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熱」「探火熱」後,會有「淘金熱」嗎

2020-12-04 光明網

NASA的VERITAS金星任務。圖片來源:網絡(beforeitsnews.com)

今日視點

今年七八月份,包括我國「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探測器扎堆發射,奔向火星。12月1日深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引起全世界矚目。繼火星、月球之後,哪個星球將成為下一個行星探測的熱點?

不少學者將目光投向了地球的另一位近鄰——金星。日前,第18屆金星探測與分析國際會議(VEXAG)在線上召開。來自美、加、法、日、印、俄等十幾個國家的140餘位行星科學家參會,並分享了目前金星研究的新成果,展望了未來探測金星的新方案。

「很多新穎的設想讓人眼前一亮。比如在金星濃厚的大氣層中投放探測氣球或飛艇,長期收集雲層數據,或是利用太陽能飛機,更有目的性地窺探金星雲層的奧秘。也有學者提出,設計能夠在金星表面走動、滾動或跳動的仿生機器人等觀點。」作為參會科學家之一,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教授王阿蓮對這次國際交流印象深刻。

地球「未來之鏡」 或有生命藏身

金星,為什麼能吸引全球科學家的目光?

「首先,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地球未來可能向何方演化,或許我們能從金星的現狀和演化史中找到一些啟發。」王阿蓮表示。

此外,地外生命是空間探索的另一永恆話題。今年9月,《自然·天文學》期刊發表論文,學者利用兩臺望遠鏡在金星厚厚的雲層中發現了可能的生命跡象——磷化氫的化學特徵。一時間,有關「金星生命」的熱度連番上升,在此次會議上,這一發現因更多的觀測數據再次受到肯定。

「宇宙中有很多類太陽系,很多類太陽系中與金星大小相仿的行星數量比類地行星多。因此對金星生命的研究,也許意味著在廣袤宇宙中,我們可能有更多的夥伴。」王阿蓮說。

事實上,人類對太陽系中行星的探測始於金星。自上世紀60年代起,蘇聯的「金星號」系列,美國的「先驅者金星號」系列等探測器先後造訪金星。近年來,歐洲、日本等相繼發射金星軌道探測器。迄今為止,發往金星或飛掠金星的各種探測器已經超過40顆。

堪比「煉獄世界」 探測困難重重

儘管起始探測時間早,但人類對金星的了解卻比火星少得多,這是為什麼?

如果請行星科學家用一個詞形容金星,很有可能是「煉獄世界」。與火星稀薄又寒冷的大氣不同,金星濃厚的大氣層就像一圈溫室大棚,讓太陽照在金星上的熱量進得去、出不來,使其地表溫度高達約464℃。此外,金星地表大氣壓約為地球表面的91倍,還有恐怖的硫酸雨和高頻雷電。惡劣的環境讓很多企圖描摹金星真實面貌的人類使者——探測器「折戟沉沙」。

王阿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金星著陸器需要具備比火星或月球著陸器更高效的隔熱、抗壓等防護技術。以往很多金星探測器著陸不久,就被「壓癟」或者「燒化」,往往只能維持短短數小時的存活期。

「耐高溫器件是金星著陸的技術基礎,例如耐高溫電池、耐高溫電子器件、耐高溫金星鑽孔取樣機等,這些新技術的發展都在會議上有所報導。」王阿蓮表示。

科學問題未解 多項任務待發

目前,有關金星的科研工作多數使用現有軌道探測數據,通過建立數值模型,開展模擬實驗等方式進行。例如,王阿蓮團隊成員,來自山東大學空間科學院的聯合培養博士生曲洪坤就在會上報告了他搭建的金星閃電實驗室模擬裝置,使用二氧化碳、氮氣、二氧化硫等混合氣體模擬金星環境,研究金星閃電對其大氣的紫外吸收特徵及大氣中硫循環的影響。

