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提取的7種方法及其優缺點

2020-11-22 生物谷

 

1、差速離心

差速離心仍然是最常見的外泌體分離技術之一。 該方法包括幾個步驟,包括1)低速離心去除細胞和凋亡碎片,2)更高速離心以消除更大的囊泡,最後,3)高速離心沉澱外泌體: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樣本的粘度與分離的外泌體純度有顯著的相關性,因此,具有高粘度的生物樣品(例如血漿和血清樣本)需要更長的超速離心步驟和更高的離心速度。

步驟: 以300×g離心10分鐘,取上清。 以2000×g離心10分鐘,取上清。 10,000×g離心30分鐘,取上清。 100,000×g,在4℃下持續離心90分鐘,去掉上清,留下的沉澱PBS重懸後,再次以100,000×g離心90分鐘。

2、密度梯度離心

該方法將超速離心與蔗糖密度梯度相結合,實現外泌體與非囊泡顆粒分離,例如蛋白質和蛋白質/RNA聚集體。 因此,該方法將囊泡與不同密度的顆粒分開,能夠提取含量低的外泌體。 但是,合適的離心時間非常重要,否則如果它們具有相似的密度,則仍可在外泌體中發現汙染顆粒。 2018年Li K等人改良了此方案,回收率更高、純度更高,並且結構和功能保持更好(Li K, Wong D, Hong K, Raffai R. Cushioned-Density Gradient Ultracentrifugation (C-DGUC): A Refined and High Performanc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Use of Exosomes. Methods Mol Biol. 2018;1740:69-83[1])

3、尺寸排阻色譜

尺寸排阻色譜(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是基於大小而非分子量實現分離大分子。 該技術應用填充多孔聚合物微球的柱子,分子根據其直徑通過微球,半徑小的分子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通過色譜柱的孔隙遷移,而大分子則從色譜柱中更早地洗脫。 尺寸排阻色譜可以精確分離大小分子。 此外,可以將不同的洗脫溶液應用於該方法。 與離心方法相比,色譜分離已被證明具有更多優勢,因為通過色譜分離的外泌體不受剪切力的影響,這可能會改變囊泡的結構。 目前,SEC是一種廣泛接受的分離血液和尿液中外泌體的技術。 不過,該方法耗時較長,不適合大量樣本處理。

4、過濾

超濾膜也可用於分離外泌體。根據外泌體的大小,從蛋白質和其他大分子中分離外泌體。 最常見的過濾膜具有0.8μm、0.45μm或0.22μm的孔徑,可用於收集大於800nm、400nm或200nm的外泌體,也有設計成微柱多孔矽纖毛結構以分離40-100nm外泌體:

不過,該方法由於過濾膜的粘附,可能會損失外泌體,並且過濾時的壓力和剪切力,可能會使外泌體變形受損。

5、基於聚合物的沉澱技術

基於聚合物的沉澱技術通常包括將樣本與含聚合物的沉澱溶液混合,在4℃溫育並低速離心。用於聚合物沉澱的最常見聚合物之一是聚乙二醇(PEG)。用這種聚合物沉澱具有許多優點,包括對分離的外泌體影響小、pH中性等。目前大多數快速分離外泌體的商品化試劑盒都是基於此方法。 然而基於聚合物的沉澱方法可能會同時分離非囊泡汙染物(包括脂蛋白)而且,聚合物材料的混雜可能會影響下遊分析。

6、免疫分離技術

免疫分離外泌體的原理大多是通過抗體包被的微球,特異性結合外泌體。 例如使用抗腫瘤相關HER2和EpCAM的抗體從腫瘤細胞中分離出腫瘤來源的外泌體。 然而,使用抗體包被珠子的分離不適合從大量樣本中獲得外泌體。

還有將抗體包被於ELISA中的那種板上面,直接分離後檢測、分析、定量。最近的一項研究已應用免疫親和超順磁性納米粒子(ISPN)來結合外泌體,研究人員通過連接抗CD63抗體和納米粒子生成ISPN,並用它們從體液中分離外泌體。

7、通過篩分分離

該技術利用壓力或電場,通過膜從樣本中篩出外泌體:

