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誠逝世100周年 赴美留學設肄業館成「清華之父」

2020-11-29 中國僑網

  「清華之父」地道老廣

  梁誠逝世10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黃埔古村舉行

  清朝末年,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當時的駐美公使、廣州人梁誠知悉美國超額索取庚子賠款,通過多方交涉,最終收回近一半庚子賠款,這筆款項支持了逾千名學生赴美留學。梁誠設立的遊美肄業館,後改稱「清華學堂」,即清華大學前身,他也因此被稱為「清華之父」。

  12月23日,位於海珠區琶洲街道的黃埔古村晃亭梁公祠中,清華大學重要奠基人梁誠先生逝世100周年紀念座談會召開,清華大學校史館、廣州市黃埔古港古村研究會、廣州市黃埔古港古村文化傳承促進會成員和梁氏宗親等各方人士齊聚於此,懷念這位先賢,希望發掘梁誠的歷史文化價值,以期讓更多人認識梁誠,了解梁誠。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曉宜、楊洋

  外交能人 生於黃埔村

  梁誠是一位地道的廣州人,1864年,他出生在如今的廣州市海珠區新滘鎮黃埔村。黃埔古港附近的村落根據「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古語分為八字堂,梁誠的家就在「洪字堂」中,在出國留學之前,梁誠都居住在這裡。

梁誠

  1875年,年僅12歲的梁誠成為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1878年,梁誠入讀麻薩諸塞州安度華的菲利普斯學校,同時在阿默斯特學院補習希臘文。1881年,他在菲利普斯學校畢業,正準備第二年入讀耶魯大學或阿默斯特學院,但因清政府提前召回留學生而未能完成大學夢。

  但這六年的留學生活為梁誠的外交人生打下基礎。他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與外國人打交道,沒有語言的隔閡,還曾被《紐約時報》譽為一位「英語大師」。留學歸國後,梁誠逐漸成長為一名外交能人,他曾先後任中國駐美國、秘魯、西班牙、古巴、墨西哥、德國公使。他憑藉外交智慧,極力推動了庚款留學,贖回興築粵漢鐵路的權益,抵制美國不合公法、公理的《華工條約》。

  1912年,梁誠因身體不適不再擔任公職後又回到家鄉與母親居住, 1915年舉家移居香港,兩年後因患癌症去世,享年53歲。

  清華之父 爭庚款興學

  「我們清華大學的新生第一課,就是組織他們參觀校史館,走進展館裡面,首先看到的就是梁誠先生的照片,清華沒有忘記梁誠,是梁誠直接催生了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校史館副館長金富軍告訴記者,這一次他是專程來到廣州參加座談會。

  「梁誠是一位在『弱國外交』中卻閃光的人。」座談會上有多位學者反覆如此評價梁誠,在他們看來,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梁誠的舉動不亞於「亂世豪傑」,而他所推動的事業「澤及後世、萬世流芳」。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總數超過10億兩白銀,這筆款項便是「庚子賠款」。

  1904年,梁誠在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的一次談話中,第一次從美國官方得知美國向中國索取「庚子賠款原屬過多」的信息。知悉這一信息後,梁誠開始多次積極與美國交涉,要求美國退回超額索取的賠款。根據《辛丑條約》規定,美國分得庚子賠款數達2444萬美元,而經過多次重新核實,美國最終退還庚款多餘部分總數共1196萬美元,接近原賠款數額的一半。

  由於1905年中美關係一度陷入低谷,退回賠款的決定一度在美國政府引起很大爭議,眼看難以實現,幾乎陷入停頓的困局。但梁誠積極活動,遊說美國朝野,除了與美國官方保持溝通之外,還通過民間活動、演說及新聞媒體提出退款之說,他深知退款的意義:中國財政支拙,如果美國能退還超索部分,就可「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國用,即紆一分之民力。」

  梁誠所想的「國用」,就是將這部分賠款用於教育事業。拿回巨款,梁誠隨即開辦了留美預備學校,後稱清華學堂,開啟了「庚款留學」的先河,後來,英國等國家也陸續取消了清政府未付清的庚子賠款,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一代通過這筆賠款出國留學。

