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日三餐,一頓不吃餓得慌。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大家對吃也是越發講究,因此美食成了不少人的追求。鄧小平有句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很實際,因而傳諸久遠,舉世皆知。每屆隆冬,小編則有感而發,「不管是黑毛、白毛,凡鮮美可口的,就是好魚」。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東北的魚,來趟美食之旅吧。

所謂黑毛、白毛,亦有人稱黑蒙、白蒙,它們都是鯇科魚類。前者屬瓜仔鰍;後者名南方鴕魚,或蘭勃駝魚。臺灣島四周皆有分布,主要生長在淺礁巖灘附近,東北角海岸尤多,以海藻或浮遊生物為主食。不過,不論是黑毛還是白毛,全在夏季大量攝食,肉質略帶臭味,令人食之不悅。一旦轉入冬季,改吃附於礁層的藻類,不僅肉質肥嫩,而且臭味消逝,變得格外美味。

黑毛在臺灣的料理方式,以清蒸最常見,也最能表現其美味。此外,鹽烤或煮湯亦佳,鮮甜適口,魚香滿嘴。白毛因嗜食腳白菜,加上泳技超群,每在礁間及浪湍間,穿梭來去自如,其肉質甚結實,煮薑絲湯尤佳。但黑毛現已有養殖貨,味道亦挺不錯,惜乎少了野勁,口感不夠彈韌,畢竟有所不足。是以磯釣的現流魚極為搶手,能夠品嘗其味,只能說是福氣啦!

小編曾在日本品嘗過黑、白毛料理。店家處理的方式很簡單,皆為魚兩吃。所同者為生魚片,黑毛的部分,蘸著醬油、芥末吃,野味濃鬱,食之鮮香,搭配鹽烤之魚,滋味向上提升,喝上幾口清酒,飄飄然有仙氣;白毛的則蘸蘿蔔泥、醬油細品,魚肉緊實,嚼罷回甘,啜吸煮味噌之魚湯,沉浸其中厚味,但覺通體舒泰。一次吃四尾魚,果然是個豪舉,允為平生快事之一。

有次初秋時分,小編來到東北,望見現釣的黑毛,不禁勾惹饞涎,急向店家索嘗。店家表示魚帶異味,不宜清蒸、煮湯,或許可下重手,才能吃得盡興。他遂好整以眼,倒入大量米酒、味酥(來自日本的一種類似米酒的調味料),加些蔥、姜、陳皮,慢慢將魚煎透,味道也還可以,算是另個味兒。

可惜的是現在環境與之前大不同,這種黑毛魚和白毛魚已經非常稀少了,就連東北都不常見。由於稀缺性,這種魚成了有錢人才能吃到的東西。所以,大家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吃的東西也越來越講究。但是保護環境,珍惜食物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吃不僅生活,也要對食物存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