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動駕駛接駁車的May Mobility,憑什麼獲得了豐田和寶馬力挺?

2020-11-30 雷鋒網

May Mobility是一家位於密西根州安娜堡的研究自動駕駛接駁車的創業公司,成立於2017年初。今年2月26日,這家公司獲得了來自豐田AI風投和寶馬i風投領投的共1150萬美元的種子輪投資。

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新智駕了解,May Mobility迄今共籌集了1160萬美元的資金,投資方還包括矽谷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該公司表示,此次獲得的投資將用於啟動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共享出行商業服務。對於此次投資的回報,CEO Ed Olson表示,May Mobility能夠提供的,是早期乘客的體驗數據。

此次領投的豐田AI風投是豐田研究院的子公司,於一年前成立,有1億美元的投資預算。 May Mobility是Toyota AI Ventures投資的第七個早期創業公司。其他公司包括Connected Signals、Intuition Robotics、Joby Aviation、Nauto、Realtime Robotics和SLAMcore。其中,Realtime Robotics正在研發能夠進行實時動作規劃的處理器,目前已經在機器人展覽峰會上展出。

地理圍欄區域內的自動駕駛接駁車

May Mobility所研究的自動駕駛接駁車主要應用於大學校園、中心商業區和其他低速、地理圍欄區域。

2017年10月,May Mobility在底特律進行了一個小型試點項目,以測試自動駕駛的接駁巴士。雷鋒網新智駕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該公司還將在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開展試點項目。

May Mobility有一批Polaris GEM低速電動車,他們配備了傳感器和公司自動駕駛軟體。May Mobility和底特律物業公司Bedrock合作的試點項目取得了重大成功,這表明May Mobility的自動駕駛車輛已做了好向地理圍欄區域推出的準備。地理圍欄區域也正是自動駕駛行業首先瞄準的區域。

May Mobility的方向是處理低速、預先規劃好的路線,從而幫助企業、大學和服務不太完善的小型社區改善短途旅行服務。

在與Bedrock合作的過程中,一輛自動駕駛接駁車在一段一英裡(1.61公裡)的環路上跑了五晚。它為在晚上7點到10點之間工作的人提供短途交通服務,避開了街道上的高峰期。一共有幾百名工作人士使用了該接駁服務。接駁車上有一位司機,在必要時會進行幹預,但幹預的機會非常少,這些接駁巴士95%的時間都是自動駕駛的。

豐田對May Mobility的投資與之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做法保持一致。豐田研究院的CEO Gill Pratt在2017年CES上表示,要在公共街道上定期運營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他補充說:「這還需要經歷很多年的機器學習以及更多的測試。

豐田 AI 風投的常務董事Jim Adler在一篇宣布此次投資的博客中重申了這些觀點。他寫道:「當記者和其他行業觀察者們問及自動駕駛車輛何時會出現在公路上時,我的回答通常是,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快,但應用區域或許會有所限制。Level5級別的完全自動駕駛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好消息是,在某些場景下,自動駕駛車輛已經能夠上路了。」

May Mobility的自動駕駛團隊

May Mobility的自動駕駛接駁車團隊擁有超過25年的機器人和汽車行業經驗,精通技術和商業規則May Mobility的創始人中,CEO Ed Olson是前豐田研究院自動駕駛的聯合董事;COO Alisyn Malek,在GM Ventures工作期間負責的是與Cruise Automation合作;CTO Steve Vozar此前是運營密西根大學APRIL機器人實驗室的機器人專家。

據雷鋒網新智駕了解,May Mobility目前全公司共有21人,他們計劃今年將公司規模擴大到現在的兩倍。

豐田AI風險投資公司的總經理Jim Adler在發布會上表示:「這次我們投資的,不僅僅是在出行領域中的聰明創意和優秀團隊,更是一家優秀的企業。 我們喜歡May Mobility正在積極運用優秀的技術來改善全美社區的生活質量。但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籤下了一些付費的客戶,證明了單位經濟效益的可行性。」

與Cepton合作

2018年1月,May Mobility三維雷射雷達解決方案提供商Cepton達成合作關係。 May Mobility的接駁車將使用Cepton 的雷射雷達產品。

Olson說:「我們沒有採用大型的車輛,所以,當我們的產品上路時,我們有更好的控制能力。而像Cepton這樣的合作夥伴,已經清楚地表達出了期望並且採取了出色的後續行動。Cepton是幫助我們將車送上路的關鍵。」

「Cepton正在推動高性能雷射雷達的發展,打破1000美元的價格點;我們對於與Cepton的合作以及此次合作的積極意義感到非常興奮。」Olson說。

Cepton聯合創始人兼CEO Jun Pei說:「Cepton和May Mobility有共同的願景,即使用當今的先進技術開發和落地自動駕駛汽車。Cepton和May都意識到,通過一個對的團隊,自動駕駛技術就可以立即部署並產生影響,而不是等待研發進程和又貴又難以生產的組件。 這種在未來願景和文化上的契合,使我們的合作進展得非常迅速。」

