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Velodyne工廠的路上,司機告訴我們那是一個可以跑馬、打高爾夫的地方。
Velodyne LiDAR總部位於距離San Jose二十多公裡外的Morgan Hill,在去往Velodyne工廠的路上,司機告訴我們那是一個可以跑馬、打高爾夫的地方。
雷鋒網記者們探訪Velodyne的背景概括有三:
2016年,當自動駕駛技術成為所有新科技中的當紅炸子雞,雷射雷達儼然是炸子雞中的炸子雞;
2017年CES上,幾乎所有有志參與自動駕駛技術的車廠和供應商都在車頂展示了Velodyne的雷射雷達;
同樣在這段時間裡,雷鋒網從多個自動駕駛從業者那裡了解到,Velodyne的16線雷射雷達,如果在現在預訂,最快的供貨時間已經在4個月以後。
在2015年之前,雷射雷達還主要被用在高精度的地圖測繪上,這是一個每年幾百到一千臺訂單的小眾市場。因此到2016年,當大把的公司希望推動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時候,Velodyne成為市面上唯一一家能夠規模化量產雷射雷達的供應商。不過這裡的「規模化量產」也不過是大幾千臺而已。
在如此緊張的供需關係推動下,車廠和自動駕駛技術集成商們都在尋找Velodyne之外更可控的供應渠道;而Velodyne在去年拿到百度、福特投資之後也在緊張地擴充產能。
Velodyne總部位於矽谷San Jose東南的郊外,共分為3個部分:
第一是負責生產、銷售和市場的大樓,位於Morgan Hill;
距離生產大樓不遠,在Oakland有一處R&D研發中心;
此外,在San Jose附近,Velodyne剛剛添置了一處生產場地,這一場地是現有生產大樓的4倍大。
雷鋒網拜訪的主要是第一個,也是現有在運營中的主要生產基地。
先來看幾張外景:
之後的大部分內容都不可拍攝,但雷鋒網儘量還原如下:
現有的生產基地整體面積大概在5000平米以上,俯瞰則是一個80m x 90m的L型建築。包含辦公人員在內,整體不到百人,約有半數以內的人員參與生產工作。
Velodyne雷射雷達的生產過程,是供應商們將定製好的雷射器、接收器、透鏡等交付到這裡,然後由工人們負責組裝、調校、測試。
在生產車間內,日常的生產過程主要是將多路雷射器和接收器安裝進模具,同時對雷射器 - 鏡片 - 透鏡 - 接收器這個路徑進行校準,雷射器和接收器的組數就是我們常說的「16線、32線」等線數。
車間內涉及的生產過程主要分為:
Velodyne汽車業務的銷售和市場總監John Eggert告訴我們,製造雷射雷達的核心難點主要在於精密性以及硬體之外的點雲調校、降噪等數據處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至少在2016年之內,上述5個環節的完成主要依賴幾十人的手工生產。而在雷鋒網拜訪的期間,生產線上已經引入了5 - 10臺的機械臂。John Eggert透露,2016年Velodyne生產了上千臺雷射雷達,而現在這些機械臂會把生產速率提升幾十倍。「from hours to minutes」,他說。
Velodyne工廠外組裝完畢最終測試中的雷射雷達
畫面中是工廠外的多個測試板,分別設置在50、100、200等多個距離處
在2017年Velodyne面臨的挑戰,首先當然是擴大產能。手工生產極為耗時,人員培訓複雜,據說1個工人需要接受1個月左右的培訓才能上崗。並且矽谷的人力成本頗高。
Velodyne在做的優化主要是:
John Eggert同時告訴我們,固態化和晶片化也是他們中長線在籌備的規劃。他向我們確認了此前網絡上流出的晶片照片正是他們計劃中晶片化工作。
最後,Velodyne也在面臨多個新晉者的挑戰。
就在矽谷,根據雷鋒網獲知的消息,剛剛拆分的Google無人車公司Waymo正在開發自己的雷射雷達(雷鋒網後續還會有關於此事的詳細解析)。而在國內,包括速騰聚創RoboSense在內的多家雷射雷達創業公司正在快速跟進。相比之下Waymo有更多數據和算法積累,而在國內內地RoboSense等團隊則有豐富的生產資源積累。
John Eggert說,雷射雷達的製造具有非常多的know-how。在2015年之前,針對自動駕駛的雷射雷達只是Velodyne現有車間的一隅,2016年他們收到的需求是數萬、數十萬的。2017年這些供需關係會繼續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