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經濟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抱成團。發生群蜂效應,在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係。
這種建立在產品與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信任+價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運轉、自循環的範圍經濟系統。產品與消費者之間不再是單純功能上的連接,消費者開始在依附著在產品功能之上的諸如口碑、文化、逼格、魅力人格等靈魂性的東西,從而建立情感上的無縫信任。
流量競爭時代來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順應這個趨勢,把握時機,用社群打法撬動藍海市場,不論是企業、自媒體、大咖、各路網紅等都在抓住社群經濟的風口實現盈利變現。
首先我們要了解, 社群運營的關鍵就是如何讓用戶信任你,這就是用戶運營,能夠把社群運營好,讓信任關係越來越深,很多背後的資源就會被我們挖掘出來,這才是社群的衍生價值。懂得深挖每一個社群的價值,找到合作的切入點,很多人社群管理花時間、費精力,卻不知道找到一個精準用戶,就可以挖掘身邊一堆的人。
不同社群,由於其所屬領域、產品種類、運營特點等差異,它們的商業變現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沒有一種模式能被套用所有社群的商業變現,就像你無法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特性真實存在,我們也能從某一方面找到共性,一些具體的變現方式被不少社群採納,具備一定的代表性,管理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社群的深度運營,進而實現商業變現的最終目的,一下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社群變現模式:
第一種,產品變現
這是目前社群經濟最主流的玩法。通過社群運營的方式,讓用戶認可社群的價值觀,產生信任感。再通過社群活動提升用戶的參與感,增強社群黏性。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做的讓用戶認可我們社群文化,而不僅僅是某一款產品。因為只有這樣,社群才能通過對產品的不斷更新來變現,才具有可持續變現的能力。
第二種,會員變現
收取社群門檻費是社群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其核心就是知識變現。不斷的為群成員提供有價值的知識內容,實現社群模式的第一層商業化變現。
同時這種入會門檻幫管理者篩選出忠實用戶最直接的方式,從是否願意付費的角度來篩選出一部分更為忠實的用戶,繼續打造他們的粘性,進行內容輸出,打造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讓他們跟著社群一起成長。讓用戶一有需求就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們,那社群的價值就會一直存在。
第三種,項目變現
項目變現是通過定製化的項目合作來實現商業化的變現。通過項目業務將社群的人脈資源和技能優勢整合起來,通過協作的方式做出定製化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獲得收益。
第四種,眾籌變現
這種方式就是利用社群的精準粉絲特性發起眾籌。這類社群的定位更多偏向於商業化人群,比如吳曉波頻道的基金眾籌,就是藉助社群的精準用戶,完成項目眾籌任務,然後再次實現商業化的變現。
至此,社群的變現模式我們已經比較清楚的劃分,那目前市面上有哪些常見的社群模式可以幫我實現社群最初的搭建,像微信群、QQ群、掌嗨群,社群平臺如「羅輯思維」「喜馬拉雅」等。
微信群、QQ群這種傳統的社群管理模式我們比較熟悉,經常接觸的人也會發現他們雖然存在廣泛,卻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少的限制,而像比較專業社群管理工具,比如掌嗨、某紅圈等等,因為有著更加精準細分的服務內容,切實為社群管理者解決運營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問題,而受到越來越多的社群管理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