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大的自私:偏執地去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

2021-01-15 鯉魚兩條

作者/同言

看到一句話:遺憾關於愛情,便成為另一種孤獨。

很多時候,愛情裡的美好模樣,都不過是我們自己賦予它浪漫色彩而已。好像只有這樣,才能看起來讓自己的執著更多一些理所應當。

殊不知,有些意難平,從來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兵荒馬亂。

有人感慨:小時候天真的以為,如果自己不願意,無論什麼事只要我哭我鬧我堅持,最終就會按照預定的軌跡前行,長大了終於發現,並不是所有事最終都能如願以償,也不是一定會有一個人非你莫屬。

有些人,有些事,可能從頭到尾,都不過是你自己的獨角戲。

我認識一個女生,她是我的高中同學,她曾經喜歡一個男生,差不多整整七年的時間。

從高中到大學畢業,她一直都喜歡他。

她也曾表白,但是男生告訴她:「你不是我喜歡的類型。」當時的她問:「那你喜歡什麼類型?我就可以變成什麼類型。」男生搖搖頭,卻是沒有給她答覆。

她為了追逐這個男生的腳步,大學特意和他在一個城市,她想方設法在男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好,優秀,善良,溫和,大方,但是男生就是不喜歡她,甚至因為她追得過緊,特意保持距離,就連回她的消息都是輪迴。

於是,她再次退回朋友的身份,只是默默陪在身邊。

因為後來她沒有再說過喜歡他的話,男生和她的關係也有所緩和,兩個人處成很不錯的朋友,其實她的心裡依舊在喜歡他。

喜歡他這件事,成了她心中一個解不開的結。

因為有他在,誰都走不進她的心裡,有人追她的話,她也只感覺煩躁,就連了解一下的心思都沒有。因為在她看來,不管是誰,都沒有那個男生優秀,沒有他好。

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真的在一起過,男生談戀愛的時候會是怎樣的態度,她也並不知道,但正因如此,便留下很多想像的空間,所以她便把心中最為美好的期待,全部都放到了那個男生身上。

她真的喜歡的是他嗎?

其實未必,很多時候,我們怎麼都放不下一個人的時候,真正放不下的可能並不是這個人本身,而是自己當初喜歡一個人時的心境,喜歡那年義無反顧的自己。

如果,他們真的在一起,反倒會破壞這份美好,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追的時間越長,如果真的追到以後,反而沒那麼珍惜了。

因為追逐太長時間的感情,這個過程中,容易用想像建造一個完美無暇的對方,而從兩個人真正在一起的那一刻,便是這段感情走下坡路的開始。

所以,我們才說,有的時候,留下一點空白和遺憾,其實恰好是生活的饋贈,這樣以後想起來反倒儘是美好。

當然,現在的她,已經走出來了,也重新談了戀愛。

她想起那個男生,不再執著,也認清自己的心態,都沒在一起過,哪來那麼多深情款款,不過是她一個人演完了青春歲月裡的固執而已。

她很感謝那個男生,因為當年自己也曾為了他,努力學習,想要同他考一所大學,雖然最後沒有如願,但的確讓她進步不少。

而為了離他更近,她後來依舊努力,只是想要變得更好。雖說更好的她,依舊不能讓他轉身看一眼,因為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很多時候時間也改變不了這個結果,但是更好的她,足夠遇見現在的生活和愛情。

她很慶幸自己後來想通了,不再一根筋去追逐一個原本就不完美的夢,去追逐一場虛無。

畢竟,人有的時候就是這樣,越是得不到,付出得越多,越是容易陷入不甘心的情緒裡,卯足勁非要達成所願,誓不罷休,其實捫心自問:你是為了自己爭口氣,還是真的為了對方呢?

人性最大的自私,就是偏執地去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

不管怎麼樣,就是想要得到,這種心態,就像小孩子在賭氣,非得想得到糖果一樣,這個時候,這顆糖合不合口味,自己喜不喜歡吃,壓根就不重要,反正就是得到這顆糖了,才能不哭不鬧。

哪怕旁邊明明放著自己更喜歡吃的零食。

及時止損,是一種心態,放下,是一種智慧。生活中的任何事,強求都不如順其自然來得美好。

只是,我們多數人,都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心態。人這一輩子,總有那麼一個人,會讓你放下所有理智和驕傲,不顧一切只想在一起。

並且,這種心勁,一般也只會有一次,過了,經歷了,也就散了。以後在面對同樣的境地,可能就會坦然很多,不再耿耿於懷,也不再撕心裂肺。

但偏偏這樣的人,也最容易錯過。

我看到一個網友說,她剛分手那會兒,真的是萬分捨不得,想要挽回,但是對方壓根不理她。

原本她的性子也是蠻驕傲的一個人,終於還是為了他拋開了,看著一條條消息石沉大海,一個個電話都被拒接,那頭的忙音顯示她被拉黑,她還是不願放棄。

她後來說,其實我也明白,我們回不去了,但我就是不甘心,不想他這麼離開我的世界,我總是抱著最後的僥倖一遍遍挽留,不過是怕以後的自己想起來會後悔,萬一再努力一點,他就回來了呢?我只是不想留下任何遺憾。

