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颱風監測首次應用歐洲風神衛星測風產品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近日首次將歐洲星載測風雷射雷達衛星ADM-Aeolus(以下簡稱風神衛星)測風產品與我國風雲四號A氣象衛星雲導風產品相結合,對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和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第4號颱風「黑格比」風場剖面結構進行分析。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研究人員介紹,風神衛星提供的全球風場數據,可進一步豐富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輸入參數,將有望改善颱風等災害天氣預測的準確性,增強對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熱帶區域動力學過程的認知。

2018年,風神衛星由歐洲空間局發射,其搭載的唯一載荷ALADIN,為高光譜解析度測風雷射雷達,可提供自地面至30公裡高度處的高時空解析度、近實時水平徑向風速信息。

「黑格比」影響期間,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研究人員,選取8月3日17時40分至17時55分風神衛星運行軌道穿過「黑格比」登陸前的影響區域,對其區域內的風場剖面結構特徵進行初步分析。研究人員將觀測區域分為颱風南側、颱風影響區域以及颱風北側三部分。

通過對比,研究人員發現,颱風影響區域風場結構複雜,中心附近高層水汽雲導風呈逆時針分布,而中心南側外圍雲系區域的高層水汽雲導風以偏北風為主。風神衛星觀測颱風南側的東風帶和北側的西風帶與風雲四號A氣象衛星雲導風觀測結果相吻合。風神衛星在2020年8月18日18時「海高斯」登陸前也觀測到颱風影響區域高空雲及雲內最大水平徑向風速情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中國颱風監測首次應用歐洲風神衛星測風產品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近日首次將歐洲星載測風雷射雷達衛星ADM-Aeolus(以下簡稱風神衛星)測風產品與我國風雲四號A氣象衛星雲導風產品相結合,對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和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第4號颱風「
  • 我國颱風監測首次應用歐洲風神衛星測風產品
    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中國氣象報記者李慧報導近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首次將歐洲星載測風雷射雷達衛星ADM-Aeolus(以下簡稱「風神衛星」)測風產品與FY-4A氣象衛星雲導風產品相結合,對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和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第4號颱風「
  • 我國颱風監測首次應用歐洲風神衛星測風產品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首次將歐洲星載測風雷射雷達衛星ADM-Aeolus(以下簡稱「風神衛星」)測風產品與FY-4A氣象衛星雲導風產品相結合,對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和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第4號颱風「黑格比
  • 「風神」衛星數據來了,請接收
    」衛星7月3日,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完成歐洲「風神」衛星數據產品接入,相關服務已通過國家氣象業務內網接口和氣象大數據云平臺發布,提供國家級和省級氣象部門服務。1「風神」衛星數據「直通」中國今年5月,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開始為各國氣象機構提供大氣層中離地30公裡以內區域風垂直觀測數據,以用於天氣預測。該數據來源於歐洲空間局(ESA)發射的「風神」(Aeolus)衛星。
  • EUMETSAT向全球氣象機構分發風神衛星數據
    近日,風神(Aeolus)衛星獲取的有關全球風力的數據信息正在公開分發,這是天氣預報和大氣監測的一項重大進展。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從5月12日開始為各國氣象機構提供風力垂直分布觀測數據,以用於天氣預測。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是我國氣象衛星遙感資料開發應用研究的搖籃,成立30多年來參與和見證了我國17顆風雲氣象衛星的研發和應用,目前主要承擔風雲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上百類產品的研發任務,衛星氣象研究所黨支部是一支特別能戰鬥、善創新、樂奉獻的隊伍,在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的研發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了基層先進黨支部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
  • 空客「風神」衛星支持歐洲疫情期間天氣預報
    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與天氣相關的數據急劇減少之後,於2018年發射升空的空中巴士「風神」(Aeolus)衛星承擔起了為歐洲提供準確天氣預報所需數據的重任。全球大部分關於溫度、風速和風向的數據通常由商業客機裝備的傳感器採集並提供,疫情爆發以來,航班量的大幅減少造成了上述氣象輸入數據的缺失。
