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外泌體】之從細胞培養上清液中分離外泌體的準備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對於外泌體研究的新手來說,細胞培養上清液是非常好的實驗材料,外泌體相對容易收集。我們可以首先從細胞上清開始來熟悉整個外泌體的研究流程,充分了解整個流程需要使用的儀器、試劑以及準備時間,對我們後續的實驗安排有很大幫助。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要確定有足夠的初始細胞上清液來收集外泌體,以保證我們能夠拿到足夠多的蛋白、核酸來進行後續分析。我們可以逆向思維,通過後續檢測所需蛋白/核酸量——外泌體量——細胞上清量,來確定初始細胞上清體積。先從細胞上清開始,熟悉了整個過程後,我們再進行其他相對較難的實驗材料進行研究。


無論貼壁細胞或是懸浮細胞,能分泌更多外泌體的細胞系肯定是優先選擇的。一般說來,腫瘤細胞的外泌體分泌水平要高一些,但並不是所有腫瘤細胞系都能分泌足夠多的外泌體,我們可以借鑑文獻中的細胞系推薦1。以常用基因轉染的HEK293為例,是比較公認的分泌外泌體水平較高的細胞系。或者,以每100ml的細胞上清收集到的外泌體蛋白可達到5~20μg範圍作為標準2,例如我們可以從100ml的細胞上清中獲得10μg的外泌體蛋白,如果後續要做蛋白質組學分析(需50μg蛋白),那麼初始細胞上清就需要擴大到之前的5倍,500ml,500ml上清差不多是通過離心方法可處理的大樣品量了。如果後面收集到的外泌體蛋白都不夠進行一次WB,那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要換個細胞系了。如果外泌體蛋白小於3μg,那麼考慮到擴大體系的實驗難度和後續實驗的順利進行,那證明我們用的細胞系不太合適做外泌體研究。


*雖然很多生物樣品或是細胞系在文獻中沒有出現過,許多外泌體相關的資料庫(ExoCarta, Vesiclepedia, Evpedia等)可以提供幫助,在上面我們可以查到有哪些細胞系已經有人成功進行外泌體提取了。或者也可以諮詢一些做外泌體的生物公司,看看他們是用哪些細胞系來製備商業化的標準外泌體樣品的。


影響外泌體質量和回收率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在收集之前細胞的培養狀態。好的收集時間段是細胞狀態好、生長旺盛,即處於對數期的細胞3,並且在細胞傳代之前收集細胞上清,這個時候細胞所分泌的外泌體量達到高4。準備好的細胞上清液,細胞密度也要適合,貼壁細胞如果細胞密度過高會出現接觸抑制,對所分泌的外泌體也會有影響。所以,理想的條件是在細胞融合達到70%~80%後的40~48h後收集外泌體(此時約融合至90%)。


要注意,為了避免FBS外泌體的汙染5,收集外泌體的40~48h之前需換成無血清培養基,注意此時40~48h僅作為推薦參考。像有些細胞在無血清培養基培養24h後沒有發生存活率和細胞形態改變,那麼可以進行上清收集。


如果出現死細胞增加、細胞形狀改變、狀態變差等情況時,使用EV-delepted FBS培養基來代替無血清培養基,EV-delepted FBS可以直接購買也可以自己製備(使用SW 41Ti轉頭在4℃,35,000rpm(Rmax 210,000 ×g)離心16h後小心收集上清)。但是這樣仍無法完全避免血清外泌體的汙染,需要清楚樣品中血清外泌體的含量,增加一組沒有培養細胞的培養基的平行樣品作為陰性對照是必要的。


目前被大家認可的方法就是超速離心,因為超離的方法可以收集到完整的細胞外囊泡群,並且幾乎所有的實驗材料(細胞上清、血液、體液等)都可以通過超離的方法來進行外泌體提取。當然超離的方法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樣品量很小的情況下,超離對外泌體的回收率不高,但是超離作為一種物理分離的方法,可以在不破壞外泌體群體特性的情況下進行分離的。當前,除了超離外還有許多外泌體分離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各種分離方法的原理和特點,再根據我們的實驗需求才能找到合適的外泌體提取方法。超離方法是可以獲得整個外泌體群體,適合於研究整個外泌體群體特性。


