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工程學院劉河洲團隊段華南副研究員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突破

2020-11-21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河洲團隊段華南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8年影響因子15.621)上發表了題為「Intrinsic lithiophilicity of Li-garnet-electrolytes enabling high-rate lithium cycling」的學術論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材料學院碩士生鄭鴻鵬,通訊作者為段華南副研究員。

固態鋰電池有望解決傳統鋰離子電池中比能量與安全性之間的矛盾被認為是下一代鋰電池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固體電解質為其中的關鍵材料。在諸多固體電解質材料體系中,石榴石型固體電解質(LLZO)以其高的離子電導率、良好的化學和電化學穩定性而備受關注。然而LLZO/Li界面阻抗過高是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本工作中,段華南等人通過表面處理獲得了Li和LLZO之間優異的潤溼性能(圖一)。室溫下,LLZO/Li界面電阻僅為6.95 ohm cm2;在0.1mA cm-2電流密度下,鋰鋰對稱電池實現了950小時的長時間循環。優異的界面潤溼性也將臨界電流密度(CCD)提高至13.3mA cm-2,高出同行一個數量級!且電化學恆流循環過程沒有出現任何短路的跡象(圖二)。同時結合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ToF-SIMS)等多種先進表徵手段以及第一性原理計算(與密西根學院朱虹老師合作),對其機理做出了解釋。此工作是LLZO/Li界面研究的一次突破,顯著提高了此界面的穩定性和電流密度,在固體電解質的應用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a-b)經過表面處理之後的LLZO/Li的界面電鏡圖;(c-d)未經過任何處理的LLZO/Li界面電鏡圖;(e)兩種不同方法下潤溼狀態實物對比圖。

(a)Li/LLZO/Li對稱電池在室溫條件下的極限電流密度測試圖;(b-c) 對稱電池在不同條件下的循環性能圖。

自從2013年以來,段華南小組一直致力於鋰離子固體電解質的合成、性能和應用研究,先後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Electrochimica Acta、Solid State Ionics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304198和51972211),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B0701900),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基因工程聯合研究中心項目(15X190030002)以及上海交通大學SMC-晨星優秀青年教師(B類計劃)(15X100080047)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adfm.201906189

相關焦點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河洲團隊段華南副研究員在固態鋰電池領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河洲團隊段華南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8年影響因子15.621)上發表了題為「Intrinsic lithiophilicity of Li-garnet-electrolytes enabling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合作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
    導讀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李明濤副教授、唐偉教授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合作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該項研究工作發表於國際能源領域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馬騁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我校固態鋰電池團隊取得系列高影響力成果
    新聞網訊 2020年,我校固態鋰電池研究團隊在中科院「百人計劃」、「泰山學者」郭向欣教授的帶領下,取得一系列高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以青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Electrochem.Today Nano, 2020, 10, 100075(第一作者黃瑋麟)發表2篇綜述文章,系統闡述了實用化固態電池的設計策略與優化方案。以此為指導方針,在ACS Energy Lett., 2020, 5(1), 252-262(IF=19.003,引用23次)、Energy Storage Mater., 2021, 35, 512-519(IF=16.28,第一作者畢志傑)、J.
  • 西安交大《Nano Letters》:複合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
    傳統鋰離子電池中有機電解液在高溫下的易揮發性和可燃性給動力電池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電池中不可控的鋰枝晶生長使鋰電池存在短路風險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質不僅能夠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而且有助於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然而,固態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界面接觸問題(如界面阻抗,界面反應)是固態電解質實用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 上海科技大學在全固態鋰電池固體聚合物電解質研究中取得突破
    隨著電動汽車以及各種電子產品對於高能量密度的安全儲能設備的需求不斷增長,全固態鋰電池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傳統的鋰離子電池系統由於使用了易燃的有機電解液,其安全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固態電解質憑藉其固有的熱穩定性以及兼容高能量密度鋰金屬負極的特性,被認為有希望取代傳統的液態電解液。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在電解液中,電解液微觀相互作用可以分為鋰離子、溶劑分子、鹽陰離子之間的作用。一方面,這些作用直接決定電解液的結構,從而影響其物理化學性質;另一方面,這些作用受電解液溶劑化作用調控。
  • 固態鋰電池或將解決電動汽車燃燒事故問題
    安全性更高,可繼承液態鋰電池「江湖地位」 液態鋰電池為何會頻發爆炸,有專家分析,原因在於傳統鋰電池在大電流下工作有可能出現鋰枝晶,從而刺破隔膜導致短路破壞;電解液為有機液體,在高溫下會加劇發生副反應、氧化分解、產生氣體、發生燃燒的傾向。 而近年來,學術界、產業界認為採用固態電池在安全性上相對有所保障,視其可以繼承液態鋰電池的「江湖地位」。
  • 阜師大教師團隊在電化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安青網訊 近日,阜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夏娟博士、武海教授、凡素華教授合作在金屬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在電化學領域中的應用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圖2.電極構建示意圖課題組還設計了一維CoSe2納米棒作為對電極材料,應用在雙面準固態電池中。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 在電解液中,電解液微觀相互作用可以分為鋰離子、溶劑分子、鹽陰離子之間的作用。一方面,這些作用直接決定電解液的結構,從而影響其物理化學性質;另一方面,這些作用受電解液溶劑化作用調控。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三星固態電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解決三大行業難題,離量產不遠了
    一、全球爭奪固態電池新風口 三星率先取得技術突破 固態電池一度被視為最適合電動汽車的電池技術,但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呢? 單從字面上理解,全固態電池意味著將現有電池體系中的液態電解質,完全替換為固態電解質。
  • 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未來動力電池誰主沉浮?
    目前,鋰電池已深受行業認可,固態電池和燃料電池也以更加優異的性能被寄予厚望,在動力電池領域,可謂路線多元,同步推進。那麼,從全球來看,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發展情況如何?未來又將誰主沉浮?目前,在動力電池領域,鋰離子電池已成主流,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已大幅下降,尤其是電池高鎳化的發展帶來了金屬鈷用量的進一步下降,這讓鋰電池受鈷價上漲波動影響變小。「採用『811體系』之後,鋰電池成本已降至190美元/kWh(約合人民幣1295.88元/kWh),動力電池的成本越來越接近商業化。」方凱正說。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電氣工程學院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網儲能與電池應用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 全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現狀如何?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安信電新」,作者: 鄧康永。解析一:半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道路進展如何?全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柔性化等優勢,同時又存在離子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等問題短期無法商業化,這個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可,我們不再贅訴。
  • 三星固態電池技術取得突破 力推電動汽車行業邁出一大步
    圖片源於網絡隨著世界範圍內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不斷關注,以電池技術為代表的儲能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日前,三星高等研究院與三星日本研究中心在《自然-能源》(NatureEnergy)雜誌上發布了一篇名為《通過銀碳負極實現高能量密度長續航全固態鋰電池》的論文,展示了三星對於困擾全固態電池量產的鋰枝晶與充放電效率問題的解決方案
  • 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記者9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期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近年來,鋰電池作為儲能器件,在手機、筆記本電腦及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研究成果近日以「Single-atom-layer traps in a 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