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卡克揭露出的另一個人類時間軸,粉碎了近代歷史?

2021-02-15 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漢卡克(Graham Hancock)是另類歷史上幾個的偉大先驅者之一。他以前作為一家大媒體公司的記者,開始了一趟發現我們起源真相的旅程。他的研究是驚人的,而且很可能會抹去歷史上古老的敘事。

還有證據顯示,文明的時間軸遠遠延伸超過一萬年前。今日矗立在埃及著名的古老歷史遺蹟:獅身人面像,顯示出侵蝕的跡象,就好像是水已經流經它的壁面多年。這當然意味著過去當獅身人面像建成之後,在撒哈拉大沙漠這裡必定有大量長時間的降雨,而水才能有足夠長的時間接觸到獅身人面像,導致我們在獅身人面像上看到被水侵蝕的痕跡。

在沙漠裡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下雨了。也許獅身人面像是在更早的時間建造而成的,像是就在冰河時期之後,當時 的氣候是完全地不同?

我們發現在世界各地古老文明的其他證據。哥貝克力石陣(Gobleki Tepe)是土耳其的一處歷史遺蹟,時間可以回溯到大約11,000年前。它仍然顯示有一種精心設計的石碑結構組成,以及動物雕刻,如在當時居住離土耳其距離遙遠的獅子和瞪羚。

這種結構的發現毫無疑問地顯示出:人類生活在一個比以前認為的(穴居人或早期農業的移居者或偏遠地區的一些人)更加先進的社會,由於創造它需要較多的人口數和技能/知識。而至於古代人想出了把這些動物雕刻出來的想法呢?沒概念了。

令人震驚的是,如果我們繼續尋找,我們找到世界各地其他文明的蹤跡,且是早於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遺蹟,如在印度的Dwarka,或者是12,000年歷史的隧道網絡可以從蘇格蘭通行到土耳其,還有很多等等。

這些文明從他們的文化發展中脫穎而出。最引人注目的要屬Piri Reis地圖,由一名製圖師在1513年繪製而成,他已能夠準確地描繪出世界及世界上的大陸、包括南極洲相連而放在一起。南極洲實際上顯示為一個可以居住的地方,曾經是人類居住的地方。

直到至少19世紀前,我們尚未見過夠水準的地理和數學水準知識,Piri Reis地圖其能準確地就如地圖上所顯示的那樣,這是遠遠領先於它的時代的。目前只有衛星才具備能感測到經度、赤道、甚至是南極洲上的某些地點,這實在是令人費解的。

亞特蘭蒂斯

這些都是Graham Hancock會放進他的書《上帝的指紋(Fingerprints of the Gods)》裡的議題。但是,這些指紋是源自於哪裡?

Graham Hancock主張,南極洲曾經是亞特蘭斯。他認為,整個大陸曾經一度充滿生命、蓬勃發展,直到自然災難改變了氣候,到某個程度而使海平面上升、氣溫下降。

是否真的有一個先進的文明一度生活在地球上,而我們都沒有聽說過這件事呢?如果有的話,它有可能已經比我們更先進嗎?Graham Hancock逐漸累積的證據,的確為其建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他出版的書籍《冥界:文明的神秘起源,上帝的指紋》,和他最新的書《上帝的魔術師》,則更進一步地詳細討論這個迷人的另類歷史。

