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影像、裝置讓人與自然在藝術中「對話」

2020-12-05 青瞳視角

近日,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的「七號空間——廣東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學術提名展第十六回:幾點開船——範西2020」展覽在廣東美術館開幕。

本次展覽是範西2020年的新作個展,她用影像、裝置、攝影等多媒介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實驗性的探索。

範西在創作中注重物體與物體、空間及人的關係,通過揭示這種「關係性」創造新的切入點,組成新的層次,從而消解「物」的原有概念。她通過「物」探索虛幻與真實的當代意義,形成物體對狀態、關係、狀況、時間等非對象性世界的關注。其作品中的關係性形式帶領有限的視覺形式走向無限的非視覺空間。

策展人馮博一表示,範西的影像、裝置、攝影等多媒介方式,基本上是通過自然植物生長的時間和空間想像來完成的。看似是一種或動態或靜止的視覺效果,實際上是保持了植物自由自在的旺盛生命形態。

「範西似乎是很隨意地將她棲居與行旅的過程顯現於她的作品之中。」他說道。

裝置作品《綠洲》是在室內種植一塊草地,看似芳草萋萋,實際上是一片既有真的綠植,又有人工化的塑料仿真植物,在真假相伴之中,營造著她的花園,表達著卻是生命的無常。

「範西的創作更多的是在無常之中,對自我空間的設置,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瞥,卻足以令我們唏噓一時。命運中的每一個個體,無論是落魄和騰達,都無法真正地把握自己,甚至超俗脫凡。正如範西的作品可以通過個人體驗的來辨認自我;在與自然生態的對視中,辨認藝術創作的方向,並從中找尋到一些永不消失的內容。」 馮博一說道。

