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TRI:解析豐田如何雙線並進通往自動駕駛

2020-12-05 雷鋒網

當很多車企都在不遺餘力進行技術研究以提升汽車的自動駕駛能力級別時,日本車企豐田卻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車輛的安全系統上,希望在極端情況下保護駕駛員的安全。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新智駕此前報導,豐田旗下的自動駕駛平臺在上個月更新到了 2.1 版本,該平臺由豐田研究所(TRI,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 Inc)親自操刀開發。2015 年底,豐田汽車斥資 10 億美元在美國加州矽谷成立 TRI,開始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家用機器人助手開發 AI 技術。其中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包括自動駕駛技術和安全技術,目前 TRI 在矽谷、麻薩諸塞州和密西根州均開展了測試項目。

豐田最近還放出了旗下兩種自動駕駛產品模式的路測視頻,分別是高級駕駛輔助 Guardian 和全自動駕駛  Chauffeur 兩種模式。

在更加強調駕駛員安全的 Guardian 模式下,系統使用的是車內攝像頭和其他的傳感器來探測駕駛員是否開始打瞌睡或者有其他的分心行為。一旦出現緊急情況,系統將會接管車輛,讓其回到安全狀態。

而在全自動駕駛的 Chauffeur 模式下,視頻顯示,測試車輛成功檢測到道路前方的乾草垛障礙物並進行了變道操作。

這一次測試視頻的曝光,某種程度上也是 TRI 的正式亮相。

本月初,外媒採訪了 TRI 位於密西根州 Ann Arbor 的辦公室的負責人 Ryan Eustice ,這位 41 歲的工程師目前還是 TRI 的自動駕駛副總裁。 雷鋒網新智駕對採訪內容進行了編譯,以下訪談將會讓你更多地了解豐田以及 TRI 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動作。

Q:為什麼這一次的路測對於 TRI 來說意義重大?

A:有幾點理由。其中之一是關乎我們的發展速度。TRI 是豐田旗下一個全新的公司和品牌,成立時間差不多18個月,目前已經在三地開設了辦公室開始我們的研發,團隊建設方面的進展也很快,許多優秀的人才聚攏到一起。我們的前身是豐田北美研究院,2005 年開始就在研究自動化駕駛的相關技術,TRI 就是將這一部分的人員吸納進來而成立的,後續的進展便是不斷的加速推進。

我認為讓我們真正感到興奮的事情在於創意部分,因為我們率先想到了雙方向盤的方案,這樣的話,在同樣的一個平臺上,我們可以測試 Guardian 和 Chauffeur 兩種不同的模式。

Q:這是 TRI 在硬體和軟體方面進行的第一次重大測試嗎?

A:針對 Chauffeur 模式,我們已經在公開道路上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測試。但是對於 Guardian  模式,這是第一次對這個概念進行實測,所以意義重大,此前我們都是在模擬器上進行相關的測試。

有了這輛雙方向盤的測試車,我們可以更安全地測試 Guardian 模式。當然,我們絕對不建議量產車上有兩個方向盤,這僅僅是為了測試研究而進行的設計。你可以像駕駛其他普通車輛一樣駕駛這輛車,但是通過軟體能力,它改變了我們感受和操控這輛車的方式,因為 Guardian 系統會和你一起工作,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司機。

Q:自動駕駛是一個長遠的目標, Guardian 模式能更快的實現落地嗎?

A:我們確實認為 Guardian 模式可以更快地落地,同時不久之後便可以在挽救駕駛員生命方面發揮重大作用。Guardian 模式實際上是通往 Chauffeur 模式的技術骨架,或者說是前置探索。當然,要達成這個目標還有很多挑戰,但這也是 TRI 研究的最終目標之一。

在我們看來,Guardian 模式是駕駛員的手放在方向盤上、眼睛看路。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技術骨架不斷進行技術積累,走向 Chauffeur ,讓我們成為更優秀的駕駛者,避免事故。有了 Guardian ,我們的目標是讓豐田的汽車不再引發車禍。

Q:有類似於 Guardian 的產品上路了嗎?

