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劍橋腦科學家一起探索稀奇古怪的腦知識,原來大腦如此奇妙

2020-07-03 心悅夜話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更加聰明,在智力上勝人一籌,有很多個時刻,我覺得自己腦子不夠用,想做好一件事情卻總覺得自己的智力遇到了天花板。如果世界上有聰明藥,讓人吃了變聰明,會不會變得幸福一些呢?

電影《永無止境》裡就描述了一種聰明藥。潦倒頹廢的艾迪·莫萊是一個丟掉了工作,缺乏靈感的作家。許久不聯繫的前小舅子給他一種正處在試驗階段的藥物--NZT。服用一次之後艾迪發現自己精力充沛,思維清晰,行動敏捷,甚至能在瞬間把一些平時不易留意的細節和信息重新組合和整理並得出推論。

與劍橋腦科學家一起探索稀奇古怪的腦知識,原來大腦如此奇妙

電影《永無止境》

故事來源於人們的想像,這說明人們渴望變聰明。人腦就像一部精密儀器,內部構造複雜,體積只佔整個人體的一小部分卻統領著人的肢體活動、思維、情感、感覺等等。人腦像極了電腦的CPU,人工智慧不就是靠一個晶片去控制它的一舉一動嗎?

讀完《我們的腦子夠用嗎?劍橋的9堂趣味科學課》(以下簡稱《我們的腦子夠用嗎?》)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我們的腦子不僅結構複雜,關於它的冷知識也很奇特。

與劍橋腦科學家一起探索稀奇古怪的腦知識,原來大腦如此奇妙

這本書的作者亞歷克西斯·威利特,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博士,主要致力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將前沿研究和行業術語展現給大眾讀者。

珍妮佛·巴內特,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劍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名譽研究員,熱衷於遺傳和環境因素對腦健康和身體疾病影響方面的研究。

這本書裡有許多有趣的腦科學知識,比如真的有&34;的科學證明嗎?男人真的比女人聰明嗎?女人是否天生就方向感差?&34;是女人的宿命嗎?本文和大家一起揭開這本書中講的一些有趣的腦知識。

為什麼人類嬰兒時期什麼都不會?

馬、牛、羊這樣的哺乳動物一出生就可以站立,可人類卻要花1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學會站立和走路,要花2年左右的時間才可以比較清晰地用語言來進行交流。

《世界奇妙物語2011年秋季》中有一個短片,媽媽每天被嬰兒的哭鬧聲折磨得精神崩潰,即使她盡了全力,嬰兒依然經常哭鬧難哄。有一天她在藥店買尿不溼,店員推薦了一瓶可以聽懂孩子說話的藥片,當她吃下一片藥片時,她竟然聽懂了孩子的話,原來孩子哭是因為後背癢,媽媽幫他撓了撓後背,孩子果然不哭了。孩子吃飯時哭鬧,原來是因為更喜歡另外一把勺子餵飯。這瓶藥片簡直成了媽媽的救星。


與劍橋腦科學家一起探索稀奇古怪的腦知識,原來大腦如此奇妙

這是一部非常奇幻的片子,從這部短片裡,我們知道,其實嬰兒的大腦在最初的幾年裡快速發育,只不過他們要稍長一點時間學會和大人溝通和表達。家長們都有這種體會,1歲多的孩子雖然說不了太多詞彙,但你說的他基本都能聽懂,他雖然不會說話,但會用手指,或者拉著家長去取他想要的東西。

雖然嬰兒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世界,但有一些發展心理學家會用可靠的技巧來測量嬰兒之間的認知差異,以及其在發展過程中的能力變化。其中有一種技巧叫做注視偏好。嬰兒喜歡觀看新鮮事物,他們對陌生事物感到好奇。

早在學會爬行之前,孩子就開始對手指和手臂的控制力的訓練,他們通過運動技能的發展,幫助帶動其他感覺和認知技能的進步。

&34;——《我們的腦子夠用嗎?》

根據本書中的研究表明,給孩子玩一些益智玩具,確實是對促進孩子的腦發育有益處的。

男人腦體積比女人大,就比女人聰明嗎?

世界上,在許多有關科學的領域中,優秀男性的人數比女性多,即使是在普通的工作中,似乎男人也更勝一籌,比如廚師、醫生、司機等等。

&34;——《我們的腦子夠用嗎?》


與劍橋腦科學家一起探索稀奇古怪的腦知識,原來大腦如此奇妙

女性朋友不要傷心,其實單憑腦子大小並不能說明男性就比女性聰明一些。前面提到的職業優勢問題,更有可能是現代社會休閒娛樂方式選擇偏好上的性別差異。比如人們都認為女性方向感更差一些,這極有可能是男性在童年時期就喜歡玩汽車、動作視頻遊戲等更多地訓練了自己的方向感和反應能力。而女性做護士的多,跟女性的共情性高於男性,女性更加喜歡照顧他人,並且在兒童時期玩過家家的時候這一能力就得到了鍛鍊有關。

所以說,男人比女人在某個領域的人才更加多,並不能說明男人的腦子天生就比女人聰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男女在幼年時期的遊戲選擇方式、家庭養育方式,以及成年後的職業環境相關的。比如,女性一度很少受到鼓勵去參加更高級的數學課程,一些工程和科學單位在招聘時很少或者根本不會招聘女性,即使一些數學好的年輕女性也會在專業選擇或者職業選擇上考慮今後的生活現實,選擇了更有利於撫養孩子的職業道路。

35歲以後,腦子&34;,我們的智商回不去了嗎?

