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研究人員發現了新的氮化硼相和創造純c-BN的新方法!

2020-12-05 老宋講汽車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發現了新的氮化硼相和創造純c-BN的新方法!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材料氮化硼(Q-BN)的新階段,它可用於製造工具和電子顯示器。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在環境溫度和氣壓下製造立方氮化硼(c-BN)的新技術,該技術具有一系列應用,包括先進電網技術的開發,這是我們Q-carbon發現的續集,並將Q-carbon轉化為鑽石,」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John C. Fan傑出講座教授,一篇描述該研究的論文的主要作者Jay Narayan說。「 藉助於動力學和時間控制,我們繞過了被認為是氮化硼熱力學極限的東西,以創造這種新的氮化硼相。

「我們還開發了一種更快,更便宜的方法來製造c-BN,使這種材料更適用於高功率電子,電晶體和固態器件等應用,」Narayan說。「可以使用我們的技術製造的C-BN納米針和微針也有可能用於生物醫學設備。」C-BN是一種氮化硼形式,具有類似於金剛石的立方晶體結構,早期測試表明Q-BN比金剛石更硬,並且在創造切削工具方面它比金剛石更具優勢。與所有碳一樣,金剛石與鐵和黑色金屬材料發生反應。Q-BN沒有。Q-BN具有無定形結構,可以很容易地用於塗覆切削工具,防止它們與含鐵材料發生反應。

為了製造Q-BN,研究人員從一層熱力學穩定的六方氮化硼(h-BN)開始,其厚度可達500-1000納米。將材料放置在基板上,然後研究人員使用高功率雷射脈衝將h-BN快速加熱到2800開氏度或4,580華氏度。然後使用快速吸收熱量的基底對材料進行淬火。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五分之一毫秒,並且是在環境空氣壓力下完成的,通過操縱材料下方的種子基底和冷卻材料所需的時間,研究人員可以控制h-BN是否轉化為Q-BN或c-BN。這些相同的變量可用於確定c-BN是否形成微針,納米針,納米點,微晶或膜。

使用這種技術,我們能夠在一秒內製作出100到200平方英寸的Q-BN或c-BN薄膜,」Narayan說,相比之下,先前用於產生c-BN的技術需要將六方氮化硼加熱至3,500開氏度(5,840華氏度)並施加95,000大氣壓。

C-BN具有與金剛石類似的特性,但與金剛石相比具有幾個優點:c-BN具有更高的帶隙,這對於在大功率器件中使用是有吸引力的;c-BN可以「摻雜」以賦予其正電荷和負電荷層,這意味著它可以用於製造電晶體;當暴露在氧氣中時,它在其表面形成穩定的氧化層,使其在高溫下穩定。最後一個特徵意味著它可以用於製造用於氧氣環境中的高速加工工具的固態器件和保護塗層。

