有去死。這沒什麼好懷疑的。其實美國人最開始的時候,壓根就沒有想到他們家還能在滅掉日本前能整出原子彈這東西,所以在美國的一系列作戰計劃當中,根本就沒有原子彈這個選項。
  • 韓戰期間,美國多次想轟炸中國城市,為何最終放棄?
    其實二戰後,美國接管了日本,但為了在東亞地區遏制蘇聯遠東地區的發展,日本成為美軍滲透亞洲的前站。  所以在美日的勾結下,日本也派出掃雷部隊參與登陸作戰,這也是二戰後日本首次向國外派兵。  並且通過媒體叫囂,想要取得韓戰的勝利,必須要對中國發動進攻。海軍出動航母封鎖住中國的海岸,空軍對重要城市進行轟炸,臺灣的國民黨順勢開展反攻大陸的計劃。  為了阻止志願軍從中國境內源源不斷地進入戰場,他甚至建議美軍向中朝邊境投擲二三十枚原子彈,從而構建出一條放射性地帶,阻止中國對朝鮮的支援。
  • 日本為何始終不承認敗給中國?未向日本派駐佔領軍是重要原因
    1945年7月 ,美國「曼哈頓計劃」獲得重要進展,7月16日,原子彈試爆成功。眼見手中有了人類歷史上最厲害的「大殺器」,美國人認為,這個「大殺器」可以有效減少美國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率,這就意味著已經不再需要蘇聯人的加入了。因此,美國方面通知蔣氏,可以在對蘇聯的談判中適當強硬一些,儘量拖延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