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CAR-T之血液腫瘤靶點

2020-12-07 醫脈通

一、CAR-T治療的靶點選取至關重要


與已知的抗體藥物相比——無論是傳統的單克隆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以及雙特異性抗體,CAR-T明顯表現出對腫瘤細胞更強的靶向性和殺傷力。根據Dr. Carl June團隊的報導和Eureka科研團隊的研究,我們認為CAR-T可以有效殺死細胞表面抗原表達量較低的腫瘤細胞(拷貝數為幾十到幾百),而抗體介導的抗腫瘤藥物只能殺死細胞表面抗原高表達的腫瘤細胞(拷貝數為幾千到幾萬)。


臨床數據顯示,CAR-T細胞通過靜脈回輸患者體內後,除了聚集在腫瘤部位,也會進入肺部組織,進而在肝臟和脾臟聚集,最終分散到全身。在trastuzumab單鏈抗體介導的,以Her-2抗原為靶點的CAR-T臨床試驗中,由於正常肺組織血管內皮細胞低量表達Her-2,引發了病人快速的致死性的肺組織毒副反應。而單克隆抗體藥物赫賽汀以及由trastuzumab介導的ADC藥物Kadcyla臨床使用則是相對安全的,沒有關於肺組織致死性毒副作用的報導。


由於CAR-T療法的高靈敏度,和傳統抗體藥物相比,其靶向/脫靶毒性會導致更為嚴重的毒副作用。因此,CAR-T治療的靶點選取不能套用傳統抗體治療的靶點選取標準,而是需要尋找更為嚴格的腫瘤特異性抗原作為靶點。這篇概述總結歸納了已開展或即將開展的治療血液腫瘤CAR-T臨床試驗中所選取的抗原靶點。


毋庸置疑,CAR-T最成功的案例是以CD19為靶點針對B細胞腫瘤的一系列臨床試驗。CD19廣泛表達在多種B細胞惡性腫瘤細胞表面,在正常B細胞, 濾泡性樹突狀細胞表面也有表達,而在其他組織和血液細胞沒有表達,血液中也未曾檢測到CD19可溶性蛋白的存在。因此它被認為是CAR-T治療B細胞腫瘤的理想靶點。臨床試驗結果顯示,CD19 CAR-T對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的治癒率已經達到了90%。


除CD19 之外,還有哪些靶點被用於血液腫瘤的CAR-T治療呢?



二、血液腫瘤CAR-T治療靶點綜述


1.  B細胞惡性腫瘤


在B細胞惡性腫瘤治療領域,除CD19外,還有另外幾個B細胞特異性靶點,例如CD20, CD22 和B細胞膜結合的抗體輕鏈等。


CD20 CAR-T主要治療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例如韓為東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針對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進行的臨床試驗。


CD22 在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和成熟淋巴細胞惡性腫瘤上均有高表達。對於CD19低表達或CD19分子丟失的B-ALL細胞來說,CD22 有希望成為CD19 在B-ALL上的替代靶點。CD22 CAR-T一期臨床試驗已顯示出其安全性和臨床有效性。


針對B細胞表面抗體輕鏈的CAR-T可用於治療成熟B細胞腫瘤,同時避免了對發育早期階段B細胞的攻擊。臨床前試驗顯示,這些CAR-T並不被血液中的可溶性抗體輕鏈中和。事實上,血液中的抗體輕鏈可以刺激和維持CAR-T細胞的增長。目前還沒有其臨床安全性和療效的報導。


CD23和ROR1 是兩個非B細胞系特異性的靶點,主要被用於慢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 (B-CLL)治療。CD23廣泛表達於B-CLL腫瘤細胞,在正常組織主要存在於成熟B細胞,在一些單核細胞,T細胞,粒細胞以及小腸黏膜上皮組織也都有表達。慢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CLL)患者B細胞CD23的表達水平和血清sCD23(可溶性CD23)含量較正常人均顯著升高,且血清sCD23含量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目前,CD23 CAR-T 主要集中在臨床前的實驗研究階段。ROR1在B-CLL和套細胞淋巴瘤(MCL)中有高表達。正常脂肪組織及某些早期階段的B細胞中有低量表達。ROR1 CAR-T治療B-CLL的臨床試驗已經在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開展,結果尚未報導。


