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這家人一周垃圾只裝滿一小玻璃罐「零垃圾」生活是怎樣做到的

2020-12-04 晶報

▲一林幾乎不會使用塑膠袋,而是使用廢舊衣物改造成布袋買菜購物。

你一天會產生多少垃圾?

國家統計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從1979年的2508萬噸增長至2016年的20362萬噸,遠高於我國人口增速。2016年,我國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47.3公斤,是30年前的3.2倍。

這些垃圾去哪兒了?現實生活中並未存在如日本科幻小說家星新一筆下的、能容納各種汙穢的黑洞。這些垃圾除了能夠被回收的一部分以外,有的被填埋進市郊的垃圾場,有的被一股腦兒扔進垃圾焚燒廠,除了轉化為電力,也以另一種漂浮顆粒的形式回到人們的呼吸道;有的甚至被直接傾倒進大海,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一些故事來不及真正開始,就被寫成了昨天。一些物品來不及真正使用,就被棄之如敝屣。自2017年開始實踐「零垃圾」 生活以後,深圳全職太太一林看見自己生活中的垃圾一點點減少。在一林看來,簡單的生活給她帶來了滿心的喜悅。與垃圾「較真」三年,一林一路「打怪升級」。從自學環保知識,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踐行環保理念,一林完成了從「環保小白」到「零垃圾達人」的蛻變。對於「零垃圾」,一林不追求100%的「0」,只想儘量減少垃圾,為保護自己所在的「藍色星球」貢獻一份力量。

▲一林一家三口一周產生的垃圾,只有小小的一罐。

「零垃圾」真的能做到「0」嗎?

現在,一林一家三口每星期產生的垃圾,僅需一個「老乾媽」的罐子就能裝下。罐子裡的垃圾主要為生活中無法避免的垃圾,如快遞的封箱膠帶、新衣服上的標籤繩和從物品上脫落的小塑料片等。而快遞箱、標籤紙、大件塑料等其他仍可回收的廢棄物,都被一林細心分類,放置在小角落裡,等待煥發生機的機會。

什麼是「零垃圾」 生活?講起「零垃圾」,一林圓圓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仿佛談論的不是垃圾,而是生活中的珍寶。一林介紹,零垃圾生活是一種崇尚極簡,做到不浪費、再循環的可持續生活方式。踐行「零垃圾」生活方式的人們在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同時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一林說,愛美的她曾擁有能堆成小山的衣物,而現在,一林只會選擇面料舒適簡約、便於回收的衣物。其中,她和孩子有不少衣服還是和他人交換來的舊衣。

每天,一林一家的「零垃圾」生活從起床洗漱開始。使用可降解的環保牙刷和自製牙膏洗漱,用自製無患子環保酵素洗衣服,帶上環保袋前往市場買菜,回家用防水的蜂蠟棉布包好食材再放進冰箱,吃剩的瓜果蔬菜留下來製造肥料。不用塑膠袋,不叫外賣,不使用一次性杯子喝咖啡奶茶。

這樣的生活在外人聽來,如同古代人般原始,有種苦行僧的意味,一林一家卻樂在其中。在成為「零垃圾達人」後,一林經常被這樣的聲音包圍:「零垃圾是不可能的,是烏託邦!」一林承認,生活在高度商品化的現代社會裡,人們一定會產生垃圾。但她也認為,減少自身的垃圾這件事準沒錯。她相信,只要行動起來,就能出現轉機。

▲在社區舉辦的親子活動中,一林給孩子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從「扔東西狂人」到「零垃圾」的頓悟

「如果給我一個頭銜,那應該是『垃圾老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作為武漢人,一林的性格深受武漢氣候環境的影響,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坦率大方、真誠不矯情。

一林原名曹禕林,相比起大名,她更喜歡他人稱呼她為「一林」。「因為不少人都念不準『禕』字。」為了省去麻煩,一林大筆一揮,索性將「禕」簡化為「一」。

2015年,因愛人工作變動的緣故,一林一家人來到深圳。來到深圳以後,一林被深圳的魅力深深吸引,並決心留在這座城市生活。作為管理家庭事務的全職太太,一林很快面臨來深圳後最頭疼的問題。「老家房子大,我們東西也很多。到了深圳以後,房子變得很小,壓根兒沒地方放東西。」因此,一林開始學習整理術。一林還記得,當時有些「瘋狂」的她把家裡80%的東西都扔掉了。

