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螢光顯微鏡高通量測定微生物出生及死亡速度

2021-01-09 生物谷

      微生物通常生長在營養濃度有波動的環境中,定量研究微生物在這些環境下的適應性(淨生長速度)對理解微生物的進化及生態至關重要。

      通常測定微生物生長速度的方法有兩種:即光密度測定法和流式細胞儀測定法。由於光密度測定法不能區分活細胞和死細胞的濃度,流式細胞儀法雖然可以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但其操作比較複雜。最近,由美國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 教授團隊在Quantitative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High-throughput quantification of microbial birth and death dynamics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文章(

點擊下載PDF全文)

。該文詳細介紹了如何利用螢光顯微鏡技術定量研究微生物的生長及死亡速度。


文章概要

        為了能夠自動測定螢光酵母的生長及死亡速度,作者首先對螢光顯微鏡進行了設置(如圖1),即對常規的螢光顯微鏡補加一些附件。恆溫罩(Enclosure)保持細胞樣品溫度,自動移動的平臺(Motorized stage)可以重複對很多樣品用明場和螢光進行拍照,自動轉換的濾片(Motorized filter cubes)可以自動進行濾片切換,ITO Lid warmer(熱蓋玻璃)則避免了拍照過程中水蒸氣在蓋子上的凝結。此外,作者還專門寫了一個「LabVIEW」程序,該程序可以自動在明場對焦,然後轉到螢光下對

酵母

進行拍照,從而減少光毒性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圖1. 螢光顯微鏡的設置

      通過上述螢光顯微鏡的設置,作者對lys2-和ade8-這兩種酵母的生長及死亡速率進行了測定,並比較了不同測定方法的結果。lys2-和ade8-是兩種分別需要Lys(賴氨酸)和Ade(腺嘌呤)才能成長

酵母

突變體。結果表明,lys2-和ade8-分別在缺乏Lys和Ade的培養基中生長時,其死亡速度均呈現出時間依賴性;並且它們的死亡速度分別與Lys和Ade的濃度有關(如圖2)。此外,螢光顯微鏡自動檢測法與手動檢測法及流式細胞儀檢測法相比,其結果與後兩種的檢測結果基本一致(如圖2)。

圖2. lys2-和ade8-的死亡率具有時間和營養物濃度依賴性

       另外,作者發現極低濃度的營養可能不會被微生物消耗,並且低濃度營養物會導致不同菌株以不同的速度死亡和出生(如圖3)。其原因可能是菌株沒有在低濃度營養物培養的條件下進化過,因此不同基因型產生不同的生長速度。

圖3. 低濃度營養物培養條件下lys2-和ade8-的出生及死亡速率

      此外,在描述lys2-和ade8-的細胞生長速度時,作者發現Moser(S-型)模型要優於Monod模型。

      最後,作者希望通過這種高通量螢光顯微鏡定量測定法,能為今後螢光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提供一種簡單,快速,準確的方法。目前,該方法已被成功用於測定原始和進化菌種的生長速度,相關成果發表在eLife中(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44812)。

Reference

1. Hart, S.F.M., Skelding, D., Waite, A.J. et al. (2019) High-throughput quantification of microbial birth and death dynamics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Quant Biol 7: 69.

2. Hart, S.F.M., Pineda, J.M.B., Chen, Chi-Chun, Green, R. and Shou, W. (2019) Disentangling strictly self-serving mutations from win-win mutations in a mutualistic microbial community. eLife 8: 44812

