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儀研究院:已實現年產十顆衛星的能力

2020-12-04 經濟網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陳惟杉) 2018年12月7日12時12分,天儀研究院第五次發射任務TY/DF-1等多顆微小衛星搭載長徵二號丁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本次成功發射的衛星,連同天儀研究院2018年10月底發射的4顆衛星,以及接下來兩次發射任務中的多顆衛星,是天儀研究院標準化、小批量研製生產的首次嘗試,代表天儀研究院已經實現了年產十顆衛星的能力。

本批次研製生產的衛星均具有較高平臺指標:展開式帆板功率35W/70W ,平臺載荷比1:2,指向精度0.1度,穩定度0.01度/秒,對地遙感解析度為5米,幅寬為80公裡,數據下行速率50-100Mbps ,衛星設計壽命3年。

同時,本批次研製生產的衛星還具備強大的軟體更新能力,星載計算機、載荷計算機、平臺部件以及多個載荷均可以在軌更新軟體,這使得所有衛星在完成既定任務之後,還能夠通過軟體上載拓展新的業務。

經過前幾次產品迭代,衛星平臺可靠性得到顯著提升,目前10月份發射的4顆衛星均在軌表現良好。

天儀研究院CTO任維佳表示,這批衛星將在軌完成新型遙感技術試驗、同軌遙感編隊成像、異軌遙感聯合成像、星間通訊、星地雷射鏈路、空間天文觀測等多項試驗,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微小衛星的各種商業應用。

未來,天儀研究院還將逐步安排進行相同軌道、相鄰軌道、不同軌道、不同解析度、多種光譜衛星的組網觀測及多元數據融合處理等試驗,完成多星多載荷多軌道組網技術驗證,以及相關軟硬體技術驗證,以配合未來天儀研究院在相關星座技術、平臺技術、軟體能力、測運控等方面的能力積累,促進天儀衛星向業務應用靠攏。

此次成功發射的 TY/DF-1 衛星,是由天儀研究院與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共同組建的「先進微納衛星研製聯合實驗室」研製的第一顆鑑定技術驗證衛星。

天儀研究院CEO楊峰表示,天儀將和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起同心協力,抓住契機,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微小衛星的全新研製體系及全流程標準規範,力爭在航天新技術驗證、微小衛星批量化生產、發射場衛星並行測試、微小衛星鑑定等領域走出一條軍民融合背景下的商業航天發展新路。同時,不斷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更廣大的客戶群體提供更高效的服務。

