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發展傳輸物理特徵和機制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1-03-01 中科院之聲

自然界中的閃電通常發生於強烈起電的雷暴雲內或雲與大地之間,起始於所謂的「先導」過程的發展和傳播。先導以擊穿空氣的形式為隨後強烈的閃電放電過程提供電離通道,其發展傳輸的物理過程和機制是閃電物理研究的關鍵問題。但由於閃電具有的瞬時性和隨機性,以及先導快速傳播過程的微弱光輻射和電磁輻射,對先導的探測存在較大難度,國際上提出的閃電物理研究十大難題中,就有四個與先導過程直接相關。

基於火箭-拖線技術的山東霑化人工引雷實驗自2005年夏季開始持續開展,最近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層大氣和全球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郄秀書和副研究員蔣如斌等,在國家「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支持下,通過自主研發高時空解析度閃電探測和動態定位設備,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觀測,獲取人工引發閃電和自然閃電放電電流、高速光學和電磁場等高解析度綜合同步資料,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沿已擊穿人工引雷放電通道中同時沿兩個相反方向發展的雙向先導過程,類似一種所謂的雙向「反衝先導」,但其極性與傳統的反衝先導相反,從而拓展了對這一先導類型的認識。通常,人工引雷所引發的閃電為負極性,除上世紀我國前輩科學家在內陸高原地區特殊雷暴電荷結構條件下引發的正極性閃電外,人工引發正閃在國際上比較罕見。近來,研究團隊在山東人工引發閃電實驗中,成功引發了兩例正極性閃電和三例雙極性閃電。基於寶貴的觀測資料,研究得到了相應的上行負極性先導過程的起始電流、脈衝波形、梯級電荷量等重要物理參量,並揭示了負極性先導初始階段的多分叉和梯級形成過程。

研究團隊通過精心設計觀測方案,還獲得了每秒高達15-18萬幅的閃電先導發展圖像,最近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文章,清晰闡釋了閃電通道分叉和蜿蜒曲折的根源:負先導前方多個「空間先導」集簇出現,空間先導與先導主通道依次連接並持續發展,從而導致了閃電眾多分支通道的同時傳播並蜿蜒前行,研究定量給出了空間先導發展方向的概率密度分布。另外,團隊還通過高塔閃電觀測,首次揭示了正先導在自持傳輸階段的梯級跳躍式發展傳輸特徵,並提出了與負先導梯級機制不同的「頭部電荷聚集—跳躍—停頓」的正先導梯級形成機制,更新了正先導連續傳輸的傳統認識。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 等期刊上。