因為物品少了,一林家裡十分整潔。如同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的女主角家一樣,一林家幾乎沒有了雜物。對於一林的強迫症,家人卻有些恐慌。一林的母親高阿姨對女兒的看法更是「我姑娘那時候像瘋了一樣地丟東西」。

「斷舍離」幾個月後,一林有天夢到了一條被她丟棄的毯子。這條羊毛毯在她家中存在了很多年,後來高阿姨將它轉送給了一林。「其實我也不想要這條又厚又重的毯子,但不好拒絕媽媽。開始斷舍離後,我才決定把它扔掉。」想不到幾個月後,這條毯子又重新出現在了一林的夢裡,仿佛在控訴一林的無情。

因為被丟棄的毯子,一林開始反思,自己瘋狂扔東西的行為到底是否正確。「如果再來一次,也許我應該把那條毯子給一個更需要它的人。」一林說。

2016年,一林在網上看到美國紐約一位「零垃圾女孩」的零垃圾生活理念。她發現,這位環保達人一年產生的垃圾用一個罐子就能裝下。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一林看到一名北京「零垃圾」女孩在網上分享的課程。在她的引導下,一林一點一點學習環保知識,並開始實踐零垃圾生活方式,開啟了全新的可持續低碳生活。

第一步,從自帶環保袋開始

開始總是十分困難。

踐行「零垃圾」生活,一林選擇從攜帶環保袋去買菜開始。第一次帶環保袋去買菜時,一林心裡是很忐忑的。「那是我第一回做這件事,很怕被人拒絕,也怕別人覺得我很奇怪。但這件事情我一定要試試,於是我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那一天,一林把家裡熬中藥後剩下的幾個紗布袋塞入背包,出門前往常去的菜市場。一林記得,就在第一個買菜的攤位,老闆不僅沒有看不起她,反而跟一林聊起家常。老闆告訴一林,一林是他在深圳賣菜以來,見過的第三個自帶袋子的顧客。

對此,一林又欣喜又遺憾。「原來我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但這麼做的人原來這樣少。」一林說。

邁出了第一步,一林感覺「零垃圾生活」並不難。她發現,其實她還可以做更多。從吃開始,一林放棄了各種包裹著塑料包裝的食品。一林還開始使用可水洗衛生巾、秸稈衛生紙,出門隨身攜帶手帕、購物袋、水杯、餐具、飯盒。在家庭生活方面,一林選擇使用純天然的洗滌用品,用無患子、皂角、茶籽粉等材料製成洗滌用品來替代化學洗滌劑。在朋友的指導下,一林還使用吃剩的果皮蔬菜製作環保酵素,將一部分廚餘垃圾也利用起來。

最讓一林有成就感的是,她嘗試著將他人眼中的「垃圾」改造成全新的物品。在一林餐桌的擱板上,一瓶受過精心照料的綠蘿用它勃發的綠意吸引來人注意。定睛一看才能發現,這株綠蘿寄身在一個用過的牛奶玻璃瓶裡。瓶身被主人用蕾絲緞帶裝飾著,早和「垃圾」再無關係。而近期備受一林寵愛的一個項鍊掛墜,是一林用朋友的機器自製而成的。將幾個被拋棄的瓶蓋融化後倒入樹葉形狀的模具中,液體凝固後就變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如今,衝動的消費、快餐、日用化工產品等快節奏生活中的元素在一林的生活裡銷聲匿跡,換來的是慢下來、更充實的生活。目前,雖然一林還不能夠完全抵制塑料進家門,也不能做到完全沒有垃圾,但是看著自己生活中的垃圾在一點點減少,一林滿心喜悅。「零垃圾的實踐讓我的內心產生了對自然萬物的愛,這種喜悅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體會到的。」一林說。

▲一林多以分享者的身份參與環保知識傳遞。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

「什麼都不能買了嗎?」

「難道不扔垃圾了?」

一開始,一林給身邊的人普及「零垃圾」生活時,不少人都聞「零」色變。但看著「零垃圾」對一林生活的改變,她身邊的人和越來越多的陌生人也開始受到一林的影響。

一開始,對一林的「零垃圾」生活最有意見的,當屬一林的母親高阿姨。對於女兒在自家陽臺上擺弄的「有氧堆肥」「波卡西堆肥」「自製酵素」,高阿姨並不能理解。對於母親的疑惑,一林沒有辯解,只是默默地把可循環使用的環保袋疊好,放進母親的包裡。當自己外出時,一林也會委託母親把家裡分好類的可回收紙皮、塑料瓶交給上門來取的拾荒者。漸漸的,高阿姨不再對「零垃圾生活」感到不滿,偶爾在和女兒一起收拾家務時還會感慨一句,「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