Yoshioka博士:眾多外泌體分離方法中,我們使用超離沉降的方法作為實驗室提取外泌體的標準方法5(見下圖)。


這個Protocol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1.小心收集細胞上清並低速(4℃,2,000xg,10分鐘)去除懸浮細胞(死細胞)。

2.用0.22μm孔徑過濾器過濾上步中收集到的包含外泌體的上清液,去除大顆粒和細胞碎片。

3.將上步中的濾液進行超離處理,使用貝克曼庫爾特SW 41Ti水平轉頭、13.2ml超淨離心管(Product Number:344059,Beckman Coulter),4℃下35,000rpm(Rmax 210,000xg)離心70分鐘。


離心過後外泌體在離心管底聚集成沉澱,通常是肉眼不可見的。然後用預先過了0.22μm孔徑過濾器的PBS進行清洗,洗掉與外泌體一起沉降的成分,例如微顆粒和蛋白。小心傾倒掉第3步超離後的上清,殘留少量液體進行2~3s的渦旋振蕩重懸沉澱,然後加入PBS,重懸後的樣品同樣的條件再進行一次超離。再次超離過後的外泌體仍然需要重懸,傾倒掉上清後,再進行2~3s的渦旋振蕩重懸,這時的外泌體樣品就可以進行下步分析了。從離心管中轉移外泌體樣品到儲存管(比如1.5ml微量離心管)時,在吸取時我們可以用移液槍先大概測量一下樣品體積,後面在儲存管中補充PBS到我們之前預估的樣品體積,比如,我們想收集到100μl的外泌體樣品,但是從離心管中轉移到微量管中只有80μl(注意:使用13.2ml超淨離心管,平均下來每次收集到的外泌體樣品大概80μl),我們加20μl PBS到微量管中再混勻一下就可以保存了。外泌體樣品可以在4℃保存,並且要儘量早的用於分析。另外,外泌體樣品是不能反覆凍融的,與細胞類似,反覆凍融過程會破壞外泌體。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外泌體是具有異質性的,整個外泌體群還可以細分為亞群(例如尺寸、蛋白表達等),不同的亞群也具備不同的特性,正如前文所說,通過超離的方法可以收集完整的外泌體群體。也有些文獻也報導過使用不同的離心條件,可以將尺寸大小不同的外泌體亞群分開。


目前,還沒有特別統一的外泌體超離提取步驟,像轉頭類型、離心管類型、離心力以及離心時間等離心條件在不同的文獻上都會有些許的差異。


1. Yokoi A. In Takahiro Ochiya, Yusuke Yoshioka. Exosomes encourage the medical innovation. Kagaku-Dojin Publishing Co., 2018; p.122-134 [Article in Japanese]

2. Valadi H et al. Nat Cell Biol. 2007; 9(6): 654–659

3. Beckman Coulter. Interview article: Basics and Vision of Exosome Research. 2015

4. Urabe F et al. Clin Transl Med. 2017; 6(1): 45

5. Yokoi A. In Takahiro Ochiya, Yusuke Yoshioka. Exosomes encourage the medical innovation. Kagaku-Dojin Publishing Co., 2018; p.122-134 [Article in Japanese]


