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聽到的最多的動物就是蝙蝠了。很多人現在管事聽到「蝙蝠」就害怕的不得了,覺得他們是「萬惡之源」,但是您知道嗎?真正帶給人們健康威脅的不是蝙蝠,而是人們濫食野生動物的惡習,和因私慾傷害野生動物將其製品到處販賣的行為為我們人類埋下了一個又一個安全隱患。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會如此之高,因為傷害野生動物的同時也將對我們人類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野生動物生活在大自然當中,他們屬於大自然食物鏈中的一環,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蝙蝠這種在夜間活動的動物也是如此。很多人對於蝙蝠有著深深的誤解,甚至在近些年的文學影視作品中被醜化成為「吸血惡魔」,誠然有些蝙蝠是不折不扣的肉食愛好者,靠吃蛙類和同類生活,站在蝙蝠種群食物鏈的頂端,但是真正愛「舔血」的蝙蝠卻只有三種,這三種蝙蝠靠銳利的牙齒咬破動物的皮膚然後舔血而生,但是真的只是舔食,完全不會像蚊子那樣成為吸血狂魔。那麼除了這3種,剩下的大多數蝙蝠其實大多數靠水果、花粉和花蜜為生。
一些蝙蝠的存亡甚至關乎某些農作物的存亡,這種農作物過去用來生產龍舌蘭酒和龍舌蘭酵汁梅斯卡爾酒,而梅斯卡爾酒正是瓦哈卡州的文化和經濟的核心。龍舌蘭屬植物的短缺和梅斯卡爾酒需求量的增加都對蝙蝠的生存造成了更嚴重的威脅。龍舌蘭必須在開花之前收割,這就奪取了主要靠對這些植物的授粉而生存的蝙蝠的食物。蝙蝠的存在是為了能讓龍舌蘭更多也更好地生長在這顆美麗的星球之上,這是一種常見的共生關係。而傷害蝙蝠的最終結果就是也漸授粉的急速下降導致龍舌蘭屬植物更多地消失在地球之上。而不僅是龍舌蘭,蝙蝠的夜間授粉關乎到很多植物的繁衍後代,大自然中的共生關係尤為寶貴。我們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也會同樣保護了植物的種群穩定。
再說回蝙蝠本身,蝙蝠確實比其他任何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更多,但是這些病毒不會對蝙蝠自身造成影響。這是因為蝙蝠長期處於飛行狀態,其新陳代謝水平要遠遠高於一般的哺乳動物;超快的新陳代謝速度會讓蝙蝠體溫升高,以超過40度的體溫到處亂飛已是家常便飯;而這又潛移默化地造就了蝙蝠無比強大的免疫系統,所以雖然攜帶多種病毒,但是卻神奇地「百毒不侵」。
但是人類不一樣了,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可沒有那麼強大,別說燒到40度了,平常體溫高於38.5度很多人都動彈不得了。所以,沒有強大的免疫能力,還輕易招惹強大的病源宿主,濫食蝙蝠和中間宿主「果子狸」等野生動物,我覺得動這心思的人腦子裡裝的水倒出來估計能划船。
隨著棲息地被破壞,野生動物的存活本身就已經很困難了,像蝙蝠這種夜行動物恨不得連其他的動物都不敢招惹,被排擠到倒掛在洞穴之上,進化成魔鬼臉龐,就是為了能在這個地球上找到容身之處,不被外人打擾,完成與其他植物共生的使命。但是有些自私自利的人類,不知從哪裡聽到了不靠譜的偏方,把弱小的它們變成了盤中餐,還污衊它們是「萬惡之源」。其實如果真的追究起來,到底是誰因自己的私利與私慾將人類推向危險之地的呢?我想答案早已在我們心裡明晰。
誠招 「三農調研員」,主要從事有關農村發展方面問題的調研和法律援助、是針對涉農問題及項目重大選題的調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