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達哥拉斯定理最簡單,最美麗,最受歡迎的一種

2020-11-29 電子通信和數學

首先在開始之前,我們先進行一些揭穿,畢達哥拉斯定理是一個錯誤的稱呼,關於直角三角形的基本事實,畢達哥拉斯根本沒有發現以畢達哥拉斯命名的定理

實際是是古代巴比倫人在畢達哥拉斯出生前一千年就已經發現了,儘管人們通常認為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對此定理進行了嚴格證明的人,似乎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一主證張,並且許多數學史家對此表示懷疑,

畢竟畢達哥拉斯對崇拜他的人來說是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數學家,所以將所有與他相關的結果都歸畢達哥拉斯本人

我們進入正題,看看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的證明,

首先最簡單,最美麗,最受歡迎的一種,我們來複製一份,短邊A,B,和斜邊C的z直角三角形,我們來進行排列

得到正方形中的四個直角三角形,同時產生較小的傾斜,裡面的正方形你是什麼時候得到的呢?

你會用三角形覆蓋大的藍色的正方形的一部分,看下圖演示

裡面正方形的長度就是我們斜邊的長度,它是C,所以小正方形的面積等於C的平方

讓我們移動一個三角形,看看現在的藍色區域有多大

看這裡,首先讓我們做更多的轉變,看新的藍色區域有多大?你會發現藍色和以前一樣大,C的平方

最重要的時刻到了,再移動一次,藍色區域仍然是C的平方,但它也是A^2+B^2

現在看來超級整潔完美,是不是。

相關焦點

  • 數學中最著名數學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是不是畢達哥拉斯發明的?
    勾股定理是最為著名的數學基本定理。連前提都不帶的隨口問下:「a的平方+b的 平方等於什麼」只要有初中的數學知識,幾乎所有人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c平方」!勾股定理但是,能解釋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等於兩個直角邊平方和是為什麼的人大概就少很多。
  • 【走進數學】畢達哥拉斯定理
    有一個人的名字在多個世界最著名數學家排行榜上都列在榜首,他就是畢達哥拉斯。
  • 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變形
    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變形   亞歷山大裡亞的帕普斯,是公元前300年的一位希臘數學家.他證明了畢達哥拉斯定理的一個有趣變形:將畢達哥拉斯定理中論及的,立於直角邊和斜邊上的正方形,變形為他自己定理中論及的,立於直角邊和斜邊上的任意形狀的平行四邊形.
  • 將畢達哥拉斯定理拓展到無限?
    滿足這一定理的第一個整數組合是三邊分別為3、4和5的三角形:3² + 4² = 5²。其他一些同樣滿足這一關係的整數組還包括:當然這樣的整數組還有很多。但3、4和5是其中最特殊的一組,因為它們是唯一滿足畢達哥拉斯定理的連續整數。○ 這個簡單的乘法表沿對角線展示了前20個正整數的平方數。
  • 課件分享:畢達哥拉斯定理(簡化版)
    最近比較忙,沒時間寫新的文章,就再分享一份關於「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課件簡化版吧!供有需要的讀者朋友學習。
  • 王冠翔: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故事
    西方理論數學的創始人畢達哥拉斯。講到這兒有些同學可能還不認識他,但是說到「勾股定理」,是不是馬上就熟悉了呢?沒錯,就是他最先證明!而我們直至解放初年,仍引用西方的叫法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因為嚮往東方的智慧,經過萬水千山,遊歷了當時世界上兩個文化水準極高的文明古國:巴比倫和印度,吸收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文化。
  • 說文解圖|第一期:畢達哥拉斯定理
    上圖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又名畢達哥拉斯定理)a^2+b^2=c^2.的圖形證明。      勾股定理的證明是論證幾何的發端;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數與形聯繫起來的定理,即它是第一個把幾何與代數聯繫起來的定理;導致了無理數的發現,引起第一次數學危機,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數的理解;是歷史上第—個給出了完全解答的不定方程,它引出了費馬大定理;勾股定理是歐氏幾何的基礎定理,並有巨大的實用價值.這條定理不僅在幾何學中是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被譽為「幾何學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數學和其他科學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 畢達哥拉斯定理誕生之時 - 初中化學大師
    【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左圖中的直角三角形ABC,a 2 +b 2 =c 2成立。即,斜邊以外的2邊的平方和=斜邊的平方是成立的。畢達哥拉斯出身於希臘的薩摩斯島。有一天,他漫步在薩摩斯島的赫拉神廟,他的腳下鋪滿了下面這種紋理的地磚:地磚的紋理其實很簡單。畢達哥拉斯發現,一邊為a的正方形面積(a 2 ),其4倍的一半(也就是2倍),正好等於灰色部分的正方形面積(見下圖)。即,這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果然名不虛傳。
  • "中心火"與"對地"——畢達哥拉斯的宇宙
    泰勒斯的學生畢達哥拉斯比他更為著名。一般人知道畢達哥拉斯是因為畢達哥拉斯定理,即中國人所說的勾股定理。我們這裡感興趣的不是畢達哥拉斯在數學方面的成就,而是他在天文學和宇宙學方面的成就。他首先認識到大地是一個球,提出了"地球"的概念,而且認識到了月蝕是地球阻擋日光的影子造成的。
