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管理學——動機理論1

2020-12-05 傾羽傾聽

作者:傾羽

01

不論是上市公司,中小企業,還是學校,政府機構在實際管理中,都運用多種激勵方法和手段,目的就是要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畢竟我們每天的狀態是」

「而老闆希望我們是」

而且但凡涉及教育和人力資源管理,不可避免要討論動機理論,在工作生活中,靈活運用動機理論能提高大家工作的效率,為公司創造價值。當然這些理論也同樣適用於提高學習效率。

然而動機理論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運用市面上琳琅滿目動機理論?

02

目前主流的動機理論繁多,這裡為大家整理出了最詳細的動機理論。

動機理論可以分為三個派別人本主義、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詳情如下表:

本節主要討論人本主義的動機理論。

03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1943年提出,呈金字塔形狀,需求從高到低,如下:

從上可知,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時,人們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而這些需求都是變化的,以我們日常生活為例:

20來歲時,積極奮鬥爭取物質的充裕,提高安全感;

30來歲,有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妻子、丈夫、員工、老闆),不論是哪種社會角色,大家都盡力去滿足自己的歸屬和愛的需求;

30-50歲時,則會努力的去取得成就,自尊,以實現個人理想。(年齡因人而異)

爭議:個別情況下,人們的需求可能並不按照層次關係遞進,比如:司馬遷獄中寫史記,在無法保證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追求自我實現。

「司馬遷的精神值得我們膜拜」

應用: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員工的需求各不相同。管理層應根據員工的不同需求,給予相應的措施,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04

X理論和Y理論(Theory X and Theory Y),於1960年,由麥格雷戈在其著作《企業中人的方面》中首次提出,X理論與Y理論為兩個完全相反的理論。

X理論將員工看做「實利人」,即工作只為工資。

好像有點道理,因為我們的狀態經常是

但是實際上X理論認為人們的工作動力是消極的

認為人是懶惰的逃避的,此觀點的錯誤在於,將人當機器,忽視人性,脫離現代化的政治、社會與經濟。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如果長期運用軟硬兼施的管理辦法,其後果是導致職工的敵視與反抗。

典型的例子就是工業革命時期,西方資本階級壓榨員工,忽視員工的主體性,導致大批員工集體罷工,得不償失。

相對於X理論,Y理論則與之相反,認為人是積極的「自由人」,提倡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融合,強調實現員工的自我管理。

應用:適當安排得富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工作,能讓員工完成後引起自豪感,滿足其高層次需求(自尊和自我實現),使員工達到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

但我個人來看,Y理論由於強調個體積極性,認為人永遠是積極的,因此,運用不當容易產生心理專制。人的內心猶如彈簧,如果總是壓抑著(對應著X理論),或者總是拉長而不放鬆(對應著Y理論),那麼總有一天會是去彈性。

05

Y理論之後,還延伸出了Y理論Z理論。

Y理論也被稱為權變理論,認為人是「複雜人」。莫爾斯和洛希在1970年基於X和Y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超Y理論,該理論認為,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普遍適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主張工作、組織、個人和環境等因素的最佳配合。

我們帶著不同的目的進入公司、機構,但最主要的是實現自己的勝任感(在成功之後,自我價值感體驗,簡單一句話就是「我可以」);

公司應該按照每個人不同的特徵進行培訓,有的人適用X理論,有的人適用Y理論,讓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公司目標,完成一個目標後,進行新的組合,最終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

06

Z理論》,於1981年出版,作者是日裔美籍學者威廉·大內。

在Z理論中,企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A型組織和J型組織。下圖對比了兩種類型組織 特點。

Y理論強調靈活性,組織應根據不同的目標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管理方法也是因人而異,最終通過整合組織內的各種資源,實現組織目標;

Z理論則強調員工之間的整體性,Z理論在X理論和Y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了東方文化,目的在於營造員工之間關係融洽的氛圍,其精髓在於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達到組織員工一體化,最終實現共同目標。

07

總體來看,人本主義的四個理論,需求層次理論、X和Y理論、超Y理論以及Z理論,都以人為基礎,各自提出不同的管理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強調人的需求層次性;

而X和Y理論則是超Y理論和Z理論的理論基礎;

超Y理論強調資源整合的靈活性;

