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陳茂團隊:有機光催化「多樣化」可控自由基聚合

2020-08-15 小材科研

拓撲結構是決定聚合物理化性能的重要因素,可對材料應用範圍造成影響。例如,線性聚合物被廣泛用於熱塑性材料,而(超)支化聚合物適用於潤滑劑、藥物遞送等。近年來,隨著前沿領域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控制聚合物拓撲結構對提高高端材料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此,研發調控準確、操作簡便、適用範圍廣(單體種類、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合成方法尤為重要。

通常,為合成不同拓撲結構的聚合物,人們需要從不同原料組合(單體、引發劑/鏈轉移試劑)出發。例如,在可控自由基聚合中,單體與常見引發劑通常導向線性聚合物。為獲得(超)支化聚合物,人們進而設計發展了由特定引發劑/鏈轉移試劑導向的合成方案。

圖1. 有機光催化劑調控的「多樣化」可控自由基聚合.

最近,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PolyMao(陳茂)課題組發展了一種有機光催化劑調控的「多樣化」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圖1)。該方法能夠從相同的原料組合出發,對氟聚合物的拓撲結構(線性、(超)支化)進行多樣化定製,聚合物分子量可調、分子量分布窄、鏈末端保真度高。通過後續擴鏈,可製備刷狀、項鍊狀、拖把狀等拓撲結構的氟聚合物(圖2)。

圖2. 通過光催化調控的「多樣化」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合成各種拓撲結構的含氟聚合物.

近年來,人們以氟材料作為鋰離子電池中的電解質成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本文合成方法為基礎,PolyMao小組發現氟聚合物凝膠電解質提供的鋰離子遷移數明顯高於傳統聚合物電解質(如聚氧化乙烯)(0.63~0.72 vs 0.12,圖3A)。更重要的是作者發現離子電導率(圖3B)隨著支化度升高而增加,室溫離子電導率最高可達到1.04´10-3 S cm-1

圖3. 電化學性能的研究. A)PEO,線性和支化氟聚合物的鋰離子遷移數(t+). B)線性和支化氟聚合物的離子電導率(σ)與溫度的關係.

研究者認為「多樣化」可控聚合自由基聚合的優勢包括:1)產物複雜化、路線簡單化;2)可為不同拓撲結構安置「休眠」位點,助於後續豐富聚合物結構;3)可提供化學成分更加相似而拓撲結構不同的產物,助於深入探索結構對性能的影響

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支持,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2009475),作者依次為:趙宇澄,馬明鈺,林欣蓉,陳茂。

