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楊勇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LOH Kian Ping團隊:超共軛含氮雜環有機電極材料及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1-02-24 材料人

【成果簡介】

近日,來自廈門大學的楊勇教授課題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LOH Kian Ping教授課題組合作, 在可充鋰電池新型有機電極材料及其反應機理的研究課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 Reversible multi-electron redox chemistry of π-conjugated N-containing heteroaromatic molecule-based organic cathodes" 為題, 發表在 Nature Energy上。

【圖文導讀】

圖1 氧化還原有機分子的合成方法

a)三種常規製備途徑

b)合成擴展的π共軛雜芳族分子的融合策略

c)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案

圖2 喹喔啉的化學結構和能量圖及其衍生物

a)喹喔啉及其衍生物的化學結構,二喹喔啉(2Q)和三喹喔啉(3Q)

b)使用DFT方法在DME溶劑中用B3LYP / 6-31 + G(d,p)獲得的分子的相對能量和優化結構的計算

c)500μm尺度的晶體的照片圖像

d,e)三喹喔啉的單晶結構

【研究內容】

有機電極材料因其具有質量比容量高、環境友好與並可再生及異型加工性好等特點,成為新一代柔性電池及儲能電池的關注熱點之一. 由於有機電極材料的電子電導低及循環性能差等弱點,使得其在邁向商業應用時遇到不少困難。該研究工作選擇一種含氮官能團作為電化學活性位, 成功合成一類具有大π共軛三聚的喹喔啉(Quinoxaline)衍生物, 該材料在1.2-3.9V 的電位區間, 400mA/g的電流密度條件下,可逆充放電容量達到395mAh/g, 而在8A/g 的電流密度下,10000次充放電循環後,容量保持率可達到70%。尤為重要的是,該工作通過15N標記的高分辨固體核磁共振技術並輔助理論計算結果,清晰解析出該化合物的多步逐一鋰化的電化學反應機制,為認識與發展該類新型有機電極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可供借鑑的表徵方法。

楊勇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鋰/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及其固體核磁譜技術的研究,近年來在新型電極材料、固體電解質及其固體核磁譜技術應用上取得不少突出的研究成果,楊勇教授近3年多次應邀在國際上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並擔任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學術委員會的成員,並於2016年6月起應邀擔任國際學術期刊J Power Sources 的主編(Editor)。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No. 21233004 )、界面電化學創新群體 (No.21621091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No. 2016YFB0901502)、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的鼎力資助與支持。

原文連結:http://chem.xmu.edu.cn/show.asp?id=2155.

文獻連結: Reversible multi-electron redox chemistry of π-conjugated N-containing heteroaromatic molecule-based organic cathodes.(見下方「閱讀原文」)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Allen編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材料牛報名加入編輯部。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xiaofire-18,吳玫,我們會拉各邀請老師加入專家群。

測試谷合作入駐聯繫方式

電話:010-5742 9831,QQ: 3234370334,郵箱:kefu@ceshigu.com

 

