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大學徐慢教授團隊在wLED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07-26 小材科研

近年來,鑭系元素(Ln)摻雜的無機螢光粉廣泛應用在白光發光二極體(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wLED)器件、顯示技術、生物成像、太陽能電池和測溫等領域,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關注。在各種鑭系元素中,銪([Xe]4f75d06s2)被視為最廣泛的激活劑,Eu2+和Eu3+都可作為發光中心,在現代固態照明等領域起到了關鍵作用。Eu3+摻雜螢光粉的發光表現為一系列位於紅色光譜區的線狀發射,然而由於吸收效率低,導致微弱的4f能級激發,大大限制了其應用。Eu2+的發射波長受到晶體環境的影響較明顯,可以調整不同的晶體環境來調控Eu2+摻雜螢光粉的激髮帶和發射帶波長。

近日,武漢工程大學徐慢教授團隊系統地研究了在不同氣氛下製備的BaMgSiO4:Eu (BMSO:Eu)螢光粉的光學性質,其紅光發射和長餘輝效應對改善wLED性能具有積極的作用。該成果以「Structure, valence chang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BaMgSiO4: Eu phosphor」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Luminescence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戴武斌教授,第二作者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黃珂,通訊作者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慢教授。

武漢工程大學徐慢教授團隊在wLED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圖1樣品的PLE和PL光譜:(a)BMSO:Eu2+(含高斯分解曲線),(b) BMSO:Eu

如圖1所示,徐慢教授團隊分析了不同氣氛下製備的BMSO:Eu的PLE和PL光譜。還原氣氛下製備的BMSO:Eu2+螢光粉在紫外區有一個寬激髮帶,而發射光譜位於360~650 nm範圍內,在399和503 nm處有2個發射峰。作為一種綠色成分,這種亮綠色螢光粉在wLED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當在空氣條件下製備Eu摻雜螢光粉時,會出現自還原現象,部分Eu3+被還原成Eu2+,因此光致激發和發射圖譜應同時包括Eu3+和Eu2+光譜。在監測λex=305 nm時,可以觀察到Eu3+的數個尖銳的發射峰,最大的發射峰位於612 nm,對應於5D0→7F2電偶極躍遷,因此判斷Eu3+佔據無反演對稱中心的Ba2+位點,反過來也證明了Eu3+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結構探測離子,同時提供了wLED所需的紅色成分。

武漢工程大學徐慢教授團隊在wLED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圖2-自還原過程示意圖

由陽離子空位(VBa′′)構成的缺陷必須由氧離子包圍(例如6或9配位)(圖2)。由於靜電原因,帶負電的缺陷將位於Eu3+陽離子附近,因為它們被認為是帶正電的缺陷。因此,VBa′′將誘導位於BMSO主晶格價帶和導帶之間的局部能級。這些供體能級建立在指向空位的O軌道(長對)上,因此預計位於價帶的正上方。整個自還原過程如圖2所示。另外,BMSO的晶體結構在退火過程中也起到防止Eu2+被氧化的作用。因此,在空氣條件下合成的BMSO:Eu中同時存在Eu2+和Eu3+。

武漢工程大學徐慢教授團隊在wLED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圖3-BMSO:Eu2+和BMSO:Eu:(a)磷光衰減曲線,(b)ESR圖譜

通常,長餘輝螢光粉的餘輝性能由陷阱和發光中心兩個因素決定。在紫外光的激發下,所有樣品的衰減分為快速衰減和緩慢衰減兩個部分。BMSO:Eu2+餘輝時間可達1.2小時,是BMSO:Eu餘輝時間(5分鐘)的15倍。長餘輝發光補償了發光器件的黑暗周期,為解決wLED的頻閃問題提供了理想的解決方案。可以認為缺陷是影響螢光粉長餘輝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還原氣氛下製備的BMSO:Eu2+,由於缺乏充足的氧氣,將會比BMSO:Eu形成更多的氧空位。ESR信號進一步證明了樣品中缺陷是氧空位。