2.  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


復發性AML是死亡率極高的一類血液惡性腫瘤。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是髓系造血幹/祖細胞惡性疾病,以骨髓與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細胞異常增生為主要特徵。針對AML的免疫治療最大的挑戰是尋找特異性的細胞表面靶點。目前在嘗試的幾個抗原都存在特異性不夠高的問題。


CD123在白血病幹細胞和白血病細胞表面高表達,但在正常造血幹/祖細胞中低表達。雖然以CD123 為靶點的免疫毒素藥物沒有在患者體內顯示出嚴重的造血幹細胞毒性,但在美國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開展的CD123 CAR-T臨床試驗中,預計會產生嚴重的造血幹細胞毒性。控制造血幹細胞毒性將是這項臨床試驗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一個AML的靶點——CD33,與CD123有相同的造血幹細胞毒性問題。抗CD33的ADC藥物 Gemtuzumab ozogamicin (Mylotarg) 在2010年因四期臨床患者出現嚴重且可致命的肝靜脈閉塞而撤市,但其後Pfizer在歐洲的臨床試驗顯示,Mylotarg對不能化療的老年病患有療效,和一線化療藥物配合使用對部分人群也有顯著療效。Amgen的CD33-CD3 BiTE (AMG330)藥物,在體外實驗和動物模型裡也顯示出很好的療效,但對於AMG330 在動物模型體內的毒副作用,未有詳細描述。全球已有多個CD33 CAR-T項目的臨床前試驗報導,其中包括Dr. Carl June 團隊使用Mylotarg scFv 製作的CAR-T。針對Mylotarg CAR-T治療在動物模型試驗中表現出的造血幹細胞毒性,該團隊提出了mRNA CAR-T 的應對方案。mRNA CAR-T 在動物模型裡有顯著療效,同時和病毒轉染的CAR-T細胞相比,它不具有體內持久性,半衰期短,所以毒副作用也會大大降低。當然,最終還需要通過臨床試驗對其安全性及療效做進一步鑑定。


CD44是一組分布廣泛的細胞膜糖蛋白,CD44v6是CD44的一個異體蛋白,對AML和骨髓瘤有一定的特異性,但它在正常皮膚上皮細胞也有表達。針對CD44v6 的ADC藥物Bivatuzumab mertansine因患者出現致命的表皮壞死松解症於2006年終止研發。以Bivatuzumab scFv 為基礎的CAR-T在ALL和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動物模型中療效顯著,並且在體外實驗中沒有表現出對皮膚上皮細胞的殺傷作用,而自殺機制在這個CAR-T項目中的應用,有可能降低其在體內產生的毒副作用。它的CAR-T 臨床療效和CD123, CD33一樣有待觀察。


Lewis Y抗原(CD174)除神經組織、結締組織和肌肉組織外,幾乎分布於機體所有正常細胞膜。但該抗原在很多血液及實體瘤中過表達,而在正常組織中低表達。CD174 CAR-T細胞在臨床試驗中的確在腫瘤患處聚集,且沒有大的毒副反應,但療效甚微。儘管如此,CD174 仍是一個極有吸引力的CAR-T靶點,它的下一步應用值得關注。


3.  霍奇金淋巴瘤


雖然HL起源於B細胞,但HL腫瘤細胞(Hodgkin Reed-Sternberg, HRS)已經丟失了B細胞特異性的表面抗原,且大量表達CD30。CD30屬於腫瘤壞死因子受體(TNFR)超家族的細胞表面抗原。在正常情況下,CD30隻在一些激活的B細胞和T細胞上表達。識別CD30 的ADC 藥物Adcetris (brentuximab vedotin),對復髮型的HL有很好的初始療效,遺憾的是療效不能持續,大多數病人會再次復發。復發後的HL依然會保持CD30的高表達。但這些病人對Adcetris 二次治療的有效率遠低於初始治療。考慮到CD30 CAR-T有能力攻擊CD30低表達的腫瘤細胞以及它和Adcetris完全不同的治療機制,CD30 CAR-T將有能力殺傷或殺死對Adcetris失去敏感性的腫瘤細胞。CD30 CAR-T的臨床試驗正在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展開。我們期待看到CD30 CAR-T對HL的治癒性效果。