目前,受限於探測數據不足,金星大氣超複雜結構、未知紫外吸收物質、金星表面物質種類、近期火山活動等大量科學問題至今懸而未決。當然,還有終極疑問——金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王阿蓮指出,發射更多金星探測器,尤其金星著陸器,深化金星科學探測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目前全球主要航天強國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準備工作,例如僅美國NASA就支持著VERITAS、「達文西+」和「金星旗艦任務研究」3種探測方案的預研;俄羅斯和歐空局也分別支持著Venera-D、EnVision等任務概念。

2021年是關鍵的一年,各國將基於預研結果對這些任務進行最後的選擇,將利用軌道器、穿雲器、著陸器、飛行機器人和小型通信衛星等對金星大氣、地表、內部結構和等離子體環境展開新一輪的科學探測。

金星在向全體地球人「挑戰」。「在迎戰的團隊裡,希望能看到更多來自中國的成員。」王阿蓮說。(記者 於紫月)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繼「探月熱」「探火熱」後,會是「淘金熱」嗎?
    比如在金星濃厚的大氣層中投放探測氣球或飛艇,長期收集雲層數據,或是利用太陽能飛機,更有目的性地窺探金星雲層的奧秘。也有學者提出設計能夠在金星表面走動、滾動或跳動的仿生機器人等觀點。」作為參會科學家之一,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教授王阿蓮對這次國際交流印象深刻。
  • 探月熱、探火熱後,會有「淘金熱」嗎?金星探測多項任務待發
    比如在金星濃厚的大氣層中投放探測氣球或飛艇,長期收集雲層數據,或是利用太陽能飛機,更有目的性地窺探金星雲層的奧秘。也有學者提出,設計能夠在金星表面走動、滾動或跳動的仿生機器人等觀點。」作為參會科學家之一,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教授王阿蓮對這次國際交流印象深刻。
  • 「廣寒宮」又「熱」了——看全球新一輪探月潮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21日發射升空,印度「月船2號」年底瞄準月球南極,美國和俄羅斯重啟探月計劃……近兩年,航天大國競相宣布探月新計劃,「廣寒宮」不再清冷寂寞,再次成為人類航天探索的「熱目標」。
  • 「嫦五」為何探月、如何探月?這裡有答案
    很多人有疑問,我們為什麼要請「嫦娥」不辭辛勞趕赴38萬公裡外的月球挖「土」?她選擇降落和挖「土」的地方有何特點?大致要經歷一段怎樣的旅程?對此記者採訪了著名航天科普專家龐之浩。困惑1:研究月壤有何科研價值?龐之浩說。
  • 不繳熱費熱力有權限熱嗎?晚繳熱費會產生違約金嗎?家裡溫度低可以...
    >不繳熱費熱力有權限熱嗎?晚繳熱費會產生違約金嗎?家裡溫度低可以不繳熱費嗎?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得申請停止用熱:非分戶供熱用戶;新建建築在供熱設施保修期內;其他可能危害相鄰用戶用熱安全和室內公共設施安全運行的情況。Q:最近手頭有點緊,可以晚繳熱費嗎?晚繳費用會產生違約金嗎?
  • 中國探月之旅尚未結束,2024年探月計劃公布,載人登月還遠嗎
    中國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進步神速,在國際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尤其是探月工程,在世界領域創下了多項記錄。而中國探月工程尚未止步,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已經劃入2024年探月計劃,而嫦娥八號也將在10年內進行,在2024年的全新探月計劃中,月球南極成為中國的探測重點!
  • 非洲淘金熱引鉛中毒危機 黃金背後藏死亡威脅
    淘金熱在帶給非洲人財富、改善貧困生活的同時,也帶去了死亡威脅。  淘金帶來的死亡威脅  烏莫魯•穆薩是奈及利亞北部扎姆法拉州農村Sunke的一名貧困村民,隨著全球金價的不斷上揚,穆薩看到了淘金帶來的巨額財富。然而,這些黃金財富同時也給穆薩的9口之家帶來了滅頂之災。
  • 尋蹤人類探月之旅——賞月 奔月 望月 探月
    中秋節的月亮比其他任何時候都要大嗎?又是一年中秋節。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賞月的習慣,而當大家聚在一起吃著月餅,一同望向掛在天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時,這個美麗而神秘之地,便會激起人們心中大大小小的疑問。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在賞月時產生的困惑都逐漸有了科學的答案。
  • 探月5戰5捷後,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有新進展
    中國探月工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對外表示:我國的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在今年年底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目前,我國的探月任務已經實現了「五戰五捷」,其中,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已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
