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微膠囊是一種直徑在1 ~1000 μm 之間的球形顆粒,利用人工或天然高分子材料作為壁材,將固態或液態、無機或有機、疏水或親水性材料作為芯材封裝在微膠囊內部,達到延長藥效持續時間、提高芯材利用率、減少或避免外部環境引起的分解、減少環境汙染、保護芯材物理性質、提高包埋物質的熱穩定性和有效控制釋放速率等目的。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首次提出將微膠囊應用到紡織品上,可改善紡織品的性能或賦予其新的功能。
通常微膠囊製備方法是根據製備原理分類,主要分為三類:物理法、化學法和物理化學法。通過不同的製備方法能夠獲得具有可控的尺寸、特定結構和不同性能的微膠囊。
物理法是通過物理、機械作用將聚合物壁材包覆在小分子芯材上,包括空氣懸浮法、溶劑揮發法、噴霧乾燥法等。
化學法通常是指反應單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聚合物外殼,再將芯材包覆在微膠囊內部,主要包括細(微)乳液聚合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等。
物理化學法製備微膠囊需要通過添加一定溶劑(無機鹽、非電解質)或調節pH、改變溫度以降低聚合物溶解度,並從溶液中析出從而沉積在芯材表面,最終形成微膠囊外壁,主要有相分離法、單(復)凝聚法、乾燥浴法等。
用來表徵微膠囊性能的參數主要有粒徑、囊壁的厚度、囊壁的滲透性、囊壁的力學性能、芯材含量等等。
賈濟如. 基於質子化效應的pH響應微膠囊製備及性能[D].江南大學,2019.
汪婷. 相變微膠囊的製備及其在調溫織物中的應用[D].江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