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為犯的認定

2020-12-01 中國法院網

2003-02-08 16:14:32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周光權

  不作為犯在實踐中出現的頻率雖然較低,但司法實務界對不作為犯認定上的許多分歧卻始終存在。尤其在不作為犯中的作為義務、不作為與作為行為的等價性、不作為的因果關係等問題上,實踐中有許多不明確之處,需要仔細辨識。這裡主要討論作為義務根據、不作為與作為的等價性兩個問題,而它們都與不作為犯的定罪直接相關。

  一、不作為犯中實質的作為義務根據

  中國刑法學中的通說認為,作為義務的根據是法律的規定、職務和業務的要求、先行行為、契約等法律行為的要求四種,這是從形式上對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來源作評價,可以稱為「形式的四分說」。原則上,通說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按照這一標準認定不作為犯,一般也不會出現犯罪範圍過廣的危險,對於維繫刑法和道德的分界線,確保只將受道德譴責的範圍中極其有限的部分確認為犯罪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完全按照通說來認定不作為犯,在實踐中不一定行得通。換言之,理論上對作為根據主要從形式上進行判斷,但在實踐中,有時堅持實質的判斷標準。在理論上對行為人有無作為義務按「形式的四分說」可能有激烈爭論,但是,實踐中可能對這些爭議不予理會,按照實質的標準直接認定行為人有作為義務。

  例1,丈夫與妻子發生激烈口角之爭,在妻子言明要上吊自殺時,丈夫完全不予理會,關上門離去,妻子果真上吊自殺。法院最終以故意殺人罪判處丈夫有期徒刑四年。

  例2,昔日的男女戀人中的男方不願再維繫戀愛關係,女方為此攜帶毒藥去男方住處,聲明如果男方與其斷交,就死在男方處。但是,其男友完全不為其所動,女友見恢復戀愛關係無望即決意自殺,男方關上門離去,女方最終死亡。法院仍然以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判處男方有期徒刑六年。

  對這樣的判決,有一些學者覺得是不可接受的,認為法院的司法活動有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嫌疑,是人為地擴大了成立犯罪的範圍。

  上述兩例,如果按照「形式的四分說」的見解,作為被告人的丈夫、戀人中的男方都很難說有作為義務。根據婚姻家庭法的要求,夫妻之間有互相扶助的義務,但是這種義務應當限於物質上的共享和精神上的撫慰。而民事上的相互扶助義務是否就直接意味著丈夫在發現妻子處於危境時就必須給予救助,仍然是很有爭議的問題。至於案例2中男友發現女方意欲自殺時,是否就有刑法上的保護義務,也並非不言自明的問題。

  應該說,對例2中的被告人定罪,比較牽強;而對例1中被告人的行為,如果不進行處理,並不符合刑法保護法益的目的。但是,要確定行為人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又存在合理解釋作為義務的來源的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突破了「形式的四分說」的約束,而形成了對作為義務的「實質」解釋思路,即從維護社會共同體的內部秩序出發,將結果防止的法義務視為從刑法的保護義務中演繹出來的東西。作為義務根據的實質判斷主要考慮:(1)合法權益是否存在現實的危險或者不作為行為人自己的先行行為是否創造了危險?(2)是否因為與被害者之間存在特殊關係而被社會期待履行保護義務?(3)行為人的不作為對結果的發生是否具有絕對的支配作用,換言之,在當時的情境下,是否存在其他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同時考慮這三點的作為義務根據學說,可以稱為「實質的義務根據說」。

  對作為義務發生根據的實質解說,闡明了司法實務上懲罰不作為犯的實質根據,使得司法活動的結論具有相對合理性。在這個意義上而言,法院對例1的判決原則上是有道理的。

  不過,對「實質的義務根據說」,可能還要進一步加以限定,否則不作為犯成立的範圍可能還是會過於擴大,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就會被混淆。

