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80輛自動駕駛接駁車「走遍」全球的Easymile,能否順利入華?

2021-01-12 雷鋒網

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的交通效率越來越高。在遠程交通中,人類所能達到的速度越來越快,並正向更快的速度進發。Elon Musk的超級高鐵和火箭交通系統,可在1小時內將人類送到地球的任何地方。在短途的交通中,也出現了低速自動駕駛接駁車,協助人類完成最後一公裡的交通。

最後一公裡的交通看似非必須,但對於每天要進行長時間通勤的上班族、行動不便和攜帶行李的人來說,一輛小巴遠比共享自行車要更友好。而在一些封閉的園區中,例如校園、景區、工廠、機場等地,接駁車也成為了標配。這一需求也促進了自動駕駛創業大潮中低速自動駕駛軍團的發展,也有觀點認為,低速自動駕駛,將會是最先落地的自動駕駛技術。

致力於發展全自動交通系統的歐洲,在很早的時候就推出了低速自動駕駛的接駁車。早在1997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就已經開始應用了自動駕駛接駁車ParkShuttle,儘管其定位方式是通過地下磁釘進行定位,但這輛車仍是全球第一套投入使用的無人駕駛系統。在2002年,在荷蘭園藝博覽會上投入使用的自動駕駛園區車CyberCab,在6個月的時間裡接待了30萬遊客,不僅證明了低速自動駕駛在技術上的可行性,也證明了無人車的商業價值。

CyberCab由法國INRIA公司設計,RobotSoft公司進行生產。RobotSoft在服務型機器人設計與組裝上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歷史。2014年,在歐盟成立的CityMobil2項目推動的下,RoboSoft和法國超跑廠商Ligier合資成立了Easymile並推出了第一款自動駕駛接駁車EZ10。Easymile的CTO Pejvan Beigui告訴雷鋒網新智駕,Easymile的兩名創始人,分別在汽車製造和科技領域都有成功的創業經驗。

這家創新企業也獲得不少資本的青睞,全球領先的Tier 1企業大陸集團、全球交通運輸和電力基礎設施領域的先驅阿爾斯通都是Easymile的投資者。9月17號,Easymile還獲得了法國國家投資銀行Bpifrance共65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5160萬人民幣)的投資。

*Easymile CTO Pejvan Beigui在SAE 2018 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技術國際論壇上進行演講

如今,Easymile已經出售了總共80輛EZ10,這些自動駕駛接駁車目前正在在法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等地進行試運營。

自動駕駛接駁車與牽引車

EZ10內部沒有方向盤和儀錶盤,前後共設置了6個座位,其人機互動由兩塊屏幕組成,一塊可供乘客選擇站點,另外一塊則被安裝在車頂,可以顯示車輛目前的狀態。

在傳感器上,EZ10使用了8個雷射雷達,分別位於車輛的頂部(兩個)、四角以及前後。Easymile主要採用單線雷射雷達,只有車輛前後方用於障礙物檢測的兩個雷射雷達是Velodyne的VLP-16。此外,在車身兩側和車內,EZ10還安裝了攝像頭。車內的攝像頭主要用於車內乘客監控,以備乘客需要幫助。當然,和很多其他的自動駕駛車輛一樣,EZ10也有GPS和慣性定位系統。

由於接駁車主要是在園區內運行,因此自動駕駛接駁車不得超過一定的速度限制。Pejvan Beigui表示,EZ10的最高時速為25公裡。在目前Easymile的試運營中,車輛的速度也主要維持在每小時20到25公裡。該車的載重約為2.8噸,最高能夠運行14小時,在車輪的配置上,EZ10是4輪驅動的,在寬度較窄的路上能夠更加靈活地移動。

在技術線路上,Easymile選擇直接從L4出發。Pejvan Beigui認為,從L3和L4級的自動駕駛兩者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從L0到L3所使用的技術,在L4上未必有用,因此Easymile自動駕駛車輛從設計開始就面向完全自動駕駛,取消了駕駛艙。

圍繞這一路線,從成立至今,Easymile已經推出了兩代產品,並與一些汽車製造商展開了合作。除了EZ10, 去年10月,Easymile還與法國的TLD展開合作,基於TLD的JET-16牽引車,打造自動駕駛行李牽引車TractEasy。TLD集團是世界機場地勤設備專業製造商中的龍頭企業,在全球有六家工廠。

