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打破常規!苯胺合成的光化學脫氫策略

2020-08-07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苯胺類化合物在有機合成、製藥以及農用化學品領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傳統在工業上合成苯胺,特別是比較簡單的苯胺,主要是利用苯環硝基化-還原的串聯過程。但要將胺基選擇性引入到官能化芳香化合物上的特定位置時,目前最可靠方法是利用金屬鈀或銅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如Buchwald-Hartwig偶聯、Ullmann偶聯以及Chan-Lam偶聯),但是這些反應往往需要使用預先官能團化的底物(如芳基滷化物或者芳基硼酸等)。而在製備這些芳基滷化物或芳基硼酸的過程中往往會遇見許多問題,其中最具挑戰性的當屬位置選擇性問題。對於芳基滷化物而言,富電子芳環很容易通過親電取代反應製備對位取代的芳基滷化物,但是要想製備鄰位或者間位取代的產物則相對困難,往往需要多步反應;缺電子芳環很容易製備間位取代產物,但是製備鄰位或對位產物則很困難。對於芳基硼酸的合成,現在最流行的方法是Ir催化的碳氫鍵硼化反應,該反應的選擇性主要源於位阻效應,所以往往得到對位取代產物,而要想得到鄰位硼酸酯,往往需要特定的導向基團。以上討論的情況是底物上存在電子或者位阻差異性,而對於不存在這些差異性的底物,芳基滷化反應或者硼化反應往往會得到混合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屬偶聯反應製備苯胺的應用。另外,還有一種合成苯胺的方法,即氮自由基對芳環進行加成。由於氮自由基是缺電子自由基,所以只能和富電子芳環發生反應,並且往往得到對位取代的產物,這也限制了自由基方法的應用(圖1a)。


2011年,Stahl課題組在高溫、氧氣以及鈀催化的作用下,將環己酮脫氫氧化為苯酚(Science, 2011, 333, 209–213)。儘管他們嘗試將反應的底物擴展至環己酮亞胺(用於合成苯胺),但是苛刻的反應條件限制了官能團的兼容性及其在合成中的應用(J. Am. Chem. Soc., 2013, 135, 13664–13667)。在此背景下,英國曼切斯特大學Daniele Leonori教授課題組認為光誘導的單電子轉移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近日,他們用環己酮和胺為原料,通過光氧化還原和脫氫化反應實現了多種苯胺的合成,解決了目前金屬偶聯和自由基加成合成苯胺所存在的各種問題。該工作近期發表在Nature 上。

Nature:打破常規!苯胺合成的光化學脫氫策略

圖1. 研究背景及該反應機理。圖片來源:Nature


作者設計該反應的出發點源於胺和環己酮的縮合反應。如圖1b所示,在弱酸性條件下,胺1作為親核試劑可以和環己酮2反應原位生成烯胺中間體A。由於烯胺的富電子特性,在合適的光氧化還原催化劑作用下,可以通過單電子轉移生成氮正自由基中間體B。由於氮正自由基可以增強β-亞甲基單元的酸性,因此B可以發生去質子化反應生成5πe– β-烯胺自由基C。在二價鈷助催化劑的作用下,自由基C可以通過氫原子轉移反應轉化為共軛二烯D,同時二價鈷被氧化為[Co(III)]–H物種,後者通過與質子源(如DABCO–H+)反應釋放氫氣,同時生成[Co(III)]物種。在還原態光敏劑Ir(II)的作用下,三價鈷被重新還原為二價鈷。而對於生成的共軛二烯D,由於其反應活性更高,所以會重複上述氧化-脫氫過程,最終得到產物——苯胺3。由於產物苯胺也具有一定的還原性,所以該反應的關鍵在於選擇一個具有中等氧化能力的光氧化還原催化劑,即能夠選擇性地氧化中間體AD而不氧化最終產物3


在經過一系列條件摸索後,作者最終發現在[Ir(dtbbpy)(ppy)2]PF6作為光敏劑、Co(dmgH)2(DMAP)Cl作為脫氫催化劑、AcOH作為Brønsted酸添加劑、三亞乙基二胺(DABCO)作為鹼、CH3CN作為溶劑於藍光照射下反應,嗎啉和4-甲基環己酮能夠以80%的收率生成目標產物苯胺3(圖1c)。需要指出的是,反應中乙酸的作用是促進胺與環己酮的縮合反應,而DABCO則是促進脫氫反應。