4.  T細胞惡性腫瘤


T細胞惡性腫瘤,主要包括T細胞免疫表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和T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它們比B細胞惡性腫瘤更為兇險。隨著化療技術的進步,T細胞腫瘤病人的生存率已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復發機率仍然很大。針對復髮型T細胞腫瘤,目前的主要治療手段是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找到合適的供體成為病人唯一的希望。而造血幹細胞移植迄今仍然是一種高風險治療方法,因此,開展具有治癒潛質的CAR-T治療研究意義重大。合適的靶點意味著 CAR-T識別腫瘤T細胞的同時不自我攻擊。從表面抗原的角度來講,可以將這些腫瘤表達的T細胞抗原受體(TCR)作為靶點。但這個方法的缺點顯而易見:每個病人的腫瘤特異性TCR不同,而且對CAR-T特異性的要求極高,所以研發的時間長,成本高。也有人提出用CAR-NK治療T細胞腫瘤,但在沒有腫瘤特異性靶點的情況下,T淋巴細胞減少症將會引起可預見的嚴重毒副反應。目前還沒有針對T細胞腫瘤的CAR-T臨床試驗報導。


5.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惡性漿細胞腫瘤,起源於骨髓中的漿細胞,而漿細胞是B淋巴細胞發育到最終功能階段的細胞。通常將MM歸到B淋巴細胞瘤的範疇。由於MM腫瘤細胞上大部分B細胞標誌蛋白表達量極微,甚至不表達,因此針對MM的CAR-T治療需要尋找新靶點。


CD38分子的表達與分布相當廣泛,無細胞系限制性,在定向髓系和淋巴細胞系祖細胞表達水平很高,在NK細胞、T細胞、B細胞等也有表達。有文獻報導,與正常漿細胞相比,骨髓瘤細胞CD38的表達明顯增加。2015年FDA加速批准了針對CD38的單克隆抗體藥物Darzalex(daratumumab)用於MM的治療。Daratumumab具有廣譜殺傷活性,靶向結合MM腫瘤細胞表面高表達的跨膜胞外酶CD38分子,可通過多種機制誘導腫瘤細胞的快速凋亡,延長病人的存活期,並且沒有嚴重的髓細胞生長抑制作用。但是,迄今還沒有CD38 CAR-T的臨床報導。


CD138,又稱為syndecan-1,在血液系統中僅表達於漿細胞,是一個漿細胞的標誌性抗原,在MM的腫瘤細胞表面高表達。同時,可溶性CD138可以作為漿細胞病特異性指標,能夠精確反應惡性漿細胞病的嚴重程度,在MM中的作用更為明顯,它的濃度與骨髓瘤細胞的負荷呈正相關。處在二期臨床試驗的針對CD138靶點的ADC藥物——BT062,與來拉度胺(lenalidomide)聯合使用,在MM患者中的應答率可以達到83%。但由於CD138也廣泛表達於各類上皮細胞,因此BT062的毒副作用之一就是肝臟和皮膚的毒性反應。可以預見,CD138 CAR-T的類似毒副作用會更顯著。


B細胞成熟抗原(B-cell maturation antigen, BCMA)正常表達於成熟的B細胞和漿細胞,在MM中也有廣泛的表達,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免疫治療靶點。針對BCMA的ADC藥物(GSK2857916)和雙靶向抗體藥物(BI836909)現正處於一期臨床和臨床前研發過程中。可溶性BCMA在MM病人血清中會升高,且濃度與腫瘤惡性程度呈正相關。但血清中BCMA對免疫治療的影響還不清楚。針對BCMA的CAR-T 在U Penn, NCI 和 Bluebird Bio 都已進入一期臨床試驗。