*TractEasy

目前,TractEasy還處於原型階段,其最大牽引能力為25噸。TractEasy保留了駕駛艙,讓工作人員能夠完成最後的對接任務。Pejvan Beigui也透露,TractEasy採用與了與EZ10類似的傳感器解決方案,最高時速將會比EZ10要高。據雷鋒網新智駕了解,這款牽引車已經吸引了一些企業的注意,PSA集團計劃在2019年第一季度引入兩臺到其索肖工廠中。

商業化進程

從2014年成立至今,Easymile在全球有80輛的銷量,對於一家人數剛增長到150人的創業公司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不過,Easymile離真正的量產還有一定的距離。由於目前傳感器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原本價格高昂的傳感器都將出現大幅的降價,為了降低傳感器成本對整車成本的影響,Easymile目前的生產模式主要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按需生產。目前,EZ10的價格在20到25萬歐元(約160萬到199萬人民幣)之間,根據需求和運輸情況,價格會有所不同。

相比起汽車製造商,Easymile更傾向於將自己定位為軟體解決方案提供商。Pejvan Beigui表示,在現在的汽車製造業中,已經有許多出色的企業,Easymile沒有必要獨自構建汽車製造的知識或自建工廠。反而,與這些企業合作,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則更有市場。

除了與TLD合作之外,Easymile還與大陸集團進行了相關合作。通過對Easymile的產品進行測試,大陸將定義未來的車輛產品,此外,雙方還在包括微波雷達在內的具體項目中進行合作。除了OEM和Tier 1,Easymile也十分注重與車輛運營商的合作,在世界各地展開了與他們的合作。例如在法國,Easymile就聯手法國國有公關交通運營商RATP,部署EZ10。今年,Easymile還宣布與澳大利亞交通集團(Transit Australia Group)聯手,在阿德萊德設立自動駕駛汽車中心。

EZ10在全球的部署中,大多是當地運營機構進行的實驗性項目,少數屬於商業化項目,例如在新加坡的部署。在運營中,EZ10行駛的是預先設定好的路線,即在真正投入運營之前,EZ10就已經載入了行駛路線的高精度地圖。不過隨著運營需求的改變,運營者也可以更改運營路線,Pejvan Beigui稱之為Fixed Route on Demand(按需固定路線)。由於公交車的行駛路線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這種運營方式,很有可能也是未來自動駕駛公交車的運營方式,這一運營方式也降低了整個解決方案對傳感器性能的要求,進而降低整車成本。

*EZ10

在全球各地的運項目中,Easymile已經積累了數萬公裡的測試裡程,並且在測試過程中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今年1月,通過一個試點項目,Easymile的EZ10成為了第一輛被許可在加州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的公交車,積累在更複雜路況上行駛的能力。

除了接駁車和牽引車,EasyMile還將觸角延伸到了大型客車上,該公司計劃研發一款全長40英尺(約合12米)的無人駕駛客車,採用混動或純電動動力總成,載客量將達到100人以上。

進入中國市場能否一帆風順?

在低速自動駕駛上,遼闊的中國無疑是一個活躍的市場,走遍全球的Easymile自然也不願意錯過,早前,Easymile就已經售出了一些EZ10到南京。今年7月,Easymile和Ligier的高管參觀考察了南京金龍公司,雙方就EZ10在華量產合作夥伴,以及本地化生產的相關要求的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Easymile的此次訪問,也對外釋放了一些Easymile入華的信號。據雷鋒網新智駕了解,作為入華的第一步,Easymile或許會先在香港設立辦公室。

不過,雖然Easymile在全球的商業化進程上處於領先地位,在價格和量產水平上,在中國,或許會遇到勁敵。在價格上,國內的青飛智能曾宣稱要打造定價不超過10萬美元(約70萬人民幣)的無人駕駛小巴,而百度和金龍客車合作的「阿波龍」已經量產了100輛,並在國內開始了在景區和社區的商業化運營。如果Easymile要在中國的市場中分一杯羹,還需要降低價格並儘早實現量產。在新智駕與Pejvan Beigui的採訪中,當談及量產計劃時,他表示,實際的量產時間難以預計,但是「越快越好」。

