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教師在茶乳酪形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1-09 食品夥伴網

  本網訊 近日,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食品

生物

科技學院郭城副教授在學術期刊Food Chemistry(SCI一區)上發表了題為「Role of green tea nanoparticles in process of tea cream formation - A new perspective」的研究論文,研究了

蛋白質

多糖

咖啡因

兒茶素

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茶

乳酪

形成的影響。

 

  茶葉是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廣泛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在茶飲料冷卻過程中會形成的一種乳酪狀沉澱,不僅對茶飲料的外觀產生影響,還會破壞口感和營養價值。

 

  該研究通過敲入敲出法構建茶湯高仿真模擬體系,並通過比較不同Zeta-電位狀態下高仿體系濁度、粒徑、組分及相互作用熱量上的差異,揭示茶乳酪形成過程中四元模型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該研究推測,在低Zeta-電位狀態下,四元模型之間的相互作用更為明顯。一方面是因為靜電屏蔽效應降低了相互間的電荷斥力,另一方面,當電荷斥力降低後,疏水相互作用佔據了主導地位,從而導致四元聚集體的生成。該研究為茶乳酪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解決茶飲料加工中關鍵工藝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0.128112

相關焦點

  • 機電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龍恭博博士在非常規油氣開發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我校機電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龍恭博博士為第一作者;美國德州農機大學石油工程系助教劉松霞博士為通訊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機械工程系及FrackOptima石油服務公司創始人徐冠水教授、美國殼牌公司首席技術專家(Principal Technology Expert at Shell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andProduction Inc.)
  •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雜誌》。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
  • 武漢大學在橙紅光TADF發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武漢大學新研究:橙紅光OLED效率達到29.2%。最近,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以其獨特性能獲得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繼傳統螢光材料和重金屬配合物磷光材料之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第三代發光材料。在過去幾年中,TADF材料的電致發光性能獲得了長足進步。在天藍光區域,其外量子效率(EQE)已接近37%;在綠光區域,其EQE也已超過30%。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宿主細胞具備多種模式識別受體可能識別病毒感染的危險信號,胞漿內的RIG-I模式識別受體在識別SFTSV感染、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因此RIG-I信號可能在SFTSV感染導致的炎症病理和抗病毒免疫響應中發揮雙重作用。
  • 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在植物lncRNA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團隊王坤教授在植物研究經典期刊《Plant Physiology》發表了題為「Full-length annotation with multi-strategy RNA-seq uncover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ncRNAs in cot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棉花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注釋及轉錄調控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大果印加果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耐藥性危機促使科學界不斷尋求具有不同作用模式的有效替代治療藥物,而藥用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結構多樣和生物活性強的特性,使其日益成為替代醫學的研究目標之一。大果印加果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在喀麥隆傳統上可用於治療傷口和各種感染。目前所報導的生物效應大多與其種子油有關,而對其果實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甚少。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
  • 北林大「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上取得...
    北林大「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2020-04-27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2016-12-2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組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位列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
    2020年武漢理工「院語新聲」第1期,一起進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年來,學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了大量的應用基礎和技術開發研究工作,承擔國家「973」、「863」、科技支撐、國家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任務340餘項,其他各類各級項目1200餘項,取得的一批應用技術成果已對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及社會、行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新仙女木氣候突變事件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新仙女木氣候突變事件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時間:2020-09-15 22:52:50  來源:西安新聞網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有機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目前鈉離子電池中傳統有機電極材料大多數是共軛化合物,可通過官能團和共軛環內的單雙鍵重排機制實現電子穩定存儲。然而,國內外關於非共軛電極材料的儲鈉機制研究還是空白,若可將共軛化合物擴展到非共軛化合物,不僅可以拓展有機電極材料種類,還可以提高有機電極材料活性、豐富鈉離子存儲機制。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一般認為,局域的導電通路在阻變功能層中的形成(低阻態)或斷裂(高阻態)是RRAM器件具有「開關」效應的根源。但目前對於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機制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正確理解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過程對控制和改善器件的存儲特性,以及對器件的建模和分析都至關重要。
  • 湖北80後男神副教授:在腫瘤相關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近日,武漢紡織大學在陽光校區舉行2020年第1期"陽光論壇",首場為陽光青年論壇(理工分論壇)。論壇旨在促進青年教師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加強科研協作,助推青年教師成長和發展。在理工分論壇上,電子電氣學院張南剛匯報了團隊近五年來在循環腫瘤細胞(CTC)分離與檢測領域的研究進展。
  •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雲展廳」,秀畢業設計也秀學生實力!
    5月15日,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2020屆畢業設計作品展如期而至,拉開了別樣畢業季的序幕。 圖為藝術與設計學院2020屆畢業設計展海報    不同於往屆人流如織、熱鬧非凡的線下展覽,由於受疫情影響,今年該校藝術與設計學院聯合「未來設計師雲平臺」,進行線上畢業設計作品展示。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了流感病毒與宿主蛋白形成的相互作用網絡,深化了對流感病毒複製周期的理解,為研製新的抗流感病毒藥物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一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在線發表。
  • 上海光機所在高功率雷射非線性熱像形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在高功率雷射傳輸中克爾效應誘致非線性熱像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團隊研究發現了具有缺陷邊緣陡峭性依賴的多峰熱像的新現象,探明了其背後的機理和形成多峰的臨界條件。相關成果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上。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研究通過新穎獨特的分子設計,在四苯乙烯與苯已胺之間經由一個苯環連接研究發現,S或者R構型分子都可得到左旋和右旋的超分子結構,獲得左旋或右旋的圓偏振發光,並可在不同的溶劑組合中取得類似的結果,證明通過構象實現超分子手性調控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