  力挽狂瀾 為華人維權

  除了收回超索庚款的外交「傑作」外,梁誠憑藉自身的外交才華,在中國外交史上還留下許多成績。在贖回興築粵漢鐵路權益的交涉中,由於當時中國國力薄弱、財政困難,加上美國政府出面幹預、列強在華利益的爭奪等諸多原因,使交涉一度陷入困境。但梁誠並不坐視失敗,而是竭力盡智,配合張之洞、外務部的部署,最終取得成功。委託梁誠辦理此事的張之洞用「才識兼優,忠實為國,規畫辯論,妙協機宜」十六個字讚譽他。

  1904年,美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籤訂的《華工條約》本已期滿,但美國政府卻不同意廢約,堅持要求續約10年。中美談判中,意見分歧極大,美國排華浪潮也逐步升級。一向關心僑胞利益的梁誠向清政府外務部敘述海外華人的遭遇,表示「疾首痛心、不能終日」,希望清政府能重視海外華人問題,他把在美華人遭受迫害的事實編成小冊子,分發給華僑,一面遞交清政府,一面與美國外交部交涉,進一步說明修改中美華工條約的必要性。這些行動也一定程度上打壓了美國種族主義對美國華人造成的不利影響,改善了華人在美國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廣州華僑研究會名譽會長黃銀英長期研究黃埔古村,當她第一次知道梁誠其人其事之時,深感黃埔古村藏龍臥虎。「梁誠的『威水史』讓我覺得這裡的寶太多了,雖然已經做了幾十年的研究,但我覺得還不夠,所以退休了還是來村中做研究。梁誠是一個愛國外交家,並且非常愛護華僑和僑胞,值得後人驕傲,也值得我們學習。」黃銀英說。

