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詞彙是一項重點,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掌握較多的英語詞彙是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者共同的目標。為此目的讓英語學習者掌握英語構詞方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英語中,複合是英語中構造新詞的一種方式,由此方式構造的新詞稱為複合詞。複合詞的語義並不是其組成成分的簡單組合,可以說每一個複合詞都是新詞 (Langacker, 2004:293)。在複合過程中出現的新意義有其理論依據。複合詞的語義離不開其構成成分,它們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關係一直是語言學界研究的對象,本文試圖從論元結構理論出發分析動副型複合名詞的語義與其核心動詞之間的關係,這將對大學英語詞彙教學以及英語學習者的詞彙學習產生一定啟示。
一、理論依據和文獻評述
(一)論元結構理論
動詞所需的作為其補語的名詞短語有固定的數量和類型,這些名詞短語就是論元(Fromkin, etc., 2007:197)。論元這一概念是表示述語跟與之相關的名詞短語之間語義關係的語義角色。這種語義角色後來被稱為論旨角色或題元角色(thematic roles)。目前語言學界公認的論旨角色包括:施事者(agent)、感受者(experiencer)、受惠者(benefactive)、客體(theme)、處所(location)、 起點(source )、終點(goal)、工具( instrument)、使役者(cause/causer )等等, 並通常將受影響的客體稱作受事者(patient)(顧陽, 1994; 袁毓林, 2002)。述語作為命題的中心決定其論元的數量和特點。Williams(1981) 又將論元分為域外論元(external argument)和域內論元(internal argument)。一般認為,域外論元指的是及物動詞的主語、非作格不及物動詞的主語,域內論元指的是及物動詞的賓語、非賓格不及物動詞的主語。對於事件論元而言,一般認為事件動詞具有事件論元,而狀態動詞則沒有(張孝榮, 2011)。
動詞的論元是動詞意義的一部分,包括在大腦詞彙該詞條(lexical entry)下。詞條中的論元結構信息能有效核查語言輸出,排除不符合語法規範的句子,因此動詞的論元結構被Chomsky 應用到其GB理論中。論元結構理論著眼於動詞的語義,在語言分析特別是與動詞有關的分析中離不開論元這一概念。
(二)文獻評述
論元結構理論主要用來分析述語和名詞短語之間的語義關係,如李奉棲(2011)、佔雨燕(2011)分析了漢語動結式複合動詞的語義特點,指出了這類特殊句式的語義解讀;徐盛桓(2002)分析了英語中動結構(middle construction)的語義特點。論元結構理論能成功闡釋諸如漢語動結結構和英語中動結構這樣的特殊句式,其分析綜合了句法層面和語義層面的特點。
對於複合詞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其組成元素之間的句法結構以及語義關係方面。在句法方面,Katamba & Stonham( 2006:316) 指出英語中多數複合名詞重心在左的現象,Carnie (2007:161)用X-bar 理論研究了複合名詞組成成分間的句法關係。語言是人類的一種認知能力, 語義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焦點,對於複合詞的研究另一方面集中於其語義特點。根據胡壯麟(2001:170-172),可以用成分分析理論(Componential Analysis)分析複合名詞的語義特點。對於複合詞的分析需要多角度的結合,這樣才能揭示這種複雜語言現象的語義特點。
從認知的角度分析複合詞的語義特點是該領域的新動向,如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 Integration) 和理性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都可以用來分析複合詞的合成特點。總之,複合詞作為一種常見的構詞方式其內部蘊涵著複雜的句法語義關係,對其分析需要多角度的觀察。
二、動副型複合名詞的語義分析
(一)動副型複合名詞與域外論元
在英語語言中動詞為實詞,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動詞與其他詞複合成為複合詞的能力也相當強,動副型複合名詞就是其中一種。在自然語言中,動詞離不開名詞短語,與動詞有關的名詞短語就是論元,不同的動詞所需名詞短語的數量和類型不同,也就是說動詞有自己的論元結構。如動詞run,該動詞為不及物動詞中的非作格動詞,該動詞只有一個論元,即域外論元,該動詞為一位謂詞(one-place predicate)。由此動詞可以組成複合名詞runaway,該動詞指的是「逃跑者,逃避者,離家出走者(尤指兒童)」。可以發現該複合名詞的語義指向了動詞run的域外論元。動詞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就動副型複合名詞而言,有其固定的句法結構,在runaway中,與其相對應的句法結構為Somebody runs away,在這裡域外論元被指派給了動詞的主語,複合名詞runaway的語義便指向其域外論元somebody。
可以發現域外論元是句法結構中的主語。人們在表達Somebody who runs away的時候,就用了runaway 這樣的簡單形式,這也體現了語言的經濟原則。該動詞為不及物動詞中的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這一類動詞只有一個論元在其主語位置。該類動詞除了客體這一論元之外,不再有其他的論元。Runaway 所表達的語義理所當然的落在了與之關係最密切的論元上。類似的複合名詞還有:stand-out(突出的人或事物)。其語義為句法結構(Something stands out)的主語,也就是核心動詞的域外論元。如果該類複合名詞中的動詞為及物動詞,如drawback(缺點或不利條件)、follow-up(後續行動或事物)等,其語義也落在其主語即域外論元上。