在給兒子樣樣啟蒙的過程中,一林買來不少垃圾回收、資源再生的繪本,繪聲繪色地給樣樣介紹環境保護、土壤保護有關的知識,這讓樣樣從小就對環保行為很感興趣。對於兒子愛吃的零食,一林不會強硬地要求他放棄,而是儘量勸說樣樣選擇使用紙袋包裝的零食。樣樣上幼兒園後,還開始向身邊的老師、小朋友宣傳環保知識。

幾年的時間裡,一林早已養成了攜帶環保物品出門的習慣。前往咖啡店時,一林會自帶杯子或者點一些可以用玻璃杯、陶瓷杯等容器盛著的飲品。一林的愛人喜愛喝奶茶,一林就買來口徑較大的矽膠吸管隨身攜帶,讓愛人可以吃到奶茶中的珍珠。「雖然每天出門帶的東西多了,但是減少了丟棄的垃圾,心裡還是很開心的。自己帶環保杯,喝奶茶也喝得心安理得。」對於一林的做法,她的先生十分支持。

▲2018年,一林在深圳創立了零垃圾生活交流平臺,以「線上交流+線下活動」的形式推廣零垃圾生活。

「零垃圾」之路上,她並不孤單

18歲時,一林有著和倉鼠一樣的「囤積癖」。30歲時,一林過上了簡單而充實的日子。在推廣「零垃圾」生活的過程中,一林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人,有樂於嘗試的年輕人,有踐行環保主義的人士,也有一些從不理解到支持的人。在這過程中,一林成為了和從前完全不一樣的人。「我找到了自己最理想的生活,過上了嚮往的生活。而且我透過垃圾認識自己的行為,透過垃圾了解家人的生活習慣,透過垃圾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一林說。

2018年,一林在深圳創立了「零垃圾」生活交流平臺,以「線上交流+線下活動」的形式推廣「零垃圾」生活,近300名在深圳生活的人們活躍於在她一手創建的微信群裡,開始踐行「零垃圾」生活。2018年,一林和深圳「零垃圾」小分隊的成員一起舉辦了21次線下活動,包括「零垃圾」生活方式分享會、「舊物新生」閒置交換活動、舊衣改造工坊、環保酵素製作分享會等,參與人數超過600人次。不少參與過活動的人也留了下來,成為一林推廣「零垃圾」生活的新力量,那種被信任的感覺和流動在人們之間的感情讓一林倍感溫暖。

「環保對多數人來說應該以基本不影響正常生活為前提,而不應該變成一種負擔。」在一林看來,「零垃圾」生活不光是一種環保的生活方式,更是好玩有趣的一種生活方式。一林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活動,從零開始,嘗試更輕鬆更環保更健康的「零垃圾」生活。

□知多D

跟一林來學一學 幾個自製生活清潔用品的配方

無患子清潔劑製作方法:

無患子是天然植物無患子樹的果實,通過人工曬制、剝皮,而後可以得到果皮可以用來做清潔用品。

●無患子果皮可直接使用,方法為:將4-5個無患子果皮裝進小布袋,用的時候加水揉搓一下就會產生豐富泡沫。也可以裝在較大的布袋裡,扔進洗衣機直接洗衣服。

●無患子果皮也可熬煮後使用,方法為:取8到10顆無患子果皮置於布袋中,放到500ml的水中煮開,水開後再小火煮15分鐘。待皂液冷卻後,反覆擠壓無患子果皮並攪拌,進一步萃取。可直接代替洗手液、沐浴露、洗潔精等日化洗滌產品。

用茶籽粉洗碗的方法:

茶籽粉也叫茶枯粉或茶麩粉,是一種純天然洗潔粉,是將南方山區油茶樹籽中的食用茶油壓榨後,再利用其剩餘的果渣研磨而成。將茶籽粉買回後裝在小罐中,洗碗時倒一點在碗裡,用洗碗布抹勻,用水衝淨即可洗淨碗中的油汙。