相關焦點

  • 19年前的今天,被美國拘留不讓回國的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逝世
    (萬象特約作者:一一)19年前的今天,1998年5月28日,被美國拘留不讓回國的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逝世趙忠堯(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浙江紹興諸暨人,中國核物理研究的先驅和啟蒙者。他在1930年成為歷史上首名捕捉正電子的人,卻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 錢學森先生逝世11周年,紀念「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
    今天是錢學森先生逝世的11年的日子,仿佛錢老一直都在,從未離去。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高榮譽。這些都是錢學森先生的頭銜,這當中哪一個都是極具分量的。
  • 「中國地熱之父」、地質學家任湘逝世
    「中國地熱之父」、地質學家任湘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23 12:08 來源:澎湃新聞
  • 清末首批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只回來94人?越留學清廷越不安穩
    清政府挑選的留學生都是10到16歲之內的幼童或少年,當時由上海坐船赴美。由於旅途實在遙遠,有些孩子可能出現了水土不服和生病等情況,再加上用功過度,常常病倒。可惜的是當時畢竟醫療技術水平有限,抗生素之類的救命藥物還未面世,最終背井離鄉的他們,有3個積勞成疾,不幸學業未成、魂斷異鄉。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兇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 孟晚舟被捕第3年,120個冒死赴美的「中國女孩」丨百家故事
    1871年,曾國藩聯合直隸總督李鴻章一同上書同治皇帝;第二日,諭旨下達,同意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學制15年,所有費用由政府承擔。李鴻章至此,清政府拉開了這項「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的中國教育計劃。
  • 在美華人之光,7個諾獎、300名院士,320名常春藤名校終身教授
    他就是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如今,赴美留學的人數每年超過30萬,這期間有不少人選擇了移民美國。根據數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在美華人大約550萬,54%成年華人有大學文憑,27%擁有碩士學位,有不少華人在美國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
  • 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赴美留學卻一去不返,如今現狀如何?
    千百年來通過教育,我國湧現出許多人才,尤其是清華和北大這樣的中國名校,更像是人才的搖籃。但可惜的是,很多名校的高材生,最後並沒有留在中國,為我國的發展而服務。就像十幾年前,北大數學系曾經叱吒風雲的四大才子,他們全都選擇赴美留學,但是卻再也沒有回來,如今他們現狀如何?一、風雲一時的四大才子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在各種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上花費了非常大的力氣。
  • 赴美求學師從名門,錢學森的留學報國故事
    錢學森先生是中國人民的科學家,是留學報國的光輝楷模,是「中國航天之父」。我們學習錢學森先生,就必須全面、系統地了解他的奮鬥過程和坎坷經歷。我們要研究錢學森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必須深入、細緻地了解他的求學經歷、科學精神和豐功偉績。為此,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顧錢學森先生的燦爛人生:錢學森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錢學森先生的科學精神;錢學森先生留學報國,創建豐功偉績。
  •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發表錢學森逝世訃文
    新華網洛杉磯11月2日電(記者高原)美國加州理工學院2日在其官方網站發表訃文,悼念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逝世。 這篇刊登在網站首頁的訃文說:「錢學森,1939年博士學位獲得者,加州理工學院校友、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創始人之一,於10月31日逝世,享年98歲。」
  • 醫學史上的6月14日:醫學泰鬥、「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逝世
    2008年6月14日,「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逝世。裘法祖,浙江杭州人,1914年12月6日(民國三年),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18歲考入原同濟大學醫學院預科班學習德語,1936年從原同濟大學醫學院結業後赴德留學,1939年在慕尼黑大學醫學院畢業獲博士學位,1947年初(民國三十六年)回國,任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外科主任,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清華才女顏寧「棄國赴美」,在美國攻克人類50年難題
    我們知道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力量,現如今人們的經濟水平已經逐漸提高了,為了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孩子送至海外去留學,就是為了日後的人生,能夠實現更多的理想與抱負。不過之前有很多的留學生,在學成之後卻選擇在海外發展事業。
  • 清華學神赴美留學飽受歧視,忍辱負重,49歲攻克世界技術難題
    1911年初,美國人利用庚子退款建立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專門用來培養赴美留學生。恰好就在這一年,侯德榜從施工單位跑路了,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參加了清華留美預備學堂的考試,沒想到這一考竟然考上了。 考上清華的侯德榜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學習天賦。
  • 他留學時入美國籍,卻被尊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孫中山也稱讚他
    如今,很多中國的高材生到美國留學深造,深造後留在美國,入美國國籍,為美國效勞。《清華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來看,2018屆清華畢業生,在總共6960名畢業生中,出國留學的總共有1146人,其中前往美國留學的佔總出國人數的69.5%,約796人。
  • 我國當代三次留學潮——紀念鄧小平「6·23」留學講話30周年
    ——紀念鄧小平「6·23」留學講話30周年 李喜所
  • 馮·諾伊曼逝世60周年,他是「計算機之父」,更是開了掛的「科學界...
    今天,距離「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逝世已經整整過去了 60 年。在過去的歲月裡,無論使用何種語言,全世界所有有關計算機的書籍和論文中,馮·諾依曼的名字和另一位也被稱作「計算機之父」的圖靈一起,被無可避免地反覆提及—— 圖靈建立了圖靈機的理論模型,奠定了人工智慧的基礎,馮· 諾依曼則首先提出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設想。
  • 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他的大弟子——中國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我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衛星之父」、「力學之父」、「光學之父」,全都是他一手栽培出的學生! 上世紀三十年代,清華只是一所學術空白的留美預備學校,是理學院讓清華逆襲到了如今的地位。
  • 避孕藥的發明者其實是中國人,他還曾在清華讀過書
    最近翻看侄子的生物課本,看到書上介紹華裔科學家張明覺時,稱他為「試管嬰兒之父」,然後想到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羅伯特愛德華茲也被稱為「試管嬰兒之父」,做個不恰當的比喻,看完讓我有種「真假美猴王」的感覺,這兩個人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試管嬰兒之父」,我特地去了解了一下張明覺院士,不看不知道,一看才明白,拿諾獎的羅伯特其實只是站在張明覺這位「巨人」的肩膀上。
  • 國之脊梁,航天之父
    錢學森先生逝世11周年的日子,東晚君以此文致敬這位可愛的老人,並致敬為我大中國無私奉獻的先烈。在這個南宋國都的地方,孕育著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錢學森。顯赫身世的便鑄就了他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