我們樂觀地認為,我們的發現將用於開發基於c-BN的電晶體和高功率器件,以取代笨重的變壓器,並幫助創建下一代電網,」Narayan說。

相關焦點

  • 上海微系統所等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石墨烯納米帶可控制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浩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實現石墨烯納米帶可控生長,成功打開石墨烯帶隙,並在室溫下驗證了其優良的電學性能,為研發石墨烯數字電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
  •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人造蛋白來控制巴基球的組裝!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人造蛋白來控制巴基球的組裝!這是一項原理驗證研究,證明蛋白質可以用作設計納米材料的有效工具,」資深作者,達特茅斯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Gevorg Grigoryan說。根據美國國家納米技術計劃,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尋找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刻意製造納米尺度的材料 - 或原子和分子水平 - 以利用其增強的性能,如更高的強度,更輕的重量,更多的控制光譜和更大的化學反應性比它們的大規模對應物。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國際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浩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實現石墨烯納米帶可控生長,成功打開石墨烯帶隙,並在室溫下驗證了其優良的電學性能,為研發石墨烯數字電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該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9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L.
  • 《納米通訊》:研究人員開發一步法製造超材料,可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
    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同行評議科學雜誌《納米通訊》的研究顯示,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團隊發現了一種開創性的方法,可以創造出具有獨特性質的超材料。該研究顯示了設計類似的自組裝結構的現實可能性,這種結構具有創造「按序」納米結構的潛力,可廣泛應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一般來說,超材料是在實驗室中製造的材料,以提供特定的物理、化學、電學和光學特性,否則這些特性在天然材料中是無法找到的。這些材料具有獨特的性能,非常適合從濾光器和醫療設備到飛機隔音和基礎設施監控的各種應用。
  • 氮化硼BN:未來二維材料的新選擇
    然而,其自身的化學結構允許生產出類似於碳納米管的氮化硼納米管。於1994年被推測存在,並於次年生產出來,BN納米管擁有非常獨特的性能。和碳納米管不同,BN納米管是電絕緣體,而且還具有比碳納米管更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熱穩定性的提高,再加上較強的中子輻射抵抗能力,意味著BN納米管可被用到類似於外太空這樣的極端環境中去。
  • 研究人員用新方法製作納米線材和納米雷射器
    納米砂磨機訊:研究人員用新方法製作納米線材和納米雷射器>納米砂磨機訊:他們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可用於製作納米尺度的線材以及色彩可調諧的納米級雷射發生器。藉助一種簡單的化學浸漬溶劑工藝,研究人員讓材料「自我組合」成納米晶體、板材和線材。  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介紹說,他們把一種含鉛薄膜浸入含有銫、溴和氯的甲醇溶劑,再將溶劑加熱至50攝氏度,所形成的含銫、鉛和溴的晶體結構線材直徑在200納米至2300納米之間,長度在2微米至40微米之間。  楊培東說,「讓人驚異的是,這其中的化學過程相當簡單。」
  • 淺析六方氮化硼陶瓷的製備與應用
    氮化硼(BN)是一種性能優異,極具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的新型寬帶隙納米材料。它是一種典型的Ⅲ-Ⅴ族化合物,由氮原子和硼原子組成。氮原子和硼原子採取不同的雜化方式相互結合,可以形成不同物相結構的氮化硼:六方氮化硼(h-BN)、菱方氮化硼(r-BN)、立方氮化硼(c-BN)和纖鋅礦氮化硼(w-BN)、正交氮化硼(o-BN)。
  • 《納米通訊》:研究人員開發一步法製造超材料 可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
    原標題:《納米通訊》:研究人員開發一步法製造超材料,可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   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同行評議科學雜誌《納米通訊》的研究顯示,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團隊發現了一種開創性的方法
  • 納米科技最前沿 新相材料正耀眼
    近日,Science上面報導了C18——一種新的碳的同素異形體(圖一)。這些新世紀的明星納米材料其實都可以看作是一種新相材料。納米科學與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科學家們對納米材料的合成,性質和應用的深入研究。近年來,具有良好尺寸、形狀和成分的各種納米材料已經被大量地合成了出來。而且這些納米材料也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如電子學、光學、催化、能源和生物醫學等領域。
  • 《物理化學期刊C》: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石墨烯納米帶製造新方法
    《物理化學期刊C》: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石墨烯納米帶製造新方法  CHEN • 2021-01-12 11:52:19 來源:前瞻網 E1146G0
  • 科學家利用納米系統對氮化硼功能化,氮化硼納米材料功能化及應用
    化學工程師首次利用其他納米系統對氮化硼進行功能化,氮化硼納米材料功能化及其應用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改變氮化硼的途徑,氮化硼是一種分層的二維材料,因此它可以與其他材料結合,例如電子,生物傳感器和飛機中的材料。
  • 使光和物質合二為一,開啟通往納米世界的新大門!
    瑞典查爾默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可以在納米水平上捕捉、放大和連接光與物質。利用一個由原子般薄的材料堆疊而成的小盒子,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反饋迴路,光和物質在其中合二為一。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為納米光子學領域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固態納米孔技術是近十年新興的分析檢測技術,其利用目標物通過納米孔時引起的離子流變化,對目標物進行高時空分辨分析。該方法具有高精密度和高精確性的特點,可應用於蛋白質分析、DNA測序、智能仿生材料和能源轉化等領域。納米孔中離子傳輸的理論研究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而且可應用於仿生或者能源轉化領域。
  • 中美研究團隊發現新的晶體光學各向異性表徵方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團隊和美國石溪大學教授劉夢昆等合作,利用近場光學技術克服了範德華晶體有限尺寸導致的表徵困難,成功測量了氮化硼及二硫化鉬的介電張量
  • 氮化硼的生產工藝與特點
    氮化硼的生產工藝與特點氮化硼,是由氮原子和硼原子所構成的晶體。化學組成為43.6%的硼和56.4%的氮,具有四種不同的變體:六方氮化硼(HBN)、菱方氮化硼(RBN)、立方氮化硼(CBN)和纖鋅礦氮化硼(WBN)。  氮化硼將B2O3與NH4Cl共熔,或將單質硼在NH3中燃燒均可製得BN。通常製得的氮化硼是石墨型結構,俗稱為白色石墨。
  •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將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高了一百萬倍!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將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高了一百萬倍!凱斯西儲大學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開發出一種基於納米結構超材料的光學傳感器,其靈敏度比目前最好的光學傳感器高100萬倍,能夠在高度稀釋的溶液中識別單個輕質分子,他們的目標是:為腫瘤學家提供一種檢測循環癌細胞產生的單分子酶的方法。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導讀據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將金屬「金」轉化為半導體,並在氮化硼納米管上逐個原子地定製這種材料。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背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短訊」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有前途的材料的新結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馬化武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研究一種新的結構如何在一種叫做鈣鈦礦的物質中產生藍光。資料來源:佛羅裡達州立大學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有機-無機混合材料的新結構,顯示出更高效的潛力。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馬化武和他的團隊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解釋了他們如何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創造了一個中空的納米結構,讓這種材料發出藍光。
  •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用分子和幾個原子構建電晶體!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用分子和幾個原子構建電晶體!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創建一個由單個分子和少量原子組成的微小電晶體。觀察到的電晶體作用與常規預期的行為明顯不同,並且對於未來的器件技術以及分子納米結構中的電子傳輸的基礎研究可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