Nature:打破常規!苯胺合成的光化學脫氫策略

Daniele Leonori教授課題組(說實話,筆者也不確定哪位是Leonori教授)。圖片來源:Leonori教授課題組 /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對於有機方法學文章,特別是發表在頂刊上的方法學文章,廣泛的底物範圍必不可少。在獲得最優條件後,作者和AstraZeneca公司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究了該苯胺合成反應的底物範圍。首先,他們考察了胺類底物的範圍(圖2)。哌啶是藥物合成中最普遍的含氮雜環,最常見的是在C3位和C4位進行官能化。含有不同取代基(如醇、酮、芳基醚、磺醯胺、三級苄醇、螺環結構)的哌啶(4-9),都能兼容該反應。其他脂肪胺,例如哌嗪(10-11)、嗎啉(12-14)、四氫吡咯(15-17)都能與環己酮反應,以良好的收率(52-92%)得到目標苯胺。除單環脂肪胺外,各種雙環脂肪胺也能參與該反應(18-21)。其次,各種鏈狀二級和一級脂肪胺(22-33)、苯胺(34-38)以及各種胺基酸(39-41)也能成功地應用於該反應。最後,作者考察了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藥物分子Riluzole和天然產物Cytisine,分別以67%和87%的收率得到目標苯胺產物,而先前的方法則需要在苛刻的條件下通過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來實現這一轉化。

Nature:打破常規!苯胺合成的光化學脫氫策略

圖2. 胺類底物範圍研究。圖片來源:Nature


隨後,作者探索了環己酮的底物範圍(圖3)。由於通過烯醇負離子中間體、環氧乙烷開環/氧化、共軛加成和Diels-Alder反應等方法可以合成不同位置取代的環己酮,因此作者考察了不同位置取代的環己酮,結果表明都能兼容該反應。具體而言,通過利用α-位、β-位以及γ-位取代的環己酮,作者分別合成了鄰位(47-53)、間位(54-59)以及對位(60-64)取代的各種苯胺。此外,1-四氫萘酮和2-四氫萘酮也能實現這一轉化,以較好的收率得到1-萘胺和2-萘胺衍生物(65、66)。除了單環環己酮外,作者也展示了各種並環環己酮的底物兼容性(67-73)。在這些底物合成的過程中,作者也證明了該反應的官能團耐受性好,各種常見的官能團(如氰基、氟原子、Boc保護基、巰基、硼酸酯、吡啶環、噻吩、呋喃、吡咯、吡唑等)都能耐受該反應,並且目標產物的收率普遍良好(43%-91%)

Nature:打破常規!苯胺合成的光化學脫氫策略

圖3. 環己酮底物範圍研究。圖片來源:Nature


雖然作者分別對胺和環己酮的底物範圍進行了探索,證明了該反應適用於不同的底物和官能團。但是作者顯然並不滿足於此,為了更進一步證明該方法的實用性,作者探索了更複雜的情況,即利用氨水(7 M in MeOH)作為偶聯底物(圖4a),藥物分子左炔諾孕酮和雌甾-5,9-二烯-3,17-二酮以及天然產物二氫香芹酮、薄荷酮和環己醯亞胺都能被轉化為相應的目標苯胺(79-83)。值得一提的是,該反應還能將廉價易得的萜烯類化合物——如二氫香芹酮(76,$1.7/g)、薄荷酮(77,$1.3/g)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物(81,$685/g;82,$ 851/g)。此外,通過利用環己酮和羥醛的縮合反應,還可以高效地合成鄰位帶有不同取代基的苯胺(84-88)。


最後,作者最後利用該縮合脫氫反應合成了一系列藥物分子(91-109),顯示了該反應的實用性。具體而言,使用該方法,僅需兩步就能定量合成局部麻醉劑利多卡因(91),而先前的方法則通過對二甲苯的非選擇性硝化製備,反應的收率很低;同樣地,抗抑鬱藥伏硫西汀(94)、血管擴張劑苯酚胺(97)、naluzotan (100)、索拉格龍(103)、靜脈局部麻醉劑丁卡因(106)都可以用該方法兩步製備,大大地簡化了合成步驟。最重要的是,強心藥維那利酮(109)僅需三步便能以克級規模製備,而先前的製備方法則需要多步合成。

