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2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月14日,從鄂企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公司獲悉,該公司於近日完成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的研製、生產及安裝工作,生產線已轉入現場試運行階段。
圖為:我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局部(圖片均由通訊員提供)
「我們用429天,完成了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設計到試運行,可實現年產240顆以上小衛星的設計產能目標。」空間工程公司總經理鄒廣寶對記者說。
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位於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的太空飛行器智能製造中心,通過採用智能製造先進技術,可實現生產過程精準感知、關鍵工序質量實時控制、製造全過程數據採集與控制等功能。
圖為:我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局部
「衛星從原材料出庫到整星檢驗合格入庫,需經歷艙板級部裝、衛星總裝、整星電性能測試、通信載荷測試等十餘道工序,如果關鍵工藝環節全部由機器來替代,生產效率可以提高40%以上。」機械總體設計崗設計師劉峰說,從單件小批量手工生產到高度自動化生產,生產線實現了衛星生產從製造到「智造」的蛻變。
據介紹,衛星生產線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實現「私人定製」。不同型號、不同規格衛星的構型、尺寸、重量均存在較大差異。研發人員藉助精密運動機構,給設備裝上了「雙腳」和「雙手」,工位尺寸的動態可調,可實現不同尺寸、重量的零件高精度裝配。
圖為:工作人員調試設備
鄒廣寶稱,設備可根據條碼確定衛星類型和工藝要求,自主調用控制程序,數據分析及執行結果也會實時反饋至生產線管控終端,衛星生產過程實現由人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讓衛星的批量定製化生產成為現實。
據了解,根據衛星產業園整體規劃布局,衛星產業園規劃用地426畝,分兩期建設。一期規劃土地200畝,建設項目包括多功能產業生態中心、太空飛行器智能製造中心、空間大數據應用中心、微小太空飛行器雲協同研發中心等;二期規劃土地226畝,建設項目包括新型太空飛行器研製中心、試驗中心、熱控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等。
衛星產業園建成後,將滿足衛星網際網路等空間產品的研發、生產以及微小太空飛行器協同研發、設計,並為太空飛行器測運控、大數據處理和後期運營等提供廠房及配套保障條件。
「爭取早日形成衛星規模化智能生產,全面提高衛星生產線的智能製造能力,助力推進位造強國建設,為『新基建』發展持續賦能。」鄒廣寶說。(湖北日報記者許曠、通訊員陳靜)
來源 | 湖北日報
原標題:《我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在漢試運行,年產240顆以上小衛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