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統腫瘤發生風險高

2020-11-23 醫脈通

11月2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 Engl JMed)在線發表了兩篇伴隨年齡增長而出現克隆造血增多及相關不良事件的研究文章。其中一篇美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年齡相關的克隆造血是一種普遍現象,其與血液系統腫瘤發生風險及全因死亡率的增加均相關,全因死亡率的增加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者納入17182名研究對象,對其外周血細胞中DNA的全外顯子測序數據進行分析。經對血液系統腫瘤反覆突變的160個基因中特徵性的單核苷酸變異和小的基因插入或者缺失的確認,來辨別體細胞突變。研究突變和血液學表型、生存和心血管事件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為,體細胞突變在40歲以下的人群中很少能檢測到,但隨年齡增加,突變頻率明顯增多。在70~79歲、80~89歲和90~108歲人群中,觀測到的克隆突變的比例分別為9.5%、11.7%、18.4%(右圖)。突變主要發生在三個基因(DNMT3A,、TET2和ASXL1)上。體細胞突變的出現與血液系統腫瘤發生風險、全因死亡率、冠心病發生風險和缺血性卒中風險增高相關(風險比分別為11.1、1.4、2.0、2.6)。

    

另一篇由美國和瑞典學者聯合進行的研究發現,伴體細胞突變的克隆造血可以很快地由DNA測序方法檢測出,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常見,其與血液腫瘤的發生風險和死亡的增加有關。髓系腫瘤患者中突變的基因子集在看似健康的人身上頻繁發生突變,這些突變或代表了血液系統腫瘤發展的早期特徵。

    

研究者納入12380名研究對象,對外周血DNA的全外顯子測序數據進行分析,通過特殊的等位基因片段識別體細胞突變。使用瑞典國家患者中心登記的數據,對DNA取樣後研究對象的2~7年的情況作隨訪。

    