她給他的最後一條消息是:只要你能回到我的身邊,我做什麼都願意。

可惜,這條消息男生沒有看到,因為他不堪其擾,提前把她拉黑了,她現在也慶幸他沒看到,這麼卑微的自己。

走出來以後,也不過就是淡然一笑,往事如風,過去隨風而逝。

不要動不動就感覺今生不會再愛,不要隨意就感慨人間不值得,後來你會明白:離開才是生活的常態,我們都要學著接受。

而那個時候的你,自然會遇見最好的愛情。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女人要明白,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付出是「自私」
    縱觀整個愛情世界,大多數女人都是盲目的,為了愛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或許對於女人來說,付出才是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哪怕對方根本不需要這份付出,也根本不領情,女人也會沉醉在美好的愛情幻想裡,毫無保留地付出一切。付出就有收穫這句話,若是放在事業或生活中,可能還有一定的道理,可若放在感情裡,就沒那麼貼切了。
  • 《白色月光》為了孩子去做小三!我看到了人性中最大的自私和貪婪
    這部愛情懸疑劇,讓大家看不太懂。其實後面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張一所謂的好朋友楊雁(張鑫的真正出軌對象)才是那個真正的小三。楊雁(劉敏濤飾演)最初以一個知心大姐姐的方式,接近張一,她和張一說自己的悲慘婚姻經歷,經歷過丈夫的婚內家暴,出軌,最後選擇離婚,以此來博得張一的同情,然後還幫助張一去排擠走另外一個和張鑫有苗頭發展成為情人關係的,孫雯雯。
  • 有愛無性的婚姻能否走遠?電影《硯床》赤裸揭露人性的本能和自私
    有愛無性的婚姻能否走遠?電影《硯床》赤裸揭露人性的本能和自私  作者:納蘭唐兒  徐志摩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極力去說服他,可是,他聽不進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一直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深深地滲透到骨子裡,經常導致悲劇發生。
  • 什麼樣的人愛做飯?從不同角度分析,一個愛做飯的人闡述內心思考
    假如去問一個人是否愛做飯,首要他或她會想到我要做給誰吃?是自己,還是心愛的家人,或是為了工作等非個人意願的原因。那麼,當你遇到了遇到了一個願意為你做飯吃的人,首要的是珍惜與愛護她,其次再去考慮她的內心活動(心理)。本篇以不同角度去探究一個愛做飯的人的內心活動(心理)是如何的。
  • 《到愛的距離》收官 季肖冰正能量蛻變感動升級
    大結局中,程明為醫院設立基金,希望能夠救助更多的患病兒童,將原先偏執狹隘的孝心轉化為公益愛心,完成了一場正能量蛻變催淚感人,而季肖冰也再次用細膩自然的演技徵服了觀眾。《到愛的距離》塑造出醫生、病患、病患家屬等一系列個性鮮明的醫患眾生相,季肖冰扮演的程明,就是這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病患家屬。
  •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嗎?|《自私的基因》
    今天我們探討生物進化,遺傳學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點。英國動物學家道金斯的作品《自私的基因》,就是一部從遺傳學的角度來探討物種進化的生物學著作。針對動物進化的問題,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地複製,傳播。
  • 孔子教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愛一個人要節制,恨一個人要控制
    據說,母猴最愛的小猴子十有八九會死在母猴的懷裡,因為母猴太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抱得太緊。不要以為出發點是愛就可以為所欲為。不要以為心裡想的是為他好就可以理直氣壯去幹涉。即使是人人渴望的愛,都需要有所節制,有所保留。儒家的中庸思想之所以經久不衰,跨越2500年後仍有市場,就是因為人性中有極端的思想——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所以需要中庸思想去平衡。
  • 孩子小心眼愛記仇,「偏執型人格障礙」影響心理,家長不可忽視
    過了幾天之後,張姐想著孩子應該是忘記了被推倒的事,於是想要帶著孩子去鄰居家串門,可是孩子卻死活不同意,一直說「我討厭他,我不要和他玩!」張姐心想,孩子這麼小就這麼記仇呢!但是為了不傷害孩子自尊心,張姐最終也沒有去成鄰居家。但是怎樣讓孩子心胸開闊一點卻讓張姐很是為難。當家長發現孩子特別愛記仇時,先不要責備孩子過分的小心眼。
  • 董卿太自私?愛不疚,「自私」的女人最好命
    她們甚至發出靈魂拷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其實,她們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懂愛惜自己,不懂得何如以自私的方式,與這個家庭、這個世界和平共處。試想下,如果你自己都對自己不夠好,別人怎麼會對你好呢?女人啊,自私一點沒有什麼不好。
  • 區別愛與不愛的關鍵,看這一點
