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華教授團隊:微流控相界面合成共價有機聚合物微膠囊

2021-02-13 綠色化學工程

本工作採用模板法製備了「T」形PDMS微通道,以PFA管作為反應通道,組裝了微流控液滴晶片(圖1)。將3,3'-二氨基聯苯胺(DAB)與對甲基苯磺酸(TSA)溶解在水相中,對苯二甲醛(PA)溶解在辛醇中,構成兩相反應體系。低流速水相在「T」形通道口被高流速的油相切割,形成大小均一的微液滴,最終進入PFA反應管進行後續相界面反應(圖2)。在優化條件下,微流控晶片每分鐘可形成約1400個微液滴,是快速製備微膠囊的方法。

圖2. 微流控相界面合成DP-COP微膠囊示意圖。

相界面合成受溶質擴散速率(D)、相界面反應速率(R)控制,當R≫D時,反應主要發生在相界面,否則反應物將擴散至體相併在體相中發生部分反應(圖3)。微流控因其擴散距離短,傳質效率非常高。此外,微液滴沿管道移動過程中,在內部形成了微小的循環流,更加有效提高了反應物從體相擴散至相界面的速率。因此,本工作中引入對甲基苯磺酸(TSA)催化劑,一方面大幅提高反應速率,使反應在小於1 s的時間內發生,確保反應主要發生在液-液相界面;二是DAB與TSA在水相中結合,不僅提高了DAB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分子內的氫鍵還降低了DAB向相界面擴散的速率。

圖3. 相界面合成受反應速率和擴散速率的影響。

SEM表徵證明,微流控相界面成功合成了COP微膠囊,膠囊具有光滑的外壁,壁厚度約為50 nm(圖4)。

圖4. 常規合成方法(A)與微流控相界面合成DP-COP材料(B、C、D)的SEM照片。

薄壁COP膠囊具有柔韌性,在內部或外部作用力下,會收縮成具有摺紙結構或密封膜結構,在仿生、機械響應材料和選擇性過濾膜中具有特定的應用價值(圖5)。

圖5. COP微膠囊在內外力作用下的形貌變化。

紅外光譜和13C核磁共振譜圖證明實驗成功得到基於席夫鹼反應的相界面反應產物,產物為無定形結構(圖6)。超薄COP膠囊具有非常大的內部空間,在本工作中,每個COP微膠囊可封裝1.41×10-2 μg的SiO2納米顆粒。