May Mobility聚焦在限定場景下的短途自動駕駛,從「小」的模式開始推動自動駕駛,從成立到實施試點項目,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憑藉著優秀的團隊實力,從Y Combinator孵化出來後,這家公司又獲得了傳統汽車製造商豐田和寶馬的青睞。

今年年末,May Mobility是否夠順利推出商業服務?雷鋒網新智駕將會持續關注其最新動態。

PS:看遍這一年中國與全球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前沿與商業探索,雷鋒網新智駕年度推薦,掃描下圖二維碼或點擊 https://www.leiphone.com/special/custom/AIdrive.html 了解更多信息。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是誰給了May Mobility自信?聽聽CEO咋說
    本月初,做自動駕駛接駁車的May Mobility也獲得了豐田和寶馬的力挺,得到了千萬美元的投資。堅實的學術背景May Mobility由Edwin Olson(CEO),Alisyn Malek(COO)和Steve Vozar(CTO)共同創辦。他們都在自動駕駛行業中深耕多年,是學界領袖和機器人專家。
  • 以80輛自動駕駛接駁車「走遍」全球的Easymile,能否順利入華?
    Elon Musk的超級高鐵和火箭交通系統,可在1小時內將人類送到地球的任何地方。在短途的交通中,也出現了低速自動駕駛接駁車,協助人類完成最後一公裡的交通。最後一公裡的交通看似非必須,但對於每天要進行長時間通勤的上班族、行動不便和攜帶行李的人來說,一輛小巴遠比共享自行車要更友好。而在一些封閉的園區中,例如校園、景區、工廠、機場等地,接駁車也成為了標配。
  • 寶馬牽手四維圖新、博世2020量產自動駕駛系統|汽車零部件企業7月...
    寶馬牽手四維圖新布局自動駕駛;塔奧國際9億出售給AGG;博世2020年量產高速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軟銀投資通用旗下Cruise 22.5億美元等等,針對7月上半月汽車零部件廠商熱點事件,蓋世汽車進行了梳理回顧。1.
  • 在腦控駕駛面前自動駕駛算什麼水平?這屆CES不簡單啊!
    除了這些,傳統車企豐田汽車在本屆CES上宣布轉型為移動出行公司,競爭對手鎖定蘋果和谷歌。這屆CES不簡單啊!自動駕駛唱主角雖然日產汽車的腦波控制很吸引人,但是也僅僅是駕駛輔助功能,是在傳統駕駛和自動駕駛汽車之間提供給駕駛者一個輔助功能,這有助於改善司機的駕駛體驗,比如在司機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剎車,或者輔助停車。
  • 能放手、會併線,寶馬「自動駕駛」是怎樣的體驗?
    2018年亮相的新一代X5、2019年在國內先後上市的7系中期改款和全新3系,以及剛剛上市的4系、首款純電SUV iX3等,近年來寶馬新車上都少不了OTA升級、駕駛輔助系統等技術與體驗亮點。從提出A.C.E.S.到新技術上車,寶馬動作很快,甚至可以說是走在眾多傳統車企頭部的那個。除了上市和開始預售的新車外,在今年的廣州車展上,寶馬自動駕駛輔助系統Pro也走到了臺前。
  • 對話寶馬傅科齊:詳解在華自動駕駛策略,L3車型2021年量產上市
    此外,該項目將配合此前寶馬與聯通在5G、四維圖新在高精度地圖方面的合作項目,共同推進自動駕駛項目的在中國的落地進程。連續籤約中國三大科技公司,表明寶馬正推進自動駕駛研發,將其研發理念和技術專長融入中國構建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目標。通過寶馬在自動駕駛領域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其自動駕駛研發將聚焦中國。那麼,寶馬為什麼要在中國做自動駕駛研發?
  • 豐田將在歐洲道路上測試雷克薩斯LS自動駕駛系統
    關鍵的不同之處在於,該車車頂安裝了一個傳感器陣列,包括雷射雷達(雷射成像探測和測距)、雷達、攝像頭和高精度定位系統。  測試車中有安全駕駛員,可隨時幹預和接管自動駕駛汽車的控制系統。同時,車中會有一名操作員,負責監控整個系統。  為了讓這款車上路行駛,豐田已經進行了數月的全面準備工作,包括驗證自動駕駛系統、訓練駕駛員、分析路線,以及與有關部門協商以獲得批准。
  • 專訪TRI:解析豐田如何雙線並進通往自動駕駛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新智駕此前報導,豐田旗下的自動駕駛平臺在上個月更新到了 2.1 版本,該平臺由豐田研究所(TRI,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 Inc)親自操刀開發。2015 年底,豐田汽車斥資 10 億美元在美國加州矽谷成立 TRI,開始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家用機器人助手開發 AI 技術。
  • 與寶馬高級總裁傅科齊對話:自動駕駛歸根到底要保障安全性
    人工智慧的發展越來越快,在自動駕駛這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今在汽車行業,自2018下半年就開始了萎縮,但是其中以寶馬為代表的豪華品牌卻直線上升,在2019上半年,寶馬在中國就取得了35萬臺銷量,對比之前,增長了17%。在汽車行業,自動駕駛也將為汽車行業帶來重大的變革。