相關焦點

  • 做自動駕駛接駁車的May Mobility,憑什麼獲得了豐田和寶馬力挺?
    地理圍欄區域內的自動駕駛接駁車May Mobility所研究的自動駕駛接駁車主要應用於大學校園、中心商業區和其他低速、地理圍欄區域。2017年10月,May Mobility在底特律進行了一個小型試點項目,以測試自動駕駛的接駁巴士。雷鋒網新智駕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該公司還將在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開展試點項目。
  • EasyMile推出升級版自動駕駛班車EZ10
    據外媒報導,早在2015年,EasyMile推出了EZ10無人駕駛公交車,這種班車已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工業園區和新加坡的公園投入運營。現在,該公司已宣布EZ10的升級版,重點關注乘客安全性和舒適性。EasyMile表示,它已經部署了230個無人駕駛項目,自發布以來已經運送超過38萬名乘客,行駛裡程已超過60萬公裡。升級後的EZ10保留了類似的外觀設計,該公司正在關注國際擴張。全新的最後一英裡電動班車周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2019年全球公共運輸峰會上首次亮相,並且正在尋求在工廠和機場等大型場所周圍運送人員的運營商。
  • 芬蘭創企融資約5千萬元 研發適用於苛刻天氣條件自動駕駛軟體
    Sensible 4成立於2017年,已經研發了適用於苛刻天氣條件的自動駕駛軟體。而苛刻天氣條件正是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該軟體結合基於雷射雷達的軟體和傳感器,能夠讓車輛安全地在雪、霧和大雨中自動駕駛。
  • ...周自動駕駛周刊丨蔚來被傳將自研晶片;德國允許英特爾以80英裡...
    本文來源:智車科技 / 導讀/智車科技第39周自動駕駛周刊。澳門首輛自動駕駛巴士亮相澳大澳門大學23日舉行「澳門自動駕駛巴士測試平臺」啟動儀式,標誌著澳門首輛自動駕駛巴士正式啟用。自動駕駛巴士將在澳大校內試行,期間收集行駛數據做分析研究,為將來在澳門公共道路上行駛做準備。自動駕駛巴士長6.6米,可搭載8名乘客,具備人工和智能駕駛兩種模式,可根據實際需求切換。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巴士可以檢測靜態、動態障礙物及交通標示如車輛、行人、斑馬線及交通燈號,可按實際情況減速或停車。巴士也具備自主變道、自動停靠巴士站等功能,車速不超過40千米每小時。
  • 特斯拉 Model S 再撞車 自動駕駛真的無法自動?
    目前尚不清楚特斯拉車上的自動駕駛儀(該公司先進的駕駛員輔助系統)是否在車禍發生時已投入使用,以及如果是的話,是否可能導致或加劇了事故。隸屬於美國交通部的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必要時有權發布強制性的車輛召回,一般是在汽車製造商未能確定和修復其車輛或車內零部件的危險缺陷時。
  • Uber 自動駕駛這四年
    你甚至可以用「一波三折」來概括 Uber 自動駕駛這 4 年的發展史:從不計成本在卡耐基梅隆大學挖人,6.8 億美金高調收購自動駕駛卡車公司 Otto,到成立一年半時間就成為自動駕駛行業明星,公開與谷歌叫板;從與 Waymo 對簿公堂,引發全球第一起自動駕駛專利訴訟案,到技術骨幹分崩離析,掀起高管離職潮;從 Uber 前 CEO  Travis
  • 全球自動駕駛供應商 Top 40
    現代摩比斯一直在提供ADAS功能,例如電子穩定性控制,但是去年,它開始「積極投資自動駕駛技術」。 這些將包括雷達和傳感器技術。它對開發能夠將外部駕駛環境轉換為數位訊號並準確讀取它們的傳感器特別感興趣,稱這對於自動駕駛行業來說是一個「重要挑戰」,而自動駕駛行業現在已經為自動駕駛時代做好了準備。
  • 2021-2023年,將有40萬輛紅旗車實現L4級自動駕駛
    一月四日,中國一汽總部宣布運營的轎車(紅旗、奔騰、馬自達)將於2020年全面完成年度生產任務,總產能為351995輛,其中紅旗209197輛,奔騰62336輛,馬自達80462輛,紅旗品牌銷量超過奔騰和馬自達。
  • 百度開放大規模自動駕駛數據集ApolloScape,超同類10倍數量級
    加州大學伯克利DeepDrive深度學習自動駕駛產業聯盟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領導的研究應用於汽車領域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前沿技術的產業聯盟。包括了英偉達、高通、通用、福特等20家全球自動駕駛領域最為頂尖的企業,研究項目覆蓋感知、規劃決策、深度學習等自動駕駛關鍵領域。
  • 純電動版DMC-12利用自動駕駛完成漂移
    【EV視界報導】日前,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將一輛1981年款的DMC-12(著名科幻片《回到未來》中的經典車型)改裝為一輛純電動車,且搭載了自動駕駛系統,並成功的使用該系統完成了近1km長的漂移路線。其實,這輛DMC-12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進入該研究團隊「服役」。
  • 極端天氣中守護自動駕駛安全:千尋位置FindAUTO亮相長春冰雪挑戰賽
    不僅如此,大賽方還人為製造了更多的幹擾,模擬中等降雪場景,這樣一來,對攝像頭、雷達等造成了極大幹擾,此時的自動駕駛車輛就放佛失去了「眼睛」和「耳朵」,方向感的獲取面臨巨大挑戰。衛星高精度定位技術在自動駕駛上的應用解決了這一難題。從比賽現場可以看到,這輛智能汽車平滑過彎後,面對降雪的幹擾仍快速通過,其決策果斷、行駛平穩,已經超出了一般人類駕駛員的操控水平。
  • Waymo執行長:搞自動駕駛非同尋常 比發射火箭難