  例3,房主發現破門而入的四處流浪者體弱多病時仍不予理會,該人最終死亡。即使房主與死者完全不認識,按上述的實質說,或者一些司法人員的思維定勢——有人死亡,就需要其他人對此事件負責,就可能得出房主不作為故意殺人的結論。

  例4,飯館老闆發現有顧客在店內發生口角,後來一方故意使用程度很高的暴力傷害他人時,不予阻止,也不及時向警察報告,最後被害人受重傷。按照實質說,也會得出店主有刑法上的作為義務的結論,似乎可以認定其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幫助犯。

  但是,無論對例3還是例4,確認行為人有作為義務都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所以,綜合考慮「形式的四分說」和目前流行於司法實踐中的「實質的義務根據說」,並加以適度折中的立場可能是更為合理的。即就作為義務的根據而言,原則上以形式的法義務是否存在加以判斷,但是在以形式說處理案件明顯不合理時,考慮實質說的立場。

  那麼,遵循這一思路對通說重新加以整合、改造就是有必要的,對此,大陸法系國家的刑法學者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有的日本學者就指出,按傳統的「形式說」,作為義務可分為依法律、法規產生的義務,職務和業務上要求的義務,先行行為導致的義務和由法律行為產生的義務,如果適當考慮「實質說」的主張,作為義務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合法權益保護型義務和危險源管理監督型義務。前者包括依法律規範的法益保護義務、當事人有合意的保護義務、機能的法益保護義務;後者包括危險物品或設備的管理義務、人的危險行為的監督義務等。在對這些義務類型作判斷時,主要應考慮:不作為者是否對他人的生命、身體、財產有排他的、實質的支配。根據這種觀點,下列三種情況都應該成立不作為犯罪。

  例5,撿拾嬰兒回家後,因故拒絕為其提供食物,嬰兒因飢餓死亡。撿拾者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

  例6,與交通肇事行為無關的甲,發現被害人乙因交通事故身受重傷,躺在血泊中,即將乙抱上自己的汽車,準備送到醫院。但是,途中又改變主意,將被害人拋棄,致其得不到他人救助而死亡。甲成立故意殺人罪。

  例7,計程車司機見酒後上車的乘客沉睡,不可能辨明意欲前往的方向,即將其抱下車,置於偏僻的路邊,致醉酒者凍死的,也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

  二、不作為犯的定罪

  實施不作為行為的人,究竟應該如何定罪,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例8,警察因職務上的要求,有制止違法犯罪活動、救助被害人的義務。某警察發現罪犯正在瘋狂殺害妻子,在履行救助義務具有容易性、可能性的場合,拒不履行保護、救助義務,最後被害人死亡的,是否只成立玩忽職守罪,而絕對不可能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還值得討論。

  例9,交通肇事者能夠救助被害人,但是卻駕車揚長而去,被害人最後因流血過多而死亡的,肇事者是否在交通肇事罪之外還另外成立故意殺人罪?本案按照現行立法和司法解釋,似乎都不成問題,但是,理論上對這一問題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過,所以,也還有討論的必要。

  例10,消防隊員接到救火報告後,基於洩憤報復等惡意,明確拒絕前往火災現場,導致重大人身、財產損害的,是否成立不作為的放火罪?

  上述問題的妥善處理,都同不作為與作為的等價性(同價值性)這一問題直接相關。也就是說,只有(不純正的)不作為行為在法律上與符合構成要件的作為具有相同的價值,我們才能將違反作為義務的不作為認定為符合構成要件的實行行為。那麼,相當於「殺人」的不作為,需要具有與積極的打擊他人頭部、刺殺他人心臟殺人等作為同等的犯罪性。