A:目前已經有 Guardian 的原始形式了,那就是自動緊急制動系統——防止車輛直接撞向前方物體。Guardian 是類似的功能,但是走得更遠,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類似的產品出現。有了 Guardian ,你可以想像一下車輛不但可以自己剎車,還可以自己轉向和加速;想像一下在一個交叉路口,有人闖紅燈,我們希望 Guardian 模式的車輛能夠理解和預測這樣的情況,並且能夠加速通過這樣的路況。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跨越巨大的鴻溝。

我們用於測試的 Guradian 車輛擁有超強的感知能力。它們配備了許多傳感器,從 360 度實時感知周圍環境,所以有很多通信方面的工作需要去做,遠多於今天一些量產的產品。車內有傳感器用於監測司機,用於了解每一個時間段駕駛員的駕駛狀態是如何的:有沒有疲勞駕駛?有沒有過於亢奮?是否在和副駕駛的乘客聊天?

Q:豐田的車輛上什麼時候會有  Guardian 的一些功能?

A:此前我們已經公開宣布了我們的 Chauffeur 和 Guardian 產品會在 2020 年東京奧運會的時候進行展示,正式作為產品發布將會在那之後不久。

Q:Guardian 是類似於 L2 級別的自動駕駛嗎?

A:我不認為 Guardian 適用於目前的自動駕駛級別的劃分,我們做的事情有別於該等級劃分。那些所謂的自動駕駛級別,說的都是人類能夠放棄汽車的控制權到何種程度的假設。就拿 L2 來說,車輛負責橫向和縱向控制的駕駛任務,實際上是車輛在進行駕駛,人類做的事情是監控整個系統,一旦系統出現問題,立馬接管過來,人類起的是監督的作用。我也可以這樣表述:我們在讓人類守護著 AI 。

而 Guardian 正好相反,是用 AI 守護人類。所以在 Guardian 模式下,我們認為人類是作為基礎的駕駛員存在,而 Guardian 是在後臺持續不斷的運作著,不斷的監控著車輛外部的環境,同時試圖評估駕駛員的風險,這些信息作為駕駛決策的依據,防止出現事故。

Q:如今大家都很關心在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上誰領先、誰落後。對於 TRI 來說,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時間夠嗎?

A:我們很享受這場競賽,TRI 本身也展現出來了對自動駕駛足夠的興趣。我覺得接下來你會看到更多關於 TRI 在這一領域的進展。豐田本身帶給我們的競爭優勢在於,很多的軟體正在實現人工智慧化,自動化也有了深度學習的助力。軟體再也不是人自己來寫了,而是數據訓練的模型。

豐田這樣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有上億輛車,將帶來非常豐富的車輛行駛數據,而這些數據將會大大有益於我們提升系統的能力和表現。豐田在發展技術方面也很靈活、敏捷,同時具備大規模的量產製造能力。所以 TRI 與豐田的結合確實是雙贏的選擇。