雖然B細胞表面的常見標誌蛋白(如CD19, CD20等)不被傳統的MM免疫治療所看好。但是,去年U Penn 和Novartis在NEJM上報導的一個CD19 CAR-T成功治療MM的病例似乎為這一類抗原帶來了新的希望。其文章指出,MM腫瘤細胞中一組抗藥性強,增殖能力強(具有腫瘤幹細胞特性的)的細胞克隆雖然CD19表達量低,但的確是CD19 陽性的。一例被報導的病例中,儘管99.5%的惡性增生的漿細胞上都缺乏CD19 的表達,該患者依舊獲得完全治癒。如果CD19 CAR-T在未來的MM臨床實驗中,在更多的病人體內證明了其療效,將是MM治療的一個重大突破。



三、針對腫瘤特異性胞內靶點的CAR-T為治癒血液腫瘤帶來新希望


綜上所述,科學家在多種血液腫瘤中,都找到了理想的細胞表面抗原靶點,CAR-T治療血液腫瘤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對於復髮型AML,T細胞惡性腫瘤以及某些頑固型B淋巴細胞腫瘤,仍然沒有找到理想的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


據報導,超過90%的腫瘤特異性抗原都是胞內蛋白或分泌型蛋白。對於血液腫瘤,理想的胞內腫瘤特異性抗原有很多,比如WT1,proteinase 3, RHAMM。以WT1基因(Wilms tumor gene 1)為例,其在正常組織表達量極低,但在絕大部分的AML和ALL中都有極高表達。而且WT1是一種致癌蛋白,它的缺失會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因此WT1被公認為是一個理想的腫瘤治療靶點。然而,傳統的抗體介導的腫瘤免疫治療只能識別細胞表面抗原,對胞內蛋白束手無策。


Eureka Therapeutics開發了能夠識別腫瘤特異性胞內蛋白的全人源抗體,並將之與CAR-T技術結合,開發出多個CAR-T藥物。以WT1為靶點的全人源抗體ESK1是Eureka Therapeutics開發的第一個識別胞內靶點的抗體藥物,其成果已發表在Science、Nature等多個頂級學術雜誌上。我們認為,血液腫瘤的CAR-T治療的新方向是尋找腫瘤特異性的胞內蛋白或是分泌型蛋白,從而拓展可治療腫瘤類型。


【Eureka Therapeutics相關文獻】


1.Approaching untargetable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with antibodies.Oncoimmunology.doi:10.4161/onci.24678 (2013)

2.Reaching un-drugable intracellular targets withthe long arm of antibodies.Oncotarget. doi:10.18632/oncotarget.1039 (2013)

3.Targeting the intracellular WT1 oncogene product with a therapeutichuman antibod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Vol. 5 Issue 176 pp. 176ra33.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5661 2013