相關焦點

  • 角膜基質等效物的高通量生物3D列印|3d列印|顯微鏡|細胞|螢光_網易...
    在這項研究中,Shallu Kutlehria團隊設計了高通量的角膜等價物的3D生物列印,可以滿足體外模型的需要。在數字3D角膜模型中,將成人角膜的平均尺寸轉換成3D形狀,然後轉換成G代碼文件,並用BIOX印表機(CelLink)列印出來。  為了保持角膜的曲度,利用立體平版印刷機設計了支撐支架。
  • 工業生物技術中的高通量篩選技術
    該方法的典型應用包括(i)使微生物適應嚴酷的環境脅迫,如高滲壓、低/高pH值或高/低溫;(ii)提高菌株在生長速度、底物消耗或產品積累方面的能力;(iii)激活合成非天然產物或消耗非天然底物的潛在途徑。eVOLVER和微滴微生物培養(MMC)系統是為微生物高通量培養和適應性進化而設計的。eVOLVER是一個瓶內連續培養系統,允許描述酵母和細菌的適應性生態位。它可以有效地平衡生產量、再現性和質量。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高通量測序的前世今生
    「高通量測序」這詞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現如今它算得上是一個比較熱門的領域,但是您又知道多少關於高通量的知識呢?接下來小編來聊聊它的前世以及今生,帶您走進高通量測序的世界。所有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必然聯繫的,不可能憑空出現。
  • 論文|高通量技術在微生物培養中的應用進展及分子測序對比分析
    高通量技術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中被廣泛應用的試驗技術之一,其在微生物方面的應用包括對菌株的分離培養和分子鑑定。該方法主要是區別於傳統培養與鑑定方式,運用高通量技術對不同環境下微生物進行寬領域、多種類、深層次、高效率的分離培養和分子測序,有效地保證所分離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境的原位性和對生物信息測定的準確性。
  • 如何選擇倒置顯微鏡與螢光顯微鏡?
    在細胞培養及相關衍生實驗中,顯微鏡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器。目前,市場上有各種類型的顯微鏡,選擇一款符合需求又適用的顯微鏡是一個挑戰,下面為大家介紹倒置顯微鏡和螢光顯微鏡的原理,便於大家選擇。倒置顯微鏡組成和普通顯微鏡一樣,主要包括三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光學部分。
  • Cell年度最佳論文:張鋒DNA顯微鏡入選|張鋒|細胞|電子顯微鏡|螢光...
    如果要評選一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那麼顯微鏡一定能名列前茅。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類對於世界的觀察只局限於肉眼。當列文虎克使用他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細胞和微生物後,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在人類眼前打開。使用DNA顯微鏡識別樣品中的不同細胞(圖中不同的彩色的點)使用DNA顯微鏡(下圖左),可以準確地重建用螢光顯微鏡捕獲的細胞圖像(下圖右),比例尺=100微米。顯微原理使用DNA顯微鏡獲取一個完整的細胞圖片,可以說非常簡單,只需要一個樣本和和一個移液器。首先,將實驗室中培養的細胞固定在反應室中。
  • 谷歌《Cell》論文:光學顯微鏡+深度學習=螢光顯微鏡
    4 月 12 日,谷歌發表了結合透射光顯微鏡和螢光顯微鏡這兩種顯微鏡技術,並利用深度學習來對顯微鏡細胞圖像進行分色螢光標記的研究博文,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將其研究內容編譯如下:4 月 12 日出版的《Cell》 雜誌上刊登了谷歌的論文《In Silico Labeling: Predicting Fluorescent
  • 周景文教授綜述:高通量篩選技術在工業生物技術的應用
    為了快速高效地篩選出更適於工業化生產的微生物菌株,在自動化設備和快速測定方法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背景下,各種高通量篩選(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策略應運而生。2.適應性實驗室進化(ALE)ALE是基於微生物通過有益突變適應環境條件的能力,常與代謝工程和合成生物學策略相結合,以構建更高效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其典型的應用包括(i)強化微生物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ii)提高菌株的生長速度、底物消耗或產物積累能力;(iii)激活合成非天然產物或消耗非天然底物的潛在途徑。
  • 創新藥物研發中的高通量篩選方法進展
    基於細胞的篩選方法包括細胞活力(Cell viability)、報告基因(Reporter gene)、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高通量顯微鏡篩選(High-throughput microscopy assays)和基於CRISPR/Cas9系統的篩選。
  • 利用螢光蛋白窺測基因調控
    近期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的相關文章表明,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國家高磁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者們分別通過創造出兩個螢光蛋白和提高蛋白穩定性的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更簡便地觀測細胞的生命活動。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其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遠優於目前領域內主導的、美國腦科學計劃核心團隊所研發的微型化寬場顯微鏡。
  • 2015年度最佳技術文章 TOP10(低溫電子顯微鏡、高通量測序、DNA標記
    Review & Perspectivey  Cryo-EM: A Unique Tool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Macromolecular Complexity  3D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
  • 螢光定量PCR的原理及應用
    相對定量的目的是測定目的基因在兩個或多個樣本中的含量的相對比例,而不需要知道它們在每個樣本中的拷貝數。ct值誠然可以被利用來計算這兩種定量結果,但是絕對定量實驗必須使用已知拷貝數的絕對標準品,必須做標準曲線。相對定量可以做標準曲線,也可以不做標準曲線。絕對標準品製作困難難以獲取,實驗室基本都是選擇相對定量的方法來計算相對基因表達量。
  •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應用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正在不斷改變我們對細胞內部結構及運作的認識。不過在現階段,顯微鏡技術還是存在著種種不足,如果人們希望顯微鏡能在生物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對其加以改進和提高。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2008年錢永健等人由於螢光蛋白(GFP,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使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是對螢光成像技術的一次巨大肯定和推動。光學成像本身具有高解析度、高通量(高速)、非侵入、非毒性等特點,再與螢光蛋白以及螢光染料等標記物在細胞中的定位與表達技術相結合,使得科學家可以特異性的分辨生物體乃至細胞內部不同結構與成分,並且能夠在生命體和細胞仍具有活性的狀態下(活體狀態)對其功能進行動態觀察。
  • 光學顯微鏡的主要觀察方法之螢光觀察
    螢光顯微鏡是利用螢光特性進行觀察、成像的光學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病理學、遺傳學等各領域。螢光標記的方法非常多,可以直接標記(比如使用DAPI標記DNA),或利用抗體抗原結合特性進行免疫染色,也可以用螢光蛋白(如GFP,綠色螢光蛋白)標記目標蛋白,還可以用可逆結合的合成染料(如Fura-2)等。
  • 蛋白質結構分析新技術創測定速度紀錄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0日報導,隸屬於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利用小角度X射線散射技術測定蛋白質結構的新方法,大大提高了蛋白質結構研究分析的效率,使過去需要幾年時間完成的工作僅需要幾天即可完成
  • 倒置螢光顯微鏡的使用
    倒置螢光顯微鏡是近代發展起來的新式螢光顯微鏡,其由倒置顯微鏡和落射螢光裝置組成,具有在培養皿或培養瓶內進行顯微觀察的特點,可實現活體細胞和組織、流質、沉澱物等差螢光觀察是科學研究工作中的理想儀器。所以,在醫學科研型研究生的實驗教學中,掌握倒置螢光顯微鏡的使用至關重要,只有正確的使用和妥善的管理倒置螢光顯微鏡,才能發揮它的功能和提高使用率,使之更好地為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
  • 高通量測序的十年:從科研進入臨床
    對於診斷篩查成年人、嬰幼兒、流產組織等染色體變異情況,利用高通量測序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相對於傳統的Array CGH,高通量測序技術更準確、速度更快、檢測解析度更高,需要的起始樣本量更低,只要幾納克。   產前檢測領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每一個結果都會影響一個還未出生的小生命,對於檢測的準確率相對其他檢測技術要求要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