  為了使違反作為義務的不作為具有能夠具備與作為同等看待的實行行為性,就必須考慮不作為的具體情況。

  在例8中,警察的行為原則上成立玩忽職守罪。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其拒不履行救助、保護義務的不作為行為,也可能與作為的故意殺人行為具有等價值性。此時,應當主要考慮現場的情況和警察的犯罪心態。如果其系現場惟一能夠救助、保護被害人的人,其履行救助義務也比較容易,但是其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的故意心態極其明顯,對該警察可以考慮定故意殺人罪,而不認定其玩忽職守。

  在例9中,在交通肇事導致被害人重傷的場合,肇事者存在基於先行行為的救助義務,此時,駕車人逃離現場,認為被害人死亡或者不死亡都無所謂的,主觀上存在殺人的間接故意,但這種逃逸、不保護的不作為是否就相當於作為的殺人罪的實行行為,還值得討論。

  肇事者只有棄而不管的行為,原則上被害人得到第三者救助的可能性往往很大,肇事者的不作為對法益侵害結果的排他性支配並不存在;此外,故意殺人罪是重罪,其成立要求有強度很高的違法行為。而要使不作為的殺人與作為的殺人有同價值性,單純對交通肇事的被害人放置不管還不夠,將被害人移往他人難於發現的場所,或者將其帶離現場後拋棄,或者將被害人抱上自己的汽車後拒不送到醫院,在大街上駕車兜圈子導致被害人死在車中,使被害人被救助不可能或者顯著困難的,才屬於對被害人的生命有絕對的支配,不作為殺人行為與作為的殺人才具有等同的價值性。交通肇事後單純地逃逸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原則上以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處理即可。

  不過,被害人受傷後流血不止,若不立即送往醫院救治很快就會死亡;被害人受傷後躺在人跡罕至的山路上;交通肇事發生在深夜或者在寒冷的冬季等,肇事者對被害人放置不管的行為,本身就包含著對被害人生命的現實危險性。所以,單純地對被害人放置不管也可能與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在犯罪性上具有等價性。

  在例10中,消防隊員拒不履行救火義務的行為,屬於玩忽職守的行為,乃是純正的不作為行為,未援助的結果,即使導致財物被完全燒毀,也不直接發生不作為放火的作為義務。對此,理論上可以解釋為:純正不作為的作為義務,不能直接成為不純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此外,在火災發生之際,火災的消除既取決於消防隊員的努力,但更受制於先前火勢的大小。消防隊員前往現場,並不絕對地就能撲滅火焰,其明確拒絕救火的行為,很難說對結果有實質的、排他的支配。所以,消防隊員拒絕救火的行為,與不作為的放火併不具有等價性。無論其拒絕救助的行為主觀惡性多重,都不應當構成不作為的放火罪。