來源:武漢工程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jlumin.2020.117137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在橙紅光TADF發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導讀】: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以其獨特性能獲得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繼傳統螢光材料和重金屬配合物磷光材料之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第三代發光材料。在過去幾年中,TADF材料的電致發光性能獲得了長足進步。 武漢大學新研究:橙紅光OLED效率達到29.2%。
  • 徐慢教授研發出碳化矽陶瓷膜新材料
    慧聰化工網訊:無獨有偶,武漢工程大學徐慢教授研發的碳化矽陶瓷膜新材料,讓過濾網在高腐蝕性、易沉積等環境下仍然能有效過濾掉'有害物質'。他與深圳一家公司達成合作,這項技術的評估價格為1500萬元。
  • 武漢工程大學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領域獲進展
    近日,世界知名出版社愛思唯爾(Elsevier)的學術期刊Composites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區,IF:6.309)報導了武漢工程大學特聘教授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苯胺複合熱電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題為「Facilegreen strategy for
  • 鈣鈦礦預應力工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團隊,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應變工程與各向異性耦合性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材料類權威期刊石家莊鐵道大學為第一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博士焦憶楠、本科生王漢文和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博士易聖輝為共同第一作者。近年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不斷提高,現有最高紀錄值超過25%,這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和重視。
  • 武漢教授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廖青教授帶領阿秒光學團隊,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物理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時間分辨光電子發射譜的電子色散特徵》(Distinction of Electron
  • 武漢教授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廖青教授帶領阿秒光學團隊,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物理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阿秒光學在發展新一代超高速電子器件和信息處理技術、提升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和光催化化學反應效率、研究高溫超導和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機制、以及揭示腫瘤病變機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電子在物質中的微觀運動發生在阿秒(10-18秒)時間尺度上。追蹤固體中的電子微觀動力學行為是揭示固體宏觀特性、發展設計新固體器件、開拓新應用的關鍵。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但是,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相穩定性方面以及光電轉換效率方面仍面臨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之匹配的空穴傳輸材料。當前主流的空穴傳輸材料(Spiro-OMeTAD)需要額外的精確摻雜和氧化過程,以提升空穴遷移率。這些摻雜材料的吸溼性以及不可避免的氧化過程又會加速全無機鈣鈦礦吸光層的相變,帶來嚴重的穩定性問題,使器件性能下降。
  • 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在植物lncRNA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團隊王坤教授在植物研究經典期刊《Plant Physiology》發表了題為「Full-length annotation with multi-strategy RNA-seq uncover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ncRNAs in cot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棉花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注釋及轉錄調控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韓高義教授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山西大學為第一單位在國際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因此製備缺陷較少或無缺陷的鈣鈦礦薄膜,對於提高PSC的綜合性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添加劑中硫(S)、氧(O)或氮(N)等雜原子與Pb配位產生的中間絡合物,調控鈣鈦礦的結晶動力學或者鈍化缺陷而改善鈣鈦礦薄膜的結晶質量,進而減少光生載流子的複合,提高PSC的綜合性能是常用的策略之一,但添加劑與鉛離子的詳細作用模式仍有待闡明。
  • 武漢理工在高效等級孔分子篩單晶催化反應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複合材料實驗室陳麗華研究員所在科研團隊聯合納微結構研究中心,在高效等級孔分子篩單晶催化反應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沸石分子篩晶體內大孔-介孔等級孔道結構的構築,開發具有晶體內大孔-介孔-微孔沸石分子篩單晶材料,目前尚未有科學報告,而其等級孔道結構的跨尺度貫通及超穩定性能使其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及實際應用價值。
  • 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數理學院馬良博士以武漢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依託光學信息與模式識別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在等離激元耦合及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影響因子8.758),
  •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CO2還原是當今研究熱門的課題之一,國內眾多團隊都在參與,近期又有什麼新的進展呢?一起來看看!1、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設計開發研究獲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成果以Rationally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Three-pattern decomposition of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中文:全球大氣環流的三型分解)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胡淑娟教授與我國著名氣象學家醜紀範院士多年合作,在大氣環流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 遼寧科研人員在病毒檢測、新冠肺炎預防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今年以來,在大連民族大學&34;建設目標的指引下,生命科學學院持續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克服新冠疫情給科研項目實施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科團隊勇挑重擔,逐步、有序地推動實驗研究復工,加快學術發展、提升學術水平,先後在生物工程學科領域內的頂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學院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以「Regain strain-hardening in high-strength metals by nanofiller incorpor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為題,在線報導了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DOI: 10.1021
  • 上海科大陳剛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針對這一系列重要問題,陳剛團隊的科研人員選用烷基胺鹽(丙胺氫碘酸鹽或1,3-二胺基丙烷二氫碘酸鹽)對三維無甲胺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在鈣鈦礦和電荷傳輸層之間構築界面層,提升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性能。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