  • 地平線與清華大學-豐田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研究中心開展合作
    近日,地平線與清華大學-豐田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地平線在自動駕駛晶片方面的領先優勢,賦能前瞻性產研項目,推動自動駕駛研發與成果轉化。該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於2018年4月由清華大學與豐田公司聯合成立。
  • 存款27萬,大眾CC和豐田皇冠怎麼選?車主:放一起比一比
    市場上的好車愈來愈多,汽車只有充分發揮特性方可在車界屹立不倒,正如一汽-大眾CC和皇冠。我前幾天跟駕駛者張先生聊天,他之前一直開的是大眾CC,他不想老是開舊車,買了豐田皇冠,"豐田皇冠憑什麼可以獲得他的垂青?與大眾CC相較差距在哪裡?現在,我就轉述我朋友的見地。先開一汽-大眾CC顏值:買她不就為了外觀麼。
  • 本周車訊Top10 | 中國科學家研發人造複眼可助力自動駕駛
    中國科學家研發人造複眼可助力自動駕駛中國的科學家受到昆蟲眼睛的啟發,成功研發出低成本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並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自動駕駛汽車要想順利上路,離不開各種傳感器,尤其是視覺感知的高性能機器的輔助。如果能夠把人眼複製到汽車上,當然最完美不過。但是,要想複製人類視覺,目前還需要很長時間。
  • 開完寶馬X1,再開堂哥的豐田漢蘭達,車主:檔次誰高開完就懂了
    正如寶馬X1和漢蘭達。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款車,我們採訪了小張,寶馬X1被他用了4個月,最近以提了一輛豐田漢蘭達,到他提車已有4個月,跑了6800公裡,究竟豐田漢蘭達是否像他說的那樣好?綜合來看和寶馬X1相比如何?現在看看小羅是怎麼說的。
  • 百度、奧迪、寶馬等公司聯合發布白皮書《自動駕駛安全第一》
    近日,由奧迪,百度,寶馬,大陸,戴姆勒,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英飛凌,英特爾,Aptiv和大眾等 11 家公司組成的聯盟發布了一份白皮書《自動駕駛安全第一》(「Safety First For Automated Driving」),描述了「安全」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測試和驗證的框架。
  • 自動駕駛技術扎堆,寶馬、百度慧眼識珠: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
    「我們非常感謝頂級投資公司FMC和其它知名戰略夥伴的鼎力支持,」Lunewave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John Xin(辛江)說,「FMC、寶馬、百度等其他公司在全球汽車和科技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我們期待頂尖人才的加入,加速產品開發以滿足客戶的需求。」Lunewave致力於製造專門的Luneburg lens(龍勃透鏡)天線和雷達傳感器,為自動駕駛汽車打造「雙眼」。
  • Uber 自動駕駛這四年
    Kalanick 黯然退場,第一起自動駕駛致命事故,Uber 自動駕駛停擺 9 個月,到收縮戰線,宣布停止開發自動駕駛卡車業務;從風雨飄搖,到重振旗鼓,到 IPO 前 Uber 迎來一個高光時刻:自動駕駛業務獲得豐田、軟銀、電裝 10 億美金的投資,估值達到 72.5 億美金。
  • 112萬買到寶馬740Li行政,車主開豐田坦途提車,坦言「文武雙全」
    導讀:112萬買到寶馬740Li行政,車主開豐田坦途提車,坦言「文武雙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自動駕駛汽車,我們的行駛軌跡和位置信息會被誰掌握?
    是不是覺得很驚訝,這麼早就有人開始做這方面的試驗了。通用汽車20世紀50年自動化汽車2009年,曝光了自動駕駛汽車的雛形圖片。同年,美國內華達立法機關允許自動駕駛車輛上路,這也是美國首個類似法律。該法律2012年3月1日正式生效。2012年4月,谷歌宣布自動駕駛汽車已經開了20萬公裡(離強制報廢不遠了)並已經申請和獲得了多項相關專利。2012年5月7日,內華達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批准了美國首個自動駕駛車輛許可證。
  • 全球自動駕駛供應商 Top 40
    它成立於70年前,由豐田擁有30%的股份,主要供應發動機,動力傳動系統和底盤。 Aisin認為自己是ADAS(特別是自動泊車)的先驅,據說通過使用智慧型手機對其進行遠程控制,可以使「甚至更先進」。
  • 芬蘭創企融資約5千萬元 研發適用於苛刻天氣條件自動駕駛軟體
    Sensible 4成立於2017年,已經研發了適用於苛刻天氣條件的自動駕駛軟體。而苛刻天氣條件正是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該軟體結合基於雷射雷達的軟體和傳感器,能夠讓車輛安全地在雪、霧和大雨中自動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