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迎來新掌門 最新數字訂戶已達500萬

2020-11-29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紐約時報公司當地時間7月22日任命梅蕾迪絲·科皮特·萊維恩為新任總裁兼執行長,接替擔任該職務8年、領導《紐約時報》數位化轉型的馬克·湯普森。

據法新社紐約7月22日報導,據紐約時報公司消息,科皮特·萊維恩今年49歲,於2013年加入紐約時報公司,自2017年6月以來一直擔任營運長,領導數字產品相關工作。

科皮特·萊維恩說:「領導《紐約時報》是我一生的榮幸。」她此前曾在美國《福布斯》雙周刊和《大西洋》月刊工作。

科皮特·萊維恩將於9月8日接替湯普森。62歲的湯普森說:「我知道梅蕾迪絲是一位傑出的繼任者,她已為領導公司邁入新篇章做好準備。」

報導稱,在其最新一期季度報告中,這家享有盛譽的美國日報表示,它新增了58.7萬數字訂戶,數字訂戶總數達到500萬。計入印刷版訂戶後,其訂戶總數為580萬。

相關焦點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這個數字雖然已算可觀,但它距離填平編輯部一年兩個億的業務成本僅僅是剛剛夠而已,還沒有算上管理費用。平均下來,對於它的網站的3000萬獨特訪問者來說,每個訪問者不過只創造了4.66美元的價值。摒棄流量思維,奉行「訂閱優先」《紐約時報》看到了不祥之兆,任命喬納森·蘭德曼為副總編,授權他圍繞網際網路重新改造報紙。蘭德曼說:「我們對高質量的主張是我們的核心所在。」
  • 《紐約時報》訂閱用戶超500萬 受益於廣泛挖掘新內容產品
    參考消息網1月16日報導 外媒稱,紐約時報公司當地時間1月14日稱其現在擁有共計超過500萬訂閱用戶。據法新社1月14日報導,享有盛譽的《紐約時報》自2011年開始實行付費數字訂閱,是向付費牆模式轉變的最雄心勃勃的美國媒體之一。
  • 7%定律:美國媒體數位化的數字秘密
    這裡《紐約時報》的指標結合對新聞業務未來最根本的兩個數字:數字訂戶收入以及數字廣告收入。不像其他出版商,《紐約時報》可以生成這樣一個指標是因為它已經把資料庫進行合併,讓它對訂戶和非訂戶以及每組用戶的廣告消費擁有完整的視圖。《紐約時報》負責數據和洞察的資深副總裁Laura Evans說:「大多數出版商的廣告數據放在一個地方。讀者數據放在另一個地方。內容數據則放在第三個地方。」
  • 美國12月新增新冠死亡病例已近6.5萬例,紐約時報給了兩個數字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起的追蹤全美疫情項目統計數據,截至27日,美國12月新增新冠死亡病例為近6.5萬例,創疫情暴發以來單月新增死亡病例數新高。11月美國有36964人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美國先前最高紀錄為4月,當月報告至少有5.5萬人因感染新冠去世。報導說,儘管12月疫苗開始接種帶來疫情結束的一線希望,但多位專家警告,疫情尚未結束,且聖誕和新年假期後感染病例可能會增多。美國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27日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一檔早間節目中說,感染病例可能會「一波接一波」增多。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編者的話:《紐約時報》去年12月的多媒體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大獲成功:發表六天收穫了290萬次訪問和350萬瀏覽量,為沉悶已久的傳統新聞媒體圈帶來新鮮空氣。它發表之後在六天之內就收穫了290萬次訪問和350萬次頁面瀏覽,沒有枉費長達半年的前期籌劃。如今《紐約時報》等老牌新聞機構面臨來自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和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TheHuffingtonPost)等新興媒體的激烈競爭,而《雪崩》代表了一個大有前途的發展方向——《紐約時報》的管理層真該賭一把:斥資2500萬美元打造100個類似《雪崩》的項目吧!
  • 紐約時報廣場上紅色數字觸目驚心
    該時鐘顯示的數字是由於美國總統川普在疫情期間不作為造成的「本可不必死的死亡人數」。據美國《野獸日報》等媒體報導,紐約市時報廣場上近日出現了一塊56英尺高的廣告牌,名為「川普死亡時鐘」。據介紹,該時鐘顯示的數字是由於美國總統川普在疫情期間不作為造成的「本可不必死的死亡人數」。在多家外媒報導這一廣告牌時,一張流傳最廣的圖片顯示:截至美東時間5月7日14時26分,美國「當前新冠死亡病例74681例」,而預估的直接因美國總統不作為而死亡的病例數為44809例。7日紐約時報廣場上的「川普死亡時鐘」。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美國日報的發行總量一直維持在6000萬份左右。但至1993年起,日報的發行量還是緩慢下滑。2008年下跌至4860萬份,傳統紙媒的讀者年齡層也日趨老齡化,2009年,18歲-34歲的年輕讀者,報紙閱讀率只有25%;年齡65歲以上的有62%。發行量和閱讀量的下降,帶來的是廣告收入的減少。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鈦媒體註:《紐約時報》的數位化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賺足了眼球,通過創新式的多媒體報導方式大獲成功:創造了350萬瀏覽量,為沉寂已久的傳統媒體圈掀起了一輪高潮;而這一數字專題的作者——《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John Branch也因此獲得不少讚譽,而他本人也因出色的報導在近期剛剛獲得普立茲獎。