該方法分離時間短,可以提供較高純度的外泌體。 但是回收率低。(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19(第四屆)外泌體與疾病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19Exosomes?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利用外泌體通過咪唑二肽的腦腸相關激活
    因此可明確miRNA參與發育、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凋亡或是代謝等的生物體內進程7)。根據以往外泌體內含物miRNA的報導,可以推斷外泌體作為細胞間交流的重要媒介。實際上,在此之後,關於外泌體參與神經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的報導相繼發布,如:少突膠質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抑制髓鞘的形成8),存在於外泌體中的引發朊病毒病的異常朊蛋白結構蛋白,以及向中樞神經內運送結構異常的朊蛋白等9)。
  • 西班牙科學家:運動產生的外泌體有利長壽,可提取注射給他人
    11月16日,頂級科研期刊《PNAS》上刊登一則研究報告,來自西班牙Parrizas團隊在實驗中發現,高強度運動(HIIT)後的小鼠,肌肉細胞會分泌特殊miRNA外泌體,通過提取注射這些外泌體,可讓不運動小鼠享受到運動後的效益,如改善胰島素、調控長壽基因FOXO1表達等。
  • 西班牙科學家:運動產生的外泌體有利長壽,可提取注射給他人
    11月16日,頂級科研期刊《PNAS》上刊登一則研究報告,來自西班牙Parrizas團隊在實驗中發現,高強度運動(HIIT)後的小鼠,肌肉細胞會分泌特殊miRNA外泌體,通過提取注射這些外泌體,可讓不運動小鼠享受到運動後的效益,如改善胰島素、調控長壽基因FOXO1表達等。
  • 【聚焦外泌體】之從細胞培養上清液中分離外泌體的準備
    *雖然很多生物樣品或是細胞系在文獻中沒有出現過,許多外泌體相關的資料庫(ExoCarta, Vesiclepedia, Evpedia等)可以提供幫助,在上面我們可以查到有哪些細胞系已經有人成功進行外泌體提取了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3.1口腔腫瘤 口腔癌患者佔全世界所有癌症病例的2%~4%,其中男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2.3%和1.7%)高於女性(1.2%和0.8%)。,同時外泌體可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這為將來治療口腔癌提供了新的方法。
  • Sci Rep:不同的分離方法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
    大家都說或者經常聽說不同方法分離出來的外泌體具有不同的作用,或者A方法得到的有X作用,但B方法得到的沒有這種作用。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血管疾病
    今天我們來具體看看間充質幹細胞及其外泌體如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作用。在這篇綜述中,作者主要討論了有關間充質幹細胞及其衍生的外泌體促血管生成的潛能,以及增強其生物活性來改善心臟組織修復的方法,以增加了人們對血管生成機制的理解,這將有助於發揮間充質幹細胞未來在心血管疾病治療方面的潛能[1]。
  • 外泌體正式進入臨床檢驗,路還有多遠?
    雖然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外泌體及其內容物具有成為新型診斷標誌物的潛能,但其進入臨床仍面臨很多障礙。一、外泌體檢測的興起1986年,Johnstone等[1]在體外培養的綿羊紅細胞培養液上清中發現外泌體,1996年Raposo等[2]發現B淋巴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攜帶MHC-Ⅱ類分子、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因子。
  • 外泌體可能是癌症播散的種子
    研究表明,結腸直腸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富含細胞周期相關的mRNA,可以促進內皮細胞的增殖,進而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胃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可以促進其他胃癌細胞株的細胞增多。其次,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可促進腫瘤部位血管生成。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缺氧的腫瘤細胞會分泌一些外泌體來促進腫瘤部位的血管生成。
  • 科技:結合聲學細胞分選和微流體技術來分離外泌體