  • 「風神」數據已開始分發?
    譬如: 世界氣象組織(WMO)探測到單次長度最長閃電; 中央氣象臺多海區多颱風路徑預報產品上線;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TIGGE資料庫範圍擴大; 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向全球氣象機構分發風神衛星數據
  • 「風神」數據已開始分發?|國際情報站
    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向全球氣象機構分發風神衛星數據……快來圍觀了解一下!該產品支持西北太平洋乃至北半球五個海區預報路徑圖的海區切換,以及GRAPES颱風預報產品的快速顯示,實現產品圖與颱風名稱的關聯對應,實現了從低壓編號到正式編號流程的自動化處理。該功能還解決了不同海區熱帶氣旋路徑圖混合一起的問題,通過規範設置,在原有文件名的基礎上,增加了海區、氣旋編號等標示信息。
  • 國產雷射測風雷達在西寧完成首次高原機場應用驗證評估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田維東 報導:12月19日,民航西北空管局在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組織召開了WindMapFC-Ⅲ型雷射測風雷達機場應用驗證評估會議。民航局空管局,民航青海監管局,民航青海空管分局,中國民航大學,四川西物雷射技術有限公司等產品應用、研究院校專家及生產相關單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 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 三大突破實現風浪同測
    這顆衛星作為中國與法國之間首次在衛星系統層面的合作成果,從2005年項目啟動到昨天,研發歷時十多年,其中多項創新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從無到有」。這顆「國際新星」帶來的不僅僅是兩國之間太空合作的無限未來,更成為我國海洋衛星體系「五星在軌」的重要構成,使今後更高精度海洋監測和更高準度預測預報成為可能。
  • 颱風「巴威」去東北,風雲、高分衛星全方位監測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 風雲、高分系列衛星,助力我國氣象部門嚴密監測颱風路徑、準確預報沿線天氣。8月26日,風雲四號A氣象衛星水汽監測動畫顯示:颱風環流結構完整,上午至中午颱風眼有加深過程,呈現加強趨勢。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北鬥導航衛星的大氣、海洋和空間監測
    氣象領域是最早應用我國北鬥系統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在邊遠臺站和海島,氣象實測數據最先通過北鬥導航系統試驗衛星傳到中心預報服務部門。早在北鬥導航衛星系統建設之初,在中國北鬥第二代導航衛星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的領導下,中國氣象局就開展了基於北鬥MEO試驗衛星的北京上空大氣水汽探測試驗,參與了奧運氣象保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北鬥應用丨「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當颱風遇上北鬥
    中國氣象局新型北鬥導航探空系統在今年7月「海燕觀測試驗計劃」中得到應用,效益顯著。據介紹,我國最新北鬥探空系統在溫度、溼度和測風等方面的觀測準確性(動態)分別達到0.4℃、5%和0.3米/秒,幾乎可以對標國際最先進的探空系統。而進一步優化的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更能提升我國新型衛星導航探空系統在定位和測風方面的技術性能。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中國衛星: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它的發射也拉開了中國高分衛星星座建設的序幕。2018年7月底,高分十一號衛星發射入軌。2019年3月,高分五號和六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國基本建成了由高空間解析度光學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光譜解析度成像衛星等功能各異的業務衛星組成的星座系統。根據規劃,2019年底,中國將再發射一顆高分衛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統的建設任務,然後把高分專項的工作重點轉向應用體系建設方面。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衛星,將替補歐洲衛星監控印度洋氣象
    這樣一來風雲二號H不但可以監控我國全境氣象,也可以避免歐洲氣象衛星退役後,印度洋上空出現氣象衛星監測空白。同時也意味著該星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等提供氣象衛星監測服務。風雲二號H星在原定軌道上完成在軌測試後,將進行軌道向西調整。
  • 北鬥探空探水測風浪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
    中國氣象局新型北鬥導航探空系統在2020年7月的「海燕觀測試驗計劃」中得到應用,且得到了顯著效益。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影響海南期間,我國的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也取得重大突破,無人機歷經4小時圓滿完成對颱風「森拉克」外圍雲系的綜合氣象觀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