記者 | 姚慧蘋 見習記者 彭丹/文 記者 金羽澤/圖

來源 | 晶報

相關焦點

  • 紐約大學一女士四年只產生一小玻璃罐垃圾,怎麼做到的?
    紐約大學一女士四年只產生一小玻璃罐垃圾,怎麼做到的?老湯不是第一個實現「零廢棄」生活的人…美國紐約大學的勞倫·辛格,四年裡產生的垃圾可以用一個玻璃罐就可以裝下!勞倫表示,在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她開始思考生活價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 胡同裡這家店主六個月只產生了一玻璃罐垃圾,如何做到的?
    而北鑼鼓巷裡有一家環保線下體驗店,倡導一種「零浪費」的生活方式,它的店主通過踐行這樣的一種理念,六個月僅產生了一小玻璃罐垃圾。走進北鑼鼓巷,「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綠色標誌和被漆成鮮綠色的木門在胡同裡格外亮眼。推門而入,天然蠶絲牙線、玉米水溶性膠帶、可溶性竹漿衛生紙、以玉米和甘蔗為原材料做成的可降解分類垃圾袋等新鮮玩意兒整齊地擺在木架上。
  • 零垃圾:時尚生活新方式—新聞—科學網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生活理念正在成為很多疲憊於物質積累的人們的一劑治癒良藥。 基於這樣的背景,零垃圾生活方式應運而生。它不僅能減輕環境負擔,還為追求極簡主義的人們開闢了另外一條實現通路。 4年垃圾一小瓶 Lauren Singer的名字隔一段時間就會火爆一次各大平臺。
  • 深圳垃圾處理面臨巨大挑戰
    兩位院士認為,垃圾處理應從源頭抓起,市民從自身做起,做到分類、減量;在垃圾處理方式上,借鑑國外成熟經驗,採取生物技術、焚燒等方式,使垃圾處理更加安全。 垃圾處理不當後患無窮 兩位院士在演講中,都不同程度提到了垃圾處理不當帶來的危害,以及採用科學化垃圾處理方式的緊迫性。魏復盛甚至將有害汙染物填埋場稱作是「化學定時炸彈」。
  • 共同創造愛的空間群分享:高坤老師零垃圾生態家園
    衣食住用及生物能源 減少對化學的依賴從而實現安老 教育 療愈工作 居住 生活都在一起自給自足 零垃圾 生態家園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公共廁所~根據人類的生活,有序的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和中樓宇中。所產生的糞尿和所產生的垃圾量成正比。設計、建造這樣的多功能旱廁來實現源頭收集並無害化、資源化。自然的方式回歸自然並產生價值,來實現城市零垃圾這一計劃。
  • 深圳生活垃圾分類與上海不同!有哪些具體標準?
    這是鹽田區一社區垃圾分類投放點。作為全國垃圾分類工作首批46個先行先試的重點城市之一,深圳從2015年就正式大力推廣垃圾分類。那麼,深圳垃圾分類投放標準與上海有何區別?又有哪些具體標準?近日,記者從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獲悉,2019年底前,深圳所有住宅小區要實現樓層垃圾撤桶。
  • 死在120噸垃圾旁邊的囤積癖紳士,並非「窮人才撿垃圾」
    除了月餅鐵盒,這些裝滿雜物的鐵盒子還可能來自曲奇、餅乾、茶葉、巧克力……今天鐵盒包裝早就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可父母卻仍然要留下它們,擠佔了房間大量的儲物空間。囤塑膠袋、囤書報、囤玻璃罐,談起父母的囤積怪癖似乎每個人都有要吐槽的點,有人會說這是以前過苦日子養成的習慣,有人覺得由著他們也無傷大雅。
  • 垃圾分類太複雜記不住?全國垃圾分類小程序將上線!
    來源:經濟日報說起「垃圾分類」,大家一定同意應該分。可是到底怎麼分?不同的地方,分法卻不一致。很多人在一個地方好不容易養成的分類習慣,到了新的地方還得重新再學。就這一問題,住建部近日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標誌》新版標準。
  • 志願者變身「垃圾監測公民科學家」 「起底」海岸線垃圾分布及構成
    這是一段未開發的海灘,在海灘的出入口都有藍色的警示牌,提醒人們要注意安全。海灘上的垃圾觸目驚心,有生活垃圾也有建築垃圾,記者甚至看到,海灘邊的一棵樹上,掛滿了隨著海潮漂浮而來的各種垃圾,令人作嘔。  面對這些海洋垃圾,一般人路過都會皺著眉頭遠遠躲開,但志願者們到了海灘後根本無需動員,立刻投入了工作。
  • 最美我的家丨做垃圾分類踐行者,她用環保生活詮釋小家大愛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製造者每人每天都要產生大量垃圾我們的家園也悄無聲息被垃圾包圍著我們的地球也不堪重負垃圾分類是大家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義務而對於王銳雲這名老黨員來說>#王銳雲的家庭是個兒孫滿堂的三世同堂,家人和睦友愛、樂於行善、生活幸福,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笑聲不斷。
  • 深圳家用垃圾處理器垃圾處理器廚房設備-寧江
    深圳家用垃圾處理器垃圾處理器廚房設備-寧江1.廚房垃圾處理器有什麼作用?5.廚房垃圾處理器的電機分為哪兩種形式?主要區別及優劣勢是什麼?兩種形式:交流電機和直流電機,直流有刷電機:啟動力矩大,轉速快,效率高,有碳刷(需2-3年更換碳刷),聲音輕,重量輕。直流無刷電機:扭矩恆定、轉數快、聲音小、壽命更長、可以調節自動正反轉,無需更換碳刷。 交流電機:質量轉速穩,扭矩不恆定,體積大,質量重、做工簡單。