圖6. COP微膠囊的紅外譜圖(A)、13C核磁共振譜圖(B)和XRD譜圖(C)。

相關焦點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CS AMI》:具有主動變形功能的形狀記憶聚氨酯微膠囊
    從智能自緊縫合線、可膨脹支架到空間可展開結構,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與結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與此同時,小型化趨勢為納微結構SMPs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然而,在微米和亞微米水平上合成複雜結構的方法有限,因此阻礙了這個領域的發展。並且,將SMPs器件縮小到微米級時,想要其保持形狀記憶功能仍然是一個挑戰。
  • 天大姜忠義教授JACS:氣-固界面聚合COFs膜與高效分子分離
    、吳洪教授通訊單位:天津大學論文DOI:10.1021/jacs.0c04589全文速覽本工作首次採用氣-固界面聚合方法製備了超薄COFs膜,相較於傳統液-液界面聚合過程,穩定的氣-固界面克服了提高反應溫度對界面造成的擾動影響,同時,氣相單體擴散速度增大,從而大幅提高了兩相單體的反應速率
  • 耐用型高效油水分離新材料--超疏水/超親油性微膠囊
    近期,香港科技大學楊晶磊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創新型油水分離的聚(脲-醛)微膠囊,這些微膠囊能夠巧妙地藉助其表面獨特微納米結構及持久的超疏水/超親油性質去捕捉吸附水中的微小油滴,可以有效地提升分散油及油水乳化液中分離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新研發的微膠囊表面通過溶膠-凝膠法改性而具有獨特的化學組成,並具備出色的抗紫外線老化和耐溶劑性,進而保證此材料優異的可重複使用性和長期存儲穩定性。
  • 微膠囊產品推薦
    圖片來源:攝圖網微膠囊是一種直徑在1 ~1000 μm 之間的球形顆粒,利用人工或天然高分子材料作為壁材,將固態或液態、無機或有機、疏水或親水性材料作為芯材封裝在微膠囊內部,達到延長藥效持續時間、提高芯材利用率、減少或避免外部環境引起的分解、減少環境汙染、保護芯材物理性質、提高包埋物質的熱穩定性和有效控制釋放速率等目的。
  • 大連化物所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的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吉林大學合成最穩定的新型共價有機骨架材料—新聞—科學網
    近日,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方千榮團隊採用溶劑熱的方法,合成了穩定性超強的新型共價有機骨架材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
  • 「果凍」表面的可控界面聚合與聚醯胺納米薄膜的合成
    近日,浙江大學徐志康教授帶領的聚合物分離膜及其表界面工程研究團隊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上發表題為「Polyamide Nanofilms Synthesized via Controlled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on the
  • ...劉永勝課題組:可溶液處理的類COF二維聚合物光電材料合成及應用
    針對大部分共軛COFs材料難以溶液加工的問題,南開大學劉永勝課題組開發出了一種可溶液處理的類COF二維聚合物材料PDPP-C20。該二維聚合物不僅可溶液處理成均勻的薄膜,且易平行於基底堆積。
  • 中科院陳學思教授Prog. Polym. Sci:電紡聚合物生物材料
    與其他形態相比,由微/納米纖維組成的電紡基質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可以與細胞相互作用,是細胞粘附和增殖的理想材料。近日,中科院陳學思教授等人在《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上發表題目為「Electrospun polymer biomaterials」的綜述,該綜述主要介紹了電紡絲聚合物生物材料的最新進展,包括不同的結構、表徵、應用和發展前景。
  • 南開大學劉永勝課題組:可溶液處理的類COF二維聚合物光電材料合成...
    針對大部分共軛COFs材料難以溶液加工的問題,南開大學劉永勝課題組開發出了一種可溶液處理的類COF二維聚合物材料PDPP-C20。該二維聚合物不僅可溶液處理成均勻的薄膜,且易平行於基底堆積。
  • 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
    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16:08 馬凱特大學Jier Huang團隊開發了一種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策略
  • 共價有機框架能幹啥?最新成果你值得了解
    Yaghi(加州伯克利分校)國際著名化學家,是金屬有機骨架材料、有機共價骨架材料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憑藉在儲氫材料領域的科研成果,於2006年被大眾科學評為美國十大傑出科學家。2007年,Yaghi教授關於金屬有機骨架結構材料的設計合成、理論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先驅性科研成果使他成為美國材料科學會獎章的唯一獲得者。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
  • 綜述:共價有機框架材料的後合成功能化
    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F結構的功能化對於定向合成具有特定性質功能的目標材料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後合成修飾的方法將新功能引入到COFs中,從而獲得具有多種性質且可廣泛應用的功能化COFs。 近日,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一篇新綜述中,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方千榮教授及其合作者總結了COFs後合成功能化的最新進展。
  • 雲南大學林欣蓉團隊:新型原位界面聚合合成超薄聚苯胺用於有機電極
    近日,雲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林欣蓉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過渡金屬催化的界面合成超薄聚苯胺交聯網絡結構的新型合成方法與傳統的無機電極相比,導電聚合物如聚苯胺等在表現光電磁性質的同時具有豐富的官能團可調控性與加工性能,成為一種高效、低成本的具有潛力的有機電極。但長期以來,這類有機電極具有比容量低的特點,同時因在充放電循環中質子化/去質子化所帶來的結構變化而表現出巨大的體積與張力改變,通常在一千個充放電循環後即出現大幅電容衰減,存在難以獲得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的挑戰。
  • ...課題組MRC:簡易高效構築氧化還原敏感的共價有機框架納米給藥載體
    本站訊(通訊員 李莎)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建華副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簡易、高效、低成本製備富含二硫鍵的共價有機框架納米給藥載體的新方法,構築基元簡單易得,所製備納米載體不僅能高效負載阿黴素,還能智能感應腫瘤細胞內的特異性氧化還原微環境,從而發生解體並快速釋放藥物。
  • ...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方面獲得進展
    從合理設計並製備有機小分子功能單體或砌塊出發,結合有效的聚合方法,製備各類線型或樹枝狀有機共軛寡聚體和聚合物半導體材料,並精準調控其帶隙和能級,業已成為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通用策略。如何充分發揮豐富的有機合成手段,通過「自下而上」法,在溶液中可控構建石墨烯類似物、獲得帶隙可調的二維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課題。
  • 化學化工學院張帆研究員課題組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
    從合理設計並製備有機小分子功能單體或砌塊出發,結合有效的聚合方法,製備各類線型或樹枝狀有機共軛寡聚體和聚合物半導體材料,並精準調控其帶隙和能級,業已成為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通用策略。如何充分發揮豐富的有機合成手段,通過「自下而上」法,在溶液中可控構建石墨烯類似物、獲得帶隙可調的二維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課題。
  •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動態共價鍵構建...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李丹、寧國宏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逐步合成的策略,通過環三核金屬團簇和氨基有機連接體的亞胺縮合反應製備了基於動態共價鍵的銅(I)基框架材料,該材料在無鈀的Sonogashira交叉偶聯反應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穩定性、催化活性和廣泛的底物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