雷鋒網新智駕推薦閱讀:人與機器融合:豐田汽車別出心裁探索第三條自動駕駛路徑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2017自動駕駛技術關鍵動態,這50家車企和新技術公司如何引領顛覆...
    特輯包含60+篇年度優秀報導和行業觀點整合,在這60+篇文章中,來自自動駕駛和未來出行產業鏈的企業、專家、學者會真誠地分享對自動駕駛的探索、思考和對自動駕駛未來的趨勢預判。我們將這些分散的內容整合到特輯的各個專題中,既有新創公司技術的路線,還有車企和供應商的進展和未來技術動向。讓你第一時間知曉趨勢,了解行業動態,把握自動駕駛未來。
  • 豐田將在歐洲道路上測試雷克薩斯LS自動駕駛系統
    豐田的最終目標是,沒有來自交通事故的傷亡,而這個試點項目的主要目標是,研究複雜和不可預測的人類行為及其對自動駕駛系統需求的影響。  在日本和美國的公共道路上成功進行了試驗之後,豐田現在正在歐洲條件下測試這項技術。  這項研究與豐田為所有人創造更安全、更美好移動出行的全球願景相一致。
  • 做自動駕駛接駁車的May Mobility,憑什麼獲得了豐田和寶馬力挺?
    在與Bedrock合作的過程中,一輛自動駕駛接駁車在一段一英裡(1.61公裡)的環路上跑了五晚。它為在晚上7點到10點之間工作的人提供短途交通服務,避開了街道上的高峰期。一共有幾百名工作人士使用了該接駁服務。接駁車上有一位司機,在必要時會進行幹預,但幹預的機會非常少,這些接駁巴士95%的時間都是自動駕駛的。
  • 地平線與清華大學-豐田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研究中心開展合作
    近日,地平線與清華大學-豐田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地平線在自動駕駛晶片方面的領先優勢,賦能前瞻性產研項目,推動自動駕駛研發與成果轉化。該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於2018年4月由清華大學與豐田公司聯合成立。
  • Waymo無人車報告:通往自動駕駛之路
    前不久,Waymo(前Google自動駕駛項目)向美國交通部提交了一份43頁的安全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說明了Waymo如何裝備和訓練自動駕駛車輛,從而避免駕駛中的一般和意外情況發生。這份報告是Waymo以第一視角,對自己自動駕駛技術的最完整解讀。
  • 獨家專訪 | 獲得軟銀巨額投資的 Mapbox,要如何為自動駕駛提供地圖...
    外媒分析認為,軟銀是把 Mapbox 作為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重要地圖軟體來看的,所以寄予厚望。而從 Mapbox 此前的發聲中也可以讀出,拿下了這輪融資,公司將會在車內導航以及自動駕駛方面進行更大的投入。正因為剛剛拿下融資,雷鋒網新智駕也在第一時間來到 Mapbox 位於舊金山的辦公室,和其副總裁以及工程經理聊了聊 Mapbox 的過去以及面向自動駕駛的未來。
  • 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研發者—25歲上市公司創始人,身家23億美元
    作為傳統汽車轉變為自動駕駛汽車最關鍵的技術之一,傳感器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雷射雷達因其光學檢測性能,被廣泛選擇為自動駕駛的傳感器去感知汽車行駛中的周圍環境。 雷射雷達技術並不新鮮,自1970年美國航天局研發並正式運用以來,它已經為多個工業和科技領域做出卓越貢獻。
  • Uber 自動駕駛這四年
    作者 / 老爺車編輯 / 王德芙出品 / 汽車之心(ID:Auto-Bit)Uber 通往自動駕駛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Kalanick 黯然退場,第一起自動駕駛致命事故,Uber 自動駕駛停擺 9 個月,到收縮戰線,宣布停止開發自動駕駛卡車業務;從風雨飄搖,到重振旗鼓,到 IPO 前 Uber 迎來一個高光時刻:自動駕駛業務獲得豐田、軟銀、電裝 10 億美金的投資,估值達到 72.5 億美金。
  • 自動駕駛如何克服霧天?雙雷達技術成關鍵
    打開APP 自動駕駛如何克服霧天?雙雷達技術成關鍵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19 15:43:58 現有的自動駕駛技術主要通過 LiDAR 和雷達來檢測前方道路上遇到的障礙物,但這兩種系統都不善於在霧氣環境中識別車輛
  • 成像雷達傳感器在自動駕駛汽車中的應用解析
    成像雷達傳感器在自動駕駛汽車中的應用解析 與非網 發表於 2019-09-24 14:52:56 業界對三種主要傳感器(攝像頭、雷達和LIDAR)在汽車中的不同作用
  • 自動駕駛衝出亞馬遜
    這裡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亞馬遜為什麼要捲入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這其中的原因涉及一個數萬億美元的市場,聰明的技術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這個領域。那麼亞馬遜真正關注的東西是什麼呢?亞馬遜收購Zoox是看中了後者最重要的資產:最新的計算機視覺技術。計算機視覺是現在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技術風口。