相關焦點

  • 衛星民企天儀研究院成功發射3顆衛星,迄今已發18顆衛星
    衛星民企天儀研究院成功發射3顆衛星,迄今已發18顆衛星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2-07 19:24 來源:澎湃新聞
  • 天儀研究院再添兩顆上天衛星
    紅網時刻12月22日訊(記者 林佳妮 通訊員 張鵬 楊峰)12月22日中午12時37分,由長沙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麓谷科創園企業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研製的「海絲一號」和「元光號」兩顆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正常入軌,遙測參數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天儀研究院:讓航天觸手可及
    聲名遠播的天儀研究院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於2016年,是我國首批商業航天公司之一,至今已成功完成6次太空任務,研製並發射衛星12顆。  第一個吃螃蟹  人類自誕生起,就對太空充滿了好奇,太空常常與冒險聯繫在了一起,太空探索常常成了冒險精神的代名詞。
  • 民營衛星公司天儀研究院自主研製衛星發射成功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陸一夫)民營衛星公司天儀研究院宣布,10月29日8點43分,其自主研製的四顆衛星搭載長徵二號丙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沙高新號TY4-01是天儀研究院自主研製的業餘無線電衛星,這顆衛星主要裝載了由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研製的業餘無線電載荷,計劃在軌進行面向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天地通信試驗。同時該衛星將驗證天儀研究院自主部署的下一代衛星平臺。
  • 天儀研究院第19顆衛星發射成功 聯合北航開啟空事衛星時代
    中新網長沙11月6日電 (劉曼 陳紅微)總部位於湖南長沙的民營衛星企業天儀研究院6日透露,當天11時19分,由其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製的北航空事衛星一號搭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2時52分,衛星進入天儀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
  • 天儀研究院再放衛星,「婁星號」出徵!
    10日上午,由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與婁底市婁星區政府合作,聯合研製的「婁星號」衛星從長沙出徵。按照計劃,「婁星號」衛星將於6月搭載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這也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實施海上發射。
  • ...人人都可以擁有一顆衛星」——訪天儀研究院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峰
    造一顆衛星要花多少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航天頂尖技術神秘而又讓人充滿想像。 4月23日上午,天儀研究院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峰在亞熱帶遙感應用論壇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說:「3年前,我們公司說要發射第一顆衛星,沒人相信。3年後,我們完成了第二代標準化平臺的技術研發及驗證工作,做到了一年批量生產10顆小衛星的能力。這也是中國商業航天首次實現批量化生產。航天並不遙遠,人人都可以擁有一顆衛星。」
  • 天儀研究院商業小衛星助力「極光計劃」
    華聲在線5月1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公布了以清華大學為科學總體、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研究院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最新成果。
  • 天儀研究院第14星發射成功!聯合優必選科技讓AI發問宇宙
    這是天儀研究院的第8次太空任務,至此天儀已成功將14顆衛星送入太空為客戶提供在軌服務,在衛星發射數量和服務能力上繼續領跑中國民營航天。瀟湘一號07星是天儀研究院研製的一顆科學試驗衛星,衛星設計壽命3年。
  • 【新科技創業2017 】天儀研究院:年底將發射兩顆衛星,計劃2018年第...
    -------------------------------------------------------------------------------受訪人: 天儀研究院 CEO 楊峰36氪此前報導:《讓昂貴的太空試驗不再遙不可期,天儀研究院已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 點讚丨天儀研究院榮登中國創新公司「琅琊榜」
    天儀研究院榮登中國創新公司「琅琊榜」(12月16日,天儀研究院入選《快公司FastCompany》2017年「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通訊員 胡柳 攝)新湖南客戶端12月17日訊(記者 王茜 通訊員 袁路華)昨日,被稱為中國創新公司「琅琊榜」的《快公司FastCompany》2017年「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正式發布,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研究院上榜。榜單上的評價是「天儀研究院放衛星與天比高,製造低成本商業小衛星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另外,該公司CEO楊峰入選「2017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100」。
  • 衛星產業跑步進入工業化時代
    28日,據「小火箭」消息,我國低軌衛星星座計劃已正式向國際電聯ITU提交了軌道和頻率申請網絡資料,該計劃包括12992顆衛星。今天銀河航天的衛星工廠正式落戶在江蘇南通。據悉,工廠建成後可年產衛星300-500顆。在銀河航天之前,本月1日九天微星的智能衛星工廠在唐山開工。據悉,該工廠將於明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可實現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的產能。
  • 新東方與天儀研究院聯合發起「開學季升空計劃」 要把學生聲音送上...
    為了給這個特殊的新學期製造別樣的儀式感,近日,新東方與天儀研究院聯合發起一項創意活動——「你好太空」2020開學季升空計劃。邀請全國中小學生用音頻講述地球故事,並篩選優質錄音製作成聲音紀錄片,把它放進衛星,隨一枚真正的火箭,送上太空。
  • 「湖南造」婁星號衛星成為我國首批海射衛星之一
    據悉,這是天儀研究院的第7次太空任務,更是中國首次利用海上平臺發射衛星。同時也是婁底市婁星區人民政府與天儀研究院共同合作的成果,標誌著婁星區人民政府與天儀研究院共建婁底市商業航天產業基地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 中國民營衛星的小時代
    這也成了衛星網際網路受到政策和資本關注的主要原因。2020年1月16日,銀河航天發射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這是我國通信能力最強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大型的人造星座如StarLink的星座設計規模為4.2萬顆小衛星,中國的銀河航天的星座規模為>1000顆,九天微星曾經也規劃了800顆規模的衛星星座。在國內,衛星的產能瓶頸已是迫在眉睫。這與國內衛星製造業的形態有關。
  • 中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在漢試運行,年產240顆以上小衛星
    中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在漢試運行,年產240顆以上小衛星 2021-01-14 2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試運行,預計年產240顆遭質疑
    中國媒體近日報導稱,中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在武漢試運行,可年產240顆衛星。有分析認為,這一數據或許不準確。在1996年臺海危機中,因衛星而受制於人的中國開始將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大氣層以外,因而有了現在的北鬥等一系列中國衛星。
  • 智能生產線年產240顆衛星,還能「私人定製」
    其設計產能目標為年產240顆以上小衛星,並能實現批量定製化生產。當地時間2020年8月18日,據SpaceX官網消息,美東時間18日上午10時31分,「獵鷹9」號火箭(B1049.6)搭載58顆「星鏈」衛星、3顆「天空」對地觀測衛星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
  • 4.2萬顆衛星,誰給了馬斯克佔領太空的底氣?| 甲子光年
    此前,SpaceX的星鏈計劃在2019年10月16日將衛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更新到了令人咋舌的4.2萬顆衛星(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這些衛星,將打造天基網際網路,實現高帶寬、低延時的衛星通信。4月22日,當這一宏偉計劃的第七批60顆衛星上天后,馬斯克進一步宣稱:該衛星網際網路業務「3個月內內測,6個月內公測」。
  • 年產100顆衛星,重工業之都唐山將變「衛星之城」?
    「唐山即將崛起國內首個商業衛星智造工廠,2021年就將具備年產100顆衛星的能力。」今年9月1日,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衛星研發製造基地在唐山開工建設。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彭媛媛宣布,基地將是國內第一條智能化、脈動式的衛星工業生產線,服務國家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