柏拉圖:「這股力量起源於大西洋中湧現,因為在那些日子裡,大西洋是可通航的。」

相關焦點

  • 粉碎原子和粉碎地球哪個更難,現在的人類已經有能力做到嗎?
    粉碎一個原子當然很難,難的是原子太小。隨手一揮就揮走了無數原子,大錘一砸原子毛也砸不到,因為大錘上肉眼看不到的粗糙表面,隨便一個坑都比原子大無數倍。但粉碎地球更難,難的是地球太大。地球直徑有12756千米,質量有60萬億億噸,要粉碎它至少要有和它差不多大小的質量撞擊,或者極高速度的撞擊,你到哪裡去找60萬億億噸的大錘?
  • 粉碎一個原子,比粉碎一個地球更難嗎?
    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原子曾經被認為是物質的最小組成部分,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盧瑟福α粒子散射之前,一直認為原子都是物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在那個時代,還真認為粉碎原子比粉碎地球要困難,但現在不一樣了。結果發現大部分α粒子都直接穿過金箔,只有極少數粒子發生了偏轉,另有比例大約只有1/8000發生90度偏轉,還有大角度偏轉的,無法用湯姆遜的棗糕模型來解釋。
  • 粉碎一個原子比粉碎地球更難嗎?原理上看是原子,事實上卻是地球
    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原子曾經被認為是物質的最小組成部分,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盧瑟福α粒子散射之前,一直認為原子都是物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在那個時代,還真認為粉碎原子比粉碎地球要困難,但現在不一樣了。1909年盧瑟福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了一個α粒子散實驗,環境挺簡單,用α粒子轟擊微米級別的金箔。結果發現大部分α粒子都直接穿過金箔,只有極少數粒子發生了偏轉,另有比例大約只有1/8000發生90度偏轉,還有大角度偏轉的,無法用湯姆遜的棗糕模型來解釋。
  • 為什麼從近代開始,人類發展越來越迅速了?
    人類距今已經有600萬年左右的歷史了,具有記載人類歷史開始,人類發展一直都是緩慢發展,可是到了近代發展突飛猛進。有人說是因為戰爭的緣故。可是在古代的時候,戰爭遠遠比近代要多,為什麼唯獨近代戰爭過後,人類各方面發展特別的快呢?是因為人類突破一個瓶頸,就像修真一樣嗎?還是因為有人指引呢?
  • 量子力學是如何改變時間軸的?解決時間悖論問題
    這是自我幹涉的時間旅行悖論的一個例子,它造成了現實中的不一致性。如何解決這個悖論一直是20世紀科幻小說的主題。真正的科學研究開始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一個叫做莫斯科聯盟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所謂的封閉時間型曲線(CTC)的後果以及圍繞CTC的各種問題(包括它們是否可能),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悖論問題。
  •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據近代歷史的資料記載,伽利略曾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進行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即他將兩顆不同質量的大小鐵球同時從塔上丟下,從而最終得到了一個結果卻是這兩顆質量不同的大小鐵球卻同時著地。經過這次實驗後,伽利略便得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結論,那就是他認為不管物質的質量是多少,其自身的速度增加的速率是一樣的。
  • 50年來的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研究
    在黎澍看來,論證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由,無非是說「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另一個理由是「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根據是,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一切科學文化藝術的源泉。黎澍認為,前一說不確切,後一說依然根據不足,邏輯也成問題。這樣論證實際是把源泉看作創造,代替精神財富的創造。從而否定了一切高級的科學文化藝術作品的真正創造者——科學家、思想家、文藝家的貢獻。
  • 基因可預測人類死亡時間?揭基因與死亡關係
    基因可預測人類死亡時間?揭基因與死亡關係   [導讀]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死亡。   美國科學家聲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不僅能夠確定你能否成為一個早起的人,而且能夠將你可能去世的時間預測到上午還是下午。這種特別基因控制著人體生理節律,或許是當人接近死亡的時候,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
  • 揭諸葛亮在歷史進程中的正負兩面
    揭諸葛亮在歷史進程中的正負兩面時間:2016-02-01 15:4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人無完人! 揭諸葛亮在歷史進程中的正負兩面 陳壽的《三國志》讓諸葛亮名垂青史;杜甫一聲諸葛大名垂宇宙讓諸葛亮名揚四海;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賦予諸葛亮能掐會算、呼風喚雨之異能,讓諸葛亮超凡入聖,出神入化。
