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林欣蓉團隊:新型原位界面聚合合成超薄聚苯胺用於有機電極

2021-02-13 材料科學前沿

近日,雲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林欣蓉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過渡金屬催化的界面合成超薄聚苯胺交聯網絡結構的新型合成方法,並通過兩步序列反應原位獲得孔徑可調節的多孔自支撐膜。該膜可直接作為一種無添加劑、無粘合劑、一體化的微米級超級電容器電極,不僅避免了傳統電極易溶解和破碎導致的容量降問題,還因其超薄和交聯結構獲得了超高的比容量(435 F/g)和優異的循環性能(18000次)該比容量相對於線性聚苯胺電極提高了2倍以上,也是目前已報導的基於電極整體質量所獲得的最高比容量。將該成果以「Interfacial Growth of Free-Standing PANI Films: Toward High Performance All-Polymer Supercapacitors」為題發表在Chemical Science 上(自然指數期刊,影響因子:9.346, DOI. 10.1039/D0SC05061J)。論文第一作者為科研助理鍾孚瑤,第一通訊單位為雲南大學,通訊作者為化學工程與科學學院林欣蓉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陳茂研究員。

作為一種高性能的能量存儲裝置,超級電容器在各類移動電源和可再生清潔能源載體中越來越重要。與傳統的無機電極相比,導電聚合物如聚苯胺等在表現光電磁性質的同時具有豐富的官能團可調控性與加工性能,成為一種高效、低成本的具有潛力的有機電極。但長期以來,這類有機電極具有比容量低的特點,同時因在充放電循環中質子化/去質子化所帶來的結構變化而表現出巨大的體積與張力改變,通常在一千個充放電循環後即出現大幅電容衰減,存在難以獲得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的挑戰。

合成方法可從分子水平調控導電聚合物的化學結構,從而進一步從根本上影響聚合物有機電極的理化性質與形態。因此,大量研究致力於開發新型的合成方法以獲得高性能的導電聚合物。傳統合成聚苯胺的方法基於自由基正離子引發的鏈增長構建C-N鍵,但這種方法易導致C-C或N-N成鍵副反應,從而嚴重影響導電聚合物性能。過渡金屬催化的Buchwald-Hartwig反應具有良好的區域選擇性,可有效避免C-C及N-N鍵的生成,但目前為止只有一級胺與二級胺的反應被報導,基於可構建交聯網絡結構的三級胺與末端芳基胺的合成方法尚未被開發,且其作為有機電極的應用性質亦尚未有研究。  

該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大學引進人才啟動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資助。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1/sc/d0sc05061j#!divAbstract

