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能研製生產出一款強大的戰鬥機,代表了一個國家航空工業的最高水平。然而再強大的戰鬥機,在自然環境中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實際空戰中,也會傷痕累累,甚至會導致飛機墜毀。如未加防護的戰鬥機暴露在高溫、高溼、高鹽霧環境中,8天就會出現點狀腐蝕凹坑,兩年時間表面就會產生分層剝離現象,這時飛機機體就極易發生斷裂,在空中飛行就會出現空中解體情況。而引擎中彈、油箱爆炸、機體受損也是導致飛機墜毀的主要原因。
殲-15戰機空中撞鳥,飛行員帶火著陸
一架戰鬥機的設計使用壽命一般在20~30年間,在服役期間,要發揮出戰鬥機的可持續戰鬥力,除了平常的維護保養之外,還需要根據使用情況對戰鬥機進行大修。現代戰鬥機的結構非常複雜,由數萬個鉚釘、數萬根桁條、翼肋、大面積的蒙皮和腹板等部件,還有各種電子設備和管線等組成,一架戰鬥機大修需要在工廠進行拆解、檢測、評估、維護和組裝後,就可以安全使用到下一次返修期,最終使用到設計使用壽命為止。
其中對機體結構的大修是最為複雜和耗時的。由於戰鬥機的機體內部結構中空間狹小,還有著密密麻麻的各種導管線纜,技術專家就需要蹲在飛機的裡,
一手拿著射燈,一手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戰鬥機結構件出現的裂紋,一找就是一天。
哪怕出現的裂紋是頭髮絲的幾分之一,都不能放過。而對於一些隱蔽裂紋故障,技術專家會使用各種特製的小型工具,透過戰機的小孔或者縫隙來觀察。雖然這是大海撈針的工程,但是為了快速高效的識別結構裂紋,技術人員收集了曾經出現過機體裂紋故障地方,尋找機體裂紋產生的規律和特點,形成一張高效發現裂痕的地圖。憑藉的長久的經驗和火眼金睛,我們的技術人員可以多次發現批量性嚴重危及飛行安全的重大結構裂紋故障。在發現機體裂紋後,大修的工廠就需要製造出符合原件尺寸的鈦合金部件來進行替換,從而使得戰機重返藍天。
而複合材料作為新技術材料的代表之一,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戰鬥機上,在使用量上成為衡量戰鬥機先進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不過複合材料一旦出現損傷,修復難度可比戰鬥機常規結構損傷的修護要大得多。
比如我國戰鬥機採用的蜂窩夾芯複合材料出現一個坑,首先需要在一個銜接處進行打磨,把它表面分成5層或6層,直到打磨到損傷去除為止。打磨之後再用碳纖維的材料做預浸料,一層一層的把它粘貼上去,之後再進行加熱加壓固化,最後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修護面。
一架重型戰鬥機著陸的時候,近20多噸的重量再加上近300公裡的時速,在著陸時產生巨大的衝擊載荷完全是靠起落架來吸收的。因此,戰鬥機起落架是戰機的關鍵承載構件,而它也是飛機機械故障中次數較多的。在對起落架修護的過程中需要不能影響其自身的超高強度鋼,而在維修裝配中,通過一些特殊的工藝技術對起落架內部的緩衝裝置和在進深1200毫米的液壓裝置進行成功裝配,之後還需要通過飛機起落架的緩衝性能試驗,來模擬飛機起落架著陸的全過程,對飛機起落架的緩衝支柱進行全面驗證。最後才能重新裝備到飛機上。
航電系統作為戰鬥機的神經中樞,是維修是整機中最精密的部分,需要具備高超的維護維修技術。而戰鬥機上陀螺儀作為飛機的「眼睛」,維修精度難度可想而知更為複雜。陀螺儀是在戰鬥機沒有目視參照物的條件下,可以為戰機保持平穩的狀態飛行,完成複雜的機動動作,還能為戰鬥機準確辨別空間方向、俯仰角度、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陀螺儀的工作不需要接收或者輻射電磁波,因此,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遠距離幹擾陀螺儀工作,所以它的抗幹擾能力極強,是具有精密度極高的慣性導航定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高精度陀螺儀的維修難點,第一是故障排除,由於內部線路信號鉸鏈特別多,需要技術人員吃透陀螺儀各方面的工作原理;第二就是要對產品損壞部件進行更換,最難部件就是導電環,它由4環3軸組成,更換每一個零件都有不同的要求,維修技術靠的是我們的技術人員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
在實戰中,一個國家戰機的大修實力,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空戰勝負的走向,因為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搶修受損的戰機,從而及時彌補戰場損耗,直接影響的空軍戰鬥力的持續發揮,可以說裝備修理能力是空軍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具備戰機大型維護維修,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國防實力和工業航空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