  • 萬物皆數,畢達哥拉斯的宇宙法則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能將發明這一定理的人,捧到如此高度,讓畢達哥拉斯仿佛受到了君王的待遇,這是古希臘開明的文化,和自然主義精神所孕育出的寶貴財富,這將永遠銘記在史冊。人們叫畢達哥拉斯「智者」,畢達哥拉斯謝絕了這一稱號,他說:「我並不是智者,我只是一名哲學家(愛智慧的人)。」至此,哲學一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 美麗的畢達哥拉斯樹,你見過嗎?
    important}提到畢達哥拉斯,很多人知道他發現了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中國又叫勾股定理)。相傳他證明了該定理後異常高興,殺了一百頭牛來慶賀這一發現。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確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定理,幾個簡單的符號就將深刻的幾何之美呈現出來。相關的公式曾被評為最美的十大數學公式之一。
  • 《數學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畢達哥拉斯數秘術
    其實無限不循環小數又稱為無理數(到初一我們就會進行系統的學習),今天我們來簡單聊一聊無理數。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人,堅信世界上所有的數都可以用整數的比(分數)來表示。尤其是以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為首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認為「數是萬物之源」,他們就像信仰神明一樣,忠實地堅信整數的比(分數)。甚至給數字1~10給予不同的含義,也稱為「畢達哥拉斯數秘術」。
  • 希臘史9:數學之父畢達哥拉斯殺死發現無理數學生,引發數學危機
    大家也許對畢達哥拉斯這個名字陌生,但是大家一定聽說過勾股定理。《周髀算經》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漢朝的高商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而在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也發現了這一定理,並將其驗證,因此西方把勾股定理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本文就講講畢達哥拉斯定理的主人公畢達哥拉斯。
  • 曾在最變態高考題上C位出道?數學史上最簡單卻最複雜的公式在此
    然而,畢達哥拉斯還未等到他一展抱負,當地的薩摩斯人就對他穿東方人服裝、蓄頭髮以及宣傳理性神學的行為非常反感,認為畢達哥拉斯在宣傳邪教。這直接導致了畢達哥拉斯被抹殺在當地出道的機會。這就是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也就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說的:勾股定理。
  • 世界上最美麗的數學公式
    01 畢達哥拉斯定理Pythagorean theorem以後人們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稱為「商高定理」。在西方,最早提出並證明此定理的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用演繹法證明了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等於兩直角邊平方之和。畢達哥拉斯則得出背後的規律,這位數字原教旨主義者、高舉「萬物皆數」的暴君,愛上數學真不是故弄玄虛,畢達哥拉斯定理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讓數字與幾何完美融合。
  • 第一次數學危機,邏輯鬼才畢達哥拉斯,學霸的另一層意思
    我們首先必須從古希臘時代的一個人說起,這個人叫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是誰?是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他的主要觀點第一個是萬物皆數,萬物皆數有點類似於我們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而且他認為萬物皆數,這個數是什麼數呢?是整數,萬物皆是整數。那就有人說了,那我0.5這個分數怎麼表示?
  • 一個數字引發2000多年的數學危機,發現者被畢達哥拉斯溺亡於海中
    公元前500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所有數都能通過分數的形式表示」的觀點引起了其門徒希帕索斯的懷疑。於是他老師最引以為傲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入手,尋找「不能用分數表示的數」。假設有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那其對角線的長度應該可以很容易算出。
  • 炫酷動圖,美麗的「妖樹」,勾股定理畫出的一棵樹
    下面一畢達哥拉斯樹為例說說數學文化的魅力。1.畢達哥拉斯樹是什麼?雖說數學是十分枯燥的,但是科學家總能從中找到無限的樂趣,畢達哥拉斯樹就是由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利用勾股定理所畫出的一個無限重複圖形,當重複的次數夠多時,就會形成一個樹的形狀,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勾股樹」。
  • 這個等式10+11+12=13+14,把畢達哥拉斯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任何人在數學中學到的第一個定理是勾股定理(西方人稱畢達哥拉斯定理):如果有一個直角三角形,那麼最長邊(斜邊)的平方總是等於另外兩條邊的平方和。它適用的第一個整數組合是邊為3、4和5的三角形:3^2+4^2=5^2。還有其他的整數組合,包括:5 、12、13,6 、8 、10,7 、24、25,但是3、4、5是特殊的:它們是唯一遵循勾股定理的連續整數。
  • 誰是第一個發現勾股定理的人? 勾股定理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學數學的時候,我最喜歡直角三角形,原因很簡單啊:因為無論是算變長還是求面積,直角三角形都來得特別容易,也不用再畫輔助線什麼的。關鍵是勾三股四弦五這個定理實在是太好記,用起來也太給力了。   原標題:誰是第一個發現勾股定理的人? 勾股定理是怎樣推導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