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丨 「物質化與化物質」案例:《Melting Men》空間裝置藝術作品

2021-01-17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點擊上方藍字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右上角「...」→「設為星標」

本文轉自:當代雕塑

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但我已飛過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藝術家NeleAzevedo用水結成冰製作的《Melting Men》空間裝置藝術作品。利用公共空間的語境,進行在場的藝術創作,那些冰雕小人整整齊齊坐在陽光下,默默的融化著,我們會有一種視覺、感覺、警覺之下被呈現的泰戈爾那句詩:「天空不曾留下飛鳥的痕跡」。


2009年9月2日在德國柏林御林廣場音樂廳前,由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料F)委託,巴西藝術家NeleAzevedo將一千多個不同形態的小冰人被放置在樓梯上。在華氏73度(攝氏23度)下,這些被稱為小型紀念碑的小冰人經過幾個小時的展出後,在眾多參觀者面前慢慢融化成水,消失殆盡。活動的組織者希望此舉能引起公眾對於全球變暖的關注。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 但我已飛過


第一次看到這句美的令人窒息的句子時,我醉了。一個人仿佛在不厭其煩地叩問自己,天空中飛翔的那隻鳥可是我?


飛鳥自由著幸福,幸福著快樂,無憂無慮的玩耍著。它不用想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它不用想為何而飛為何而止;它不用去想生命的有限,時間的無限;它只需依著生命的本能,該飛則飛,該止則止;該吃則吃,該憩則憩。生無何歡,死亦無懼。



我常常跳過窗外望著掠過天空的飛鳥而發呆,羨慕它的自由,它的輕靈,它的從容。「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說的就是那些自由的飛鳥吧!


飛鳥永遠不會想還要在天空留下什麼痕跡,還要什麼「雁過留聲」,而我卻偏偏要想「人過留名」,想著要在生命的天空留下一絲痕跡。而終究不盡如人意,每每回頭看著自己已走過的路,總是有淡淡的不甘心縈繞心頭。



世人來到人間究竟為何?光著屁股哭著而來,難道也要脫光衣服哭著滾回去?不,一定要衣衫齊整、體面而含笑地離開……


白天再美好的一切也默化不到黑夜殘酷的冷淡。在夜深人靜,思緒紛亂之時,總會有一絲不和諧的聲音闖進腦海中。它在質問我,「你來此世都做了些什麼?你要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


是啊,我做了什麼,我又能留下什麼呢?


本是一滴水,卻在做著海的夢;本是一粒沙,卻在夢想著成為山;本是一棵草,卻早已把自己幻化成為了參天大樹。



當一滴水在陽光下蒸發,當一粒沙隨風飄逝,當一棵草在秋天枯萎,於是我才找回了已經迷失的自我。可是心並未就此平靜,哪怕遇有微風,它仍會泛起波瀾,變得思緒萬千。


這是不是在自尋煩惱?我在輕聲的問我自己!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自然萬物皆有其自身的位置,該是草成不了樹,該是土成不了石。不能成為大海,那就甘心作一滴水,只要這滴水能讓小草解除一分饑渴;不能做一棵參天大樹,那就甘心的做一棵小草,只要能全身全意的吐綠;不能成為一座山,那就甘心做一粒沙,只要這粒沙能實實在在的成為山的一部分。



有首歌唱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是的,大千世界,人生才短短幾個秋?造就出的能人屈指可數,更多的是平平之人,凡凡之輩。何必要為自己的平凡而心有不甘?心生煩憂?只要我們能盡我們盡職盡責的做好份內的事,開開心心的生活,或許我們也就無愧於來此世一遭吧!


