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子也就是常說的蕎麥,是我國主要的優質小雜糧栽培作物之一,蕎麥不僅營養豐富,食用價值也很高,而且還具有不錯的保健藥用功能。作為我國傳統的出口創匯粗糧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以「粒大、皮薄、面白、粉多、質優」享有盛名。
雖然我國是世界蕎麥生產第二大國,但種植面積卻逐年下降,單位面積的產量更是常年停滯不前,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如果想要獲得優質高產的蕎麥,我們必須在栽培技術上狠下功夫,學習科學的蕎麥種植技術,以便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一、蕎麥的生長特點
蕎麥的生長發育與禾穀類作物有很大的不同,植株的生長一直持續到成熟期,而植株花蕾的形成在出苗後的8-10天就開始,花期可以長達25-40天。因此,蕎麥的整個成熱期拉得很長,在開花的同時,又進行灌漿及綠葉生長。隨著品種、自然環境和栽培條件的不同,蕎麥的生育期長短有很大的差異。對於蕎麥的全生育期而言,60-70天屬於早熟蕎麥品種,70-90天為中熟品種,而90-120天屬於晚熟的蕎麥品種。一般情況下,甜蕎品種多為早熟品種,苦蕎多為晚熟品種。基於此,甜蕎主要分秋蕎與春蕎兩季進行栽培,而苦蕎一般僅種一季,但苦蕎的總產量明顯高於甜蕎。
二、蕎麥對種植環境的要求
1、溫度條件
蕎麥十分喜歡涼爽而稍溼潤的種植環境。在4度以下的環境中,就會造成植株葉片嚴重受害;而在0度以下,整株直接死亡,在8-9度的時候,種子開始萌發,但生長速度較為緩慢,當溫度在15-22度時,蕎麥的出苗最為整齊。在蕎麥的開花期,20-25度的溫度下,植株的授粉率較高,如果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嚴重影響受精結實而使蕎麥的產量下降。另外,晝夜溫差夠大,有利於乾物質的積累,促進蕎麥品質的提高。
2、光照條件
蕎麥屬於典型的短日照非專業化型作物,在光照時數增加的時候,可以有效延緩莖生長錐分化速度,使得生長發育過程減慢,但仍能正常發育、開花結實。另外,蕎麥對於光照強度十分敏感。當光照強度低於750Lx的時候,植株就會瘦弱,花序和小花的分化受到影響,花序數減少,花序長度嚴重變短,小花減少,在雌雄蕊原基形成階段至四分體形成期,光照不足必然會使光合作用下降,進而造成養分供應不足而產生不育花粉和不正常子房,最終影響蕎麥的總產量與品質。
3、水分條件
在蕎麥的正常生長過程,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在蕎麥種子播種之後,需要吸水達乾重的40%-50%,才可以保證順利的萌發。否則,缺水會嚴重影響植株的出苗率。在蕎麥的幼苗期,由於植株具有龐大的根系,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乾旱,但土壤持水量需必須保持在70%以上,才有利於植株生長和分化。在蕎麥的開花結實期,植株對水分的需求更高,此時,我們要求田間持水量絕不能低於80%,空氣溼度最好在70%-80%。但如果土壤水分過多,陰雨連綿也會使蕎麥根系生長不良和影響授粉結實。
4、土壤養分條件
蕎麥的根系十分發達,具有一定的耐瘠薄能力,但在蕎麥生長過程,卻需要大量的營養供給。據科學統計,每生產1公斤的蕎麥籽粒,植株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元素33克、五氧化二磷15克、氧化鉀43克,除此之外,鋅、錳、銅、硼、鉬等微量元素在其受精結實過程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相比於一般的糧食作物,蕎麥具有較強的耐酸性土能力,在土壤pH值4-5時也能生長,但還是以pH值6-7最為適宜。蕎麥的子葉大,出土、頂土的能力差,要求土壤疏鬆,需要深耕土地以增加耕作層厚度,可以有效增加蓄水保墒能力。另外,在播種時,覆土不宜過厚。
三、蕎麥的高產種植技巧
1、選地選茬
蕎麥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但還是以有機質豐富、養分充足、保水保肥能力強且通氣良好的壤土最為適宜。在播種前的一年,進行秋季深耕,耕作深度必須在30釐米以上,有利於蓄水保墒和防止土壤水分蒸發。一般秋季深耕,土壤熟化時間長,土壤養分的含量相應也會高。蕎麥的前茬作物以豆類、馬鈴薯最為適宜,當然谷黍、燕麥茬也可以。當然,蕎麥最好是在坡梁地上種植,絕不能在下溼的灘灣地進行種植。
2、選種及種子處理
保證種子的質量,是提升蕎麥種子成活率、提高蕎麥品質的根本措施。在選擇蕎麥種子的時候,儘量不要選擇成活率低的陳舊種子,必須選擇成活率較高的蕎麥品種,常見的有黑豐1號、大粒蕎等優良品種。對於隔年的留種,我們也可以用,但需要去除雜質,並進行精細挑選。
另外,在播種之前,我們應該進行種子處理,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種子的成活率、質量以及減少病蟲害,進而可以有效提高蕎麥品質。蕎麥的種子處理主要是通過3種方式,晾曬:在播種前的7天左右,選擇晴朗天氣對種子進行晾曬,我們應該根據氣溫的高低,決定晾曬的天數,一般1-3天最為適宜。浸泡:浸泡一般分為2種方式,可以將種子倒入溫水中浸泡,水溫以40度左右為宜,浸種時間保持在10-15分鐘為宜,然後撈出晾乾後進行應用,我們也可以用草木灰進行浸泡,適宜濃度為10%。拌種:在對蕎麥拌種的時候,依據種子3%-5%的重量,選擇甲基異柳磷乳油,濃度為20%,或者選用甲拌磷乳油,濃度為0.5%,在拌勻之後,攤鋪堆放3-4個小時,再將其鋪開、晾乾。