相關焦點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的研究中從最初主要集中在口腔腫瘤和自身免疫性口腔黏膜疾病,到現在已經擴展到口腔上皮間充質轉化、牙周免疫和口腔組織再生等方面,這說明外泌體在口腔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正在被引起重視。 Zlotogorski-Hurvitz等學者分別從口腔癌患者和健康個體中分離出唾液來源的外泌體,通過比較它們的形態、分子間差異,發現口腔癌患者唾液中分離的外泌體四跨膜蛋白(CD63、CD9和CD81)的表達與健康個體存在明顯差異,CD81和CD9下降,CD63上升,這種差異提示外泌體可作為早期診斷的標誌物。
  • 科技:結合聲學細胞分選和微流體技術來分離外泌體
    已經開發了該系統,使得它可以分離「外來體」或從人體中所有可能類型的細胞中釋放的生物納米顆粒。外泌體被認為在細胞間通訊和疾病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30年前發現它們開始就成為科學好奇的主題。然而,外泌體的非常微小的尺寸使得它們難以被研究並且難以與其內在的生物流體分離。
  • 三維培養毛囊乳頭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促進毛髮生長
    該文章揭示了三維培養的毛囊乳頭細胞來源的外泌體高表達miR-218-5p以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這些有效因子的富集可能是三維細胞球可以促進毛囊再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 利用外泌體通過咪唑二肽的腦腸相關激活
    綜上所述,我們假設腸道來源的外泌體作為肌肽引起的腦腸相關激活的分子基礎,嘗試對這些外泌體的分離、檢測,以及對外泌體內所含的miRNA和神經細胞中的miRNA靶基因的檢測,並對此進行研究。首先我們使用了人結腸癌來源細胞Caco-2作為人培養腸道細胞的模型。
  • Sci Rep:不同的分離方法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
    外泌體具有獨特的生物學作用,且在疾病治療上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們重視。然而,從體液中分離外泌體的方法仍有待改善,其詳細的理化性質仍未得到徹底明確。來自義大利布雷西亞大學的研究者們利用最常用的四種分離方法從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分離到外泌體,並利用Western blot,膠體納米表面等離子體光子學,原子力顯微鏡(AFM)和掃描氦離子顯微鏡(HIM)等評估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技術製劑殘留汙染物的存在。用碘克沙醇和蔗糖梯度離心獲得的外泌體是最純的。
  • 外泌體提取的7種方法及其優缺點
    該方法包括幾個步驟,包括1)低速離心去除細胞和凋亡碎片,2)更高速離心以消除更大的囊泡,最後,3)高速離心沉澱外泌體: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樣本的粘度與分離的外泌體純度有顯著的相關性,因此,具有高粘度的生物樣品(例如血漿和血清樣本)需要更長的超速離心步驟和更高的離心速度。步驟: 以300×g離心10分鐘,取上清。 以2000×g離心10分鐘,取上清。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血管疾病
    前幾天,我們從科普角度介紹了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它在疾病治療領域所具有的前景。今天我們來具體看看間充質幹細胞及其外泌體如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作用。
  • 外泌體正式進入臨床檢驗,路還有多遠?
    雖然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外泌體及其內容物具有成為新型診斷標誌物的潛能,但其進入臨床仍面臨很多障礙。一、外泌體檢測的興起1986年,Johnstone等[1]在體外培養的綿羊紅細胞培養液上清中發現外泌體,1996年Raposo等[2]發現B淋巴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攜帶MHC-Ⅱ類分子、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因子。
  • Hepatology:鑑定血清外泌體中與膽管癌相關的蛋白生物標誌物
    為了尋找新的生物標誌物,來自西班牙的研究者,利用高效的外泌體分離方法,分別從CCA、PSC,和HCC患者的血清樣本中分離得到外泌體,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從中篩選出新的生物標記物,具有作為臨床診斷工具的潛在應用價值,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Hepatology上。
  • 外泌體可能是癌症播散的種子