天空不曾留下飛鳥的痕跡,我相信我已飛過。


責編:衛榮



媒體合作平臺


一鍵5連擊:點讚+分享+在看+留言+星標

總有一款適合您→→→

相關焦點

  • 張悟興與生態裝置藝術
    本文通過對公共空間中生態創意裝置設計及運用方法的概括與總結,結合創意設計的相關特性,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詮釋了關於生態創意裝置設計的嶄新思路,並重點研究生態創意裝置的設計語境與功能性的結合方法。生態裝置藝術,是指視覺藝術家在特有的時間及空間條件下,把人們平時生活中的已經消費的或還沒有消費過的現實文明媒介,通過感官意識化地有機選擇、利用、更新、創造重組,從而令其釋放出全新獨有的視覺形態。準確的說,生態裝置藝術,其實是「生態環境+藝術媒介+情緒」的多樣化展示藝術。
  • 裝置藝術思想小史(九)新機器:新空間的時間與價值分裂
    之後的衛星直播作品還包括1984年的《早安,奧威爾先生》,1986年的《再見吉卜林,1986》等。如果說塔特林未建成的《第三國際紀念塔》幾乎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裝置,那麼白南準的《包裹世界》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徹底展示。裝置藝術的最大威力在這件作品中被徹底發揮出來了。錄像藝術如果只是在屏幕內部建立了一個在它處的空間,那麼錄像裝置則是將這些空間都一一裝置起來。
  • 裝置藝術思想小史(六)分類:幾種類型的裝置
    觀眾的行為只是象徵性的,以隱喻的方式進入到裝置之內。這種裝置或靜態、或動態,但都不具有實際的參與性。劇場中的獨立裝置類似於物體戲劇中的「機器演員」,觀眾只是觀看它們的表演。它更接近於雕塑,但它對材料的運用和特定的空間有關,去除特定空間,該裝置就不再發揮藝術效果
  • 左鋒義:裝置藝術的魅力,且聽廢棄金屬的傾訴
    藝術家左鋒義新出版的裝置藝術畫冊即題為《九素》,或取其義。1913年,當杜尚將一個帶前叉的舊自行車輪安裝在一個圓凳上,世界上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完成了,這被視為裝置藝術的起源。而上世紀60年代為裝置藝術蓬勃發展時期,各種各樣藝術流派不斷湧現。裝置藝術的槪念傳入中國稍晚,發展至今也不過三十餘年歷史。
  • 2020中央美院畢業季丨微展廳·研究生/實驗藝術學院
    原創 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微丨展丨廳實驗藝術學院【展廳入口】請掃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觀展搜索「作者姓名」或「學號」可直接觀看作品通過「輕鬆慶祝每一天」這系列作品,意圖表現中國一線城市中真實的當代生活,我關注的是都市化過程中給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並試圖以作品反抗其中的虛偽和物質主義。來自瑞典的宜家家居,象徵著「美好的生活」,讓客人能夠直接在模擬的居家環境裡體驗「美好」然而在這個美好空間裡,呈現的卻是人們在當代社會中的孤獨,疏離,焦慮及無力感。
  • 【2019文博會】艾維美術館分會場:以塑料裝置藝術展現環保理念
    雲隱西山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艾維美術館作為本次文博會的分會場,將向公眾呈現與環保理念相關的裝置藝術作品展。&nbsp&nbsp&nbsp&nbsp今夏,艾維美術館迎來了兩位青年藝術家,將聯手推出2019年第一期藝術家駐地項目。
  • 風物共生的天府大地,「長」出23個藝術裝置
    前段時日,「成都市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在成都邛崍成功舉辦,通過大地藝術裝置作品和系列主題活動,川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質與川西林盤、天府大地有機融合,展現出了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為期一個月時間的藝術季中,參觀者討論最熱烈的,無疑是23件大地藝術裝置作品。
  • 2014年最棒的10件裝置作品:一不小心變成舞蹈家
    2014年對於裝置藝術家們來說是偉大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拿出他們最好、最動人的作品。去年,我們看到徐道獲用織物「複製」了一所房子,艾未未用3000多輛自行車組成了大型裝置藝術作品,草間彌生使LED燈和鏡子充滿了整個房間。
  • 她用影像、裝置讓人與自然在藝術中「對話」
    近日,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的「七號空間——廣東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學術提名展第十六回:幾點開船——範西2020」展覽在廣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範西2020年的新作個展,她用影像、裝置、攝影等多媒介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實驗性的探索。
  • 世界各地的視錯覺藝術裝置盤點!
    其實這只是利用了利用反射、透視和視角的結合讓你在特定的角度看到了這種神奇的「幻覺」錯覺滑梯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利用視錯覺來打造的大型藝術裝置在特定的角度就能看到歐巴馬的頭像了廢棄品藝術法國的藝術家Bernard Pras則利用廢棄的物品來製作藝術裝置它同樣是利用了視錯覺的空間透視原理觀眾們只有在特定的角度看才能觀察到作品的