3、精播壯苗
蕎麥單產的高低,與蕎麥播種期的關係極為密切。一般在出苗後,到植株的6葉期,有一個蹲苗的過程,考慮到晚霜對出苗不利和早霜對結籽成熟的影響,我們應該根據各地無霜期的長短和雨季來臨的早遲,確定適宜的播期,蕎麥播種期一般放在每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上旬,以有效避免不利因素對苦蕎麥提高單產造成的影響。
蕎麥植株的兩片子葉較大,很不容易出土,根系羸弱,因此,我們必須深翻地、碎土,使土壤足夠深厚疏鬆。蕎麥的播種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開廂勻播,廂寬為150-200釐米,廂溝深度以20釐米為宜,寬度在30釐米,保證播種均勻,一畝土地播種飽滿種子5-6公斤即可。其次,我們可以採用點播的方式,以160-200釐米開廂,行距為27-30釐米,窩距保持在17-20釐米,每窩種8-10粒種子,在蕎麥出苗之後,可以留苗5-7株。另外,我們也可以採用條播的方式,以150-200釐米進行開廂,播幅為13-17釐米,空行20釐米左右,一畝土地播種飽滿種子4-5公斤。無論是哪種播種方式,種子的用量需要掌握土溼少播、土幹適當多播的原則,以保證每畝土地有基本苗15-16萬株,達到疏株密植的要求,充分發揮蕎麥多花多籽的優勢。
4、中耕除草
在蕎麥植株長出2-3片真葉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並結合疏苗、間苗,提高植株的整齊度,現蕾和始花期的時候,還可以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以疏鬆表土、蓄水保墒,進而提高養分利用率。
5、人工輔助授粉
蕎麥屬於異花授粉作物,花粉的傳播主要依靠昆蟲,特別是蜜蜂。在氣候條件不利於授粉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採用人工輔助授粉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蕎麥的結實率。蕎麥的人工輔助授粉,可以在盛花期的8:00-10:00進行。具體的方法為:用1條較軟的布,兩端繫上繩子或竹竿,由2人各拉一端,讓布條在植株頂部拂過,並輕輕晃動植株,使花粉振落在花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人工輔助授粉的作用。人工輔助授粉一般每隔2-3天授粉1次,連續授粉3-4次即可。採用人工輔助授粉的蕎麥田,增產幅度在15%-20%。對於有條件的地區,我們也可以採用放養蜜蜂的方式,輔助蕎麥授粉。在蕎麥開花季節,3畝地安放1箱蜜蜂,可以大大提高蕎麥的授粉率。
6、合理施肥
蕎麥的生育期較短,生長較為迅速,施肥應該遵循「基肥為主,適時追肥為補;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的原則。對於土壤酸性過大的地區,由於大量的有效營養易被土壤固定,我們應該施用石灰進行土壤改良。另外,採用配方施肥,是提高蕎麥產量的一個重要環節。蕎麥處於灌漿期時,會需要大量的營養供應,一畝地日平均氮吸收量在50-80克,此外,蕎麥對磷、鉀的需量也逐漸變大,所以,在這個期間,我們應該適時追肥,並注意氮、磷、鉀的配比。蕎麥屬於拒氯作物,施用的鉀肥最好採用硝酸鉀、磷酸二氫鉀等,不推薦施用氯化鉀,氯常常引起葉斑病的發生。在土壤強酸性的地區,我們可以採用在開花期根外追肥,一畝地噴施尿素2-3公斤、磷酸二氫鉀0.5-0.8公斤,可以有效增產20%以上。
7、病蟲害防治
針對可能發生的病害,採用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首選耕作栽培措施,清除田間病殘植株,深翻、輪作倒茬,以充分減少病源數量,其次再使用藥劑拌種防治,最後噴藥防治。
關於蕎麥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輪紋病、褐斑病、白黴病,蟲害主要有蚜蟲、粘蟲、地老虎、草地螟、鉤刺蛾等,當然,還有鼠害。對於病害的防治,我們可採用65%代森鋅500-800倍液或20%粉鏽寧1000-1500倍液或0.5%等量波爾多液噴霧防治。在低畦田,我們還需要少灌水,降低溼度,以控制病害。對於蟲害的防治,我們可採用40%樂果1000-1200倍液或80%敵敵畏800-1200倍液防治。在對病蟲害防治時,千萬不能用中等以上毒性農藥,以免增加蕎麥籽粒中農藥的殘留量,降低蕎麥的品質。
8、適期收穫
蕎麥的整個花期可以長達30-35天,在開花後的25-35天,形成種子,落粒性強,一般會損失20%-40%。由於植株上下開花結實的時間早晚不一致,所以成熟期也不整齊。基於此,不能等全株成熟時再進行收穫,一般在下部有七成以上成熟,上部仍有少量花朵開放時收穫最為適宜。在成熟期內,我們需要注意觀察,適時收穫。在採收時,最好在陰雨天或溼度大的清晨到11點前。
結語:蕎麥的生長期很短,適應性極強,一年四季均可以進行種植,常作為避災多種、增加複種、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填閒複種作物。蕎麥花多具有蜜腺,花期長,是良好的蜜源作物。蕎麥莖葉厚嫩,蛋白質含量高,可作為牲畜的飼料。因此,學會種植蕎麥,可以獲得多層次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