  •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2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青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這次發射窗口時間會選在凌晨,最佳發射時間要滿足什麼條件?  李青:最佳發射時間取決於任務設計。
  • 16年:中國探月的腳步
    16年後,200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宣布: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又過了16年,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第一階段順利完成。16年,可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成長為英姿勃發的少年。16年,也足以讓空白的中國探月史,印上一串奔向月球的堅實足跡。中國探月工程的標誌上,有兩個腳印和一彎新月。
  • 嫦娥五號探月期間,一定要帶孩子看這部《探月吧,少年!》
    通過層層篩選,最終選擇11位青少年參與節目,並從網友提出的數百條關於嫦娥五號的問題中,篩選出12條由探月工程專家在節目中進行解答。節目創新採用由知名科普達人與6位青少年組成"KNOCK KNOCK團",以推門採訪和實地探索的結合方式, 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面對探月工程專家,青少年們創造性的提出了許多問題:"未來月球有可能成為一個旅遊景點嗎?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上九天攬月:人類夢想之旅
    每當月圓之夜,人類不禁會對著黃色「圓盤」上分布的暗黑色區域議論紛紛。在中國古代,人們將這些區域稱為嫦娥居住的宮殿——廣寒宮。有了天文望遠鏡,人類才一睹月亮的真容。第一個系統觀測月球的是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徑不到3釐米的自製望遠鏡瞄準了月球。儘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發現,月球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樣的圓滑,而是一個凹凸不平的球體。
  • 與科幻作家郝景芳一起傳播科學知識 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
    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中國預計 11 月底擇機發射 「嫦娥五號」。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今年6月,中國三位探月領域科學家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最高獎——「世界航天獎」。這是國際宇航聯合會創立70年以來,首次將這一獎項授予中國科學家。這三位中國科學家分別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這三位中國科學家分別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
  • 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我們當時確定的繞落回的三步走,是在論證階段,有的還是在啟動之後才規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論證的時候。
  • 中國探月三期的主任務:發射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
    蘇聯和美國探月時也曾利用過類似原理著陸,但其航程沒我國的長,而著陸場比我國的大。這項任務需要攻克氣動力、氣動熱、防熱、半彈道式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表明,再入的速度提高1倍,再入熱量就將提高8~9倍,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時摩擦會產生巨大的熱能,所以必須做好返回器的熱防護設計。嫦娥五號試驗器由服務艙和返回器組成,重2噸多。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風暴洋:中國探月新地標
    滿月之夜,當我們把天文望遠鏡對準月球,會發現月亮左側有一片巨大的暗區。2020年12月1日,一位來自38萬公裡外的中國「客人」,造訪了沉寂51年之久的月球風暴洋。月球風暴洋附近第一次迎來地球 「客人」,是在1966年2月3日。那一天,來自蘇聯的月球9號探測器首次成功完成月表軟著陸。
  • 錯將黃鐵礦石當黃金 泰國村民掀起「淘金熱」
    中新網10月12日電據泰國《世界日報》報導,近日,泰國莫拉限府農頌縣興起一股「淘金熱」,上百位村民在當地公路建設施工現場瘋狂尋找金光閃閃的山石,可惜這些石頭上的礦物質卻並不是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