    外泌體通過上述分子以不同的途徑參與到針對腫瘤細胞的預防、腫瘤細胞破壞正常人體細胞與化療耐藥的過程中。用多種手段協助腫瘤逃逸外泌體是如何幫助腫瘤細胞進行侵襲和轉移的呢?首先,外泌體可以在局部和遠處的轉移位點形成有利於腫瘤細胞擴散的環境。研究表明,結腸直腸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富含細胞周期相關的mRNA,可以促進內皮細胞的增殖,進而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 文獻精讀:結合生信數據,挖掘外泌體研究套路
    在體外培養 BMSCs,提取外泌體並進行電鏡觀察、NTA 分析和乙醯膽鹼酯酶活性檢測(AChE)。將胰腺癌細胞和 BMSCs 共培養,共聚焦顯微鏡觀察,PCR 和 Western-blot 檢測相關 RNA 和蛋白表達。  最後做了動物實驗,進行 BMSCs 裸鼠體內移植。
  • 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解決癌症復發難題
    從本質上講,腫瘤幹細胞通過自我更新和無限增殖維持著腫瘤細胞群的生命力。腫瘤幹細胞的運動和遷徙能力使腫瘤細胞的轉移成為可能,腫瘤幹細胞可以長時間處於休眠狀態並具有多種耐藥分子,從而對殺傷腫瘤細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因此腫瘤往往在常規腫瘤治療方法消滅大部分普通腫瘤細胞後一段時間復發。
  • 20180314 | 最新一期:外泌體研究進展
    目的:在心肌梗死後患者中使用心臟祖細胞(CPCs)和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祖細胞(BMCs)的細胞治療試驗提供了良好的結果。然而,這兩種細胞類型的外泌體之間的比較尚未完成。 方法和結果:CPCs和BMC分別源自接受主動脈瓣疾病和/或冠狀動脈疾病心臟手術的患者(n = 20;年齡,69.9±10.9)的心臟心耳標本和胸骨骨髓。
  • 如何進行血清外泌體的miRNA標誌物的生信數據挖掘?本文告訴你研究套路!
    並驗證了組織性miR-122的表達水平,發現與原發性大腸腫瘤和正常大腸黏膜相比,miR-122表達在大腸肝轉移中顯著升高。另外,miR-122的表達在CRC細胞系中明顯更高,特別是在SW620細胞中。這裡驗證採用的就是實驗手段。從患者血清和細胞系上清,分離了外泌體。
  • 非編碼RNA和外泌體咋弄?內附20多外泌體高分套路、技術資料
    而外泌體是細胞向胞外分泌的囊泡類小體,具有脂質雙層膜結構,可存在於細胞培養上清液、血漿、血清、唾液、尿液、羊水和惡性腹水以及其它生物體液中。、脂質以及功能性的mRNA、ncRNA等生物活性物質,在體內參與細胞通訊、細胞遷移、促血管新生和抗腫瘤免疫等生理過程,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和進程密切相關。
  • 人工改造的外泌體傳遞miRNA和化療藥物逆轉了腫瘤的耐藥性
    外泌體(exosomes)是由多泡體(MVB)與質膜融合時釋放到細胞外環境的一種膜泡[6],在不同細胞的外泌體中都可以檢測到mRNAs、miRNAs和蛋白質的存在,以此挖掘外泌體介導細胞間通訊的潛在機制。文獻報導了外泌體可以有效地傳遞生物藥物,且通過分子途徑可以靶向識別腫瘤細胞,實現精準藥物遞送[7]。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來源於不同的組織的外泌體不僅具有其特異性蛋白分子,而且還包含其行使功能的關鍵分子。近年來,隨著外泌體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應用已經涉及腫瘤治療領域、醫學基礎和免疫領域、寄生蟲領域;臨床研究上已涉及心血管系統、內分泌代謝系統等。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從本質上講,腫瘤幹細胞通過自我更新和無限增殖維持著腫瘤細胞群的生命力。腫瘤幹細胞的運動和遷徙能力使腫瘤細胞的轉移成為可能,腫瘤幹細胞可以長時間處於休眠狀態並具有多種耐藥分子,從而對殺傷腫瘤細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因此腫瘤往往在常規腫瘤治療方法消滅大部分普通腫瘤細胞後一段時間復發。
  • 缺氧外泌體對肝癌Huh7細胞增殖、遷移及侵襲的影響
    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一種常見的高度惡性腫瘤,其全球發病率逐年增長,在腫瘤相關死亡原因中位居第2位。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原發性肝癌中佔比接近90%,全世界每年有超過70萬人死於肝細胞癌,僅我國就佔了死亡總數的50%。雖然診療水平不斷提高,但高復發率及轉移率仍嚴重影響患者預後。
  • 外泌體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
    它們存在於生物體液中,諸如血液和腦脊液。外泌體攜帶有DNA、RNA、蛋白質和脂質等。由於外泌體的微泡結構為其內在的小分子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同時這些信號小分子利用循環系統在胞間信號交換發揮重要作用,這讓外泌體表現出一個成熟、穩定的信號傳輸系統。研究發現,外泌體中的mRNA和microRNA(miRNA)可從一個細胞轉移到另一個細胞中,並在新的細胞中發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