展覽將展出至12月18日。

文/記者 李巧蓉

部分圖片/主辦方提供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

內容來自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愛的藝術——全球影像藝術大展」杭州站開票啦
    杭州是多情的城市,從梁山伯與祝英臺,到白娘子與許仙,中國最動人的愛情故事均在杭州,戀愛中的人不到斷橋都不算定情;杭州是無情的城市,懸疑殺妻案、無縫銜接的情人、林有有的公憤……這樣的故事用大嗓門的杭州話講起來,更多了幾分現實與絕情。但2020年,我在杭州看到了真正的愛情。
  • 風物共生的天府大地,「長」出23個藝術裝置
    前段時日,「成都市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在成都邛崍成功舉辦,通過大地藝術裝置作品和系列主題活動,川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質與川西林盤、天府大地有機融合,展現出了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為期一個月時間的藝術季中,參觀者討論最熱烈的,無疑是23件大地藝術裝置作品。
  • 埃萊娜·比奈:用影像捕捉建築之魂
    兩天之後的4月19日,比奈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埃萊娜·比奈:光影對話三十年」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在當天下午的講座和導覽中,她再次提及樂譜的比喻,並且強調「對話」這一概念在自己作品和展覽中的重要性:她與建築的對話;建築與建築、照片與照片的對話;觀看者與照片的對話。
  • 2020騰雲峰會中「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舉行
    今年以來世界發生的巨大變化,令所有人感到震驚,也讓許多人茫然,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在圓桌對話中重溫了國學大師梁漱溟在上個世紀發出的靈魂之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對此,本次峰會用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的話給出了答案:科技與文化共榮共生,將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 到誠品行旅逛藝術!ART FORMOSA藝術博覽會三大亮點
    而想像力豐富的張騰遠,則長期透過平面繪畫、動畫裝置,提問人類走向下一個人類世代的過程樣貌。「他作品中的『鸚鵡人』角色,就像是一個外星生物,不斷在探問人類的種種行為。」特別是其作品時序設定在世界末日之後,呼應疫情時代下全球失序的境況,更是不謀而合。亮點2:別出心裁,介於奈良美智與宮崎駿間的奇幻視野 「當代藝術要如何與藝術史對話?
  • 影像藝術將走向何方?來看看這25件跨時代作品
    詹森和託馬斯的創新跨媒體藝術項目Question Bridge,與來自12個城市不同背景的150名黑人的交談,將1500個視頻交流共同編輯成一個視頻裝置對話,呈現的被拍攝對象似乎正在互相詢問。30多個不同的機構展出了這個作品,同時在實體書、網站和課程上傳播。
  • ADAE2020|他們從藝術中來,到藝術中去
    然而Steyerl參與到這些問題中的模式如同急速喪失物質形態的數碼世界本身一樣,充滿了像素解析度的新突破,加劇媒體參與,又是一個網絡表情包,Youtube頻道驅動,3D動畫和數碼列印能力不斷轉變與進化的世界。與其說她是一個早期嘗試者,不如說Steyerl是一個熱切的改編者,她的作品有種怪異的時效性和一種在當下歷史唯物主義閱讀未來的能力。
  • 黃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我們為中央臺同樣的節目開場創作的全息投影舞蹈,叫《十三場夢境》,影像創作是關於人與自然、與科技、與未來之間的關係。全息投影是把我們人類的實體身份與信息身份的界限給模糊化了,甚至給打破了,在這樣一個交融的空間之中,我們變成了一個物質與信息的混合體,你會對自我和身體有了一個重新的認知。
  • 香檳杯藝術之作及藝術裝置亮相上海西岸藝博會
    近日,一場以《重構生長》(Metamorphosis)為題的「自然新藝境」亮相上海西岸藝博會,這是美麗時光香檳(Perrier-Jout)特邀義大利設計師Andrea Mancuso先生打造的一組香檳杯藝術之作及藝術裝置,開啟一場探索重構自然藝術之美的旅程。
  • 「自白詩」通感音樂會:讓一切相遇自然發生
    一個或不同參與者,與景,與音,與人,彼此關聯的剎那,所聽,所見,所觸,就是感受最真實的反饋。而詩,既是狹義上承載了浪漫與美好的一種文體,又是廣義上自然、藝術和人性美的代言,意味著思想與現實的博弈。「詩」裡,還暗藏了楊小一心裡的一根刺。這是她和已故父親之間因「詩」而產生的遺憾,也是她到目前為止無法放下的自責。
  • 島子:後現代轉向中的德國當代錄像藝術
    除了新表現主義獨領國際藝術風騷,德國的錄像藝術乃至新媒體藝術始終走在世界前沿,以卡斯魯爾藝術與媒體科技中心(ZKM)為主的多所媒體藝術學院被譽為後現代的「新包浩斯」,蓋由於影像和媒體的藝術發生過程,能夠更直接、更自由地處理人類情感的溝通和交流問題,而人/機器/藝術家/作品/觀眾/環境/科技之間複雜關係的思考,也自然更廣泛、更深刻地構成了本時代的話語。
  • 全息投影:從3D立體影像可視化中重新感受科技與藝術!
    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一種融合高科技和藝術感的視覺傳達藝術:全息投影3D立體影像可視化技術,正引領著新媒體藝術時代發展的潮流。隨著舞臺應用技術的展示和科幻電影的引導,全息投影的概念開始被越來越多人熟識。在2015年的春晚上,「全息投影」技術面向全國觀眾表演,其逼真而震撼的3D虛擬成像技術,讓人沉浸其中,驚嘆不已。
  • 原研哉聯手 Noiz Architects,為臺南美術館打造專屬藝術裝置
    藝術裝置「律動之影」(Shadow in Motion),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和 Noiz Architects 團隊聯手打造。位在臺南美術館地下停車場入口,即是戶外地面和地下一樓停車場接連之處。在長年日嗮充足的府城,來一場光與影的遊戲!
  • 2020LIGHTIN·光映國際光影藝術大賽
    大賽介紹  首屆「2020LIGHTIN·光映國際光影藝術大賽」的創辦是為了挖掘並促進全球優秀的燈光裝置、沉浸光影和交互體驗技術,推動舉辦地科技和藝術的發展以及相關行業人才的交流。大賽則更致力於創造一個可推動夜間經濟、創意活動發展的良好平臺。
  • 成為全息影像藝術大師?皮耶裡克·索朗:始於每天起床拍攝自己
    用作品演出一幕幕荒誕幽默劇。看他的作品,時常會被逗笑,又會因所蘊含的生活哲思陷入思考中。2017年8月5日,艾米李畫廊帶來了法國當代影像藝術大師皮耶裡克·索朗(Pierrick Sorin)在中國的小型回顧展:「充實的人生 1992-2017」,向觀眾展現了藝術家從1992年-2017年間創作的代表作品約19件。
  • 2020跨年夜,一場永定土樓的藝術狂歡!
    帶著這樣的思考,「尋找記憶中的故鄉——藝述古建·土樓」藝術展在2020年跨年夜之際,邀請八位國際頂尖藝術家、音樂人將最新銳的藝術思考代入古老的土樓文化當中,一起開啟這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 錄像藝術 「原力覺醒」
    張培力、邱志傑、楊福東、汪建偉、陳劭雄、陳果仁等藝術家仍然活躍並作為中國當代錄像藝術的重要實踐者。藝術家們發現,錄像藝術對於保存與重新呈現他們的行為作品非常有價值,他們開始探索行為藝術中如何運用錄像藝術的可能性,包括技術層面與觀念層面。 錄像藝術從偶發至今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 張悟興與生態裝置藝術
    隨著六七十年代西方出現的極少主義、波普藝術、達達主義等現代主義流派的出現,裝置藝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主流藝術形式。從誕生到如今的幾十年中,生態裝置藝術成為了最流行的藝術形式之一,製作和設計裝置藝術作品成了很多藝術家、視覺設計師的共同愛好。
  • 對話|「十三場夢境」主創:光影是這個時代的特點,沒法躲避
    通過不斷變幻的投射影像,來打破人類身份與信息形式的界限,用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重塑了虛擬與想像的世界。」其中《無限的遠與近在咫尺》是 LED燈光互動裝置,通過數據採集和編程控制每根LED燈管的亮度和色彩伴隨著藝術家採集的各種聲音有變色、閃爍,鏡面反射以後「形成無限的不確定,就跟我們的生活一樣所有東西都不可控。最後這個裝置整個會亮起,但亮的時候你也會覺得它好像是不太真實的。」
  • 一周藝術人物|凡·高《向日葵》不再外借,隋建國回顧十年
    在倫敦,備受矚目的倫敦音樂中心方案公布,操刀者是女性建築設計師伊莉莎白·迪勒;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展覽中,米開朗琪羅與時隔500年的一位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家,因對於宗教的不同闡釋展開靈魂對話。此外,中國雕塑家隋建國近日在深圳回顧了過去十年創作,上千件泥稿呈現雕塑家手中的生命與意義。中央美院教授王璜生的個展「痕/間」在德國波恩舉辦,呈現藝術家對世界問題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