與最早的祖先相比,我們的腦足足擴大了3倍。腦進化過程中的早期變化耗費了數百萬年,直到距今20萬至80萬年左右,腦尺寸才開始迅速擴大。但我們現在的腦體積已經比峰值下降了大約100至150立方釐米,相當於網球大小。

&34;——《我們的腦子夠用嗎?》


與劍橋腦科學家一起探索稀奇古怪的腦知識,原來大腦如此奇妙

就像電腦更新換代一樣,從超級龐大的計算機到越來越小巧的主機機身,再到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CPU越來越小,但絲毫不影響它的功能。也許人腦的進化也是如此,腦體積的縮小,並不影響人腦的功能。

但如果人腦不完整,或者受到強烈的傷害,那麼就會產生一些不良影的。

科爾·科恩是一位作家,她智力高於平均水平,可是卻無法在沒有鐘錶的情況下感知時間的流逝。後來她才發現自己的腦子裡有一個檸檬大小的洞,而這個洞所在的區域就是左頂葉,控制空間意識、感知物體的數學能力。

與劍橋腦科學家一起探索稀奇古怪的腦知識,原來大腦如此奇妙

二十幾歲時男性腦重約1.4公斤,女性約1.3公斤,腦萎縮從40多歲開始加速。女性比男性患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比例更高,可能與性別無關,而是與女性壽命平均比男性長有關。我們從中年時,記憶力就越來越差,這些與我們的腦結構的細胞損失有關。

腦比我們想的更堅強,其處境也比我們預期的更險惡。這本書有許多精彩的學術觀點和假設,他們涉及我們平時很感興趣的一些話題。這本書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大腦,也讓我們更加注意如何保護我們的大腦。

有煙火氣的故事裡,藏著村上春樹對美食和人生的態度

童年裡藏著無盡的財富,這本兒童人物傳記,指引孩子奮鬥的方向

同樣被逼上興趣班,為啥易烊千璽能成名,我家孩子只能練成特長?