    外泌體被認為在細胞間通訊和疾病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30年前發現它們開始就成為科學好奇的主題。然而,外泌體的非常微小的尺寸使得它們難以被研究並且難以與其內在的生物流體分離。普遍存在的技術包括將樣品在離心機內旋轉數小時或數天,這通過將它們暴露於非常高的重力來破壞外來體。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來源於不同的組織的外泌體不僅具有其特異性蛋白分子,而且還包含其行使功能的關鍵分子。近年來,隨著外泌體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應用已經涉及腫瘤治療領域、醫學基礎和免疫領域、寄生蟲領域;臨床研究上已涉及心血管系統、內分泌代謝系統等。
  • 文獻精讀:結合生信數據,挖掘外泌體研究套路
    今天跟大家解讀一篇外泌體相關的文獻,這篇文章同樣綜合了多個熱點,包括幹細胞、外泌體、小分子 RNA 和生信分析,是一篇非常適合學習的參考文獻。  在體外培養 BMSCs,提取外泌體並進行電鏡觀察、NTA 分析和乙醯膽鹼酯酶活性檢測(AChE)。將胰腺癌細胞和 BMSCs 共培養,共聚焦顯微鏡觀察,PCR 和 Western-blot 檢測相關 RNA 和蛋白表達。  最後做了動物實驗,進行 BMSCs 裸鼠體內移植。
  • 朊病毒感染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組學分析
    探索朊病毒清除過程中外泌體內蛋白的差異表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謝姆斯耶·吾拉音、石強、高晨等利用同位素標記相對與絕對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技術,分別從朊病毒感染細胞系SMB-S15、對照細胞系SMB-PS以及暴露於白藜蘆醇4 d(RES4)和8 d(RES8)的SMB-S15細胞中提取外泌體
  • . | 分析外泌體上糖信號的新方法:QLA
    外泌體具有調節多種生理過程的功能,並且可能和一些疾病相關,但是目前對外泌體的研究僅停留在其糖基化的整體狀態上,而對於單獨蛋白上外泌體的糖特徵的研究還沒有合適的工具。       因此作者開發了一種叫做定量局部分析(QLA)的方法來對外泌體上的蛋白質特意糖信號進行研究,這個方法的構建首先是分離了MCF-7細胞的外泌體,並對其進行表面構架:向其中加入靶向上皮細胞表達的擴膜蛋白EpCAM的適配體A,並且將適配體用6-巰基-1-己醇進行修飾,從而通過6-巰基-1-己醇將外泌體固定在金電極上,之後向其中加入靶向MUC1的適配體B,並且適配體B同時與失活的半乳糖氧化酶連接
  • 媄因滋外泌體 - 抗衰路上的「時光寶盒」
    如今隨著大量對其生物來源、其物質構成及運輸、細胞間信號的傳導以及在體液中的分布的研究發現外泌體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外泌體的功能取決於其所來源的細胞類型,其可參與到機體免疫應答、抗原提呈、細胞遷移、細胞分化、腫瘤侵襲等方方面面。特別地,已經發現由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有極強的刺激肌膚細胞再生、和超強的抗氧化功能,在護膚抗衰方面有著神奇的修復能力。
  • 《PNAS》期刊:運動產生的「外泌體」,他人注射後,可改善衰老
    近期科研期刊《PNAS》上發布一則研究報告,來自西班牙的Parrizas團隊發現,高強度運動(HIIT)後的小鼠,肌肉細胞會分泌特殊miRNA外泌體,通過從小鼠A體內提取注射這些外泌體,可讓不運動小鼠(小鼠B、小鼠C等)享受到運動後的效益,如調控長命基因FOXO1表達等,延長生存期
  • 外泌體蛋白——化療促乳腺癌轉移的真正「元兇」
    細胞毒性化療是多種癌症的有效治療方法,然而據報導化療具有促進腫瘤轉移的作用,該過程可能與化療時腫瘤釋放出的外泌體(EVs)相關。該研究通過外泌體蛋白質組學,揭示了紫杉醇和阿黴素在化療過程中利用腫瘤釋放的外泌體,改變肺部微環境,進而促進腫瘤轉移的科學問題。該研究為限制化療相關的轉移風險提供研究方向,有助於提高化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藥物遞送丨利用外泌體裝載siRNA治療亨丁頓舞蹈症
    外泌體是內源性小囊泡可作為寡核苷酸運載工具,但目前缺乏大規模高效的方法裝載RNA到外泌體。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表明,疏水修飾的小幹擾RNA(hsiRNAs)可有效地進入共溫育的外泌體,而不改變囊泡尺寸分布或完整性。裝載有靶向亨廷頓mRNA的hsiRNAs外泌體可被小鼠原代皮層神經元有效內化,並促進亨廷頓mRNA和蛋白的劑量依賴性沉默。
  • 非編碼RNA和外泌體咋弄?內附20多外泌體高分套路、技術資料
    外泌體在腫瘤研究中的思路和方法.pdf7.外泌體WB檢測數據匯總 2018-3-7.pdf18.腦漿組織如何提取外泌體,pdf19.外泌體試劑盒提取英文撰寫參考20.,外泌體為什麼這麼火,看完你就知道原來是這樣!
  • 頂級期刊不用愁,外泌體最火熱研發方向深度解讀
    當前基因組醫學的重點是發展基於個性化和精準醫學的檢測,所以使用體液(主要是血液和尿液)代替通過手術獲得的組織樣本進行診斷的液體活檢正迅速受到關注,此方法方便且對患者傷害甚微。在液體活檢中主要分析循環腫瘤細胞(CTC)、游離DNA(cfDNA)和外泌體。外泌體因穩定性高並易於從尿液或血液中收集,是開展液體活檢的最佳候選者。