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訴人在檢察院、被告人在看守所,通過遠程視頻系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於6月28日下午接連開庭審理了韓某盜竊案和葛某容留吸毒案。鑑於被告人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罪名及量刑建議沒有異議,經被告人和公訴人同意,法庭不再進行法庭調查、法庭辯論並當庭宣判。每案用時4分鐘,全程8分鐘。
這是全國法院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推進會期間,《法制日報》記者隨同與會代表來到西湖區法院觀摩刑事速裁庭審理案件時看到的一幕。
近年來,我國訴訟爆發式增長,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今年截至6月20日,地方各級法院受案量超1428萬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84%。為破解難題,各地法院藉助信息化,大力推進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有效提升審判質效,減輕群眾訴累。
6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全國法院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推進會,通過視頻短片、現場觀摩、大會發言、專家點評等方式,交流和展示了這項改革的經驗和成果。
簡案快審
去年年底,因長期拖欠貨款,廣東深圳某電子公司等4家供應商,將深圳某科技公司告上法庭。考慮到深圳寶安區人民法院的案件較多,原告代理律師黃娟一度擔心,可能一年半載都結不了案。
出乎她預料的是,受理案件的第8天,寶安區法院就開庭審理了這4起案件,每起案件的庭審均不到半小時,而且都是當庭宣判。「沒想到這麼快就結案,滿意,太滿意了。」視頻中,黃娟面對鏡頭感嘆道。
原來,為提高審判效率,寶安區法院設立速裁法庭,專門審理標的額20萬元以下的簡單民商事案件,創設門診式庭審、令狀式裁判速裁模式,法官像醫生門診看病一樣,一個庭接一個庭審理案件。目前,該院90%以上的民商事速裁案件,當庭製作令狀式判決、當庭宣判、當庭送達。
據介紹,在全國法院審執結案件中,民事案件約佔6成,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是改革的關鍵。實踐中,各地法院對民事案件分層處理,充分發揮民事簡易程序、小額訴訟程序、督促程序、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的作用,實現「簡案快辦、以簡化多」。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明確,標的額10萬元以下的案件,當事人均可選擇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去年,全國基層法院適用民商事簡易程序和小額訴訟程序審結的案件,佔一審民商事案件的66.7%,當事人及時、便捷、低成本、高效益處理糾紛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與此同時,各地法院探索實行刑事速裁和行政速裁機制。試點法院在推進刑事速裁程序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全國80%以上的輕微刑事案件得到快速解決,速裁案件10日內審結的佔比92.45%,當庭宣判率96.2%。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推行全流程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從審判環節擴展至刑事訴訟全過程,快偵、快捕、快訴、快審,大大加快了案件在各階段的流轉速度,實現訴訟效率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