    每個人都想成為被偏愛的那個人,在某一個人的眼裡、心裡是區別他人的存在,沒有人不想得到別人的在乎和重視,為此,人人都在尋求。但是愛這種東西卻又是那般的模糊不清,很多人認為自己愛別人,或者是別人愛自己,但他們卻不清楚究竟愛是什麼。
  • 「你到底愛不愛我」?從未獲得過無條件地愛,你又如何懂得去愛?
    人的安全感與外在條件好壞和美貌沒有什麼關係。您就是家財萬貫,心也不一定安寧,您就是傾國傾城,也未必獲懂得去愛。就像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我焦慮症啦或我抑鬱啦!大部分人理解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從親密關係角度。可以說張愛玲不曾體會到什麼是父愛, 她的生命中不曾出現過一個可以保護自己的男人。所以在成年後一直都在尋找父親式的愛人,比如大她10多歲的胡蘭成及36歲時找的60多歲的賴雅。
  • 《自私的基因》:劉慈欣強推的科普神書,我勸你不要挑戰人性?
    引言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吧,西方的哲學就是這樣誕生的,一群生活在城邦裡的人每天酒足飯飽之後就開始思想這些個問題,進而產生了偉大的哲學。但是在這之前,人們更多的是考慮的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直到智者時期的普羅泰戈拉提出了認識你自己。這才開始將人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所有的都是圍繞著人這個因素所展開的。
  • 《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便是揭示人性的力作。它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透過這種救贖,人生的一個真相也讓人頓悟:人性,是面鏡子。這面鏡子,能照見不同的自己,照見真實的你我。
  • 《騎士的獻祭》|直面悖論邏輯,晾曬蒼涼愛與人性,因愛人間值得
    她在,主人公傾其所有,用心陪伴;她去,主人公飛蛾赴火,拋下繁華,落幕人生。一切,只因此愛無盡,只為初心不悔。這無疑是一齣悲劇,無辜的人獻祭自己生命只為討回一個正義;這無疑又是一場奇戀,深切之愛早已超越殿堂級經典羅密歐與朱麗葉。
  •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他們也會去旅遊,短暫地逃離現實,就像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家庭。那時他們在一起很溫暖,好像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他覺得,這次的作品同樣啟發自社會事件,電影中包含的社會議題更加複雜,基調更為陰沉,人性的溫柔與自私交織出一個複雜的家庭。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非正常家庭如何生活?事實上,近年來「無緣社會」這個詞在日本出現得愈發頻繁。「緣」,即聯結。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那麼什麼樣的人時時刻刻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時時刻刻想要去了解他人,想要勝過別人呢?答案不言而喻。好勝心也沒什麼,博弈的雙方往往在較量下精進,但問題出在,不合理的肆意攀比和妒恨。良性的競爭,一定是在欣賞對手中不斷提升自我的。惡性競爭,則是用利己排他的法子爾虞我詐。
  • 喜歡就下藥,得不到就毀掉言論背後:三觀極端扭曲,心靈自私醜惡
    導語:現在很多情侶喜歡在社交平臺上秀恩愛,說一些為了表示天長地久永不分離而極端偏激的話,類似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在一起,那我就先殺了ta再自殺,諸如此類。還有的說喜歡誰誰誰就下藥去啊,得不到的就毀掉嘍,聽起來聳人聽聞,居然還有很多網友深深認同,這是一件頗為可怕的事情。
  • 新年愛自己:擺脫童年陰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重塑真正的自信
    你是一個自信的人嗎?很多人都說,自己心裡一直有個聲音,不斷告訴自己:「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好……」比如,路上有人多看了我一下,是不是因為我今天的髮型很難看?跟同學打招呼,他根本就不搭理我,是不是看不起我?我昨天工作會上的發言完,沒人回應,是不是因為我太蠢了?我長得不好看,怎麼會有人喜歡我?
  • 心理學: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從這三件小事可以看出來
    熱戀時期,我們總覺得一句甜言蜜語就是愛你的全部,後來漸漸的發現也需要加一些物質上的表達。久而久之,漸漸的步入婚姻,我們會發現一個男人愛不愛你會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表現出來,比如是否會為你做一頓喜歡吃的飯?
  • 永遠不要試圖去考驗人性,因為人性根本經不起試探
    ,體現人性的例子太多了,在網絡十分發達的現代,以下示例層出不窮:1、好不容易把孩子養大,當你大病纏身急需治療之時,孩子卻消失了;2、兄弟姐妹在不談錢的時候,感情相當好,當借錢時,他們卻又像瘟神一樣躲著你;3、在路上遭遇搶劫,所有人都在圍觀,歹徒只要放出狠話,就沒人出頭;4、當你老了,漸漸從家庭頂梁柱變成家庭累贅之時,兒女有的就「不當人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