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號
海權論的創始人馬漢提出,所有帝國的興衰,其決定因素,都在於是否擁有強大的海權,能否控制海洋。無論是"海上馬車夫"荷蘭,還是英國、美國,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崛起,都離不開強大的海權。至於法國、德國和蘇聯,雖然都曾輝煌一時,但都被掌握海權的對手封鎖在大陸上,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國家失去了聯通外部世界的主動權,無法獲得全球的資源,只能坐以待斃。有這麼多慘痛的教訓在前,中國自然不能重蹈覆轍,近年來,中國正在不斷地向海洋強國的目標邁進。據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消息,就在7月中旬,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正式從上海出發,執行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據悉,這是"雪龍2"號完成首次南極科考任務後,首次出徵北極,該船將航行12000海裡,預計將在9月下旬回國。在出徵之前,"雪龍2"號在江南造船廠接受了離開為期45天、涉及474個項目的保養維護,為的就是確保萬無一失,以最佳的狀態探索北極。
北極海冰正在融化
"雪龍2"號探索的北極地區對未來的世界格局至關重要,尤其是途徑北極的北極航線,被視為連接歐洲和亞洲的新通道,而歐亞正是全球經濟活動最活躍的兩大板塊,連接歐亞的北極航線具有難以估量的戰略價值。與此同時,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北極海冰的面積越來越小,海冰的存在時間也越來越短,這為開發北極創造了條件。在北極開發難度降低的情況下,越了解北極,就能在北極利益爭奪中佔據越大的優勢,這是中國大力推進極地科考的一大原因。
北極航線
對中國而言,北極航線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北極航線具備經濟成本優勢,特別是對中國北方的港口而言,傳統的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航線超過了10000海裡,所需時間超過一個月,如果走北極航線,航程將縮短到7000至8000海裡,所需時間少於一個月。相較於傳統航線,北極航線能節省大量的時間和運費,航程縮短的優勢可能帶來巨大的商業、經濟及戰略利益。
美國在印度洋中心設有軍事基地
另一方面,北極航線能為中國帶來安全穩定的能源通道,現階段,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能源需求居高不下,對外依存度高,在中東局勢不穩、美國控制馬六甲海峽等關鍵能源通道的情況下,探索北極、藉助北極航線向資源豐富的北極要油氣對保障能源安全有重大意義。據美國地質勘探局評估,北極儲藏著900億桶未開發原油、1669萬億立方英尺未開發天然氣和440億桶未開發液態天然氣,全球未開發天然氣的30%以及未開發石油的13%可能蘊藏在北極圈以北。與遍布美軍基地的中東、印度洋不同,美國對北極的掌控力度較弱,中國從北極獲得的油氣資源能夠被較為安全地運回國內。
俄羅斯核動力破冰船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北極這件事上,中國還有兩個短板,這兩個短板分別是核動力破冰船和中國的緯度。與俄羅斯的大噸位核動力破冰船相比,採用常規動力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存在持續作業能力較弱、破冰能力不足等問題,而就在不久前,據《防務新聞》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已經下令打造新的北極破冰船隊,這其中就包括核動力破冰船。在美俄紛紛加碼北極之時,為了更好地探索北極地區,中國需要建造先進的核動力破冰船。
此外,由於中國的緯度較低,美國、加拿大等國時常以此為藉口排斥中國,認為中國沒有資格參與北極事務。美加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北極十分廣袤,除了一部分國家的領土,依舊有大量區域屬於國際社會共有,按照國際慣例,只要有能力,就能開發這些區域。如果中國造它100艘破冰船,試問誰敢阻攔我們開發北極?
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出於維護力量平衡的考慮,俄羅斯有意在北極開發問題上團結中國,加之中國的實力已經容不得任何一個國家忽視,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已經是大勢所趨,在2013年,北極理事會批准中國成為該組織正式觀察員國。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過:"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但愛好和平的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霸道地控制海洋,探索北極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