相關焦點

  • 福州大學吳稜 JMCA:光催化有機合成
    製備的Pt修飾的Sb2WO6多級微球發揮各自功能,實現硝基苯選擇性轉化為苯胺(轉化率99%,選擇性99%)。結果表明,SWO-NS相比於體相Sb2WO6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這會暴露更多表面不飽和位點,為吸附並活化有機分子提供保證。同時納米片的超薄2D結構極大促進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快速分離。
  • 基於新型石墨烯/聚噻吩超級電容器研究
    基於新型石墨烯/聚噻吩超級電容器研究 1.本項目研究的意義及同類研究工作國內外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並列出主要參考文獻。  超級電容器是一種性能介於電池與傳統電容器之間的新型儲能器件,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度快、使用壽命長等優點,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如可用於可攜式儀器設備、數據記憶存儲系統、電動汽車電源及應急後備電源等。
  • 復旦大學陳茂團隊:有機光催化「多樣化」可控自由基聚合
    拓撲結構是決定聚合物理化性能的重要因素,可對材料應用範圍造成影響。例如,線性聚合物被廣泛用於熱塑性材料,而(超)支化聚合物適用於潤滑劑、藥物遞送等。近年來,隨著前沿領域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控制聚合物拓撲結構對提高高端材料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此,研發調控準確、操作簡便、適用範圍廣(單體種類、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合成方法尤為重要。
  • Angew 復旦大學陳茂團隊:有機光催化「多樣化」可控自由基聚合
    例如,線性聚合物被廣泛用於熱塑性材料,而(超)支化聚合物適用於潤滑劑、藥物遞送等。近年來,隨著前沿領域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控制聚合物拓撲結構對提高高端材料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此,研發調控準確、操作簡便、適用範圍廣(單體種類、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合成方法尤為重要。通常,為合成不同拓撲結構的聚合物,人們需要從不同原料組合(單體、引發劑/鏈轉移試劑)出發。
  • 噴墨印刷生產超薄太陽能電池
    噴墨印刷已被用於生產足夠薄,輕且柔性足以放置在肥皂泡上的太陽能電池,見下圖。據稱可以有效地捕獲光能的新型電池可以為傳統電子設備不適合使用的新型電子設備(如醫用皮膚貼片)供電。斯旺西團隊將印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捲起來&34; KAUST(King)國王Derya Baran團隊的博士後EloïseBihar說。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科技大學)。&34;到目前為止,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通常是通過旋塗或熱蒸發來製造的,它們缺乏可擴展性並限制了器件的幾何形狀。
  • 有機催化聚合專題前言
    有機催化聚合專題前  言高分子科學自誕生至今已歷經整整一百年的歷史。目前,很多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高分子合成化學作為其中的基礎和核心,對高分子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有機金屬配合物在高分子合成化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 廈門大學白華副教授團隊:聚苯胺/石墨烯電極材料高電容機理探究
    近日,廈門大學材料學院白華副教授團隊系統研究了聚苯胺/還原氧化石墨烯(PANI/RGO)複合電極材料在超級電容器中的工作機理,首次揭示了PANI電化學降解對儲能的貢獻,闡明了此類複合材料高比電容的原因。
  • 梳理:新型鎂電池的最新發展動態
    1二、Nature Chemistry:人工界面層實現金屬鎂負極在碳酸酯電解質中的可逆循環2金屬鎂負極因具有極低的還原電位能夠被絕大多數簡單鎂鹽和有機溶劑所氧化而在其表面生成惰性的鈍化層,該鈍化層極大地阻礙了鎂離子的傳導並導致金屬鎂負極不能發生可逆沉積/溶解行為。
  • 東華大學廖耀祖團隊:共軛微孔聚合物纖維狀柔性可穿戴儲能器件
    共軛微孔聚合物(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s, CMPs)是一類由全共軛高分子網絡圍築、自具孔結構的新興功能材料,通過分子設計可額外引入電活性官能團,可充分發揮雙電層和贗電容兩種儲能基質,是一類具有高比電容和高循環穩定性的電極材料。
  • 沙特科學家研製出超薄無毒薄膜太陽能電池
    對此沙烏地阿拉伯阿布都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可全噴塗印刷製造,不需要貴金屬銦的太陽能電池。團隊為太陽能電池調配出一款特殊的功能性油墨,其中噴墨印刷本身就是一門學問,需要克服墨盒與墨水之間的分子間作用力,才能從非常小的噴嘴噴射出小小滴的油墨,也要注意油墨能否順利轉變成乾燥墨膜、薄膜成品質量等等。
  • 研究人員首次開發出導電聚合物PEDOT電極的有機電池
    研究人員首次開發出導電聚合物PEDOT電極的有機電池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展示了有機電池。它是一種稱為"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類型,具有大容量,可用於存儲來自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的能量,以及用作汽車的移動電源。
  • 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其中自由基聚合適用於有機小分子單體聚合形成高分子凝膠,例如以苯胺或吡咯為單體,植酸和CuPcTs為交聯劑,APS作為引發劑製備苯胺水凝膠和吡咯水凝膠。水(溶劑)熱反應可以用於製備石墨烯凝膠,在該過程中,石墨烯利用π-π堆疊和疏水作用形成交聯的三維多孔骨架。
  • 沙特研製出超薄無毒薄膜太陽能電池
    不過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學家研發出不含銦的超薄太陽能,雖然效率比不上傳統矽晶太陽能,但是可以採用噴塗製程與可撓基板,不論靈活性還是可塑性,都略勝一籌。根據實驗,全新電池輕薄到能直接貼在肥皂泡泡上。在薄膜太陽能技術中,銅銦鎵硒型(CIGS)太陽能轉換效率最高,小面積電池效率已經達到20.3%,模塊的效率也已達14%。
  • 超薄、透氣,可應用於隔空遊戲!南郵團隊研發新型柔性導電薄膜
    近日,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延文教授團隊與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研究者們研發出一款具有透氣性的超薄、可拉伸多孔電極製備的表皮電子器件,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隨著科技的進步,大眾在追求性能的同時,對於電子產品的體驗、舒適感的需求日益增加。
  • 透明石墨烯電極可能會催生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這種載體使得厚度不到一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的超薄石墨烯薄片可以很容易地從襯底上剝離,從而實現快速的滾到滾製造。這種由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的新製造工藝,應該相對容易擴大規模用於工業生產,它涉及到一層中間的「緩衝」材料,這是該技術成功的關鍵。緩衝層可以使厚度小於1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的超薄石墨烯薄片很容易從基片上剝離,從而實現快速的卷對卷製造。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
  • 【先導智能】前沿丨中美科學家研發有機聚合物制高性能電極 可用於低成本/環保鈉離子電池
    不過,最主要的挑戰是要研發穩定的電極,能夠將高能量密度和快速的充放電速率相結合。最近,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就研發了一種由有機聚合物製成的高性能電極,可用於低成本、環保且耐用的鈉離子電池。目前,鋰離子電池是最先進的技術,可用於可攜式設備、儲能系統和電動汽車,而且鋰離子電池技術在今年榮獲諾貝爾獎。不過,下一代電池有望使用更便宜、更安全、更環保的材料,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容量。
  • 苯胺合成的光化學脫氫策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苯胺類化合物在有機合成、製藥以及農用化學品領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傳統在工業上合成苯胺,特別是比較簡單的苯胺,主要是利用苯環硝基化-還原的串聯過程。儘管他們嘗試將反應的底物擴展至環己酮亞胺(用於合成苯胺),但是苛刻的反應條件限制了官能團的兼容性及其在合成中的應用(J. Am. Chem. Soc., 2013, 135, 13664–13667)。
  • CCS Chemistry | 有機磷腈鹼/脲二元有機催化-亞甲基--丁內酯,實現...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團隊與北京大學呂華課題組合作,通過選擇具有合適pKa值的脲,並與該團隊自主開發的環狀有機磷腈超強鹼CTPB構成二元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有機催化a-亞甲基-g-丁內酯(MBL)的選擇性開環聚合。該有機催化體系合成簡單,性質穩定,容易從聚合物中除去,利於聚酯產品的放大生產和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
  • 廈門大學楊勇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LOH Kian Ping團隊:超共軛含氮雜環有機電極材料及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LOH Kian Ping教授課題組合作, 在可充鋰電池新型有機電極材料及其反應機理的研究課題取得重要進展。【圖文導讀】圖1 氧化還原有機分子的合成方法a)三種常規製備途徑b)合成擴展的π共軛雜芳族分子的融合策略c)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案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