人工引雷照片

人工引雷場地

高速光學觀測到的地閃先導發展過程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但目前對於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機制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正確理解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過程對控制和改善器件的存儲特性,以及對器件的建模和分析都至關重要。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徐紅星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在納米尺度操控光強、光的偏振、光的傳播、光學力等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工作。他和他的同事發現的納間隙金屬納米結構的巨大電磁增強效應【Phys. Rev. Lett. 83, 4357(1999)和Phys.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異質結構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不平衡光傳輸示意圖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因此研究光子晶體中的結構、材料與光子帶隙的相互作用是將其應用於新型納米光子器件、光信息傳輸和光晶片等領域的基礎。  近年來,合肥研究院固體所費廣濤課題組致力於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之前課題組的王彪等人在完整光子晶體的製備、光子帶隙的特性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系列進展。近期,課題組的商國亮等人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光學性質方面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 大氣所揭示罕見的閃電正地閃多回擊特徵和產生機制
    自然界的閃電一般分為發生在雲中的雲閃(約佔全部閃電的2/3)和擊中地面的地閃(約佔全部閃電的1/3由於正地閃發展傳輸過程中,其先導產生的電磁輻射信號難以識別,高時空解析度探測資料比較有限,因此對其發生機制的認識一直比較模糊。  多回擊正地閃非常罕見,國際上對其形成原因多停留在猜測階段。
  • 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高度重視對老年痴呆症基礎研究的支持,在老年痴呆症發病機制、早期診斷、治療幹預和研究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多種形式和項目類型的資助,取得了良好的資助成效,為老年痴呆症治療方法的最終攻克奠定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阿爾茨海默症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見類型,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已經成為老年人第六大死亡原因。
  • 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砂磨機訊: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砂磨機訊:III-V族半導體納米線憑藉其獨特的準一維結構和物理特性在納米電晶體、納米傳感器和納米光電探測器等方面有著重要潛在應用,是當前國際研究的熱點。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偏振是高能天體多波段輻射的重要特性,對研究高能天體的物理狀態、輻射機制和輻射傳播介質的性質等具有重要意義,偏振觀測已成為高能天體研究的重要手段。高能天體的輻射通常具有較高偏振度,偏振輻射主要來自高能天體中的高能電子的同步輻射,偏振特性取決於高能電子的能譜分布、輻射區的磁場結構、輻射轉移過程的介質性質等,至今缺乏詳細的理論研究,隨著高能天體偏振觀測資料的增加,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解釋和預測。
  • 香港大學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載流子傳輸層的器件物理研究取得了...
    香港大學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載流子傳輸層的器件物理研究取得了最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隨著能源及環境問題的日趨嚴峻,業界對於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高光電轉化效率(PCE),低製備成本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成為了光電子器件及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電子鐵電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李建奇研究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電荷有序多鐵材料的微結構與物理性能的關聯研究,在新型電子型鐵電體LuFe2O4 體系電荷有序及自發極化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Phys. Rev. Lett. 98 (2007) 247602; Phys. Rev. B.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量子輸運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低維拓撲材料電子輸運與器件效應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廖志敏課題組率先實驗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Cd3As2中外爾費米子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電阻效應【Nature Commun.
  • 合肥研究院在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聚合物半導體的自旋流探測及其薄膜結構-自旋傳輸性能關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ACS)旗下期刊《ACS應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在線發表。
  •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0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以圩區水文模擬為重要技術支撐,深刻剖析圩區運行對水文循環、營養鹽輸移過程的調控作用與機制,是全面認識圩區水生態系統在洪泛平原體系中作用和地位的基礎與關鍵。然而在特殊自然環境和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下,圩區內外水循環十分複雜,過程機制不明確,缺乏有效的模擬手段,不能準確識別水系統各部分對圩區綜合調控的響應機制。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螺旋湍流研究取得進展
    螺旋度守恆性定理為系統研究三維湍流的時空演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作為三維湍流僅有的兩個二次無粘不變量之一(另一個為動能),Noether定理決定螺旋度具有時空多尺度分布和多尺度多方向手性間的傳輸特徵。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可壓縮轉捩與湍流課題組副研究員於長平等長期致力於螺旋湍流的理論及數值模擬研究工作,以螺旋度為視角,在揭示湍流物理本質、建立大渦模擬模型等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國科大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研究霧霾來源和形成機製取得...
    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沈延安教授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林莽博士和中國科大『大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Mark H. Thiemens教授等合作,在研究華南霧霾的物質來源和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鈣鈦礦太陽電池是光伏領域近年來興起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由於其優良的自組裝特性、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能夠通過簡單的低溫溼法工藝實現大面積的太陽電池組件製備、原材料的豐富低廉和器件效率的飛速發展,使得其在未來的商業化應用中呈現出巨大潛力。
  • 我國光纖軌道角動量光通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ICCSZ訊   隨著資訊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對通信容量的需求急劇增長,現有光纖通信系統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了解決通信容量危機,新技術不斷湧現。其中,光纖軌道角動量(OrbitalAngularMomentum,OAM)光通信為此提供了一條潛在解決途徑。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2015, DOI: 10.1002/advs.201500287),總結了近十年來柔性光電探測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進展,並對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熱點進行了預測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