來源:復旦大學

全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nie.202009475

相關焦點

  • Angew 復旦大學陳茂團隊:有機光催化「多樣化」可控自由基聚合
    例如,在可控自由基聚合中,單體與常見引發劑通常導向線性聚合物。為獲得(超)支化聚合物,人們進而設計發展了由特定引發劑/鏈轉移試劑導向的合成方案。圖1. 有機光催化劑調控的「多樣化」可控自由基聚合.最近,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PolyMao(陳茂)課題組發展了一種有機光催化劑調控的「多樣化」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圖1)。
  • 雲南大學林欣蓉團隊:新型原位界面聚合合成超薄聚苯胺用於有機電極
    林欣蓉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過渡金屬催化的界面合成超薄聚苯胺交聯網絡結構的新型合成方法,並通過兩步序列反應原位獲得孔徑可調節的多孔自支撐膜。論文第一作者為科研助理鍾孚瑤,第一通訊單位為雲南大學,通訊作者為化學工程與科學學院林欣蓉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陳茂研究員。作為一種高性能的能量存儲裝置,超級電容器在各類移動電源和可再生清潔能源載體中越來越重要。
  • . | 立體可控乙烯基單體聚合: 過去、現在和未來
    、陽離子聚合以及自由基聚合四方面出發, 簡要概述了立構可控聚合的最新發展, 著重於鏈增長機理, 並強調了現有的成就、局限和未來的挑戰, 以激勵該領域的繼續創新發展。四種聚合機理立構可控性比較作者首先簡要介紹了立體選擇性α-烯烴聚合領域的早期發展。19世紀中葉Ziegler-Natta催化劑的發明, Breslow團隊在均相聚合體系的工作及之後Kaminsky報導的甲基鋁氧烷(MAO), 這一件件奠基性的工作為我們拉開了立體選擇性α-烯烴聚合領域的大幕(圖 2)。
  • CCS Chemistry | 遠離平衡態,光供能的耗散超分子聚合向「可控制備...
    CCS Chemistry | 遠離平衡態,光供能的耗散超分子聚合向「可控制備」更進一步 2020-07-16 1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
  • 楊萬泰院士團隊:自穩定沉澱聚合原理、方法及應用
    經多年系統研究,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萬泰院士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新型非均相聚合方法——「自穩定沉澱聚合」技術.該聚合新方法簡單高效, 具有以下特點: (1) 所製備聚合產物形貌尺寸均勻可控; (2) 通過α-烯烴-馬來酸酐交替共聚合, 提高烯烴單體自由基聚合的活性; (3) 特別是可用於混合烯烴單體聚合, 製備多元共聚物粒子, 為巨量烯烴資源的利用提供新途徑.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 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 復旦大學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新聞...
    復旦大學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課題組在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領域獲重要進展。4月4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介紹,羥基自由基(•OH)是一種生物體內存在的超高活性自由基,能夠破壞諸如細胞與組織內的脂質、蛋白質、DNA等生物分子,與許多疾病及衰老現象密切相關。 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是一種潛力巨大的傳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檢測金屬離子、DNA、蛋白質、有機小分子等。
  • 推薦閱讀|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團隊研究論文:手性脲/有機鹼二元體系協同催化外消旋丙交酯立構選擇性開環聚合
    儘管有機催化劑可以催化rac-LA的開環聚合反應,製備具有高立構規整度(Pm> 0.9)的PLA,但是目前高效、高立構選擇性且易製備的有機催化劑相對較少。基於上述背景,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團隊利用L-苯丙氨酸甲酯(L-Phe-OMe)、L-丙氨酸甲酯(L-Ala-OMe)以及L-纈氨酸甲酯(L-Val-OMe)分別與4-三氟甲基苯
  • 合肥工業大學吳宗銓教授團隊在手性高分子可控合成領域取得...
    17 15:27:05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吳宗銓教授團隊在手性高分子可控合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 江南大學劉仁團隊《自然·通訊》:首次實現了十釐米級感光材料直接光聚合
    以紫外光作為能量來源誘導感光材料進行固化的光聚合具有節能環保,高效快速和時間-空間可控等諸多優點,於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形成光固化技術並得到實際應用
  • 聚酯可控聚合解聚新方法問世
    由內酯單體開環聚合製備的脂肪族聚酯材料(例如聚乳酸PLA、聚己內酯PCL、聚羥基脂肪酸PHA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且物理機械性能等可與石油基塑料相媲美,因此成為理想的替代材料通過高效催化解聚技術使廢棄聚酯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品,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可降解材料循環利用,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王慶剛研究員帶領的催化聚合與工程研究組成功發展了一種應用於內酯可控聚合和聚酯高效解聚的催化體系。催化劑採用無毒且生物相容性好金屬鋅試劑,使得聚酯生產過程及產品更加綠色環保。
  • 復旦大學劉烽、施章傑團隊:低碳烷烴均相轉化研究進展
    復旦大學化學系劉烽,施章傑課題組從C–H鍵活化機制出發總結了低碳烷烴在均相催化領域中的研究進展,包括水和酸性體系及一些特殊溶劑,通過親電活化、氧化加成、卡賓插入和自由基活化等多種不同活化機制,實現了低碳烷烴的高附加值轉化.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推進, 節能減排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中被日益關注的核心內容.
  • 復旦大學陳芬兒院士團隊招聘博士後,化學相關方向
    學科專業方向 (1) 有機化學專業(包括有機反應、不對稱合成、天然產物全合成、不對稱催化)5人 (2) 生物催化與轉化2人 (3) 藥物化學與計算化學2人 (4) 藥劑學與藥代動力學 2人 (5) 連續流化學
  • Chem.南京大學謝勁課題組在配體調控錳自由基反應活性策略...
    導讀  近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分子與材料合成研究團隊的謝勁課題組在配體調控錳自由基反應活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錳催化的烯烴可控矽烷化反應。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李沁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復旦課題組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
    央廣網上海4月9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課題組在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然而,·OH自由基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壽命很短,只有10?6秒量級,很容易轉變成其他物質。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OH自由基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的報導。  針對這一問題,魏大程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內剪切反應的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在傳感器中,石墨烯作為導電溝道,並在石墨烯表面修飾金納米顆粒,以Au-S鍵在金納米顆粒表面固定原卟啉分子。
  • 廈門大學發展了可控光催化生物質選擇轉化方法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課題組與程俊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生物質光催化選擇轉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調控TiO2表面結構以控制生物質轉化途徑的新方法,率先實現多種木質纖維素平臺分子的光催化還原選擇性調控,獲得高產率的加氫產物(精細化學品)或偶聯產物(燃料前驅體)。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本文討論了CP基材料的分子、電子和通道結構對不同光催化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光吸收、電荷分離和傳質的影響。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的CP基材料體系的可控合成、機理討論和未來挑戰在本文中亦有涉及。背景介紹發展綠色高效的合成方法是有機合成的終極目標,利用可再生太陽能在無毒條件下實現高效、清潔和低能耗的光催化有機合成是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 【催化】意料之外的催化活性:硼自由基讓氮化硼活潑起來
    近日,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楊文榮研究組與陳英研究組合作,首次檢測到在氮化硼納米結構中的硼自由基及其催化反應的工作機理文章通過化學實驗和理論計算,證實了硼自由基是其催化反應的活性位點。在實驗方面,該研究組利用硼自由基對一種穩定的活性自由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的淬滅作用,通過電子自旋共振(ESR)光譜定量氮化硼(納米片或納米顆粒)表面上硼自由基的密度。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結果顯示,硼自由基產生於氮化硼納米片的缺陷和邊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