  • 以整版名單紀念美國新冠死者 《紐約時報》刊出「最令人痛心的頭版」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5月24日用整個頭版列出了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的姓名、年齡和身份,並在導語中寫道:「這裡列出的1000人僅佔死者總數的1%。他們不僅是一個個名字。他們曾經是我們當中的一份子。」用這種方式向該國近10萬名新冠肺炎死者致哀。多家外媒對此事予以關注。
  • 美國《紐約時報》發布最新一期暢銷書排行榜
    美國《紐約時報》發布最新一期暢銷書排行榜 2008年07月15日 15:12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發表評論   據新華社電 美國《紐約時報》13日發布了最新一期暢銷書排行榜
  • 紐約時報:沙特王室成員被大量感染,御用醫院已備好五百多張病床
    相比伊朗幾乎放任的態度,沙特等國在應對新冠疫情的時候,很早就採取了嚴格措施,尤其是限制進入沙特朝聖,禁止了全年的朝覲,並在3月初就封鎖了麥加和麥地那地區。但跟很多國家一樣,嚴厲的措施僅針對平民有用,那些權貴們則不在受限制範圍之內。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
  • 最新研究發現 紐約疫情主要從歐洲輸入
    《紐約時報》周三(8日)報導,最新的基因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早在2月中旬就開始在紐約地區傳播、也就是該地第一宗確診病例出現之前的幾周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之前日報轉載過來自公眾號維京女俠的文章中這樣解讀紐約時報的歪曲報導: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至於在新聞中強調『中國女士』,並用春秋筆法渲染該女子『美麗而沒有素質』,言下之意更是明顯:『正是因為缺乏素質的中國人,新冠病毒才會傳染到全世界』。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
  • 破500萬 美國新冠疫情「新階段」有何特徵
    新華社華盛頓8月9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9日上午,美國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5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6萬例;確診病例從400萬例飆升至500萬例僅耗時17天。美國流行病學家認為,美國當前處於應對新冠疫情的「新階段」,疫情正在「極其廣泛地蔓延」。
  • 挪威鮭魚死亡數字已達240萬條!
    漁業局諾德蘭地區經理Janne Andersen告訴媒體:「周一早上我們得到了壞消息,藻華已經遍布Ofotfjorden峽灣,兩個遭遇襲擊的新地點鮭魚死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兩個新地點分別是由Mortenlaks經營的Rinøyvåg和由Ellingsen Seafood擁有的Stabben。 儘管尚未確定魚類死亡數字,但據說已經死亡了「成千上萬條魚」。
  • 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而在《紐約時報》眼裡,這個消息似乎象徵著一個「太空競爭的新時代」的到來。 文章認為,美國正在把中國看成是太空領域的「對手」,已對中國航天實施過長期的打壓,但隨著中國成功帶回月壤、在航天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美國以往的做法可能會招來中國的反擊,雙方的競爭會變得「日益激烈」。
  •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 世衛組織專家怒罵《紐約時報》
    央視新聞客戶端2月14日消息,《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美媒近日刊文援引多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稱,在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的調查過程中,中國方面的某些行為嚴重阻礙了調查進程。然而報導發出後,文章中援引的專家陸續發文闢謠,稱自己的觀點被扭曲,指責《紐約時報》的行為「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