  • 「專題:突破內卷」L3級落地成空自動駕駛迷航
    幹群芳|文掙扎五年之後,自動駕駛明星企業Uber終於準備放棄了。近日,據外媒報導,Uber有意向出售自動駕駛部門ATG,而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Aurora有意接盤。就在一年半之前,ATG由於拿到了多家巨頭的投資,估值高達72.5億美元。
  • 在腦控駕駛面前自動駕駛算什麼水平?這屆CES不簡單啊!
    在腦控駕駛面前自動駕駛算什麼水平?這屆CES不簡單啊!除了這些,傳統車企豐田汽車在本屆CES上宣布轉型為移動出行公司,競爭對手鎖定蘋果和谷歌。這屆CES不簡單啊!自動駕駛唱主角雖然日產汽車的腦波控制很吸引人,但是也僅僅是駕駛輔助功能,是在傳統駕駛和自動駕駛汽車之間提供給駕駛者一個輔助功能,這有助於改善司機的駕駛體驗,比如在司機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剎車,或者輔助停車。
  • 文遠知行:去掉安全員才是真正的量產,擴大車隊規模是王道|自動駕駛...
    韓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區域範圍內,去掉安全員的50臺自動駕駛車,和1000臺隨時需要安全員接管的車相比,哪個算是自動駕駛的量產?「我認為,沒有安全員模式的50輛車是是量產的L4級自動駕駛。」韓旭在接受雷鋒網新智駕專訪時如是說。但目前無論從政策法規、還是技術限制來看,各企業正在運營的車隊尚未具備這一能力。
  • 蘇州相城區發布智能駕駛「上路計劃」,福特開放自動駕駛汽車數據集
    ●車載指紋方案首獲規模商用,搭載領克05 ●豐田與Momenta合作自動化地圖平臺 ●小米與蔚來合作將手錶打造成智能遙控器 ●百度中標重慶永川自動駕駛測試基建項目 ●華為自動駕駛雲服務首次落地投入使用 ●四維圖新旗下傑發科技發布新款車規晶片
  • Uber自動駕駛撞人原因解析:一場原本可避免的災難
    這是全球首例自動駕駛汽車路測撞死行人的交通事故,引發了公眾的極大關注以及對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性的擔憂。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4/377743.htm  事發後不久,坦貝市警察局局長對媒體表示,這場車禍無論是不是人類駕駛,都是不可避免的,這可能不是Uber的錯。
  • 直播課報名|眼擎科技CEO朱繼志:自動駕駛視覺成像系統解析
    在自動駕駛與輔助駕駛中,目標識別是核心任務之一,而現實中複雜的光線、路況等對自動駕駛的成像系統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這些視覺複雜光線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會對成像系統產生怎樣的幹擾?該如何解決AI視覺在複雜光線下成像準確率低的問題?
  • 當自動駕駛遇上「電車難題」
    本文看點 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引發了一系列關於生命的哲學性思考,當死亡必將來臨時,汽車上的電腦該做如何選擇?最有效的方式是讓自動駕駛汽車選擇自我毀滅。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全面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Waymo堅信,自動駕駛技術每年可拯救上千個本該在交通事故中喪命的民眾。公司對安全性的承諾及付出體現於該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從企業文化到如何設計、測試這項技術。在這份安全報告裡,Waymo詳細闡述了的工作理念:安全性。該份安全系統概論強調了Waymo自動駕駛車輛在長達350萬英裡實地路測及在上千萬英裡的自動駕駛模擬測試中所學到的重要經驗和教訓。
  • 全網唯一完整譯文 | Waymo無人車報告:通往自動駕駛之路
    自動駕駛項目)向美國交通部提交了一份43頁的安全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說明了Waymo如何裝備和訓練自動駕駛車輛,從而避免駕駛中的一般和意外情況發生。我們對安全的承諾反映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從谷歌的文化到如何設計和測試這項技術。在Waymo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報告裡,我們詳細闡述了Waymo的工作:安全。 這個關於安全系統的概論強調了Waymo自動駕駛汽車在350萬英裡實測所積累的數據裡程,以及在上千萬英裡的模擬駕駛中所學到的重要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