結果為,伴體細胞突變的克隆造血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只有1%,而65歲以上人群為10%。檢測到的克隆擴增常發生DNMT3A、ASXL1、TET2三種基因的體細胞突變,這些基因之前被報告與血液腫瘤有關。克隆造血是血液腫瘤發生的強危險因素(風險比為12.9),在這個調查人群中,42%的血液腫瘤發生於DNA取樣時具有克隆形成能力的個體,且較腫瘤初診至少早6個月。通過對兩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行骨髓穿刺活檢分析,其腫瘤由早期的克隆發展而來。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個高的男性或易患癌!歐洲《腫瘤學年鑑》:每高10cm,風險升高8%
    17萬人、34年的隨訪數據,男性患癌風險比女性高出39%,而且高出的風險中竟然三成(35%)可由身高解釋。參與者的基本情況從癌種來說,男性中黑色素瘤、胃腸道腫瘤的風險與身高成正比;女性中,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胃腸道腫瘤、胰腺癌、肺癌、腦癌和血液腫瘤的風險與身高成正比。
  • 南華附一醫院張濟課題組研究發現HMGB1在血液系統腫瘤疾病治療中的...
    周杰燦 王妍妍)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溼免疫實驗室張濟博士課題組在血液病與腫瘤學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11.059)雜誌在線發表《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 a pivotal regulator of hematopoietic malignancies》,全面闡明HMGB1分子在血液系統腫瘤疾病發生
  • 中美科學家新發現有望為血液系統腫瘤治療帶來新突破
    新華社天津9月4日電(記者 張建新)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肖志堅教授和該實驗室特聘教授、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腫瘤生物學家黃剛教授共同帶領的科研團隊經過七年研究,揭示了低氧誘導因子α(HIF1A)是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發生的關鍵分子,這一重大發現有望給這一惡性血液系統腫瘤的治療帶來突破
  • 補充維生素D3能顯著降低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發生轉移和死亡的風險
    結果發現,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服用維生素D3可顯著降低轉移和死亡風險。相關實驗表明,在高脂飲食的雌性SD大鼠中,減少維生素D的攝入會使乳腺生長和致癌劑DMBA誘導乳腺腫瘤的可能性增加[4]。維生素D缺乏現象普遍存在,僅有4.8%的健康女性和0.7%的乳腺癌患者體內的維生素D是充足的。處於維生素D嚴重缺乏狀態的乳腺癌患者高達96.1%。而血漿水平每增加1納克/毫升,乳腺癌的風險就降低16%[5]。
  • 血液腫瘤治療藥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血液腫瘤 / 血癌是個籠統的稱呼,同其他癌症一樣血液腫瘤也是由於異常細胞的生長增殖不受控制引起的,在多數情況下這些不正常的細胞的源起部位是骨髓,這也正是血液細胞產生的地方,血液腫瘤的種類多種多樣,分類的標準通常是它們影響哪一種血細胞 (紅細胞、白細胞或者血小板),現在已知道血液腫瘤包括有 40 多種白血病、50 多種淋巴瘤以及多種骨髓瘤
  • 道培檢驗--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 最成功的靶向治療 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BCR-ABL1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精準醫學時代,血液腫瘤如何實現個體化診療?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癌症報告顯示,白血病和淋巴瘤兩大血液腫瘤在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仍然佔據著第9位和第10位,血液腫瘤診療水平的總體提升不僅和國民健康息息相關,更是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現的重要步驟。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血液腫瘤的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
  • APBMT2020丨高博團隊學術成果再創佳績,為血液腫瘤患者治療賦新思路
    這是2020年繼第25屆歐洲血液學年會(EHA2020) 15項 成果、第46屆歐洲血液與骨髓移植協會年會(EBMT2020) 4項 成果後,高博團隊又一次卓越實力的見證。  吳彤主任所帶領的移植團隊聚焦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復發的血液腫瘤的新治療,從基因層面深挖影響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的因素,進一步尋求提高療效的有效手段。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最成功的靶向治療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 BCR-ABL1 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童春容主任:血液腫瘤的治療將越來越個性化
    以2012年美國東部癌症協作組(ECOG)的標準,根據染色體基因異常將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分為高危險、中危險、低危險、極好型;高危險AML化療長期生存率(OS)僅10%左右,而極好型可達89%,因此一旦診斷高危險,應儘快行allo-HSCT,而低危險型、極好型建議化療為主。
  • 我院曾輝教授團隊在血液腫瘤權威期刊JHO發表論文
    近日,應知名血液腫瘤期刊據介紹,JHO作為血液腫瘤的權威期刊之一,根據今年公布的最新影響因子,在血液學領域排名第三,主要收錄血液和腫瘤領域的最新前沿進展。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物學過程,本篇綜述從內質網應激和非編碼RNA兩個角度闡釋其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 點評CAR-T之血液腫瘤靶點
    Carl June團隊的報導和Eureka科研團隊的研究,我們認為CAR-T可以有效殺死細胞表面抗原表達量較低的腫瘤細胞(拷貝數為幾十到幾百),而抗體介導的抗腫瘤藥物只能殺死細胞表面抗原高表達的腫瘤細胞(拷貝數為幾千到幾萬)。
  • 北京博仁醫院 童春容主任專訪:血液腫瘤已經進入免疫治療、靶向...
    童主任團隊在CART治療各類血液腫瘤的方面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首先是CAR的設計。CAR主要包括與抗原部分結合的抗體、結合抗原後激活T細胞的信號系統和將這些裝載一起的載體,CAR裝載到T細胞後不引起繼發腫瘤等副作用。在這方面童主任團隊一直與張鴻聲教授團隊合作,其設計的CAR具有親和力高、安全性高的特點。
  • 高博醫療集團積極探索血液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模式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血液系統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既往也是惡性血液腫瘤患者的終極治療選擇。
  •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研究熱點_血液惡性腫瘤_治療_研究_醫脈通
    近年來,"發掘靶點——精準治療"的總體策略貫穿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新方法的研究,促成分子靶向治療
  • 乳腺結節癌變的風險有多大?超聲能篩查出乳腺腫瘤嗎?
    乳腺疾病分為很多種,例如纖維瘤,乳腺腫瘤,乳腺炎等風險都比較低,有部分的結節不伴有異型性增生性病變的,例如複雜性的纖維腺瘤,乳管內乳頭狀瘤,硬化性腺病,發生風險較高。還有不典型增生的乳腺腫瘤風險很高,及時進行處理。
  • 血液腫瘤研究知多少 | BMC研究及期刊推薦
    Cancer Awareness Month: highlighting our open access blood cancer research 作者:Kerri Brown 發表時間:2019/09/05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Sdt5nKs8hoj_iMXQmYBueQ 九月是血液腫瘤宣傳月
  • 血液腫瘤患者感染「超級細菌」該如何治療?
    近年來,碳青黴烯類藥物耐藥的腸桿菌科細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感染的發生率逐漸升高。相較於碳青黴烯類藥物敏感的腸桿菌科細菌,由於CRE感染的治療方法有限、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往往被延遲,因此CRE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較高。
  • [第四屆天津血液腫瘤高峰論壇]張翼鷟教授專訪│多發性骨髓瘤的...
    導讀:11月3日,第四屆天津血液腫瘤高峰論壇在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加強規範診療,推動臨床研究」。
  • 「腫瘤-高血壓」新概念:高血壓患者癌症風險高,抗癌治療引起高血壓...
    高血壓和腫瘤的內在關係引出了「腫瘤-高血壓」這一概念,這一亞專科主要側重於高血壓和腫瘤的複雜病理生理學。作者指出,多學科合作更有利於去改善腫瘤-高血壓。 這篇文章闡述了幾個問題:高血壓的發生是否先於腫瘤;抗癌治療是如何影響患者血壓水平的;對於這類患者何謂適宜控制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