Nature:打破常規!苯胺合成的光化學脫氫策略

圖4. 複雜苯胺化合物的合成。圖片來源:Nature


總結


Leonori課題組報導了光碟機動的苯胺合成新方法,克服了傳統金屬偶聯和自由基加成反應存在的位置選擇性難題,能高效地合成指定位置的取代苯胺。同時,該方法能兼容各種不同的雜環和官能團,顯示了極廣泛的底物適用範圍。在同期Nature 中,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Valerie Schmidt教授對該文章進行了評述[1],對此新方法進行了高度評價。沒有使用含苯環化合物為原料,而是由沒有芳香性的環己酮出發合成苯胺,她認為這打破了苯胺合成的常規。同時她也指出,這種新反應在合成傳統方法無法獲得或者產率低的苯胺時的確存在優勢,但是硝基化/還原方法在工業上廣泛使用且能以噸級規模進行,而該光催化反應既需要昂貴的Ir催化劑,同時也存在能否被放大應用的問題,所以該方法能否真正取代傳統的方法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A photochemical dehydrogenative strategy for aniline synthesis

Shashikant U. Dighe, Fabio Juliá, Alberto Luridiana, James J. Douglas, Daniele Leonori

Nature, 2020, 584, 75–81, DOI: 10.1038/s41586-020-2539-7


參考資料:

1. Reactions for making widely used aniline compounds break norms of synthesis. Nature, 2020, 584, 46-4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283-8


(本文由波紋供稿)