Z理論相比於其他理論則更人性化,強調人與組織的和諧共處,共同進步。

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動機理論將會在後續文章中更新,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

傾羽,留學5年的在讀博士,一名愛好社科學術的90後。

愛讀學術,志在分享、解決社科學術中的問題,幫助有學術發表、寫作困難的朋友,期待你們的加入。

歡迎留言私信,與你們分享更多免費學術資源。

相關焦點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記憶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這一塊的內容,在這裡為大家提供了一種簡便的記憶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一一對應的方式將各個理論與培養、激發措施聯繫起來。在學習動機這部分,我們總共學習了強化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自我效能感、需要層次理論以及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等六大理論。
  •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考試頻率比較高,要求各位考生以全題型的形式進行備考。尤其需要注意對於案例分析題的備考。一下是常見的動機理論,要求大家把握好每個理論的核心觀點,能夠用動機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一、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為了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要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1)強調誘因的直接作用,屬於行為主義的觀點。(2)強調需要的直接作用,屬於人本主義的觀點。(3)強調對於需要、誘因、以及學習活動本身的相關因素的意識和思考作為中介起作用,屬於認知觀點。
  • 動機層次理論 - CSDN
    四、 答題及採分點(一)需要層次理論1.簡介:需要層次理論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他認為個體任何行為的動機都是在需要發生基礎上才能被激發起來的,他把動機看作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比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會獎勵學生小紅花、小卡片等。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溫頓提出了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關注人們如何評估自身價值,其基本假設是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個體將竭力維護。自我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將自我接受作為最優先的追求。這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
  • 常考的學習動機理論概述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教師資格考試中經常涉及到的一個考點。常見的學習動機理論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論;歸因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考查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考查學習動機的理論本身本身,也會涉及到案例的分析。題型也多種多樣,以單項選擇題為主;簡答題,案例分析題也是考查的一個重點。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公共管理學學科創立之初,那些具有範本意義的公共管理學著作皆緊扣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譬如權威與權力(分權/授權)、個體與組織(官僚制/非正式組織)、決策與執行、目標與手段、體制與機制、結構與功能、合作與衝突、事實與價值、效率與公平、環境與主體(包括理性、動機、行為以及性別等)等——展開構想。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成就動機理論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斯,它是指激勵個體對自己所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樂意去做,並努力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1.原始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動機,他們是以人的本能需要為基礎的。飢、渴、母性、性慾等動機都是屬於原始的動機。2.習得的動機是指後天獲得的各種動機,即經過學習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動機。(三)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動機(四)外在的動機和內在的動機1.外在的動機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與外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行為動機。2.內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五、動機理論(一)動機的早期理論1.
  • 學習動機有哪些理論?
    01強化動機理論聯結主義心理學家用S-R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強化是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增強作用在學習中,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注意】強化動機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動機理論。
  • 管理心理學之普心 有關動機的理論
    很長時間以來心理學家們都沒有成功的得出有關動機的完整理論。一部分心理學家關注最基礎的生存動機,例如飢餓和口渴;另一部分心理學家則嘗試去解釋歸屬,創造力,成就感等其他動機。沒有理論能夠包含所有的動機,同時與真實世界的觀察結果保持一致。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些著名的動機理論。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考的頻率較高,每年考察客觀題的頻率較高,偶爾也會出現主觀題,所以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需要重點掌握,下面我們重點看一下有關的知識點: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生。他們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是當代研究動機的權威心理學家。他從20世紀4O-5O年代開始對人的需要和動機進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種需要理論」,並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結論。  在麥克利蘭之前,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對動機進行了研究。
  • 學習動機理論——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用S—R的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他們把動機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衝動力量,並特別重視用強化來說明動機的引起與作用。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也都認為強化是形成和鞏固條件反射的重要條件。
  • 【管理評論】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一致性文化和成就動機對自我導向型工作重塑行為的雙核驅動——基於自我調節理論的實證研究
    一致性文化和成就動機對自我導向型工作重塑行為的雙核驅動——基於自我調節理論的實證研究An Empirical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習動機理論知識點梳理
    二、人本主義下的動機理論需要層次理論(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 5 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二、認知主義下的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代表人物:麥克裡蘭、阿特金森)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