    公司執行長約翰科拉菲克(JohnKrafcik)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研發自動駕駛汽車非同尋常,實屬不易,這比發射火箭更具挑戰性。谷歌姊妹公司Waymo開發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有11年的歷史,2020年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年。去年Waymo籌集到32億美元的資金,與幾家合作夥伴籤署了協議,並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推出了全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 百度Apollo正式開放大規模自動駕駛數據集 超同類10倍數量級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美國時間3月8日,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正式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DeepDrive深度學習自動駕駛產業聯盟(Berkeley DeepDrive),並發布了Apollo數據及前沿技術品牌ApolloScape,正式開放ApolloScape大規模自動駕駛數據集
  • 刷新入華17年以來銷量記錄 凱迪拉克2020年銷量達23萬輛
    數據顯示,該品牌2020年12月銷量為27524輛,同比增長55.9%,創單月銷量歷史新紀錄。2020年1-12月,凱迪拉克銷量達到230007輛,同比增長8.2%,憑藉「3+3」產品陣容協同發力,刷新入華17年以來銷量歷史新高。我們來回顧一下,凱迪拉克2004年在北京發布首款車型進入中國市場,前面數十年一直處於二三線豪華品牌陣營,銷量平平。
  • 戴姆勒牽手Waymo,發力卡車自動駕駛
    和Waymo一樣,Torc只專注於開發L4級自動化,即車輛可以在特定的地理或道路參數範圍內自動駕駛,而不需要駕駛員的監督。戴姆勒此前與Troc Robotics合作開發的自動駕駛卡車道姆表示,至少目前,戴姆勒與Waymo的合作將更多地集中在底盤的開發和汽車製造上,使自動駕駛系統能夠更容易地集成在一起。
  • 自動駕駛衝出亞馬遜
    下面是Zoox汽車「眼中」的繁忙街道:Zoox的目標一直是開發自己的「自動駕駛計程車」網絡。該公司想從頭開始製造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樣車如下圖所示:Zoox在今年5月份暫停了IPO計劃並開始尋找買家。然後,亞馬遜收購了這家公司。亞馬遜希望儘快將Zoox的計算機視覺技術集成到其送貨卡車中。在創立早期,亞馬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聯邦快遞等其他配送公司進行送貨。
  • 德國允許英特爾以80英裡小時的速度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與此同時,蔚來還宣布計劃進行超過17億美元的股票增發,其募得資金將用於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而今天早上,有消息稱蔚來計劃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計算晶片,將會投入幾十億人民幣,儘管該項目還未經過董事會討論,但是李斌似乎意向明確,並且蔚來已經組建了獨立的硬體團隊「Smart HW」來負責此項目。
  • 4月下半月熱點事件:地平線將推出高等級自動駕駛晶片;​藍牙技術將實現數百萬輛汽車聯網……
    通用Cruise:只使用純電動自動駕駛汽車 據外媒4月24日報導,通用汽車(GeneralMotors)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是少數幾家在自動駕駛汽車車隊中只使用電動汽車的公司之一。雙方將結合智慧交通與自動駕駛發展階段,在5G-V2X、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智能網聯雲控平臺等技術領域開展全面合作,探索麵向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的智慧交通信息服務落地場景和商業模式。
  • 開特斯拉的車主 用自動駕駛跑了10億英裡
    開特斯拉的車主們已經用自動駕駛模式(Autopilot)駕駛員輔助功能,在全球累計行駛了10億英裡,約合16億公裡。這個數字聽上去總會讓人琢磨16億公裡能到達哪個星球…無可否認,10億英裡是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特斯拉利用收集到的ad數據持續改進該自動駕駛軟體,力求做到更便捷,更安全。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汽車|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網...
    當前,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快產業布局,制定發展戰略,各項技術標準及法規等逐漸完善。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並頻頻出臺支持政策,自動駕駛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本文從政策、標準、技術、產業等方面介紹國內自動駕駛發展情況,並與國外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我國在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挑戰,為未來我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