相關焦點

  • 硫酸根修飾策略實現乙烷氧化脫氫~100%乙烯選擇性
    相比於傳統的蒸汽裂解,乙烷氧化脫氫制乙烯具有反應溫度較低、耗能較低、無催化劑積碳等優勢,然而該過程存在乙烯過度氧化導致選擇性較低的難題。將一些弱氧化劑如N2O或CO2與乙烷氧化脫氫相結合,既有利於生成乙烯,也有利於降低環境汙染問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NiO基催化劑在乙烷氧化脫氫反應中研究較多。
  • CCS Chemistry | 一鍋兩步電化學脫氫增環,高效構築中環內醯胺
    武漢大學雷愛文課題組報導了利用電化學陽極氧化的策略,實現了溫和條件下多種中環內醯胺的高效構築。中環內醯胺是一類十分重要的結構框架,它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中,開發簡易高效的中環內醯胺構建方法是有機合成的研究重點之一。由於在構建中環內醯胺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利的焓變和熵變,所以實現此結構的合成存在較大挑戰。
  • 苯胺和乙醯苯胺的物理性質對比
    苯胺:無色油狀液體。熔點-6.3℃,沸點184℃,相對密度 1.02173 (20/4℃),加熱至370℃分解。稍溶於水,易溶於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暴露於空氣中或日光下變為棕色。可用水蒸氣蒸餾,蒸餾時加入少量鋅粉以防氧化。
  • 帕金:苯胺紫的發現者
    )是著名的英國化學家,是苯胺染料——苯胺紫的發現者。帕金開始研究合成奎寧的問題。霍夫曼在1849年就指出,合成奎寧可以挽救無數的生命。奎寧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當時只能從南美洲的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帕金計劃根據加成和消去法,合成奎寧。他設想通過丙烯基甲苯胺(C10H13N)與氧化劑的氧化作用,或許可以得到奎寧。  1856年,帕金開始試驗。
  • 乙醯苯胺的製備
    芳香族伯胺的芳環和氨基都容易起反應,在有機合成上為了保護氨基,往往先把氨基乙醯化為乙醯苯胺,然後進行其他反應,最後水解去乙醯基。
  • 雲南大學林欣蓉團隊:新型原位界面聚合合成超薄聚苯胺用於有機電極
    近日,雲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林欣蓉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過渡金屬催化的界面合成超薄聚苯胺交聯網絡結構的新型合成方法該比容量相對於線性聚苯胺電極提高了2倍以上,也是目前已報導的基於電極整體質量所獲得的最高比容量。
  • 水質中聯苯胺的測定
    4,4'-二氨基聯苯俗稱「聯苯胺」,是IARC第一類致癌物,是染料合成的中間體,對健康和環境危害顯著。
  • CCS Chemistry | 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齊上陣,烯烴聚合調控策略取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調控烯烴聚合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超分子策略構建多核烯烴聚合催化劑,將脲和偶氮苯基團引入到α-二亞胺鈀催化劑中,以實現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對烯烴聚合的調控,最終成功得到了具有雙峰GPC分布的聚合物。
  • 歐洲名家Kappe教授光化學突破性進展!
    光化學合成反應因具有使用清潔能源,高能量利用率,高選擇性,高原子經濟性,反應條件溫和可控等諸多優勢成為近代原料藥生產工藝研究的熱點,尤其在近十年內光化學已經成為化學合成領域的強大工具。雖然LED技術的提升引入了高效的單色光源,更有利於光化學反應。
  • PNAS:富含缺陷BN納米片負載超小鎳納米糰簇促進甲醇高效脫氫
    利用液態有機氫載體(LOHC)來運輸氫取決於有效的化學脫氫方法來獲取這種燃料。雖然過渡金屬基催化劑有望成為傳統貴金屬的低成本替代品,但其低活性和穩定性限制了其在工業脫氫反應中的應用。因此,就LOHC脫氫的活性和穩定性而言,開發有效的策略以優化廉價的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是一項關鍵挑戰。有鑑於此,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Jeffrey J. Urban, Gabor A.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Amsharov等展示了一種合成方法,通過在半導體氧化物表面上進行反應,實現了原子級別上可精確控制的石墨烯納米帶材料,該合成過程中通過熱處理實現了預先設計的連續活化C-Br,C-F鍵,脫氫成環過程。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和相關光譜方法驗證了該連續步驟實現了之字形邊界的扶手椅型結構平面GNR,並且作者發現了GNR和金紅石TiO2基底之間的弱相互作用。
  • 金屬3D列印技術:打破常規,根本上改變傳統催化反應方式​
    導讀:此項設計打破常規,不需要在管內裝填催化劑,反應管內壁自帶催化功能,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催化反應方式。在金屬3D列印中,關於產品的力學性能和幾何形狀已經得到了廣泛研究。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941-8
  • Nature:惰性的氮氣與苯,直接偶聯
    傳統策略中用N2作為氮源來合成含氮有機物,一般要在還原性條件下把N2轉化為氮親核試劑,然後與碳親電試劑反應來形成目標C-N鍵。但是,強還原性條件下,碳親電試劑往往也會被還原,使得該策略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可行。針對此問題,近年來一直圍繞鐵配合物的相關性質展開研究的美國耶魯大學的Patrick L.
  • 苯胺轉化為乙醯苯胺的簡單介紹
    苯胺的硝化是先將氨基乙醯化後硝化,主要得到對位硝化產物,硝化產物經水解後,得到對硝基苯胺,若不醯化氨基,則副反應很多,產率低。可以削弱氨基對苯環的活化,例如苯胺與溴水反應,立刻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澱,若先將氨基乙醯化,然後在乙醇溶液中,10℃下與溴反應,得到對溴乙醯苯胺,產物經水解,得到對溴苯胺,若不醯化氨基,只能得到2,4,6-三溴苯胺。
  • 蘭州化物所在異丁烷脫氫制異丁烯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醜凌軍團隊長期致力於低碳烷烴的選擇氧化研究。由於Cr系催化劑存在環境危害問題,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非貴金屬、綠色新催化體系,先後進行對Mo系(Catalys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Fe(Zn)系介孔催化劑的研究(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ials;RSC Advances;Catalysis Letters),發現催化劑上的酸位點對脫氫活性及選擇性的調控起重要作用。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一個idea衍生兩篇Science:石墨烯納米帶的有機合成
    目前,GNRs的化學合成是先將設計的有機分子沉積在晶體基底上,然後在超高真空(UHV)條件下進行表面催化反應。常用的策略是基於分子內C-C鍵的形成,通過熱引發的脫氫環化反應進行環化,而在環化反應前先進行分子間的C-C鍵偶聯(即前體單元的縮聚反應,圖1A)。
  • 小膠質細胞通過固醇合成促進脫髓鞘病變修復
    小膠質細胞通過固醇合成促進脫髓鞘病變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17:08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Gesine Saher、Klaus-Armin Nav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小膠質細胞通過固醇合成促進脫髓鞘病變修復
  • 福州大學吳稜 JMCA:光催化有機合成
    金屬Pt團簇作為電子富集中心,有效裂解HCOO-產生大量·CO2-和H,用於還原被納米片活化的硝基分子,使得硝基苯分子還原成易於脫附的苯胺分子。此外,本文基於分子層次提出了金屬Pt團簇與SWO-NS之間可能的還原硝基苯合成苯胺的協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