相關焦點

  • 劍橋腦科學家科普來啦!
    ,趁著閒暇看了看,本意是想跟著腦科學家們一起探索自己的腦子夠不夠用,結果卻意外get到了「一孕傻三年」是無稽之談的科普知識!《我們的腦子夠用嗎?》是一本專門研究「腦子」的科普類書籍,作者亞歷克西斯·威力特是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博士,主要致力於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將前沿研究和行業術語展現給大眾讀者。
  • 別再讓女性背鍋了,劍橋腦科學家揭秘腦的結構和功能
    雖然我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吐槽的心情,但在腦科學家眼中,我們的腦子是真的會進水;除了腦子進水,我們的腦子還會面臨縮水。英國生物學博士亞歷克西斯.威利特和神經科學家珍妮佛.巴內特採訪了劍橋大學的多位腦科學專家,將腦科學大咖們講述的有關腦科學的知識集結成書,給我們帶來了一本趣味性極強的大腦科普類書籍:《我們的腦子夠用嗎?》。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蒲慕明:《大腦之美》序言,腦探索的起點
    《大腦之美》一書精選了一些他所繪製的大腦神經網絡圖譜,給廣大的讀者展示了大腦複雜而神秘誘人的世界。嚴青博士在專研神經科學之餘,為中文讀者翻譯了這本書,是件可喜可賀的事。 科學家探索自然界的奧秘,經常是從觀察自然現象入手。要從初看似乎雜亂無章的現象中抽取出內在的規律,可不是件易事,也是專研科學過程中最需要學的本事。
  • 大腦在衰退?劍橋大學博士:與我的願望無關的科學研究成果送給你
    然而,科學家們普遍的悲觀認為,我們對大腦的了解還只是皮毛。大腦如此神奇,科學界對大腦的研究也正以「光速」在發展,而普通讀者則迫切需要對這些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劍橋大學博士用《我們的腦子夠用嗎?》一書為普通讀者帶來了福音,作者之一的亞歷克西斯·威利特博士致力於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將前沿科學展現給讀者,書中提供了大量的事實、數據、案例、假設情境、科學原理和其他5位專家博士的採訪意見,極力保證科學嚴謹性的同時,還解答了讀者各種稀奇古怪的腦問題,並給出了實質性建議。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手把手教你變聰明
    閱書無數的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認為,用恰當的方法讀書,能夠磨練語言能力,鍛鍊大腦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更睿智地生活。而這正是《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的核心所在。作者其人 茂木健一郎,日本著名腦科學家、腦科學創意經濟的領跑者,日本腦科學應用第一人,曾經就任於理化學研究所、劍橋大學,現任索尼電腦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 癌細胞竟有「保護傘」——血腦屏障?但科學家探索到了解決方法
    血腦屏障本是為了保護大腦而存在的  相信大家對於血腦屏障這個詞語有一定的耳聞,比如,有時醫生在講解治療方案時會說到「某某藥物無法通過血腦屏障,對於腦部的癌細胞無法發揮作用」之類的話語。  那麼什麼是血腦屏障呢?
  • 《大腦的故事》:腦科學領域的《時間簡史》
    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西部世界》第二季的科學顧問,一位全球知名的腦科學家,究竟在書裡說了些什麼呢?新生兒腦內的神經元彼此獨立,缺乏必要的溝通,因此,他們幾乎不能動,也沒有正常的感官。隨著外界信息的湧入,神經元之間以突觸的形式迅速連接到一起,及至兩歲,小朋友們的神經元突觸會超過一百萬億。
  • 腦科學,探索「小宇宙」的奧秘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網站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破譯大腦運轉密碼、揭開生命之謎,是令無數科學家殫精竭慮的艱難課題。2013年,美歐先後公布了具有戰略意義的人腦研究計劃。加速腦科學研究不僅有助於提升人類健康水平,也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刺激經濟增長。 5月31日,歐洲「腦科學月」落下帷幕。
  • 最強大腦腦王封神之戰:「腦王之王」楊易實至名歸!
    持續1個月的《最強大腦》第7季之「腦王之王」爭霸賽終於迎來了收官之夜,在這場天才的狂歡中,楊易最終一騎絕塵,奪下了全球「腦王之王」的桂冠!回顧第五季《最強大腦》,在大多數人連規則都看不懂的高智商遊戲中,楊易脫穎而出,以第2名的好成績挺進全國30強。在國際賽中,他的表現更是讓人熱血沸騰。在和來自劍橋大學的「龍王」安德魯對戰的時候,楊易在身處劣勢的情況下,幾秒鐘就迅速推翻了之前全部戰略,最終反而以2:1反敗為勝,連隊長王峰都激動地表示楊易就是中國隊的「定海神針」。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疼痛是通過特殊的神經細胞介導的,當潛在的有害物質影響到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時,這些神經細胞就會被激活,它們有一個特殊的離子通道,在把疼痛信號發送給大腦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該離子通道與尼安德特的一個基因變體有關。7月24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明,遺傳這種特殊變體的人會更容易感覺到疼。
  • 讀書跟大腦有什麼關聯?腦科學家來告訴你
    木村秋則從野生果樹上找到了自然農法的奧秘:原來,手工抓蟲都是白做工,土壤才是關鍵。假如埋在地下的根不紮實,植物就無法茁壯生長。其實,木村發現的奧秘不止適用於種植,對我們個人的學習成長來說,也是同樣道理。
  • 大腦可塑性 腦學派參與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研討
    2019年5月11日-12日,「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二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作為與會嘉賓分享了「0-6歲兒童腦發育與科學養育」主題分享。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來」。
  • 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簡稱「腦所」 )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簡稱「中心」),同時也是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深圳建設的分中心,就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腦分享 | 腦結構、腦工作原理最詳細圖解
    來源:深度學習進階學習社摘要:這個帖子很好地提醒了小編我,為什麼願意跟如此美麗可愛的大腦一起工作。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歐美國家紛紛一擲千金,相繼出臺新的腦科研計劃。2013年4月,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出「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簡稱「腦計劃」,旨在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製腦活動全圖,並最終開發出針對大腦疾病的療法。歐巴馬表示,「現在是太空競賽以來,美國的研發水平達到新高度的時候了」,一語道破美國出臺「腦計劃」的深層動機——搶佔腦科學研究戰略制高點。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本次大會首次設立了「教育腦科學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以此來推動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計劃的實施。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演講專家有: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楊雄裡院士,南昌大學李葆明教授、大千教育吳恆莉董事長、華東師範大學周永迪教授、蔡清教授、浙江大學陳飛燕教授等。
  • 浙大首開"腦科學"本科專業:"全腦教育"是誤解
    段樹民稱,目前腦科學方向的研究生考生來源主要是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本科生,他們在本科生階段幾乎沒有受到神經科學相關的知識教育,很不利於科研工作的開展,「實際上這些學生入學面試時,大多數都顯示了從小就對腦科學的興趣,但在本科生階段沒有他們能選擇的神經科學專業」。
  • 從《最強大腦》的熱播看全腦潛能開發的市場前景
    江蘇衛視的熱播節目《最強大腦》已持續火熱了五個年頭,從2014年首播到現在,保持著每年一季的錄製節奏,而且其關注度也是一路走高,並未隨著季數的增加而有所減弱。也就是說,大眾依然在期待著《最強大腦》所帶來的頭腦風暴,並沒有產生審美疲勞。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