來源:優瑞科細胞治療|言甦博士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簡要了解CAR-T療法在血液腫瘤中的應用
    CAR-T技術自1989年被首次提出之後,經過近30年的發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就,該療法是目前有望治癒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等難治性血液腫瘤的新方法。目前針對B-ALL的CAR-T治療主要集中在CD19,CD22兩個靶點上, 而CD19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CAR-T治療靶點。利用CD19作為靶抗原設計抗CD19的嵌合抗體載體,並將其轉入自體T淋巴細胞,形成CD19-CAR-T細胞,可達到治療B淋巴細胞腫瘤的目的。由於CD19-CAR-T無法區別正常的B淋巴細胞和腫瘤細胞,其會導致B淋巴細胞發育不良,而B淋巴細胞發育不良也可以作為
  • 盤點:國內CAR-T產品最新進展
    能夠精準、快速、高效的消滅腫瘤細胞,且有可能治癒癌症,相比其他細胞治療,這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方法。研究靶點除了明星靶點CD19,還包括CD22、BCMA,CD20等多個靶點,腫瘤類型以血液腫瘤為主,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發性骨髓瘤(MM)等。
  • 腫瘤免疫治療:CAR-T的靶向抗原
    雖然以CD19為靶點的CAR-T細胞治療效果很好,但是其適應症也局限在B細胞相關的血液腫瘤中,比如B系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慢性)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等)。
  • 2020 ASH 中國之聲|B細胞血液腫瘤CAR-T研究進展
    本次ASH年會上,在惡性血液腫瘤領域備受矚目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有諸多研究進展披露。眾所周知,中國在CAR-T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那麼今年ASH年會上,中國學者帶來了哪些相關進展呢?一起來看下吧。
  • 腫瘤免疫治療新貴——CAR-T
    T細胞被激活後,一方面通過釋放穿孔素、顆粒酶素B等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另一方面通過釋放細胞因子,募集人體內源性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細胞,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同時,還可形成免疫記憶T細胞,從而獲得特異性的抗腫瘤長效機制。
  • CAR-T(MAGE-A4陽性靶點)細胞回輸治療晚期肺癌
    >臨床招募斯丹賽CAR-T(MAGE-A4陽性靶點藥物介紹car-t療法作為全球熱門的細胞療法,在血液瘤領域(例如白血病)的治療潛力毋庸置疑,2017年,先後有兩款car-t療法獲FDA批准在美國上市。
  • 免疫療法之CAR-T細胞療法
    CAR-T 發展簡史 CAR-T進行治療,大致通過以下步驟進行: 從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 2.分離T細胞:通過外周血血細胞分離機從腫瘤病人血液中分離出單個核細胞,進一步磁珠純化T細胞。 3.改造T細胞:用基因工程技術,把一個含有能識別腫瘤細胞且激活T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的病毒載體轉入T細胞,即把T細胞改造成CAR-T細胞。
  • 腫瘤免疫治療出新,國產CAR-T加速發展
    CAR-T 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良好的靶向性、殺傷性和持久性,在治療血液腫瘤方向有突破性進展,並且正在嘗試用於實體瘤,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更「靈活」:CAR-T 既可以利用腫瘤細胞的蛋白質抗原,又可利用腫瘤細胞的糖脂類非蛋白質抗原,擴大了腫瘤抗原靶點範圍。  更「廣譜」:鑑於很多腫瘤細胞表達相同的腫瘤抗原,針對某一種腫瘤抗原的CAR基因構建一旦完成,便可以被廣泛利用。
  • 恆潤達生CD19/CD22雙靶點CAR-T療法獲批臨床
    「雙靶點T細胞注射液」是一種針對CD19-CD22靶點的基因工程修飾的自體CAR-T細胞製品,其作用機理是經逆轉錄病毒載體體外基因工程修飾,使得T細胞攜帶CAR元件。這一元件使得T細胞表面表達抗CD19和CD22抗體,能特異性地識別B細胞表面的CD19和CD22分子,與之結合進而激活活化信號,由此對表達CD19/CD22的細胞發揮靶向殺傷作用。
  • CD44v6 CAR T可用於血液腫瘤AML和MM的治療,義大利公司獲得授權...
    不難發現,CD44v6之前從未被用作CAR靶點抗原。實際上,CD44v6不僅在某些血液腫瘤中表達(如骨髓瘤和白血病),而且還表達於實體腫瘤(如胰腺癌、頭頸癌等)。同時,該候選療法CD44v6 CAR-T還攜帶MolMed專有的自殺基因,旨在增加CAR-T產品的安全性。
  • CAR-T療法和腫瘤疫苗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癌症免疫療法領域,對CAR-T療法和腫瘤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CAR-T療法雖然在治療血液癌症方面取得了出色的療效,但是如何有效治療實體瘤仍然是研究人員需要解決的挑戰。在今年的AACR年會上,我們也看到了這方面的進步。Shoba Navai博士是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和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中心的兒科教授。