  • 【奇異8】0278.古老地圖粉碎人類的官方歷史 全球地圖6000年前就已出現?
    如果傳統的智慧在人類歷史上是正確的,那麼人類文明是不夠古老,亦不夠先進,考慮到許多世界各地的神秘巨石塊和考古遺址的話。這些地方像是在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Gobekji Tepe)遺址、波士尼亞的金字塔、和在南非的亞當日曆(Adam’s Calendar),追求一個相同的問題:如果人類的文明是不是那麼古老得足以創造了所有的遺址,那麼是誰,或者是什麼,有這種能力創造出全球各地這麼多複雜的結構?
  • 教師招聘歷史學科知識——近代科學技術
    【近代科學技術】★★★【考試內容】●經典力學 ●進化論●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考點梳理】一.經典力學——物理學的新發展1.自然科學的開端——天文學革命近代自然科學以天文學的革命為開端,首先向教會和神學世界觀挑戰的是波蘭科學家哥白尼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此後,其追隨者勒華拉杜裡相繼出版了《公元1000年以來的氣候史》和《氣候的人文史和比較史》三部曲,在詳細分析氣候波動數據後,深入探討饑荒、傳染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參與探討,勒華拉杜裡也因此被稱為「氣候史學之父」。
  • 《歷史研究》俞金堯:資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
    梅爾斌把時間當作空間來理解,認為時間與空間一樣,都是生活的容器,是被物種所佔據的生態場域的一部分。以這種認識為基礎,他把19 世紀以後人類夜間活動的增加看成人類在地理空間上擴張的繼續。人們進入夜幕,如同進入一個新的空間,黑夜成了一個前沿開拓地帶。
  • 近代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福利國家」的背後,是歷史的積澱
    實際上,現代歐洲養老制度的完備,都是往日歷史制度的積澱,在近代歐洲歷史上,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為現代歐洲福利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代歐洲老年群體概念的形成在歐洲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關於老年群體的具體劃分,歐洲學者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 近代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究竟給當時的人類帶來了怎樣改變
    我們知道,科學、技術、工業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並為人類自身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進入近代以來,特別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後,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馬克思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上,每一次科技的突破往往伴隨而來的生產力的飛躍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 粉碎原子和粉碎地球,哪個更難?
    實驗表明,物質都存在一定的結構,粉碎就是將物質的結構打散,將整體分解成若干部分。以目前的技術,粉碎原子是一件容易的事,粉碎地球卻十分困難。對於人類來說,原子極小,地球極大,兩者的尺度相差10^17個數量級,而粉碎這兩者所需要的能量大小也是不同的。
  • 地球自轉軸偏移為啥會偏移?與人類產生氣候變化有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在自轉的時候會搖擺不定,目前科學家找到了這一怪異現象的具體原因:人類需要對地球自轉搖擺偏移負責
  •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0度粉碎,已在武漢試行
    ——埃斯庫曼斯人類前幾年前在地球上做的事情都可以歸結為前面這類,所以現在的人類遭到了自然界無情的反噬,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才開始學著變乖,去做「服從自然」這件事。人們拉開始有了環境保護這件事的意識,所以開始想盡了一切辦法去維護現在已經遭受了破壞的環境,這是亡羊補牢嗎?為時晚不晚,還尚未得知。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人類近代精神的覺醒
    我們在閱讀歐洲歷史時,最簡單的時間順序是古代、中世紀、近現代。中世紀是黑暗的,而黑暗時代結束之後,歐洲也就進入了近代,那麼如何去確定黑暗時代和近代之間的界限呢?一般認為,在這樣一個劃時代的轉型期,存在幾個重要標誌,比如說地理大發現,再比如說宗教改革;而另一個重要的標誌便是我們這裡要談到的文藝復興。
  •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體在零下190度快速粉碎,已在武漢試行
    ——埃斯庫曼斯人類前幾年前在地球上做的事情都可以歸結為前面這類,所以現在的人類遭到了自然界無情的反噬,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才開始學著變乖,去做「服從自然」這件事。人們拉開始有了環境保護這件事的意識,所以開始想盡了一切辦法去維護現在已經遭受了破壞的環境,這是亡羊補牢嗎?為時晚不晚,還尚未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