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餾技術傳入中國之後,中國酒的種類又增加了許多,並出現了不少有悠久傳統的名酒。糧食酒和果實酒,都是用發酵的方法製成的。當酒精成分達到百分之十幾的時候,酵母菌受到抑制停止繁殖,發酵作用便變得緩慢。因此,它們的酒精含量都是不高的。
元朝時期,從阿拉伯世界傳入了蒸餾技術,將發酵製成的糧食酒或果實酒在專門的器皿中再行加熱,由於酒精的沸點比水低,氣化比水快,就可以得到含酒精量高的酒液。當時把蒸餾所得含酒精量高的酒叫阿剌吉酒,用這種方法加工的葡萄酒,便叫葡萄阿剌吉。
阿剌吉是阿拉伯語Araq的音譯,原意為汗珠,就是指蒸餾時酒精氣化後凝結成水珠的現象而言的。因為這種酒是對發酵所得的酒再加工而成,所以元代有的記載又稱為「重釀酒」。採用蒸餾工藝,是中國古代釀酒技術的一次革命,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前用發酵方法得到的糧食酒或果實酒,一般說來都是含酒精量幾度或十幾度的低度酒,而蒸餾所得的,一般是四五十度甚至更高的高度酒。
這樣,便有了兩種製酒工藝,一種是發酵法,包括糧食酒和果實酒。另一種是蒸餾法,是將發酵法得到的酒再加工,開始時用糧食酒也用果實酒,但後來僅限於糧食酒。從元代開始,直到現在,兩種工藝製成的酒分別適合不同對象的需要,平行不悖,相得益彰。
由發酵法得到的糧食酒,就是通常所說的黃酒,其主要代表有紹興酒(產地浙江紹興)、沉缸酒(產地福建龍巖)、即墨老酒(產地山東即墨)等。
以發酵法得到的果實酒,其代表有煙臺葡萄酒(產地山東煙臺)、長城乾白葡萄酒(產地河北沙城)、通化葡萄(產地吉林通化)等。
用蒸餾法得到的酒,通常就叫白酒,酒液無色透明,其代表有茅臺酒(產地貴州茅臺)、五液(產地四川宜賓)、瀘州老窖(產地四川瀘州)、汾酒(產地山西汾陽)等。這些名酒的歷史長短不一,多數都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使用的原料、水、曲、工藝流程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適合不同的口味,受到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