相關焦點

  • 不真正不作為犯之作為義務來源問題初探
    早在十九世紀,德國學者就已經開始研究不真正不作為犯,兩百年來,不真正不作為犯依然是刑法學界的歧見紛呈的領域之一。不真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是不真正不作為犯成立的關鍵要素,是研究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核心問題。此外,義務還有實質來源,即國家、社會的共同認可的對個人提出的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要求。  從上文中對義務的分析中可推知,不真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作為義務的一種應具有義務所包含的一般特徵,有形式來源也有實質來源。關於它範圍的釐定,則需要附加其他的一些條件,使它與其他的義務區分開來,成為認定不真正不作為犯的依據。
  • 危險犯的認定
    之所以將危險理解為行為的危險,即行為本身所具有的對法益造成侵害的可能性與蓋然性,是因為:一方面,危險狀態這種結果取決於行為的危險,如果沒有行為的危險,就不可能有危險狀態;另一方面,行為的危險與作為結果的危險在很多情況下難以明確區分,只能根據行為的危險認定行為造成了危險狀態。例如,破壞交通工具罪的成立,要求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隻、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因而屬於危險犯。
  • 張明楷新作:論過失犯的構造
    可是,舊過失論明明是按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判斷案件的,只是將預見可能性作為責任形式,不可能僅將預見可能性的有無作為過失犯成立與否的基準。既然新過失論在結果迴避義務的違反方面限定違法行為的範圍,就表明舊過失論也是以行為違法為前提的,只不過新過失論認為舊過失論導致違法行為的範圍過寬。可是,如後所述,所謂新過失論認定的過失行為並不窄於舊過失論。
  • 規範違反意識對實質預備犯認定的必要性
    近年來,國內諸多引起輿論激烈討論的案件與實質預備犯不無關係,多圍繞行為人是否具有規範違反意識,以及認定實質預備犯是否需要規範違反意識展開。筆者認為,規範違反意識既是實質預備犯可罰性的正當根據,又是實質預備犯故意的必要內容,還是刑事證明法則的應然要求,在實質預備犯的認定中不可或缺。
  •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不能直接作為責任認定依據
    交警部門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劉某妍駕駛制動系、燈光系不合格的,未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的機動車上路行駛,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逸,其行為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劉某妍承擔本次事故的主要責任,曾某為承擔本次事故的次要責任。該案於2017年5月23日作出一審判決。
  • 販賣假毒品行為的司法認定|毒品|販賣毒品罪|甲基苯丙胺
    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不知情販賣假毒品行為可能存在不同的客觀表現,應當依據行為時的客觀事實對具體的情況分別予以分析,考察行為時具有這些客觀因素的可能性以及客觀因素與侵害結果的關聯性。如果不會造成法益侵害,仍然應當認定為不能犯。
  • 恐嚇型尋釁滋事犯罪的認定
    所謂危險犯,就是指以發生某種危險狀態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其中,根據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將危險犯分為具體危險犯和抽象危險犯。前者指需要在司法上就具體個案是否存在現實的、具體的危險進行判定的類型。後者是指在司法上以一般的社會生活經驗為根據認定行為通常具有發生侵害後果的危險,而無須個案認定,如煽動分裂國家罪。
  • 晴雯被趕走,王夫人並不冷血無情,你看晴雯犯了賈家的什麼大忌?
    比如王熙鳳雖然掌管著府中下人們的月例錢,但是,當賈寶玉被賈政痛打之後,襲人去在王夫人面前說了一番「為賈寶玉著想」的話之後,王夫人內心一下子就覺得襲人與眾不同,認定她將來做賈寶玉的姨娘,並且讓王熙鳳提高襲人的月例。另外,當大觀園中出現了繡春囊這種為人所不容的物品之後,王夫人命王熙鳳搜查大觀園,修養、病中的王熙鳳也只得照做。
  • 最高法院案例|中國證監會文件,不能作為認定股權轉讓效力依據
    中國證監會文件,不能作為認定股權轉讓效力依據——中國證監會文件不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不能作為認定股權轉讓協議效力依據。法院認為:①《證券法》第123條將證券公司業務範圍、註冊資本等事項與公司章程變更並列,作為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的內容範圍,說明該法條並不認為證券公司章程所記載事項變更即為章程修改或變更。質言之,不宜將證券公司章程所記載事項變更與該法條所規定「變更公司章程」等量齊觀,該法條規定並非證券公司股東轉讓出資應報證監會審批的法律依據。
  • 你覺得本命年犯太歲是迷信嗎?