  • 四川將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對於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方案》明確,將健全完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系統,加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廠、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和分類收轉運體系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運營深度融合。預計到2023年底,力爭全省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比達60%以上,地級以上城市具備廚餘垃圾集中處理能力。
  • 深圳將統一生活垃圾處理費計費方式 每立方米0.59元
    執行綜合水價的合表用戶沒有對應的生活垃圾處理費徵收標準,按「戶」徵收的計費方式不適合,例如「城中村」合表用戶產權上是一棟一戶,按戶徵收只能計徵一戶,但實際居住多戶,這給我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徵收工作帶來困難。
  • 深圳七大資源類垃圾回收處理體系初步形成
    去年起,針對市場上還未自發形成回收處理體系,但具有資源利用屬性的七大類垃圾,包括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園林綠化垃圾、果蔬垃圾、廢棄織物、年花年桔、餐廚垃圾,深圳市城管局陸續推動新建分流回收處理體系。   若這七大資源類垃圾不被回收再利用或無害化處理,當做垃圾被扔掉,有的不僅汙染環境,形成資源浪費,更對深圳原本緊張的垃圾末端處理設施帶來更大壓力。
  • 溼紙巾是幹垃圾?乾果殼是溼垃圾?這些垃圾在廣東究竟算啥?
    近段時間,「垃圾分類」成為熱詞。「你是什麼垃圾?」「溼紙巾是幹垃圾?」「乾果殼是溼垃圾?」等,一連串關於垃圾分類投放的問題將上海市民「逼瘋」。但其實,廣東是全國第一個對垃圾分類立法的省份,而且廣州、深圳等地已成為先行推廣城市。此外,記者從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了解到,下一步還將編制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
  • 陸基雷射炮可除太空垃圾 清理小垃圾僅幾千美元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10月27日報導】題:將太空垃圾轉變為自供動力燃燒離軌火箭的陸基雷射炮(記者克萊·迪洛)新的一周,一項解決日益嚴重的太空垃圾問題的新方案產生了。與此前許多方案一樣,這項方案需要利用威力強大的陸基雷射器來移除近地軌道上的軌道碎片。這套系統將依賴現有技術和正在開發的技術。
  • 各種垃圾降解時間知多少?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垃圾在自然界中降解所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種垃圾,降解所需要的時間也受環境溫度、溼度、酸度和數量的影響。但不管怎樣,垃圾自行降解所需要的時間都是非常驚人的,有的甚至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 垃圾分類「家」行動丨生活垃圾分類「小妙招」學起來!教你做「最美...
    垃圾分類「家」行動丨生活垃圾分類「小妙招」學起來!為更好地宣傳和普及推廣垃圾分類工作,日前,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社區工作組面向各成員單位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小妙招」徵集活動,按照創新、可推廣等標準,最終篩選出四大類43個「小妙招」。近期市婦聯將陸續發布這些「小妙招」,激勵和引導更多婦女和家庭學習掌握垃圾分類減量、廢物利用的巧妙方法,倡導家庭文明健康新生活,推動形成首都垃圾分類「新時尚」!
  • 【漲姿勢】過期的隱形眼鏡屬於什麼垃圾?
    現在,垃圾分類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每個人做好日常垃圾分類,關係到地球和整個人類的未來。
  • 與垃圾為鄰 被垃圾定義:人類與垃圾不得不說的故事
    卡爾維諾也通過這篇小說給出了垃圾的定義,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是一種人造之物。正如聯合國統計司《環境統計詞彙表》的定義那樣,「垃圾可能來自原材料開採、原材料加工成中間或最終商品的過程、最終商品消費和其他人類活動等。」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垃圾,轉向這些平日裡我們隨意丟棄不曾在意之物,垃圾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