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作採用模板法製備了「T」形PDMS微通道,以PFA管作為反應通道,組裝了微流控液滴晶片(圖1)。將3,3'-二氨基聯苯胺(DAB)與對甲基苯磺酸(TSA)溶解在水相中,對苯二甲醛(PA)溶解在辛醇中,構成兩相反應體系。低流速水相在「T」形通道口被高流速的油相切割,形成大小均一的微液滴,最終進入PFA反應管進行後續相界面反應(圖2)。在優化條件下,微流控晶片每分鐘可形成約1400個微液滴,是快速製備微膠囊的方法。
圖2. 微流控相界面合成DP-COP微膠囊示意圖。
相界面合成受溶質擴散速率(D)、相界面反應速率(R)控制,當R≫D時,反應主要發生在相界面,否則反應物將擴散至體相併在體相中發生部分反應(圖3)。微流控因其擴散距離短,傳質效率非常高。此外,微液滴沿管道移動過程中,在內部形成了微小的循環流,更加有效提高了反應物從體相擴散至相界面的速率。因此,本工作中引入對甲基苯磺酸(TSA)催化劑,一方面大幅提高反應速率,使反應在小於1 s的時間內發生,確保反應主要發生在液-液相界面;二是DAB與TSA在水相中結合,不僅提高了DAB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分子內的氫鍵還降低了DAB向相界面擴散的速率。圖3. 相界面合成受反應速率和擴散速率的影響。
SEM表徵證明,微流控相界面成功合成了COP微膠囊,膠囊具有光滑的外壁,壁厚度約為50 nm(圖4)。圖4. 常規合成方法(A)與微流控相界面合成DP-COP材料(B、C、D)的SEM照片。
薄壁COP膠囊具有柔韌性,在內部或外部作用力下,會收縮成具有摺紙結構或密封膜結構,在仿生、機械響應材料和選擇性過濾膜中具有特定的應用價值(圖5)。圖5. COP微膠囊在內外力作用下的形貌變化。
紅外光譜和13C核磁共振譜圖證明實驗成功得到基於席夫鹼反應的相界面反應產物,產物為無定形結構(圖6)。超薄COP膠囊具有非常大的內部空間,在本工作中,每個COP微膠囊可封裝1.41×10-2 μg的SiO2納米顆粒。
圖6. COP微膠囊的紅外譜圖(A)、13C核磁共振譜圖(B)和XRD譜圖(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