(二) 動副型複合名詞與域內論元
與域外論元相比,域內論元屬於動詞的範圍以內。對於不及物動詞中的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如fall,構成的複合名詞fallout的語義為:(核爆炸後的)放射性墜塵、後果或餘波。其句法結構為Something falls out,很明顯其語義也為其句法結構的主語。但是該主語是動詞fall的域內論元,是發生變化的客體。非賓格動詞認知原為二元動詞,但在非賓格構式形成過程中其原有的域外論元受到轉喻遷移而消失,只剩下惟一論元作深層賓語,最終非賓格動詞表現為不及物性(許艾明, 2010)。這類動詞構成的複合名詞其語義指向其域內論元。
對於動詞中的及物動詞,如add,其句法結構為Somebody adds something on some place,
該動詞有三個論元,為三元謂詞(three-place predicate),其組成的複合名詞add-on(附加物;附加裝置)其語義落在了其客體上。在其論元結構中,客體為其域內論元。類似的複合名詞還有shut-in, 指的是因病(或殘疾)外出困難的人或者臥病在家的人,其語義也是其中心動詞的域內論元。該類複合名詞的動詞成分是及物動詞,必須有客體這一論元角色,這一論元角色被指派給了賓語的名詞短語上,該名詞短語在自然語言中有一定的顯著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承擔了該動副型複合名詞的語義。這類詞的語義離不開自然語義所使用的環境。因為該類複合名詞沒有確定其客體論元,從理論上講,這類複合名詞的語義應該是泛指,如add-on,在大腦詞庫中應該指所有被加上去的事物,即「附加的部件」,這符合add-on在大腦詞庫中的解釋。
(三) 動副型複合名詞與其他論元
動副型複合名詞的語義除了落在域內論元和域外論元外,還會指其他的論元。如果中心動詞是事件動詞,該複合名詞可能會指向該動詞的事件論元,也就是該動詞的語義本身,如break-in, 指「破門而入、闖入或入室盜竊」,而沒有指向其他論元。
在這類複合名詞的使用中離不開概念隱喻的作用。概念隱喻是一個認知域向另一認知域的映射,如warm-up指的是「加熱」,因為相似性,它可以指「(體育運動等前的)適應性活動」,這就是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映射。
有的動詞包括處所(location)或者工具(instrument)論元,這時其組成的複合名詞就有可能指向該論元。如在walk-up的論元結構中,有處所這一論元,因此這一詞可以指「無電梯的大樓、無電梯大樓中的辦公室(或公寓套房)」。在run-about中,有工具論元,即四處活動所需的工具小汽車,這也是這一複合名詞的語義指向。
三、 結語
詞彙學習是一項複雜的認知活動,在大學英語詞彙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動副型複合名詞內
在的語義關係,這將有助於他們對這類複合詞的理解,從而擴大他們的詞彙量。本文的立足點是動副型複合名詞中動詞成分的論元結構。通過分析發現,動副型複合名詞的語義與其論元結構有聯繫,複合名詞的語義可能是中心動詞的域內論元、域外論元,也可能是其事件論元。此外,有一部分的語義落在了處所(location)或者工具(instrument)論元上。通過這些分析,英語學習者可以掌握英語中這類複合名詞的語義特點,加深對這類詞的理解和應用,從而達到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可是,這類複合名詞的語義落在了某個論元而不是其他論元,其中的動因是什麼?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分析更多的語料,需要句法語義界面(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研究的突破。
參考文獻:
[1]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1).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Fromkin, V., R. Rodman and N. Hyam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顧陽. 論元結構理論介紹[J]. 國外語言學, 1994, (1):1一11.
[4]袁毓林. 論元角色的層級關係和語義特徵[J]. 世界漢語教學, 2002, (3):10-22.
[5]Williams, 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The Linguistic Review, 1981,(1):81-114.
[6]張孝榮. 一元謂詞句的論元結構及其句法實現[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1, (5):6-11.
[7]李奉棲. 論漢語動結式複合題元角色到語法功能的映射[J]. 外國語, 2011, (6):19-25.
[8]佔雨燕. 複合動詞「追累」「看哭」等的句子分析[J]. 語言應用研究, 2011,(10):36-38.
[9]徐盛桓. 語義數量特徵與英語中動結構[J].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2, (6):436-443.
[10]Katamba, F. and J. Stonham. Morphology(second edition).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11]Carnie, A. Syntax: A Generative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1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13]許艾明. Perlmutter非賓格動詞理論的認知解讀[J].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10,(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