  • 展覽「未來演化」亮相17件裝置藝術作品探討人機關係
    9個國家的17件裝置藝術作品用或晦澀、或形象、或諧趣的手法呈現出藝術家的想法。一走進展場就能聽到不間歇的發出」呼呼「聲的旋律,這是聲音雕塑作品《Ad lib。》。藝術家將一臺醫用自動肺呼吸機和風琴管結合在一起,伴隨著自動呼吸的持續節奏,演奏出和弦樂,人造器官永不停歇演奏著機械安魂曲。
  • 原研哉聯手 Noiz Architects,為臺南美術館打造專屬藝術裝置
    藝術裝置「律動之影」(Shadow in Motion),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和 Noiz Architects 團隊聯手打造。位在臺南美術館地下停車場入口,即是戶外地面和地下一樓停車場接連之處。在長年日嗮充足的府城,來一場光與影的遊戲!
  • 在紐西蘭「傳遞」中國當代藝術
    新華社惠靈頓2月20日專電(記者宿亮)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劉建華作品展「傳遞」20日在紐西蘭惠靈頓周邊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藝術博物館開幕。當天,劉建華應邀與數十名當地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坐而論道」,交流作品的內涵,「傳遞」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全球化時代的思考。
  • 噓,傾聽世界的聲音 | 聲音互動裝置
    隨著數位技術的不斷進步,藝術家們已經能夠把聲音與視覺藝術等內容相結合,製作出新媒體交互作品,讓聲音不僅可以聽,還可以看。下面這張牆是一面可以留存聲音的多功能藝術裝置的牆壁,RedPaper Heart團隊通過自己定製的杯型科技裝置,對嵌入牆內的傳感器可作出反應,每個單元都能被激活,連接到不同的美麗故事。
  • 設計說明|2020「展陳創意大賽」「銀展獎」作品——<統戰>光影藝術...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內的「統戰」光影藝術裝置,以歷史史實為創作背景,光影營造為設計手法,以強大的感召力,激勵著每一位參觀者團結一心、奮發向上。「統戰」光影藝術裝置,位於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第四部分——全民族抗戰的重要基地。該展廳以代表團結的「圓」為空間載體,通過聯通到天花板的一體式展牆形成堡壘造型,與抗日民族統戰堡壘互相呼應。
  • 香檳杯藝術之作及藝術裝置亮相上海西岸藝博會
    近日,一場以《重構生長》(Metamorphosis)為題的「自然新藝境」亮相上海西岸藝博會,這是美麗時光香檳(Perrier-Jout)特邀義大利設計師Andrea Mancuso先生打造的一組香檳杯藝術之作及藝術裝置,開啟一場探索重構自然藝術之美的旅程。
  • 蠶絲水泥:水泥也能3D列印大型藝術裝置
    來自北京的Silk Project空間實驗室成立於2012年,這個實驗室的目的是在那些在機器人、材料科學和3D列印領域有經驗的人士的引導下,幫助學生設計師體驗新的技術和材料,找出如何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創作當中,並且進一步進行深度的研究探索和實驗。
  • 史上最強矩陣裝置引爆科技魔性,完美演繹多媒體時空藝術
    多媒體藝術裝置作為新興的藝術形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藝術觀念的更新而產生。其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並配合聲、光、電,打造超越傳統藝術裝置的體驗,並被大眾所關注和稱讚。那麼請跟著小編的步伐一起去看看,當科技矩陣上了藝術的牆,又是一副怎樣的場景。HEXI responsive wall該裝置由60個單元模塊構成,每個模塊可單獨活動,神奇的是所有模塊可以反映人的行為整體產生波動或與人的動作發生聯動反映。
  • 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用戶委員會在校成立
    他指出,「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對於揭示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深層次的科學規律、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化航天評價標準體系、解決世界重大航天技術和空間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將充分發揮多學科、大工科的自身優勢,全力支持裝置建設工作的開展。希望與會專家繼續關注哈工大,把研發基地和成果轉化平臺放在哈工大,把更多的項目、更多的合作夥伴帶到哈工大,共同譜寫合作共贏新篇章。
  • 裝置 | 送自己一朵人造雲
    「雲景」的原理很簡單,基於飽和空氣內冷凝的水滴漂浮於空間當中的物理現象,而「雲景」上方和下方的「大氣層」帶有不同程度的光照、溫度和溼度,以「濾網」的效果將空間區隔開來。▲京都的藝術家名和晃平 泡沫雲名和晃平創造了巨大的和身臨其境的雲狀裝置。坐落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一張由浮沫積聚,形成一個空靈結構跨空間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