  • 火石研究院 │ 國內又一CAR-T臨床試驗獲批 全球CAR-T細胞療法臨床...
    在適應症方面,經過驗證,CAR-T細胞免疫療法在治療血液腫瘤方面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顯示出良好的靶向性、殺傷性和持久性。 諾華和Kite Pharma獲批的兩款CAR-T產品也都適用於血液腫瘤,分別適用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B細胞淋巴瘤,且仍在向其他血液腫瘤擴展,如濾泡性淋巴瘤、套細胞瘤、多發性骨髓瘤等。CAR-T在實體瘤應用方面,目前進展相對緩慢。
  • 楊林教授:CAR-T細胞技術在實體腫瘤應用上的挑戰及CAR-NK技術的崛起
    2016(第七屆)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在武漢歐亞國際交流酒店隆重召開,生物谷小編在現場有幸採訪到了蘇州大學唐仲英血液研究中心/博生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的楊林教授。實際上,由於實體腫瘤複雜的遺傳異質性、免疫抑制微環境的因素,CAR-T技術在應用到實體瘤治療時面臨諸多挑戰。但楊林教授認為,我國腫瘤實體瘤發病率高,5年平均生存率低,對實體瘤治療新技術的研發是剛性需求,實體瘤應成為我們關注研究重點,並對CAR-T細胞技術在實體腫瘤應用上的挑戰總結為四點:靶點難尋、安全性差、有效性不高、產業化很難。楊教授對中外的實體腫瘤CAR-T靶點進行了小結。
  • 國內首創CAR-T CD276靶點的細胞療法或將成為實體瘤治療的新希望!
    CAR-T細胞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是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方法,在CD19陽性的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中取得了激動人心的結果,但這些靶點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
  • 針對GPC3靶點治療晚期肝癌的CAR-T臨床結果傳來好消息
    GPC3在多種實體腫瘤中高表達,而在成年人的正常組織中含量極少。研究表明,腫瘤細胞中高水平表達的GPC3與肝癌患者的預後差有關。基於此,GPC3被認為是具有相當潛力的腫瘤治療靶標。通常,CAR-T療法需要先從患者體內採集充足的自身免疫細胞,將採集的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後回輸到患者體內進行治療。在開篇提到的臨床中,研究人員首先成功製備了CAR-GPC3 T細胞,對13名入組患者展開了治療。
  • CAR-T治療一次治癒腫瘤和紅斑狼瘡
    去年 6 月開始,她的右腿出現疼痛,只能坐輪椅,在湖北老家被確診為一種侵襲性很強的腫瘤——瀰漫大 B 細胞淋巴瘤。去年 8 月中旬,王芳芳從湖北老家來到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求醫,並幸運地獲得了參與該院細胞治療中心針對血液腫瘤的臨床試驗機會。
  • 從T、B細胞到CAR-T療法 TNFR2有望成為下一個靶點嗎?
    雖然淋巴細胞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循環,但是它們集中在淋巴器官中,如胸腺、骨髓、脾臟和淋巴結,以及腸道相關結構,如扁桃體、腺樣體、派爾集合淋巴結(Peyer’s patches)和闌尾。這種新的治療策略的關鍵之處在於構建一種被稱作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的人工受體來特異性地識別在癌細胞表面上表達的抗原,如B細胞惡性腫瘤的CD19、CD20和CD22,膠質母細胞瘤的EGFRRVIII。 它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在2014年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上,CAR-T細胞治療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中取得了顯著療效的報導大放異彩,給血液惡性腫瘤的治療帶來希望之光。雖然,CAR-T細胞免疫療法已經證實在上述血液腫瘤的治療中體現了良好的靶向性、殺傷性和持久性,但在實體瘤的治療方面,細胞治療還並未獲得突破。3. 2018年CAR-T治療有哪些研究新進展?目前,CAR-T項目涉及的靶點在47個以上,熱門靶點集中在CD19、CD20、CD22、GPC3、BCMA等。
  • CAR-T細胞療法是什麼?一文讀懂免疫療法之星CAR-T細胞療法!
    CAR-T細胞療法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新型精準靶向療法,它能夠精準、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癒癌症,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截止到目前為止,第三、四代Car-T細胞的發展並不完善,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而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為第二代Car-T細胞,主要用於血液惡性腫瘤的治療,且具有很好的療效。
  • 全球首例:CAR-T治療一次治癒腫瘤和紅斑狼瘡
    &nbsp&nbsp&nbsp&nbsp2019年8月中旬,聽從親人的推薦,王芳芳首次來到位於深圳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北大深圳醫院」)求醫,並幸運地獲得了參與該院細胞治療中心針對血液腫瘤的臨床試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