長按二維碼訂閱材料人了解更多科技服務

商務合作:15120014412  

材料測試:kefu@ceshigu.com 

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相關焦點

  •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有機前沿》(Org. Chem. Front.  含氮雜環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材料分子中,因而,它們的合成方法一直備受化學家們的關注。
  • 南開大學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中化新網訊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  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
  •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清華新聞網5月24日電  5月17日出版的《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由清華大學化學系趙亮和廈門大學化學學院朱軍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合成四核與八核金取代的雜環芳基化合物探索芳香性吲哚正離子
  • 新加坡國立大學: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電極材料設計及研究進展
    ▲第一作者:潘爭輝通訊作者:John Wang通訊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簡要概述了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的最新進展,從工作機理角度比較了鋅鹼性電池、鋅空氣電池和鋅離子電池的區別和相似性。2. 全面綜述和總結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的電極材料設計,並詳細地總結從電極材料的基底來設計和優化電極材料的性能,進而得到性能優越的全電池和柔性電池。
  • 廈門大學白華副教授團隊:聚苯胺/石墨烯電極材料高電容機理探究
    近日,廈門大學材料學院白華副教授團隊系統研究了聚苯胺/還原氧化石墨烯(PANI/RGO)複合電極材料在超級電容器中的工作機理,首次揭示了PANI電化學降解對儲能的貢獻,闡明了此類複合材料高比電容的原因。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基於表面合金策略,該工作通過一種納米多孔金輔助化學氣相沉積的通用方法,實現了具有原子厚度、孔徑可調的19種二元和5種三元納米多孔二維金屬化合物的合成,包括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得益於納米雙連續多孔結構以及豐富的吸附活性位點,合成的3D MoSSe合金材料展現出優異的電催化氮還原性能。
  • CCS Chemistry | 夏海平團隊「碳龍化學」取得新進展,新型[3+1]環...
    廈門大學夏海平團隊首次實現氮雜金屬雜環丙烯與末端炔烴的[3+1]環加成反應,並通過此方法構築了一系列平面CCCCX(X = N, O ,S)型五齒碳龍配合物(含首例CCCCS型五齒螯合物)。小環擴環反應在有機合成中發揮著重要應用。不飽和三元環與炔烴通常發生[3+2]環加成反應,例如環丙烯與炔烴反應生成環戊二烯化合物;金屬雜環丙烯與炔烴反應生成金屬雜環戊二烯化合物;氮雜環丙烯與炔烴反應可以得到吡咯化合物。
  • 河南大學發現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合成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河南大學教授江智勇在可見光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發展光敏劑與手性膦酸協同催化體系,為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方法
  • 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原標題: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導讀]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
  •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
  • 廈門大學董全峰團隊&陳嘉嘉團隊Chem:鋰硫電池Li2Sn的作用機理研究及性能提升策略
    鋰硫電池Li2Sn的作用機理研究及性能提升策略作者:雷傑1,劉婷1,陳嘉嘉*,鄭明森,張強,毛秉偉,董全峰*單位:廈門大學文末附:廈門大學董全峰課題組博士後招聘信息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新型多電子反應的二次電池體系,鋰硫(Li-S)電池已取得眾多頗有價值的進展,包括對於硫載體材料和鋰負極材料的開發、對硫氧化還原反應的機理探究等。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鎳/氮雜環卡賓催化的高效高選擇性有機硼酸酯-酮芳基化反應
    鎳/氮雜環卡賓催化的高效高選擇性有機硼酸酯-酮芳基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1:57:11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施世亮研究團隊在鎳/氮雜環卡賓催化的高效高選擇性有機硼酸酯
  •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3-2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在醫藥、農藥和材料領域中具有十分廣泛而重要的應用。
  • 發現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合成新方法
    本報訊 日前,河南大學教授江智勇在可見光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發展光敏劑與手性膦酸協同催化體系,為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方法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
  • 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等領域取得...
    跳轉閱讀→1、化學院郭維斯副教授在光催化烯烴雙官能團化領域取得新進展1,3-二烯的選擇性雙官能化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該類反應可以從易得的原料出發轉化成高度官能團化的有用分子。含氮化合物廣泛存在於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中,引入氨基或其等效基團的1,3-二烯雙官能團化最近得到了快速發展。
  • 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慶團隊JACS:空間分離式電解水產氫產氧新方式
    氫氣是一種重要的清潔能源,但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氫氣的存在。電解水(尤其通過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是製備氫氣的重要手段。傳統電解水的陰極陽極通過隔膜分開,同時在兩個相鄰的電極上發生析氫(HER)和析氧反應(OER),容易導致氫氣的純度、隔膜的耐用性及能量效率受損,並且產氫速率會受到反應動力學更為緩慢的產氧速率限制。
  •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團隊在有機發光自由基領域再次取得重要...
    雖然發光自由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但是發光自由基的發光機理還有待深入的研究。 上世紀50年代的理論研究表明具有交替對稱分子結構的有機自由基的HOMO-SOMO與SOMO-HOMO的能隙簡併,由於異相(out-of-phase)耦合,基態(D0)至第一激發態(D1)的躍遷振子強度為零,這是通常認為自由基不發光的原因之一。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