    比如,本命年犯太歲這事,很多人提到「太歲」,就會聞虎色變,而江湖術士對「太歲」也是過度渲染、誇大其詞甚至危言聳聽,以增加更多普通老百姓的擔憂,而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恫嚇、製造焦慮和恐慌而兜售解決方案——化太歲錦囊或者所謂的開光法事活動。
  • 什麼是結果加重犯?《刑法》中的罪數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玉亦山每天學點法律知識01什麼是結果加重犯所以,以下的情形不能認定為結果加重犯,一,行為人在實施基本行為之時或之後,被害人自殺自殘、或者因為自身過失等造成嚴重結果的,因缺乏直接性要件,不能認定為結果加重犯。
  • 掃黑除惡案件認定規則大整理(精華帖)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對於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沒有實施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或者受蒙蔽、脅迫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情節輕微的,可以不作為犯罪處理。根據《2015紀要》對於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後僅參與少量情節輕微的違法活動的,也可以不作為犯罪處理。
  • 貪汙罪客觀行為的認定
    倘若認為,由於職務侵佔罪條文並未明文規定「竊取」與「騙取」,故「職務侵佔罪是一種業務侵佔罪,客觀方面是將基於業務上佔有的財物變為自己所有的侵佔行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竊取、騙取不屬於自己佔有的本單位財物,不成立職務侵佔罪,而是成立盜竊罪、詐騙罪」,那麼,當認定行為方式為竊取或者騙取,而不是狹義的侵吞,而且行為人又不符合貪汙罪主體資格時,案件的定性就不是「退而求其次」認定為職務侵佔罪了,而是應認定為盜竊
  • 山西省翼城縣侯鵬飛犯尋釁滋事罪案警示錄(轉載)
    2019年3月13日因犯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剝奪政治權利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因涉嫌犯尋釁滋事罪,於2020年8月14日被天津市公安局薊州區分局解回更審。現羈押於薊州區看守所。辯護人李某自,省略。
  • 劉明祥:「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釋
    其中,刑法第29條(即1979年刑法第26條)第1款體現了教唆犯具有從屬性,而第2款規定,被教唆的人即便是沒有犯被教唆的罪,教唆犯與被教唆人根本不成立共同犯罪關係,對教唆犯仍然要定罪處罰,這表明教唆犯具有獨立性。⑴第二種觀點是教唆犯獨立性說,認為「在一部刑法裡,要麼採取獨立性說,即完全以教唆人所教唆之罪作為定罪基礎;要麼採取從屬性說,即完全以被教唆人所實施之罪作為定罪基礎。
  • 村婦勒死強姦犯不負刑責,給歹人敲響了喪鐘
    村婦勒死強姦犯不負刑責,給歹人敲響了喪鐘儘管事情早已過去,儘管自己從看守所裡出來就再沒有進過村子,但是,時至今日,當事人周某某,一是傷心之至,不願再回憶往事;二是心有愧疚,沒想到會勒死對方,覺得愧對死者。周某某,一個村婦,一個被害者,還是一個良善之人。
  • 未經許可將「阿狸」動畫片段作為配音素材 法院一審認定「配音秀...
    因發現「配音秀」APP將前述動畫短片的經典片段作為配音素材向公眾提供,夢之城公司以信息網絡傳播權被侵犯為由,將「配音秀」運營主體杭州秀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秀秀公司)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認定秀秀公司通過「配音秀」APP平臺傳播「阿狸」動畫短片片段的行為,侵害了夢之城公司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 縣政府設立「蝸牛獎」「鴕鳥獎」 慢作為、不作為將「被頒獎」
    近日,縣政府決定自2021年起,圍繞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的推進落實情況,在相關單位中設立「蝸牛獎」 「鴕鳥獎」,以警示驅動慢作為、不作為的「獲獎」單位知恥後勇,以更高標準、更高效率、更高質量推進各項工作。
  • 如何認定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經濟損失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於2018年6月8日作出判決:姚曉傑等11名被告人犯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不等。宣判後,11名被告人均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運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其安全性問題也日益凸顯。
  • 化解陽宅犯煞
    6、人丁不旺化解法 在舊社會指男丁不多,而現在已經沒有實用意義了,政府計劃生育政策主張生男生女都一樣。作為一名預測者也必須遵守這項國策。化解方法我簡單說一下:每月六白飛星所到之方位,把床頭搬到這個方位上睡,一般懷孕易生男孩,沒有生育能力的無法化解。有一點必須注意,不可隨意為人化解。另外可用送子觀音、送子麒麟等布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